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視角下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對策探討論文

學識都 人氣:1.74W

據各類文獻資料研究顯示,高校的職業規劃教育效果並不樂觀,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目前的職業規劃教育的內容與課程過於陳舊,大大降低了學生對課程的興趣。隨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面臨着新的發展機會,利用互聯網實現與教育事業的結合,豐富職業規劃教育的內容與課程,開闢出新型的教學模式與體系,對於我國高校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大有裨益,指引學生以正確的價值觀選擇就業,有利於學生的終身發展。

互聯網視角下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對策探討論文

一、現階段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現狀及影響因素

(一)現階段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現狀

1、職業規劃偏離實際,缺乏目標性與整體性

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大多養成了被動的學習習慣,,大學生很難認識到職業規劃的重要性。我國大學生忽略了職業規劃的重要性,由於大學的自主學習環境,大學生很難去了解、認識並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對自己進行職業規劃。

2、大學生角色定位模糊,自我剖析不足,不瞭解社會職業需求

大學生在角色轉變過程中往往會對自身定位模糊,他們很難做到自我剖析,不能透徹全面的分析自己的性格、能力與優劣勢。不僅如此,大學生對社會的發展與需求關注度低,不能及時瞭解和掌握社會所需人才和職業的類型。

3、高校職業規劃教育缺乏系統性,測評體系不完善

我國高校的職業規劃教育課程大多缺乏一定的系統性。授課教師主要是學校輔導員,其專業知識水平存在一定的短板,使得課程相對枯燥,實用性較低。與此同時,我國高校職業規劃教育課程還缺少專業的測評軟件,測評體系亟需完善。

(二)現階段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影響因素

1、客觀因素

(1)社會環境存在較多不良因素。大學生由高中相對封閉的學習環境進入到與社會環境有較大關聯的大學,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均處於建立和發展的時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同時也缺乏理性的判斷與自控,非常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幹擾,加之社會存在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初入大學的學生極易產生錯誤的、極端的價值觀念。

(2)職業規劃教育體系不完善。職業規劃教育不能僅僅開設理論教學課程,實踐教學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環節,但是目前較多的高校並不能較好的開展實踐教學,指導力度不足,實習基地的建設也存在諸多不足,不穩定、缺乏層次和系統。在授課教師環節,高校具有濃厚的師資優勢,但是教師參與職業規劃教育的積極性並沒有充分的調動。

(3)家庭因素。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語與行爲對孩子都是有影響的,子女的職業意向受到父母職業態度的影響。父母在孩子的職業規劃中應起到輔助、榜樣、引導的作用,通過正確的方式科學的啓發孩子進行職業規劃。

2、主觀因素

當大學生畢業面對職業的選擇時,基本會表現出兩種傾向:一、過於自信,高估自身的能力,好高騖遠,對職業的選擇期望偏高;二、得過且過,以完成學業爲主要任務,對自己的職業規劃要求很低,不在乎選擇的職業是否適合自己。

在各大高校職業規劃教育往往與就業指導混爲一談,甚至成爲了就業指導工作的一部分或者延伸,授課內容偏離職業選擇,轉而成爲求職技巧的指導與學習的課程,甚至有的高校開設職業規劃教育僅僅是爲了舉辦職業規劃大賽。

二、“互聯網+”視角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策探討

“互聯網+”是以互聯網爲基礎和出發點,藉助互聯網的優勢並充分發揮這種優勢,與其他的產業有機結合,逐步成爲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在這種經濟形態下,生產要素得到優化,業務體系進一步更新,商業模式得到重構,其最終就是要實現產業升級帶動生產力的發展,完成經濟的科學轉型與升級,增加社會財富。

(一)依託“互聯網+”構建在線教育模式

對於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高校可根據不同的年級制定不同的課程計劃與體系,將各種課程資源上傳到雲端供學生在線或者下載學習瞭解,同時學生可以提出意見和建議,課程結束時,學生可以在線規劃自己的未來職業發展。這樣的在線教育模式不僅能夠解決高校師資緊張的問題,更具有較強的個性化,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學習,對學生的職業規劃具有更加積極的作用。

(二)藉助“互聯網+”推行新型教學模式與方法

藉助互聯網技術推出職業規劃教育課程的網上模擬系統和互動系統,使得學生能夠在網絡虛擬的環境中進行逼真的職業規劃,體驗職業規劃及就業創業的過程。這就能夠通過新型的教學模式與方法提升了課堂的教學效果,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還增加了職業規劃教育的實踐性。

(三)基於“互聯網+”建立職業規劃教育平臺

基於“互聯網+”建立職業規劃教育的網絡平臺,對於授課、學生學習、實踐、交流、統計分析等都具有積極的意義。此網絡平臺可包括以下模塊:

1、測評模塊。實現學生的在線自我職業測評,從心理學角度幫助學生了解自我的性格、氣質以及未來的職業傾向等,並儲存學生的測評結果。

2、儲存模塊。學生進行進行職業測評後,系統自動儲存結果並形成專業的職業規劃報告,以方便後期查看和數據分析。

3、信息交流模塊。開設信息交流模塊,學生可以將自己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提交到平臺,向同學和老師求助,實現全校師生在線交流。

4、求職信息模塊。設置求職專屬模塊並做好職業的分類,將各種社會上職業的需求信息進行發佈,以供學生選擇並進一步求職。

5、附件模塊。附件模塊主要提供一些求職技巧、簡歷模板等,可供學生自行下載,方便學生職業規劃過程中的需求。

三、小結

通過上文的分析,“互聯網+”已成爲各類產業發展所依託的強有力的平臺和技術,高校的職業規劃教育事業關係到大學生的未來發展,如何在“互聯網+”背景下對職業規劃教育進行模式和方法的革新是目前面對的較大的問題,高校需要抓住目前所具有的機遇,實現職業規劃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美好的未來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蒙麗莎.低年級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模式探討[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05):42+41.

[2]張麗麗.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的構建思路[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05):124.

[3]宋文娟,楊因保.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模塊化教學模式的構建[J].運城學院學報,2017,(02):84-87.

[4]王辰.獨立學院學生就業能力現狀及就業規劃指導工作思路[J].教育觀察(上半月),2017,(09):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