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標準化的方法及原理

學識都 人氣:2.07W

物流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受到很多變化及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爲了使物流實現規模化、高效地運作,需要將標準化的方法應用於物流管理之中。本文就標準化的方法及原理進行介紹。

物流管理標準化的方法及原理

標準化的概念及特徵

標準化是指在經濟活動中,對於需要重複進行的流程、步驟,制定統一的、被認爲是最好的操作標準,並依照標準重複作業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標準化是一個不斷改善和優化的過程,不斷用更好、更高的新標準替代舊的標準。

標準化是一套複雜的管理操作辦法,針對不同的管理對象及在不同的環境中,標準化的形式各有不同。總體而言,標準化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徵。

一、標準化代表最穩妥的工作方法

所謂“最穩妥”的工作方法就是最容易實現的、最安全的、成本最低的、發生意外情況的可能性最小的工作方法。

最容易實現的方法,意味着耗費的體力、腦力、時間等都是最少的工作方法。最容易的方法意味着效率最高的方法,把這樣的方法作爲標準纔有意義。

標準化的方法必須是最安全的方法,因爲一切效益都是以安全爲前提。安全是任何時候都必須重視的事情,所以標準化的工作方法必須考慮安全的因素。成本最低,則意味着耗材、耗時、耗費用都是最小的,標準化的方法需要考慮成本的因素。

標準化方法需要考慮系統的變異因素,儘量將變異的風險降至最低,將變異程度控制在最小的範圍之內。標準化方法應當是控制和應對意外情況的最好方法,因爲當發生意外情況時可以將各種因素的指標狀況往標準的範圍內調控。

二、標準化採用專業的操作方法

術業有專攻,專業的事得讓專業的人採用專業的方法來操作。標準化通常是從專業的角度來設置操作標準,使操作儘可能地符合科學規律。標準化採用專業的操作方法,其實也是爲了使得標準化方法能夠代表最穩妥的工作方法。

這裏的“專業”是指擅長於某個領域,或者某個領域的規律及技巧。專業一方面來自於專業的教育,另一方面來自於專業的實踐。對新進入公司的員工,對經驗不足的員工,需要通過專業化的教育使他們來了解相關的操作標準。同時,標準是專業性的重要內容。專業的實踐是獲得“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有效途徑,合理的標準是來源於對實踐的總結。

三、標準化是一整套的標準體系

標準化是由一整套的標準體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系統。標準體系是由方法標準、設備標準、材料標準、人員標準和環境標準這五個方面組成。

方法標準,是指作業過程中的具體流程、步驟、以及根據專業化設定的標準參數、數量和指標。例如裝卸過程,需要把貨物堆在托盤上,然後用叉車把托盤及貨物舉起來,放到貨架上或者裝載在運輸工具上,這個過程就是一整套的標準方法。貨物堆放在托盤上,壘幾層合適,高度是多少,不能超過多少重量,叉車舉起托盤的高度應該是多少,這些都是有具體的標準。

材料標準,是指用於生產或流通的物品、材料在形狀、重量等物理特徵上是一致的。例如,完成啤酒裝瓶的生產線上需要標準的空瓶,標準的空瓶以及瓶蓋就屬於標準材料。汽車組裝的生產線,每一個零部件都有相應的標準,這些零部件都屬於標準材料。在物流過程中,統一規格的包裝盒屬於標準材料,可對貨物進行統一包裝。對貨物進行統一包裝以方便搬運、裝卸、維護。在快遞或零擔物流中,由於貨物的類型、品種繁多,沒有統一的包裝,所以裝卸過程非常麻煩,無法進行標準化的操作,因而容易在件量爆增和匆忙情況下的暴力裝卸頻發。

設備標準,例如叉車、托盤、拖車等,都具有相應的標準。例如托盤的尺寸標準有“1200×1000mm”和“1100×1100m”這兩種規格。同樣,叉車也有很多標準,如額定起重量、荷載中心距、最大起升高度、最大行駛速度、最小轉彎半徑、最小離地艱鉅,等等。

人員標準,是指操作人員必須具有相應技能、遵守相應的作業方法。操作人員的技能會涉及到一些標準認證,例如司機必須具備駕駛證,裝卸操作員必須具有叉車證或經過專業的培訓。遵守工作方法標準,則是操作人員需要知道和遵守作業流程、規章制度、員工守則,等等。

環境標準,是指生產線、生產車間、倉庫等環境在佈局上具有相應的標準。例如倉儲空間的佈局,必須規定標準化的過道寬度,以方便搬運、驗貨人員的走動,既方便叉車的裝卸作業又不浪費空間。

標準體系的五個方面是一個整體,相互之間有密切的關聯性。方法標準是標準體系的核心,其他標準是爲了實現方法標準的要求和目標;設備標準、材料標準、人員標準是標準體系的基礎條件,沒有這些內容,就不能成爲標準;環境標準是標準體系得以發揮作用的保障。

標準化的作用

標準化是比較常用的管理方法,在經濟活動中發揮巨大的作用。標準化的作用概括起來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便培訓、合理評估和促進改善。

降低成本就是標準化之後可以實現規模化運作,以降低成本。例如電腦的規格實行標準化之後就可以進行規模化的生產,當包裝統一了之後可以進行規模化的裝卸和搬運。標準化使得變異性減少,擴大操作的便利性和兼容性,進而使得規模化的生產和經營有保障,提高生產和經營的效率。

此外,有了標準,便於將方法、技巧等知識進行傳播,便於對新員工和新手的培訓。

沒有標準就無法衡量,只要標準合理,標準化就可以發揮合理評估的作用。業績如何,生產效率如何,產品質量、服務品質如何,這些都需要有合理的標準來進行合理評估。基於標準化的合理評估,可以明確責任的分割,便於查找問題的原因,促使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標準化促進改善,是因爲標準化是進行持續改善的基礎。改善實際上是在標準的不對完善,是以新的更高標準代替舊的標準,通過執行新的標準使得產品和服務質量、經濟效益不斷向前發展。通過對標準的不斷修訂和完善,積累技術創新,通過“微創新”的積累實現產品和服務質量的巨大飛躍。

標準化的步驟

第一步:標準化評估

在管理若要實施標準化,首先需要對標準化進行評估,看是否存在進行標準化的必要性。一般而言,需要實施標準化管理的是那些必須重複操作、長期作業、任務量龐大的生產、經營活動。例如,對於企業的主營業務經營活動則是需要實施標準化管理。而對於一次性、短期作業、任務量小的生產、經營活動,其實施標準化的必要性不大。

標準化評估,還需要評估標準化的效果及成本。對於經營尚未穩定,業務量還未形成規模的活動,不宜實施標準化。因爲企業的經營規模在快速增長,經營模式還不斷變化,若實施標準化則會很快地被打破,標準化對企業的經營效益沒有多大的貢獻。

此外,實施標準化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資源,有一定的'成本。如果實施標準化不能給企業經營帶來成本的增長,不能覆蓋實施標準化的成本,那麼則沒有必要實施標準化。

第二步:制定標準

在確定有必要實施標準化之後,那麼要做的事情就是針對經營管理的需要制定標準。制定標準則是以業務的流程、方法、步驟的規範化爲核心,制定出相關標準。制定標準的過程中要建立起標準體系,全方位地、全局性地考慮方法標準、設備標準、材料標準、人員標準和環境標準之間的關係。

制定標準需要輸出“標準文件”。標準文件一般由這些內容組成:制定標準的目的、標準的使用範圍、標準的實際描述(正文)、制定的時間、實施的時間,相關的圖標等等。標準的使用範圍,需要寫明標準的使用部門、使用場所、實施對象,等等。

制定標準一定要基於現場的調研,需要組織一線操作人員參與,基於一線管理幹部的理解和支持。制定標準是一個對現場進行深入研究和學習的過程,不能爲了制定標準而制定標準。要堅定不移地以改善工作效率、提高經濟效益作爲標準制定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第三步:執行標準

標準制定好了之後,要根據標準的要求制定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標準作業程序),並用SOP來指導標準的貫徹和執行。所謂《作業指導書》是指對標準的執行細節及相關執行要求進行解釋的文件。在執行過程中,以SOP爲基準,企業上下一致執行。

在執行標準之前,要貫徹和統一實施標準化的思想,爭取到公司上下的理解、認同和支持。在執行過程中,幹部隊伍要以身作則,起到帶頭模範的作用。管理幹部,是貫徹標準執行的中堅力量,要不擇不扣的按照SOP去執行標準。

執行標準的過程是一個深入研究、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發現問題的過程。要清楚地認識到,必須要不折不扣地執行標準,又要實事求是的質疑標準。不折不扣地執行標準才能夠維護標準的權威,使得標準發揮應有的作用。實事求是地質疑標準,即是以科學、認真的態度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檢驗標準的合理性,爲標準的修訂積累科學的依據。

第四步:修訂標準

標準是根據實際的作業條件及在一定的技術水平下制定出來的,只能在一定時期內代表最先進的水平。隨着技術的發展,作業環境的改善,業務內容的變化,標準也需要做出相應的變化。因此,需要不斷地對標準進行修訂和完善。修訂和完善標準的過程也就是改善管理的過程。對於頻繁出現、重複性高的工作,需要用標準來管理,需要通過不斷修訂標準和完善標準來改善管理。當然對於例外的工作,無需進行標準化,則需要根據常識來管理。

標準的修訂一定要以現場的實際情況爲基礎,根據現實條件來修訂和實施新的標準。標準不簡單的是“高標準”或“低標準”,而是在現實條件下最適合的標準。標準的修訂、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技術的進步,作業條件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