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家庭的孩子的心理特點

學識都 人氣:3.14W

一、悲觀自卑。

單親家庭的孩子的心理特點

由於家庭不完整,與其他孩子相比,單親家庭的孩子從父母那裏得到的關愛比較少,導致他們認爲自己比別人差。在學習中缺乏自信和進取精神,總感覺各方面都不如人,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終日孤獨消沉,得過且過,總想着儘快離開學校去獨立生活。

二、仇視封閉。

由於家庭分裂,父母感情不和,容易使孩子產生敵視心理和封閉心理。有些孩子把對父母的恨轉化爲對老師、同學的冷淡,甚至敵視、厭惡他人,認爲人與人之間無信任和善良可言,有報復和攻擊行爲;有的學生走入另一個極端,即封閉自我。把自己的真實情感和慾望掩蓋起來,過分自我剋制,把父母的離異作爲參考,評價人和事,不輕易相信別人。從不表白自己的心願,給人的印象是性格內向,寡言少語,與人相處缺乏熱情,不願與人交往,幾乎沒有知心朋友,對集體和他人的事漠不關心。

三、自戀孤僻。

由於成長過程中出現不和諧的經歷,有些單親家庭的孩子心靈扭曲,嫉妒心理和自戀心理尤爲強烈。對他人的長處、優勢、榮譽和成績十分不滿,抱有憎恨情緒,冷嘲熱諷,甚至做出不道德的行爲。同時,他們自以爲是,孤芳自賞,傲視一切,抱怨別人不重視自己,不分時間和場合的自我展示。

四、學習兩極分化嚴重。

大部分單親家庭的孩子是後進生,只有少部分是優秀生。由於家庭的不穩定,使學生失去了安全感,整日憂心忡忡,很難安下心來認真學習。只有個別學生由於父母的離異,反而懂事而成熟,學習成績因而特別優秀。另外,由於意外事故或疾病等原因造成的單親家庭,其子女的心理比前一種要健康的多,他們自卑心理輕一些,性格比較正常。由於失去了一方親人,他們反而變得很懂事,對活着的親人更加愛戴,比較聽家長的話,學習也比較努力。

單親家庭孩子易出現的七大心理問題

隨着越來越多的單親家庭的孩子的出現,單親家庭孩子的心理問題也更加複雜,關注單親家庭孩子,幫助其建立正確的心理狀態是十分重要的。愛是一切的答案,更是單親家庭孩子需要的答案。

對於單親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現以下主要幾個心理問題:

(一)自閉

家庭的破裂,彷彿是“天降橫禍”,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因而他們遭受的打擊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們還不具備自我調整心理的能力,一時還難以面對家庭破損的嚴酷現實,因而會感到無所適從、悶悶不樂。孩子也懂得比較,他們會拿自己的現在與過去比,感到自己處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與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別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變得膽怯,缺乏自信,缺乏進取和積極向上的精神,而且因爲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這些孩子由於被父母所疏遠而產生抑鬱,不願與人接觸,對周圍的人常有戒備、厭煩的心理表現出神經過敏的症狀。他們總懷疑別人會在背後議論自己家庭的缺損和父母的離異,認爲別人都瞧不起自己,不願向他人敞開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閉,不願外出活動,不願與人打交道,表現出孤獨、內向的性格特徵。

(二)自卑

由於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裏,面對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無法接受眼前的現實,無法適應無父或無母的環境。孩子的心理沒有成熟,他無法去體會父母們的生活,無法理解父母們的苦衷,幼小的心靈脆弱、敏感,沒有自我調適的能力,一旦受到衝擊,就會不知所措,無所適從。

特別是看到同伴們與父母親親熱熱、幸福美滿地玩耍、嬉戲的時候,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過去的生活。而現在是今非昔比,心中的悲傷、失落使得他們產生憂鬱和自卑的心理,孩子們找不到自己的快樂,看不到自己的快樂在那裏,於是拒絕快樂,沉浸在憂慮、悲傷中。

同時孩子這時最敏感,面對同伴們和社會的`關懷,他們會過於在意,甚至發生誤解,長而久之,他們將從人羣之中脫離出來,進入自我封閉和孤獨的空間,從而導致性格交流的極大障礙,長此以往,他們就會產生心理疾病

(三)自責

自責表現爲對個人能力和品質作出偏低的評價,從而自我責備、自我鄙視、自我輕蔑,將一切的不如意歸因於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傾向。單親家庭的子女有較爲強烈的自卑感,他們感到自己不如別人,悲觀失望。

由於對自己的評價偏低,因此他們把工作和學習的失敗歸因於自己的無能,產生不安、內疚、失望等消極的情緒體驗,從而導致自己的整個心理失去平衡。

久而久之,他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對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務,也往往因自嘆無能而輕易放棄。許多單親家庭子女受到批評後,總認爲是自己不好,在別人笑自己的時候,總認爲是自己做錯了什麼事。

(四)焦慮

對人焦慮是調查與他人接觸時,對困難和失敗的預感程度的指標。單親家庭子女在他們父母親離婚的過程中看到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攻擊,學習到的是討價還價、相互敵視,因此,他們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缺乏信心,他們的監護人由於家庭缺失而引起情緒失調,極易把這種情緒帶到與孩子的交往中,孩子生活在提心吊膽中,要花大量的時間來應付家庭破碎後的家庭關係,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感到焦慮,缺乏安全感。

所以,他們在衆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結交夥伴時總怕別人說自己的壞話,被人說了什麼總是不開心,在對人關係上具有退縮、焦慮的特點。

(五)抑鬱

因爲父母的分裂,必然帶來家庭的硝煙或冷戰,孩子長期生活在壓抑的空間,時時爲父母的關係而擔憂,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氣、泄憤的出氣筒,孩子成天處在恐懼和擔憂中,沒有安全感,時刻擔心、害怕家庭戰爭的爆發,會使自己體無完膚。這樣長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產生恐懼心理和敵對情緒,對同伴永遠保持距離,自我保護意識過強,敵對情緒很大,單親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壓抑、鬱悶、煩躁,心理困擾無處排解。

由於壓抑太久,一旦爆發出來,能量也就越大,極易產生極端行爲。這種傾向在女孩身上表現爲想痛哭或離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則表現爲攻擊行爲。

(六)妒忌

單親家庭的孩子,無論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所能獲得的享受,一般來說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而這些正足每個孩子所渴望的。由於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單親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們的心理就容易從最初的羨慕演變成妒忌、僧恨。在心理上他們會表現出對父母一方特別依戀,希望能從父母一方獲得雙倍的回報,在物質享受上,如果他們不能正確對待這種差距,認爲別人能得到的,自己也應該能夠擁有,就容易導致偷竊等犯罪行爲的發生。

(七)極端的逆反心理

由於單親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爲別的孩子奚落和欺負的對象。然而他們也渴望車嚴,渴望被人欣賞,於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現出與衆不同,有時甚至喜歡“頂牛角,對着幹”,以顯示自身的存在價值。

未婚媽媽:孩子來了我就要守護

這是一個隱祕的羣體。

當公衆的視線聚焦於那些舉報貪腐官員的“情婦”、出沒於網絡間的炫富女等人物身上時,很少有人注意到,人羣中還有很多未婚媽媽,獨自拉扯孩子長大。

相關法律規定,婚生和非婚生子女享有同等權利,在生活相對困難的未婚媽媽羣體,她們守護着小生命的尊嚴,存留着對未來的期望;現實中,她們承受着道德、規章制度、情感、經濟上的種種壓力。網絡裏,她們互助互慰,抱團取暖。

截至目前,有關我國“未婚媽媽”的總體數量,尚無機構或部門有過權威統計。專家認爲,對未婚生育現象的關注亟待加強。

飛飛出生那天,北京大暴雨。生完飛飛,喬敏接到了母親的電話。電話傳來濃重的貴州口音:姑娘,你是不是遇到朗個事嘞?你跟我談嘛。

母親說,前一天夜裏,她和喬敏的父親都做了奇怪的夢。

父親的夢是:女兒掉進了糞坑裏;母親的夢跟那天的情景很像:喬敏奔走在暴雨裏,“叫也不應,漫天大雨裏就你孤單單一個人。”

孩子來了我就要守護

一年半之後,喬敏才告訴老家山村裏的父母,打電話那天,她在北京生下了一個兒子。那天是2007年8月1日。

喬敏,貴州人,10年前來京打拼,是電子設備銷售員,那年她21歲。來京第一年,這位一笑就會露出兩顆虎牙的女孩,認識了飛飛的爸爸。在一起3年,一次激烈的爭吵後,兩人負氣分手。

幾個月後,喬敏發現懷孕,找到飛飛爸爸,男人說:他把另一個女人肚子搞大了,剛同她閃婚。

醫生說喬敏子宮後位,屬於不易受孕體質。如果選擇流產,“意味着以後很可能再也無法當母親。”

喬敏決定留下這條生命。

生產的那天,雨下得特別大,錢不夠,醫院附近的取款機一次只能取2000塊錢,喬敏挺着大肚子,雨中走了三里路,找了4個取款機取錢。

生產後,搖籃裏的寶寶身旁,沒有家人,沒有丈夫,每當想起那天,她總是“先哭一場”,然後“跟所有人說我不後悔。”

一個女人獨立撫養孩子,這本身就是一種堅強的品質。大衆輿論近些年隨着社會風氣的開化,也漸漸給這些未婚媽媽們道德上的通行。

國內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吳綺莉誕下的“小龍女”,過了這麼多年,也沒見發生什麼非比尋常的事。我倒有些讚賞這些未婚媽媽的灑脫。

而現在,許多未婚媽媽面臨的問題更多的是物質和制度上的。許多孩子只由媽媽一己之力撫養,而現在,許多正常家庭都覺得撫養一個孩子有壓力,何況一人呢。

未婚媽媽所面臨共同的現實問題是:非婚生子沒有準生證。公立醫院都沒法建檔,只能去私立醫院,價格高昂。

而相比給孩子上戶口來講,這些困難都是九牛一毛。

飛飛的爸爸是北京戶口。飛飛出生後,喬敏曾想着給飛飛弄個北京戶口。

幾年過去,戶口一直沒辦下來。喬敏諮詢北京計生部門,非婚生子,孩子若想取得北京戶口根本沒有可能。

回貴州辦理,當地計生部門也不肯給飛飛落戶,“你都不在貴州,我們知道孩子是哪兒來的?”一句話把喬敏噎了回來。

“在我國,受制於傳統觀念和計生政策,這一羣體一直在主流視線之外。”楊菊華認爲。

楊菊華是中國人民大學人口學系、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在她看來,目前青少年普遍早熟,而青年選擇婚姻的年限卻一再延後,這意味着從成熟之後到進入婚姻之前,有一段超過10年的真空期。

“我國的生育關懷、服務,大多是針對婚後女性開展的。這樣一來,這10多年的真空期伴隨着人們性觀念的開放,未婚媽媽的產生和擴大成爲必然。”楊菊華介紹,在西方社會,女性有選擇未婚生育的權利,她們當中特別困難的,政府和民間組織會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務。

“是時候好好審視這個羣體了。女性生育權既不應該成爲婚姻的附庸,也不應該被濫用引發生而不養等社會問題。”楊菊華說,不管是政策制定還是學術領域,對未婚生育現象的關注目前都不多。

有專家建議,希望那些準未婚媽媽能冷靜理性,不要衝動,要多爲孩子想想。現實的困境是:僅靠媽媽一人的經濟支撐,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對孩子未來健全人格的形成亦有風險,孩子將來與社會的融合度,也得不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