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和銀行的年終獎

學識都 人氣:1.3W

馬上就要發放年終獎了吧,祝大家今年拿很多的年終獎。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精心蒐集了關於“國企和銀行的年終獎”的詳細內容,希望這篇文章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企和銀行的年終獎

國企和銀行的年終獎

國企和銀行每一年基本都會給員工發放年終獎,但是具體多少要看個人表現而定。

拓展閱讀:年終獎10w與4k的區別

決定因素之一:行情

行業代表:審計、證券、汽車

汽車:反腐影響大,年終獎推遲發

楊芳是個事業型的女強人,還不到30歲已經做到領導職務,她透露,近年來國家頒發八項規定加大反腐力度後,對於奧迪銷售額的影響可謂立竿見影。反腐政策下來後就不允許配奧迪了,少了一些大客戶。現在年終獎也推遲了。

審計:企業上市火,靠拼命多賺點

“累成狗了!”廣東一家會計事務所的80後資深審計員高深遠很感慨。2014年平均每個月有20天以上在外地出差,早上幾乎跟着太陽一塊起牀,忙活到晚上十一二點才睡。

去年他全部年終獎拿到了9萬元,“絕對數值看起來還不錯,但我們普遍不怎麼滿意。要知道,我們是消耗生命在工作啊,這跟我們的勞動強度是不太匹配的。”

證券:股市熊轉牛,獎金再次狂飆

A股自去年四季度以來的牛市行情及天量交易,讓券商股成爲最大受益者。一家中小型證券機構從事投資工作的賈佳告訴記者,“證券公司年終獎,通常都是看市場情況,還有管錢的投資經理的能力。”賈佳說,如果盈利好,投資經理年終獎可能高達幾百萬。

決定因素之二:產業

行業代表:地產、互聯網、快消

地產:大魚吃小魚,業績好漲一半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房地產央企年終獎比較固定,而萬科等民企的員工年終獎跟集團業績掛鉤明顯,只要樓盤賣得好創收多,年終獎漲幅也高。

快消:新人跳槽多,吃不飽餓不死

作爲一名職場新手,歐陽學琴所在的企業是一家知名快速消費品公司。“近前幾天我就拿到了,因爲只幹了半年,扣去一半,到手4000多元。”談及年終獎,她坦言有些拿不出手。據其介紹,近年新員工入職後,超過7成會在一兩年內離職,“基本上幹一年就走了,拿到第二年年終獎的很少。”

互聯網:關鍵看項目,效益好成土豪

年關將至,互聯網流傳着各種關於年終獎的傳說,引起網友羨慕妒忌恨:“李彥宏在百度年會上宣佈有員工年終獎拿了50個月的工資”。

在一家遊戲公司從事策劃類崗位的黃梓告訴記者,互聯網行業年終獎差距大,“隨便就可以甩出幾條街”。“看項目和工種,技術高,策劃低,像我只有2萬,但如果所做的相應項目賺錢的話,策劃獎金會多些,但不賺錢就沒獎金”,黃梓他還告訴記者,公司也很關鍵,有的同事原本幾千塊工資,跳了一輪就變好幾萬了。

決定因素之三:單位

行業代表:醫師、紙媒

紙媒:冰火兩重天,潮退方顯本事

不同體制身份,媒體的薪酬福利亦有差別,甚至達到冰火兩重天的節奏。以工作半年的見習記者爲例,某報駐惠州記者站的新員工去年年終獎砍一半之後爲1.8萬元,另一個報社駐佛山記者站的則爲4000元。

醫院:勝在夠穩定,是福利非獎勵

陳女士行醫多年,是省內一家三甲醫院的業務骨幹,做到了科室副主任,是副主任醫師,屬副高職稱。她告訴記者,工作這麼多年,對年終獎都沒有太上心,因爲醫院年終獎並不高,“像我這個級別,也就1萬塊左右”。

接受採訪的醫生都告訴記者,公立醫院的年終獎主要是一種員工福利而非績效獎勵,所以跟個人級別、貢獻都沒有太大關係,“講的還是平均主義”。

決定因素之四:級別

行業代表:銀行、國企

銀行:降息衝擊大,一年比一年緊

在一家商業銀行的一個網點工作的孔祥雲透露,2010年之前,銀行都不愁業績,近年則是一年比一年緊張,大家都在拼市場。2014年11月央行調低基準利率對金融界衝擊很大。

孔祥雲指出,在銀行,年終獎是有崗位差別待遇的,其所在網點櫃員崗的員工,每天上班早下班也早,年終獎2萬多元,專業崗如做國際結算的員工,年終獎在3萬元到4萬元之間,管理崗最高,一個科員可達到5萬元以上,領導層則是十幾二十萬元的級別。

國企:級別差距大,一級相差5萬

“我們公司是按職位級別發的,級別不同差別很大。”在一家國有資產類公司工作的`羅鑫說,後臺部門低級別業務員年終獎有5萬元左右,高一級10萬元,再高一級10多萬元,再高層的話可能有幾十萬元。羅鑫還告訴記者,“去年公司正式的文員年終獎都有2萬元,而一些核心部門的勞務派遣工,最高也不到1萬元,相差很大。所以,關鍵還得看你的身份,如果是勞務派遣人員,那年終獎少得可憐。”

決定因素之五:個人

老闆發年終獎也是一分錢一分貨,你必須在拿三千年終獎時,先體現出八千的價值,老闆才願意買單。

有一個編輯剛入職時工資是三千,但第二個月就漲到了八千。年終獎老闆給發了兩萬四,因爲每次老闆要的文案,他不僅寫到位了,還會拿出兩個以上的版本讓老闆挑:一個是按老闆的要求寫的,其它則是他建議的方案。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個“業”不妨這樣解:一是做得好的技能,一是想做好的態度。有這份“業”在,不愁找不到舞臺。但這份“業”不是白來的——在你月薪三千的時候,就要像月薪八千那樣做事,那沒到手的五千,就是修煉這份“業”的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