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被立意寫作的現狀及成因分析論文

學識都 人氣:8.02K

中學生“被立意”寫作的現狀及成因分析

【摘 要】寫作本是一種自發的由內而外的自由自覺的活動,應該讓學生自主擬題,但是在目前教育體制下,教師命題不可避免。教師命題本應該是命“論題”,然而很多老師由於體制、觀念、命題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命題時往往“命意”,強制規定、提供了命題的立意(觀點或主題),使得學生寫作“被立意”。

中學生被立意寫作的現狀及成因分析論文

【關鍵詞】被立意;寫作;現狀;成因分析

寫作本是一種自發的由內而外的活動,即有感而發。而當下教師給學生出題則是常態。當然,教師命題自有其不得已的原因,爲了體現考試公平性原則和實現選拔性的功能,只能教師或專家組命題。所以只要有考試一天,就有教師命題的一天。然而,令人費解的是在平時教學中,老師還是將出題作爲自己的專利,讓學生寫這,讓學生寫那。可以說教師命題將貫穿應試教育下語文教學的始終。

目前,中學教學中由教師“授意”,學生“受意”寫作的“命意式”命題比比皆是,學生“被立意”寫作的現狀甚爲嚴重。從中學作文教學中的作文題分析來看,中學生“被立意”寫作的“命意式”作文命題可分爲三種類型:

(一)根據其呈現的命題形式可分爲三種,命意式標題作文、命意式話題作文、命意式材料作文。有人認爲材料作文是命意作文,話題作文是命域作文。他們之所以有這樣的稱法,是認爲標題作文規定了作文標題,也就規定了主題,而命意作文只規定主題,自由度比標題作文高,命域作文只規定主題範圍,更有開放性。湖南師範大學碩士生樑小莉在其論文中就表示了類似的看法,她說命題作文“有些甚至是思想內容或表現形式等方面作了限制。因此學生作文的創造性只能在題目許可的範圍內發揮,否則就會離題、偏題、不合題目要求。當命題脫離學生實際時,學生作文沒有傾吐的情境,不易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她認爲供料作文之於命題作文“立意有所放寬,解決了部分學生寫作材料不足或不對路的問題。但供料作文也有其不足,閱讀並解解所提供的材料是作文的前提,只有把材料‘吃透’了,文章才能寫得準確,這無疑加大了審題的難度。”而話題作文“爲學生提供一個寫作的範圍,即‘話題’,圍繞話題’,由學生自主立意、自擬標題、自選文體(有些文體被限制了,如詩歌、戲劇)的命題形式。它爲學生提供了更爲廣闊的思維空間和發揮餘地,有利於學生髮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才華,寫出個性化的作文。”我不敢苟同,其實他們混淆了作文命題內涵與作文命題形式的關係,其實二者不是一回事。我們之前說過作文命題命的應是論題,而不是主題、觀點。也就是說論題採取何種形式呈現不是太關鍵,如果命題者把文章的主題規定了、暗示了,材料作文、話題作文也是種“僞開放”。這種材料、話題作文還不如一些沒立意導向的標題作文呢?如以“北京符號”爲標題的命題作文未必不如以“誠信”爲話題的話題作文。其實立意式作文命題的“立意”暗示往往是通過題目,或材料,或話題來呈現的,附着於命題作文、話題作文、材料作文。2001年全國卷作文題以表現“誠信”的寓言故事爲作文的話題,但題目已經寓意年輕人丟棄誠信是不對的,也就是必須認定要保留誠信而不是丟棄誠信,這就是一道命意式話題作文命題(確切說是材料類話題作文命題)。

(二)根據所命之意的多少,可分爲單一觀點命意式作文命題、多觀點(兩個或兩個以上)命意式作文命題。單一觀點命意式作文命題:命題者只供一個“意”,學生別無選擇。2000年全國卷以“答案是豐富多彩的”作爲作文的話題,此話題已經規定了作文主題是“答案是豐富多彩的”。2006年烏鴉學鷹抓羊的寓言故事(略),如果從烏鴉被牧羊人譏諷的角度來審視,可選擇“未能正確對待自己”、“盲目模仿”兩個主題;倘若從烏鴉被牧羊人孩子稱讚的角度來探究,包含了“勤奮好學”這個主題,學生就只能做“選擇題”,而不能自主立意,這是多觀點命意式作文命題。

(三)根據所命之意的顯隱與否,可分爲顯型命意式作文命題、隱型命意式作文命題。顯型命意式作文命題直接顯示觀點、主旨,考生可一望而知。2000年全國卷以“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爲話題的作文命題,已經將主題明確“答案是豐富多彩的”規定出來,是顯型命意式作文命題。隱型命意式作文命題:命題者將意隱藏於材料、話題中讓考生揣摩,潘新和教授稱之爲“間接命意”。如2006全國名校高考模擬卷一命題:

俗話講:“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俗話說:“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擡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要兩則材料結合起來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

一則說人多力量大,一則卻說人多不好辦事。表面是材料作文,兩則材料一正一反,構成了相反型關係,仔細研究題目隱含着單一“團結協作”的主題。

這種命意式作文命題成爲中學作文命題的思維定勢,使學生只能“被立意”寫作,究其原因有三:

(一)教師本位觀的影響。現在我們的教育大力提倡“以學生爲本位”、“一切爲了學生的發展”。作文訓練針對的是學生,命題首先要遵循“以學生爲本”的理念。潘新和教授“生本化”命題理念就是“以學生爲本位,以學生的現實與發展需要爲出發點”。葉聖陶先生在《對於小學作文教授之意見》中也寫道:“作文命題及讀物選擇,須認定作之者讀之者爲學生,即以學生爲本位。”可見,大多學者都認爲命題應當站在學生的立腳點上,設身處地想象學生內部的意思和情感,選定學生能夠作的願意做的題目給學生做。可很多命題者在命題時往往背道而馳,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自己想立什麼樣的意,就想要學生“立”他所想的“意”,所以一廂情願地給學生“命意”“奉意”,讓學生只能“受意”。

(二)政治教育體制的束縛。中國以選士爲目的的科舉考試廢除了,但是科舉考試文化影響至今。現行的教育仍沿襲着科舉選士意識,重正統思想道德的考量。林富明老師就指出了“命意作文”大量存在的體制原因:“初、中等教育是‘人’的教育,以培養合格公民爲目標,其教育成品並非真正意義的人才”、“選拔的是‘革命接班人’、‘ 又紅又專的人才’,當然要從思想道德命題,當然要考查世界觀、價值觀”。《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版)總目標第一條就是: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我們的語文教材也都是選擇愛國、奉獻、孝敬等思想意義的課文。把語文當做思想政治教育工具的做法,貫穿着我們語文教育始終。命題者也奉行“文以傳道”和“文以載道”的任務,命的都是些節儉、廉政、律己、立志、愛國、奉獻、誠實、謙虛、寬容、勤學、自信、守法等思想政治道德倫理題。而這些政治道德倫理千百年來已成共識,人當然要愛國守法,當然要廉政律己,當然要誠實守信。所以,這些道德方向的題目,形式上是立意自定,實際上學生沒有真正的立意自主權。如“誠信”這個話題,中國自古強調 “誠信不可棄”,那個學生敢說“誠信亦可拋”啊!《感受堅強》這題目就傾向堅強,戰勝脆弱了,誰還敢不堅強呢?可以說作文命題牽涉到一個道德倫理標尺,誰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孫紹振老師就一針見血指出:“正是由於話題作文在思想上不堪道德的負重,因而話題作文這種命題方式越來越變得徒有其表了。”這裏孫老師說的是雖是話題作文爲何越來越窄,其實對於命題作文、材料作文、話題作文所有的作文命題都一樣,只要沒有擺脫“文以傳道”和“文以載道”的藩籬,就沒法真正開放化,沒法真正多元化,“立意自定”只會是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只能是論爲“命意式”作文命題。

(三)教師命題素養不高。如清人鄭板橋所說的“作詩非難,命題爲難。題高則意高,題矮則詩矮,不可不慎也。”命題是需要技巧和要領的,可大多數命題者未能樹立正確的寫作教學理念,未能轉換寫作命題觀念,缺乏必要的命題知識,自行命題能力嚴重不足。潘新和老師說:“‘觀點’入題,當是作文命題之大忌。”可是很多命題者卻觀念先行。很多命題者“教師命題”概念一知半解,不知道命題命的是論題,結果把“觀點”、“主題”、“論點”也給限定了。他們沒有“生本化”的命題理念,更沒有對學生言語生命呵護、培養的意識,所以命題只會給學生心靈捆綁,而不是給“學生心靈鬆綁”。

教師“命意”,學生無題可擬,無意可立,只能順着題擬,照着意說。這種“被立意”寫作導致學生寫作自由的缺位、個性的缺席;內需的缺失、興趣的喪失;想象力的退化 創造力的落化;情思的失真,人格的失誠,久而久之學生喪失了“言語生命”,迷失了自我。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其弊害,樹立正確的命題觀,提高命題水平,對“被立意”寫作加以避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