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生涯規劃視角下的大學生生命教育論文

學識都 人氣:2.51W

摘要:引導大學生建立積極生命價值觀的大學生生命教育是當代重要的教育主題,本文從職業生涯的角度出發,從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幾個層面探究了大學生命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交融與同一。旨在整合現有的教育資源來踐行豐富的大學生生命教育領域。

初探生涯規劃視角下的大學生生命教育論文

關鍵詞:生命價值;生命意義;大學生生命教育;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

“我是一個希望生存的生命,存在於一個希望生存的大生命體中……——副生命景象,傳達所有生的信息,生機不斷涌現,有如來自永恆之泉。”

——史懷哲

大學(University),無論是最早出現在歐洲的大學校(studia generalia),還是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逐漸演變成的行會式大學(Universitates),抑或是從近代大學經過不斷鍛造成爲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大學都在爲實現一個目標而努力,即人的自我價值的全面實現。張楚廷教授說:“高等教育是(人的)生命的最強旺的表現。”

17世紀的科技革命把人類教育推到了以科學爲信仰的全新時代,然而,我們發現,恰恰是這種理性教育的偏執性確立逐漸遮蔽了教師與學生的精神價值與生存意義,時至今天,大學校園裏彌散着功利主義與無序的生活氣息,大學教育早已暴露出“知識與生命根本脫節,理論與實踐嚴重分離,產生了許多無思想的生命和無生命的思想”的嚴重症結。有人說,功利主義的教育只教學生如何活下去,卻不與學生一起探討生命的意義和目的,使得教育脫離了生命的本原。其結果是,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想法或充滿困惑。惶惶然的大學生活不僅讓他們的思想和心理倍受衝擊,同時對他們的生命健康也有極壞的影響,甚至導致更爲嚴重的問題,如校園暴力、離家出走、網絡沉迷、甚至到性氾濫和自殺現象等。

當下的困頓不斷在提醒我們:關注大學生對生命意義的追尋,引導大學生建立積極生命價值觀的教育思考必須成爲當代重要的教育主題。

早在蔡元培時代,衆多教育家都主張通過自由個性的教育,讓學生“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上個世紀90年代,葉瀾首發,以一篇《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指出了傳統教學的最根本缺陷。之後又提出必須把“生命作爲教育的基礎”,闡述了生命對教育的基礎性價值。對全新的“生命教育”的呼聲帶動了更廣泛而深刻的思索,南京師範大學馮建軍撰寫著作《生命與教育》,比較系統地探討了生命教育的時代背景、思想流派和構架性的教育設想。

目前,“幾乎一致認爲,我國高校還沒有將生命教育作爲學校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納入整個教育計劃中,對大學生缺乏系統、有效的生命教育”,但不妨礙我們正確領悟生命教育的基本宗旨。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提法,我們不難總結,人的全面發展是身心統合的和諧性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呼喚生命教育的發展。生命教育是一個非常廣闊而又豐富的終極命題,對於每個人的一生來說,我們都在尋求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養學生用珍惜與尊重的態度來熱愛生命,增強應對生命發展的信心,用積極的生命觀來完善自己的人格,最終實現屬於每個人的生命圓滿。大學生的生命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無可懈怠的'最後一道堡壘。

從21世紀初始,隨着“大學生生命教育”意識在我國教育領域的逐漸覺醒,我國教育部門就開始制定一系列的政策,高校也積極地用各色各樣的教育活動來豐富“生命教育”的視角,如注重學生人格與意志培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傳授具體知識的大學生安全保衛教育和艾滋病防治教育等。

值得關注的是,在“生命教育”這個百花講壇中,近年興起的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理應成爲一隻獨秀,教育部認爲在高校應該把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作爲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建設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和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提倡所有普通高校立足於此,開設相關的職業發展指導課程,貫穿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培養過程。

簡單的說,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涵蓋了自我探索,工作世界探索、生涯決策與生涯行動等與個人生涯發展息息相關的重要話題,它幫助學生髮現自己,欣賞自己;它陪伴學生積極面對人生意義的追尋;它喚醒學生成就人生的目標意識和規劃意識;它陪伴學生髮揮潛能,達成最佳的生涯發展與充分的自我實現。

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闡述看待自己、他人和人生的態度,透過“生涯與發展”的角度營造了一個與生命教育平行的存在。爲了讓大學生生命教育更貼近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本文試圖探究這兩種教育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法上的相輔相成與相互促進,以此綻放相輝交映的良好教育效果。

一、彼此關照的教育目標

首先,大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與生命教育在教育目標上是互爲補充,彼此關照的。生涯規劃教育的核心目標是提高大學生個體的生涯發展能力,即增進個體生涯規劃的意識與能力。生命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大學生個體的生命自覺意識與能力。正如吳增強先生所說,“生命教育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賞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的一種教育活動”。實際上,一方面,個體生涯規劃的意識與能力直接決定了其生命自覺意識的成熟度和能力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個體的生涯規劃意識與能力可以直接體現在生命自覺意識與能力問題上。

正如我們每個人最大的幸福,是能以自己選擇的方式生活。好的生涯規劃教育好像爲我們的人生加了一個錨,無論風雨來自何方,人生之船都呈現出喜悅、智慧和充滿創造力,這樣的生命是充滿希望和意義的。因此,培養生涯規劃意識與能力爲目標的生涯規劃教育完全可以促進生命教育目標的實現。此外,我們還注意到生命教育的價值導向可以決定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境界與層次。換一句話說,如果我們能夠引導學生建立積極的生命價值觀並以此來追尋生命意義,那麼個體就會用積極的人生規劃來推動和鼓舞自我走向光明的人生。

二、相互體現的教育內容

其次,大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與生命教育在教育內容上也是相互交融的。我們知道,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是簡單地等同於幫助學生如何找工作,或者僅僅與工作有關。舒伯的生涯理論爲我們勾畫了立體化的生命空間與生命歷程:持家者、公民、休閒者、學生、子女、配偶、退休者等的角色和工作者都是個體自我概念的具體體現。那麼,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是幫助學生個體逐漸理清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並付諸行動。具體而言,系統的生涯規劃應當包括生涯覺知、認識自我,認識外部世界、生涯決策、生涯行動和評估六個步驟,每個步驟環環相扣,動態循環。

對於大學生生命教育來說,它“致力於幫助學生建立在生命歷程中的三種和諧關係:生命與自我、生命與社會、生命與自然……因此我們應該從生理、心理和道德倫理層面來確立生命教育的內容和主題……第一,生命安全和健康;第二,生命成長;第三,生命情感與態度;第四,生命價值與意義。”與生涯規劃的教育內容相比,生命教育有獨立的教育內容。但在本質上兩者是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具體來說,兩者都是爲了促進個體的生命成長爲核心內容,生命教育中最能直接體現生命價值與意義實現的內容。因此,生命教育必然成爲生涯規劃教育的鋪墊與輔助,也必然在其中得到深入的展現與擴充。

三、相互借鑑的教育手法

最後,大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和生命教育可以實現在教育方法上的相互交融。我們知道生命教育強調個體對生命意義的感悟和對人生意義的反思。因此在教育手法上多采用體驗、討論與分享等較爲活潑的教學方式,比如主題班會,觀影感、主題徵文或志願者活動等。而生涯規劃教育是系統的生涯輔導,我們很多情況下會採取量化、科學等相對嚴謹的手法,如量表、統計數據等。

由於二者在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上有本質的同一性,因此,二者在教育手法上完全可以互相借鑑。

吳增強先生曾說,“生命教育不要另起爐竈,而要在現在工作基礎上系統地、有機地整合”。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和大學生生命教育,二者同樣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心靈世界,都是對傳統教育的突破,都十分重視學生個體並關注生命與生活的意義。我們相信,透過大學生生涯規劃課堂,豐富有生命化的教育主題可以完全得以塑造。

參考文獻

[1]弗蘭克·戈布爾著.呂明,陳紅雯譯.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76.

[2][英]威廉·博伊德, 埃德蒙·金.任寶祥,吳元訓譯.西方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36.

[3]張楚廷.高等教育哲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