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初中階段的三大心理特點及溝通對策

學識都 人氣:2.59W

初中階段是孩子成長髮育的一個關鍵時期,從初一到初三,孩子每一年的心理特點其實並不一樣,溝通需要注意方式方法。

孩子在初中階段的三大心理特點及溝通對策

初中一年級

心理特徵

成熟性與幼稚性的統一。這個階段,身體形態發生顯著變化,身體機能逐步健全,心理也相應地產生變化,處於童年與少年兩個階段的過渡,理性思維的發展有限,身體發育、知識經驗、心理品質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學生的特點。

向上性與盲目性的統一。自我意識開始發展,有了一定的評價能力,也開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好評。在學習和紀律方面會認真努力,爭取給老師和同學留下好印象,但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還處於萌芽階段,神經系統調節能力較差,容易受外界影響,或自滿,或自卑。

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統一。一方面不希望大人管束、制約自己,另一方面又希望得到老師和家長在生活學習中幫助自己。

新鮮感和緊張感的統一。新環境新老師新同學新學科感到新鮮,但不久後,由於學科增多,複雜性增強,課時延長,考試增多,教學與小學不同,使其感到緊張。

溝通方法

關注孩子的適應能力——從小學生轉變爲中學生,對周圍的環境、教學的方法、生活的節奏都需要適應,適應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學生初一甚至整個初中階段的成績,所以初一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儘快適應新的生活。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初一重點是打好基礎,不僅要打好知識的基礎,也是打好學習習慣的基礎,重視“養成教育”,就是讓學生儘快養成端正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思維習慣,養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將成爲初中階段學習成績優秀的重要保證!

重視基礎知識——課程的學習往往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初一的知識,學生都會覺得比較簡單,但請不要盲目追求“難度”和“進度”,要重視基本概念的學習、剖析和應用,只有基礎牢固,纔有可能在整個中學階段學得輕鬆而有成效。

初中二年級

心理特點

一個心理特點是孩子進入青春期,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身體都發生了許多引人注目的變化。但由於家長和社會對性知識教育採取閉鎖甚至恥於談論的態度,致使同學們產生青春期煩惱。

另一心理特點是表面什麼都不在乎,實際上從衆心理很重,既想標新立異又擔心脫離集體。於是有的學生出現了緊張、焦慮、自卑等不健康心理,由於心理髮展與生理髮展的嚴重不平衡,就會出現程度不同的對抗情緒、逃避、說謊、破壞、暴力等不良行爲。

獨立性有較大的發展,自尊心增強。

溝通方法

正確引導——青春期性成熟帶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進青少年性意識的發展,怎樣去認識愛情﹑處理對異性的好感需要正確引導。

重視溝通——初二的學生進入到了青春期,比較逆反,和家長的交流逐漸變少,對一味地說教非常抵制,所以這段時間家長一定要多和孩子進行溝通,隨時瞭解孩子的心理變化,及時給孩子需要的心理疏導和正確觀念的引導,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在健康的心理軌道上發展。

鼓勵預習——初二的'學科內容加大加深,孩子在學習上會出現一個明顯的分層,需引起高度重視並提前做準備,鼓勵孩子提前預習,做好迎接挑戰的準備。

樹立中考概念——初二要樹立提前中考的概念,把初三的內容提前學習,減輕初三的壓力,輕鬆、自信地迎接中考。因爲初三系統複習的時間有限,複習壓力大,上初二時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協調好時間,輔導和增加薄弱學科補習頻次將對初三的學習很有幫助。

初中三年級

心理特點

對立性獲得較大發展,學習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他們喜歡同老師平等的討論問題,喜歡自己自由獨立地組織、開展一些活動。初三學生的“成人感”更加明顯,自尊心大大增強,他們比初一、初二的學生更渴望教師和家長的尊重與理解。

心理趨於定型,學習成績相對穩定,初三學生心理髮展迅速,開始趨向定型。觀察力接近成人水平,意義識記占主導地位,思維活動已有抽象、概括的水平;學習興趣基本穩定,學習成績亦開始相對穩定。

溝通方法

需充分利用此階段特點,培養和發展他們獨立學習、獨立生活的能力,同時爲中考做準備,與孩子一起了解當下學習情況和狀態,設定目標,協商方法。

初三最重要的事情:

緊追不捨——爲中考複習留出更多的時間,學校老師會趕進度,課程講得比較快,稍有懈怠就會比較吃力,很多學生出現“舊賬還沒補上,又欠了新賬”的情況,整體忙於應付,無法針對自己的弱項進行強化,到了下學期綜合複習的時候,一鍋粥。所以,一定要緊追不捨、及時複習,化解疑難問題。

查缺補漏——初中的課程已經學完了2/3,自己要有計劃地開始針對自己的弱科和薄弱知識點進行重點突破,不要把所有問題都堆積到中考前夕。利用開學初還不是最緊張的階段,要把初一、初二各科的知識點在腦海中過一遍,把以前沒有掌握的挑選出來,查缺補漏,爲中考打下良好的基礎。

壓力調節——尤其是中考臨近的日子,學生和家長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壓力。壓力過大會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生活,也影響考試時的正常發揮。家長要多關心孩子,能夠觀察到孩子的變化和不安,想辦法緩解孩子的緊張、壓力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