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旅遊>美食特產>

福建南安的特產是什麼

學識都 人氣:1.06W

南安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南安歷史上曾一度是閩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素有“海濱鄒魯”之稱,境內豐州金雞古港曾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福建南安的特產是什麼,歡迎閱讀。

福建南安的特產是什麼

英都麻餈

英都麻餈,南安特產英都麻餈是閩南著名小吃,主要由糯米加工而成,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食用時要蘸佐料,口味香甜,口感軟韌、微冰。

製法

1、將糯米浸於水中24小時,淘洗乾淨,撈起,放入石磨,帶水磨成米漿,灌入布袋,瀝乾水分取出。

2、把水燒沸,糯米糰摘成粉劑子下鍋,氽熟撈起。

3、在大瓷碗內抹上一層熟油(以防粘連),把煮熟的粉劑子倒入瓷碗中,用長竹片反覆油攪,越有粘性、韌性越佳。在案板上抹些熟豬油,把糯米糰倒在案板上,用手搓成長條,碾成薄片,切成4釐米左右的糯米小方塊坯,排在竹匾內。

4、用小火炒熟芝麻,碾成芝麻粉;花生仁炒熟去膜,碾成花生粉;冰糖碾成冰糖粉,把上述三種材料放在一起攪拌均勻,盛於盤中。

5、吃時,將糯米坯放入盤中,使其沾上一層芝麻、花生、冰糖粉。

蓬華芥菜

蓬華芥菜

不是所有的芥菜都能稱爲蓬華芥菜,只有土生土長的蓬華黑芥菜才能稱爲蓬華芥菜。對於蓬華芥菜,蓬華人都有着這份自信和感情。

說起蓬華芥菜,大家可能都知道“蓬華芥菜勝解元”這一傳說。

話說清朝光緒九年冬,豐州解元黃貽楫到蓬華華美村華美橋題字後,吃了一頓芥菜宴,便讚不絕口,回去時帶了10多棵鮮芥菜一同乘轎子回豐州。

轎子增加了100多斤重,行至半路,轎伕們就開始叫苦連天,覺得芥菜只是“尋常之物”,建議丟棄一些以減輕重量。當時黃解元堅持要留下,自己下轎步行,讓芥菜坐轎。

當時能坐轎子的都是有身份有功名的人,黃解元這一做法,讓沿途的百姓稱奇,紛紛笑稱“蓬華芥菜勝解元”,於是就有了蓬華芥菜的美名。

直到現在,芥菜都是蓬華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味道,或製成燙菜乾、“磕甕菜”,或鮮吃。

蓬華芥菜醃製是有着悠久歷史的一種傳統加工方法,特別是經過精製而成“盍缸菜”,能保存好幾年甚至幾十年,其味道、質地保持不變,同時還有藥用營養價值,成爲一種地地道道的土特產而受人們喜愛。

石亭綠茶

南安石亭綠,又名石亭茶,系炒青石亭綠茶,以具有“三綠三香”的品質風格而著稱。它外形緊結,身骨重實,色澤銀灰帶綠,湯色清澈碧綠,葉底明翠嫩綠,是爲集“三綠”之美;滋味醇爽,香氣濃郁,似蘭花香,又似綠豆及杏仁等香氣,譽爲“三香”。

石亭綠產於福建南安豐州鄉的九日山和蓮花峯一帶。“四序有花常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這是唐代詩人韓偓詠九日山的詩句,確爲這裏自然氣候的真實寫照。這裏地處閩南沿海,氣候溫和,罕見霜雪。同時受沿海季風的影響,陰晴相間,光照適當,土質肥沃疏鬆,給茶樹生長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據《泉州府志》所載,九日山,因“邑人以重九日登高於此”而得名。山高百米,東西北三峯環拱,山上存有摩崖石刻七十四方,都是很有價值的歷史文物。

蓮花峯,古稱蓮花巖,因裂石八瓣、狀似蓮花而得名,“孤帆遠影生雲際,雙剎高懸捧日來”。登蓮花峯,前看,有金雞斷橋,鎖盡東西溪水,碧波盪漾,水光映天;平視,清源、雙陽兩山列於東北,氣象萬千;遠眺,東西雙塔,陽光閃耀,威鎮鯉城;近看,叢叢茶樹鬱鬱蔥蔥,這裏盛產着名茶石亭綠。

蓮花峯上有一個石亭,又稱不老亭,建於明正德元年(1506)。相傳,宋末延福寺僧人淨業、勝因兩人在蓮花峯巖石間發現茶樹,便加以精心培育,細加採製,製成的茶爲僧家供佛之珍品。至石亭建成後,香客日多,遊人漸增,茶葉成爲招待和饋贈之佳品。

歷史溯源

由於茶葉質量優異,又出自佛門,求茗者日衆。石亭因茶而增榮,茶也因石亭而出名,石亭綠名聲更盛。

這裏有一處記述茶事的摩崖石刻,上寫道:“嘉泰辛酉(1201)十有一月庚申,郡守倪思正甫遵令典祈風於昭惠廟,既事,登九日山憩懷古堂,回謁唐相姜公墓,至蓮花巖鬥茶而歸。”可見九日山、蓮花峯產的石亭綠名茶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到了清道光年間,蓮花峯已從少數僧人種茶,發展到衆多農民普遍種茶,並以蓮花峯爲中心,烏石山、西坑、石馬山、法華山、五華山等數十座山間均發展了石亭茶的生產。

新鮮石亭綠茶和石亭綠茶區別

陳舊石亭綠茶:新鮮石亭綠茶的外觀色澤鮮綠、有光澤,聞有濃味茶香;泡出的茶湯色澤碧綠,有清香、蘭花香、熟板栗香味等,滋味甘醇爽口,葉底鮮綠明亮。

陳舊石亭綠茶的外觀色黃暗晦、無光澤,香氣低沉,如對茶葉用口吹熱氣,溼潤的地方葉色黃且乾澀,聞有冷感;泡出的茶湯色澤深黃,味雖醇厚但不爽口,葉底陳黃欠明亮。

春茶、夏茶和秋茶:春茶外形芽葉碩壯飽滿、色墨綠、潤澤,條索緊結、厚重;泡出的茶湯味濃、甘醇爽口,香氣濃,葉底柔軟明亮。夏茶外形條索較粗鬆,色雜,葉芽木質分明;泡出的茶湯味澀,葉底質硬,葉脈顯露,夾雜銅綠色葉子。

秋茶外形條索緊細、絲筋多、輕薄、色綠;泡出的.茶湯色淡,湯味平和、微甜,香氣淡,葉底質柔軟,多銅色單片。

高山石亭綠茶和平地石亭綠茶:高山石亭綠茶外形條索厚重,色綠、富光澤;泡出的茶湯色澤綠亮,香氣持久,滋味濃厚,葉底明亮,葉質柔軟。

平地石亭綠茶外形條索細瘦、露筋、輕薄,色黃綠;泡出的茶湯色清淡,香氣平淡,滋味醇和,葉質較硬,葉脈顯露

日騰手工面線

說起面線,南安人並不陌生,每天早晨,桌上那一碗濃濃的面線糊,無疑是打開一天新生活最重要的美味。切入大腸或是醋肉,再撒上些蔥花,一碗氤氳香氣的美味蒸騰而出。

閩南人的製作手藝與衆不同,千萬縷細長的面線,便可成爲餐桌上最動人的美味和記憶。

樂峯鎮製作面線的歷史到底有多長,潘招揚並不清楚,只是閩南一帶一直流傳着一個傳說。

乾隆下江南時,來到一個閩南小村莊。那時正值糧食短缺。乾隆在一秀才家門口落了轎。秀才的妻子急中生智,在牆角找到一些往年豐收時啃剩的豬骨頭和魚刺,洗後下鍋熬出一碗湯,又從櫃子裏掃出一把面線碎和木薯粉,和着做出了一碗麪線糊。乾隆吃後,感覺味道極爲鮮美,詢問是用什麼做的。秀才妻子回答,這是祖傳祕方,用上等面線加工而成。美味的面線糊就這樣流傳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