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小學生寫作的現狀論文

學識都 人氣:2.82W

【內容提要】:在新課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學中,學生依舊不敢把真話寫出來,這是現在作文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要想讓學生大膽地想象、自主地表達,我們應該把習作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說真話、抒真情、表真意。爲此,我採取瞭如下四點策略:

如何小學生寫作的現狀論文

一、興趣入手,讓學生有話想說;

二、鼓勵想象,讓學生有話可說;

三、形式多樣,讓學生有話暢說;

四、多元評改,讓學生有話願說。

【關 鍵 詞】:作文 真話 興趣 想象 形式 評改

在對小學生習作現狀進行調查時,我們驚奇地發現如今的孩子正在使用着三套語言:一是針對習作,套話加空話。學生絞盡腦汁費盡心思寫出來的作文,讀來卻如淡而無味的白開水,或內容乾巴,或套話、空話連篇,或千篇一律。二是面對師長,規矩的假話。小小的孩子已經知道如何來迎合老師,爲免受批評教育,表現得彬彬有禮、規規矩矩。回到家,這些長期嬌生慣養的“小皇帝”、“小公主”在親人面前是多麼的“放肆”。當然,他們不會說家長不想聽的話,因爲他們知道,說了,同樣要受到批評教育,聽到那些無盡的嘮叨。三是同學之間,真情的告白。在沒有師長的地方,孩子們私下交談的時候,有一種語言是我們教師幾乎不曾聽到的。或許是對教師的詛咒,或許是惡作劇後的竊喜,或許是玩了有趣的遊戲而回味無窮……這纔是他們心靈深處最真實的語言,是“生命的語言”。

那麼,爲什麼在新課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學,學生還是不敢把真話寫出來呢?我們認爲新課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學還存在這樣三方面的問題:

1.命題——還在束縛學生的思維

我們知道命題作文是以“他人出題,一題而作,受命作文”爲特點的。雖然它在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始終只是把學生放到被動的地位,更何況教師的命題往往空間狹小、要求僵化,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與心理狀態,教師的指導又往往採用“佈置題目——教師指導——學生習作——教師批改——教師講評”這一僵化的模式,使得學生的整個習作活動完全處於一種被動應付狀態,學生望題興嘆,無話可寫,或者勉爲其難,胡編亂套。而另一方面,學生大腦中貯存着的豐富信息,則被深深地鎖在記憶的庫房中,難以呈現、加工,成爲作文的材料。

2.訓練——還是侷限在作文課上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的作文教學總是把眼光集中在40分鐘的課堂上,試圖通過課堂上知識的講解、範文的引導,使學生寫出像樣的文章來,忽視大千世界信息的傳遞,不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收集信息,只一味地訓練微言大義,曲裏拐彎的“模式”作文,強調文法主題、修辭詳略,人爲地誇大了寫作的難度,導致本來思維活躍、情感豐富的孩子,不敢寫真實情感,不敢去畫雞犬桑麻;越來越不相信自己的感受也能成文,於是帶着滿肚子的鮮活材料去找所謂的靈感,最後“衆裏尋他千百度”,帶回的卻是“陳芝麻爛穀子”。

3.要求——仍然過高、過多和過細

作文就是用自己的話準確地抒發自己“胸中”的“意思”和“情感”,沒有必要搞得特別複雜。可我們的教師往往因爲怕學生寫不具體,寫不精彩,而自己去辛辛苦苦去找資料,認真充分做指導,引導學生如何緊扣題眼,如何根據題目要求來選材立意,佈局謀篇,如何遣詞造句,苦口婆心,一一敲定,唯恐不周,本以爲這樣學生就能下筆有神,言之有物。殊不知,正是由於要求過高、限制過多、指導過細,且不曾考慮如何誘發學生把自己的內心情感、意思表達出來,致使學生不能自主表達,爲文而文,而非“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後撰作”,學生積極性不高,應付了事,所寫作文內容單一,題材單調,語言呆板,套話連篇。

那麼,怎麼才能改變這些不良狀態,讓學生在習作中開始寫真話呢?我們在嘗試中發現:形成一種“積極情感效應→個性規範言語表達←積極情感評價”的良性循環,是十分有效的。

一、興趣入手,讓學生有話想說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多年的語文教學讓我們發現:當我們在課堂上呆板地爲完成某一教學環節而向學生提問時,學生往往因無話可說而選擇沉默或是三言兩語應付了事。而課餘,當他們自願湊在一起,談論共同感興趣的話提時,一個個都眉飛色舞、滔滔不絕。甚至爲表達自己的某一觀點而面紅而赤的爭執半天。我想,如果我們的作文教學能關注學生的興趣點,把他們感興趣的活動,引入我們的教學中來,相信他們一定有話想說。

1.走進網絡

網絡媒體對於學生來說已不在陌生,網絡上撲面而來的許許多多信息都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作爲語文教師我們要順應時代和學生的需求,指導學生利用網絡優勢豐富見聞、拓展習作資源,激發學生寫作慾望。2008年8月奧運會將在我國的首都北京舉行,學生們對此也興奮不已,奧運會成了他們課間談論的“熱點”話題。我及時把握住了學生的這個“興奮點”,讓學生以“奧運會”爲題材進行網上習作。學生通過網絡蒐集了大量有關“奧運會”的報道,體壇明星故事等資料,開闊了視野,激發了寫作慾望,文思飛揚。《奧運會上的奇蹟》、《中國隊,好樣的》、《王楠,我想對你說》等一篇篇飽含着學生真情的文章誕生了。

2.走進生活

作文是什麼?作文是交流,是以文字爲符號的人與人之間獨特的交流方式,是情感表達的需要,是生活實際的需要。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創設真實的交流場面,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交流中去,激發他們有話想說、有事想敘、有情想抒的慾望,把習作變爲學生生活的再現、思想的再現和情感的再現。上學期,我們班的幾個家長因爲孩子迷戀網絡遊戲影響學習而禁止孩子上網,並強烈要求學校出臺相應措施。我就此事,讓全班同學展開討論。同學們情緒激動,慷慨陳詞,就網絡以及網絡遊戲的優點和危害、如何正確對待網絡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事後,我請他們把這次事件寫下來,孩子們一個個才思敏捷,寫出了極富個性色彩的文章,如《怎樣被一棒子打死》,《網絡,想說愛你不容易》,《同學,適可而止啊》《爸爸媽媽,請相信我們》等等。當然,我們也可以嘗試讓學生給自己的照片,圖片寫文字說明,爲自己的手工製作,常識實驗寫解說詞,爲影展寫海報,寫前言,爲班裏開展活動撰寫小品,相聲等,讓學習因走進生活而讓孩子們興趣盎然,有話想說,既而寫出有血有肉,有真情實感的作文。

二、鼓勵想象,讓學生有話可說

想象是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動,是人在原有的感情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動。亞里士多德說:“想象是發現,發明等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作文離不開想象,離不開想象的作文,猶如離開了靈魂的肉體。爲此,我們要多爲學生提供想象的情形,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我們可以讓學生編寫童話故事,如《老鼠日記》、《我是蒼蠅,我怕誰》等;讓學生看人物畫編寫人物經歷。當然,我們也可以讓學生根據假設的前提進行創造性想象,如《假如我有一對鹿角》、《二十年後的相聚》、《我在地球上的最後一天》等。

記得在以環保爲主題的班會上,同學們紛紛講述了耳聞目睹的破壞環境的現象,我以此爲契機,讓學生假設自己是小樹,是小河……以第一人稱講述自己的經歷與願望。同學們聯繫生活,觀看圖片,展開想象的翅膀,編寫出了《小樹哭了》,《塑料袋的旅行》,《小河生病了》等童話故事。

可見,我們把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大膽的想象,發揮,學生就能“我手寫我口,我筆表我心。”

三、形式多樣,讓學生有話暢說

課堂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生活世界。人的發展的全面性來自於生活的完整性,而生活的完整性有決定了課堂教學活動的整合性。因此,作文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考慮學生在課堂這個時空,還要考慮學生的感情,交流,興趣等方面的需求。現行的語文教材,每一個單元后面基本上安排一次作文練習,這給教師提供了一定的的方便,但也有缺點:一是意識比較空泛,就有普通適應性,過多強調作文的程式和字數;二是相對滯後,跟不上時代脈搏。因此,我們自由揮灑,寫出童真童趣,用他們喜愛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表述自己的觀點,讓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例如,在一次作文課上,我讓學生寫《XXX,我想對你說》,應爲文體不限,學生們有的.寫成散文,有的寫成詩歌,正可謂“百花齊放,百家齊鳴。”

四、多元評改,讓學生有話願說

儘管學生的作文水平不一,但每篇作文都浸透着他們的心血,教師應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以更人性化的方式來對待他們,用多元化的評改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

1、形式多樣化

以往,習作的批閱,講評似乎只是老師的專利,學生很少有機會對其他同學的習作發表意見,甚至自己的習作也少有機會在課堂發表見解。葉聖陶先生曾說:“改的優先權應屬於作文的本人,作文教學要着重培養學生改的能力。”可見,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應改變單一的評改制度,採取教師示範,學生評改;交換習作,學生互改;三五一組,小組評改等多樣化的評改方式。評價是人人敢說,體驗習作的快樂,評改的興趣。

2、標準多元化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強項,每個學生的基礎也不盡相同。在作文評價時,教師要善於發現每一篇作文的閃光點,讓不同的學生都有獲得肯定的機會,都能感受到自己的進步,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例如我們把學生精妙的語句或篇段摘抄在批改記錄本上,標上作者的姓名加以整理歸類,編成《凡人妙語集錦》。講評課上,學生們打開《集錦》,品評同學的佳詞妙句,欣賞寫上自己大名的“傑作”,無不心潮起伏,欣喜萬分。這種寬容的、賞實的、積極的評價,將促進學生敢說真話,願意說話。

當然,提供賞識評價並不是對同學作文的一位高擡,學生在寫作中出現了問題,我們就要用委婉的語氣,幽默的筆調進行善意的批評。如:一個學生寫作文時忘了加標點符號,教師可以寫下這樣的評語提醒同學:“當老師打開你的作文本時,總能聽到一陣哭泣,原來是標點符號,因爲你太不重視他們了。你想想,當老師也像你輕視標點符號那樣輕視你的作文,你不是也會哭嗎?”相信這個學生下次寫作文時一定會留心標點符號。

總之,我們的作文教學關注了學生的興趣,貼近了學生的生活,放飛和呵護了學生的心靈,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聽見真實的,生動的,活潑的生命言語,我們才能在習作中見到孩子們獨一無二的“真我”。

參考文獻:

《語文課程標準》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課程改革專刊》 第十三期中物院基礎教育中心

《新課改理念下如何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科學教育前沿

《構建基於小組合作學習的作文評改新模式》 江蘇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