三字經的作文5篇

學識都 人氣:6.77K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字經的作文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字經的作文5篇

三字經的作文 篇1

6月21日,夏至。酷暑來了,飲食自然不能再按秋冬“菜單”來,否則很可能造成部分營養成分的不足和失衡,進而影響正常神經調節與免疫調節等生理機能,引發相關疾病。盛夏之際,除了講究飲食衛生、預防腸道傳染病外,這“營養經”究竟該怎麼念?中國醫師協會營養醫師專業委員會委員、四川省營養學會副祕書長、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營養科科長鬍雯,留德生化博士、加拿大營養屋公司董事長、著名營養學家陳耀明等專家表示:“念好‘均、鹼、水’這三字訣就好辦了!”

均:營養攝入要均衡

胡雯副祕書長表示,夏天炎熱,人體出汗多,水分和礦物質流失大,同時人體活動增加,對能量的需求也較冬天爲多,因此應注意膳食營養攝入的兩個均衡:營養要均衡一是各種營養成分的均衡。對大多數人而言,只要不偏食、不挑食,注意好飲食中葷素、粗精的搭配,使蛋白質,維生素B、E、C,碳水化合物,以及鈣、鎂、鋅等礦物質得到全面均衡的攝入,一般就能避免營養失衡。特別是可以多吃瓜果類應季蔬菜,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攝入會比較好。同時,夏季飲食應以清淡爲主,少食肥膩。二是進、出的均衡。夏季飲食的祕訣,同樣就是進、出平衡的原則,身體消耗多少熱量,就需要補充多少熱量,熱量不足會降低人體機能,而攝入過量則會造成脂肪堆積導致肥胖,對健康不利。同樣,夏季人體活動多,生理機能旺盛,消耗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也相應增多,這就需要了解自己缺乏哪些成分,進行鍼對性的飲食和營養添加劑補充。

鹼:多進食鹼性食物

據陳耀明介紹,人體正常狀態下,機體的PH值應維持在7.3~7.4之間,即略呈鹼性。機體PH值若較長時間低於7.3,就會形成酸性體質,使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其表現爲機體不適、易疲倦、精神不振、體力不足、抵抗力下降等。這種狀況如果得不到及時糾正,人的機體健康就會遭到嚴重損害,從而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症、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嚴重疾患。需要提醒讀者的是,夏天人體新陳代謝旺盛,體內產生的酸性廢物較冬春季節爲多,所以就特別需要注意一點:多進食鹼性食物,以保證人體正常的弱鹼性。這裏的鹼性食物不是指其本身酸鹼度爲鹼性,而是在人體內分解代謝後呈鹼性,例如水果含果酸,呈酸性,但進入人體分解後就呈鹼性,這纔是我們需要的鹼性食物。

大部分水果鮮榨汁是鹼性飲品鹼性飲品包括新鮮蔬菜鮮榨汁,大部分水果鮮榨汁。鹼性食品包括各種蔬菜和大部分水果。它們除了增高體內鹼性,還供給各種營養素,包括多種維生素、礦物質、酶、抗氧化劑、纖維素等,非常值得夏季多多進食。而可樂和各色汽水、酒類、牛奶和各色奶制食品、含糖分的甜品、點心、肥肉、紅肉(如牛、羊、豬肉)等,大多屬於酸性食品,不宜過多食用。

正確補水水:補水要及時

正確夏季氣溫高,人體汗液分泌旺盛,水分自然會流失比較大,因此必須及時補充水分。但是補充水分光及時還不夠,尚需注意“正確”二字。專家指出,符合衛生標準的礦泉水是夏季補水的理想來源,除了補充組織細胞喪失的水分外,它還能夠給人體補充一些隨汗液排出而流失的無機鹽礦物質,可謂一舉兩得。對符合衛生標準的純淨水,特別渴的時候是不錯的補水來源,但因爲其中爲人體所必需的礦物質被過濾掉了,沒法給人體補充汗液中流失的無機鹽,所以暫時止渴可以,長期依賴則不利於健康。此外,補水的量也要正確。通常說的“每天要喝8大杯”其實不科學,因爲每個人失水量不同,需要補充的量自然各異。基本的標準是讓自己不口渴、眼瞼豐潤有光澤。如果過量飲水,一來加重腎臟負擔,二來飲水過多反而會造成水中毒,損傷健康。

三字經的作文 篇2

認識錢文忠教授是從《百家講壇》的“玄奘西遊記”開始的,那些講述和小說《西遊記》裏的光怪陸離、神乎其神截然不同——太多的艱險,太多的酸辛,西行一路,九死一生,絕沒有悟空、八戒開道保護,絕不乏劫匪惡官故意刁難,走一路,講一路,千難萬險,終得經卷無數,眼界開闊之餘,也讓周邊國家對大唐盛世有了更多的瞭解。通過電視,通過教授,知道了一段真實的歷史。

和女兒一起看《百家講壇》是絕對沒有想到的事情,一個二年級的小姑娘能聽得懂什麼?但錢教授解讀的《三字經》卻讓女兒徹底喜歡上了《三字經》,雖然這種“喜歡”可能是暫時的,但絕對是真實的、自然的。

看了兩集,還想接着看嗎?想!爲什麼?有意思!還有什麼?能跟着電視一起背句子,能聽到很多有趣的小故事,還能知道古人都在學什麼......女兒如是說,我沒有這樣想,因爲教授的解讀是面向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層的全國觀衆,而且內容豐富,節奏較快,對於一個從未接觸過《三字經》的孩子來說,肯定不能夠聽得那麼明白,還需要加深和鞏固。如何加深?如何鞏固?因故事而起,從故事入手。

情景一:

“小李,你知道嗎?今天中午寶貝兒和我一起看《百家講壇》了,講的是《三字經》,人家看得可用心了!”老公剛一進家門,我就趕忙替女兒“邀功”。“你不信?那好辦!寶貝兒,問問你爸‘人之初,性本善’是什麼意思?他還沒你知道的多呢!給他講講!”“老爸,我猜你就不會!好好聽老師給你講啊......”

情景二:

“寶貝兒,老師說了,每兩天要給媽媽講一個故事,今天準備給媽媽講什麼?”女兒在思考,在尋找,“哎,那還用想?《三字經》裏的故事講一個就很好啊,不要總是講那幾個老故事,沒意思,給媽媽的講個新的!”“哦,就是!那就給您講個‘周處’的故事吧!從前,有個叫‘周處’的人,很小的時候,父、母親就雙亡了......”“寶貝兒,打斷一下,‘雙亡’的‘雙’就已經代表了父親和母親,重複了。你可以說他‘從小父母雙亡’,也可以說他‘很小的時候父、母親就過世了’。好了,重新開始,這次媽媽不再打斷你了!”突然意識到這樣給孩子糾正錯誤很不合適,就讓孩子重新、完整地講,以至於不打斷她的思路。“從此後,周處就變成了一個很好的人,還當了一個很好的官,對老百姓很好。媽媽,故事講完了!講得怎麼樣?有進步了嗎?”誇獎一番之後,告訴孩子她的故事有些不連貫,這就說明並沒有把故事內容熟記在心,沒有像講《鴿子和雞》那樣反覆練習,如果下到功夫,給老師和同學講的時候纔會清晰流利。

情景三:

到了晚上,躺在牀上,再回憶一下《三字經》吧,記不起原文就從故事開始,邊回憶故事,邊想原文。講周處的轉變和曹氏四子的成長是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講唐伯虎拜師學畫告訴我們——“教之道,貴以專”;講岳飛學藝、顏氏家訓是告訴我們——“幼不學,老何爲”;講岳雲12歲進入岳家軍、玉器的製造過程、神童方仲永是告訴我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講師文和師襄、管寧割席斷交和禮尚往來是告訴我們——“親師友,習禮儀”......就這樣,和女兒一起回憶這些故事,重點講了方仲永和岳雲,讓孩子不羨慕神童、天才,讓她知道即使是神童,如果不學習就會退步,何況是一個普通平常的小學生?講岳雲,是因爲人生中跌倒的時候很多,而且很多時候是沒有父母在身邊的跌倒,喜歡父母在身邊安慰無可厚非,但沒有父母在身邊時要學得堅強,堅強面對失敗和挫折。

三字經的作文 篇3

我是從三歲多時開始認識《三字經》的,那時,媽媽常常給我聽《三字經》的錄音,慢慢的我記住了幾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但卻對每一句的意思不明瞭。

上小學以後,老師又帶領我們一起誦讀《三字經》,在學習和誦讀的過程中,我漸漸了知道了許多的故事明白了許多道理。

從“香九齡,能溫席”這句中,我知道了尊敬、關愛自己的父母,是孩子應該做的。從“玉不琢,不成器”這句中,我知道了一塊好玉,不經過雕刻成不了玉器,人也一樣,如果不好好學習,就不會懂得各種知識和道理。從“幼不學,老何爲”這句中,我明白了我們必須從小要好好學習,長大才能有所作爲。從“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這句中,我明白了做晚輩的要尊敬長輩。從“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這句話中,我明白了連動物都知道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才能換取勞動果實。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同時也是我最喜歡的是“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綴”一句。

“囊熒”的典故說的是晉朝的車胤(yin),“映雪”講的是晉朝人孫康的故事。

車胤因家中貧寒,晚上看書沒錢點燈,他就捉些螢火蟲放在紗布縫製的袋子裏面,藉着螢火蟲發出的微弱燈光苦讀。在他父親的指導下,車胤終於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一生中做過吳興太守、輔國將軍、戶部尚書等官職。

孫康幼時酷愛讀書,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他想夜以繼日地攻讀,可此時家道中落,沒錢買油點燈。一到天黑,便沒有辦法讀書了。到了冬天,映着雪光讀書。整個冬天,孫康都夜以繼日地苦讀,從沒有中斷過,學有大成,終成晉時很有名望的學者,南朝宋景平年間官至尚書左丞相,封德陽縣侯。車胤、孫康他們雖然家境貧寒生活艱苦,卻能立志苦讀,沒有因爲讀書的條件差就停止學習。他們的故事一直激勵我在學習的路上不畏困難,一路前行。

除了這些,還有很多,誦讀《三字經》,教會我該如何對待自己的學習,如何對待自己的長輩,如何去做事,以後我仍要繼續學習、誦讀《三字經》。

三字經的'作文 篇4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本《三字經》從古代開始就一直在發揮着它的作用,是我國的兒童啓蒙讀物。但不是給兒童看的書,那它就一定簡單了。《三字經》非常簡明扼要,它以最簡潔明快的方式凝聚了最深厚的文化傳統,在此說書中有很多由三個字組成的,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爲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合稱“三百千”。

我們也從小聽誦《三字經》,對它耳濡卻不一定目染,從中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包含了很多中華民間故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就看這第一條,人剛出生的時候,本性是善良的;人的本性雖然相近,但由於日後習慣不同而相差很遠。這一條就告訴我們:人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分惡善,才能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這短短十二字,就涉及到教育、做人、志向等方面,這裏又有關人性的探究,十分的深刻,可以說《三字經》就是在教我們如何做人。

根據《三字經》來說,它提供的知識一些供人記憶、聯想和闡釋的“關鍵詞”,經由這些不同風格朗朗上口的兒歌一樣的詞句,我們才得知了解並切入其中,我們古老的信念才能傳承。這些“關鍵詞”又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講教育的必要性,和應該學習的內容;第二部分講了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歷史;第三部分以衆多勤學的例子,強調了努力學習的重要意義。

所以說知識就是力量,實際上存在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當中,這些精神決不能浪費,要勤奮,只有勤奮纔會有收穫,努力總會有所得;我們在這種努力、勤勞的學習過程中,應該有一種戒醒之星。

《三字經》給予我們的這種深刻影響,它溶解在血液裏,隱匿於日常生活之中,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就一定發掘自己的奧祕,並從中看到未來的財富。

三字經的作文 篇5

這段時光,學校組織同窗們一伏誦讀《三字經》。《三字經》面有賴多佳多的常識使我們受害非淺理解了良多作己的情理。

例如,其中有一段:“臭九齡,能暖席;孝於疏,所該執。融四歲,能讓梨;兄於長,宜先知。”道的就是古時候有一個東漢我鳴黃香,他九歲的時候媽媽就逝世了,固然年事小,卻知講關懷爸爸。夏天的時候,氣象酷熱蚊子許多,他擔憂爸爸睡不美,天天都拿扇子把爸爸的牀扇得涼涼的,把蚊子趕得遙遠的,而後才請爸爸去勞動。冬地的時候,給爸爸展好被褥後本人先鑽出來,用身材把被褥焐溫暖了纔要爸爸往睡覺。孝敬父母是兒父應當做到的。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把大個兒的梨讓給哥哥吃,尊敬弟長的路理,從小就應當曉得。

咱們通功《三字經》的學習教導爾們要幹一個孝順父母,尊重師長的惡孩子,繼續中華官族的傳統美德,並把它發揮光大。

TAGS:三字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