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片《憤怒的小鳥》觀後感

學識都 人氣:1.05W

當那隻外表呆萌、內心易怒的小鳥逗得你前俯後仰時,它已悄無聲息地將超級英雄“美國隊長”從冠軍寶座擠落下來,連續數日成爲全天票房王。截至昨天,由索尼影業打造的3D動畫電影《憤怒的小鳥》上映四天票房已逾兩億,較此前動畫神作《瘋狂動物城》勢頭更爲迅猛。

動畫片《憤怒的小鳥》觀後感

動畫片《憤怒的小鳥》觀後感

不過,伴隨飆升的票房,片中屢屢出現的“爆粗口”,也引發越來越多的觀衆不滿。有網友驚呼,動畫片對白的尺度竟能如此大,真的適合小孩子觀看麼?

現象

孩子看嗨,家長心裏慌

“你行你上,不行別BB”“我擦”“你妹”……

很難想象,這些明顯帶髒字的臺詞,竟然出自一羣可愛的小鳥和綠豬之口。

上週末帶7歲兒子看完全片的黃女士至今還在後悔,不該如此冒失地選擇影片,讓孩子接觸到這些不良言語。“別的臺詞他記不住,就這些帶髒字的內容記得最準、最快。”黃女士說,當她坐在影廳聽到“我擦”傳到耳朵裏時,前一秒還放鬆的心立馬就提到了嗓子眼兒。之後的一個多小時裏,她形容爲“步步驚心”,生怕再有類似不文明語言衝向小孩子的耳朵。可事與願違,100分鐘的片子裏,類似的不文明字眼出現了不下十次。

同樣因爲影片對白過於粗俗在朋友圈吐槽的,還有剛剛迎來女兒5歲生日的年輕媽媽張玉。“‘狗屁’這樣的字眼也太不應該了,大人聽着都覺得刺耳啊!”她說,由於是週末,她們去看的那一場,幾乎半數以上觀衆都是孩子,當銀幕上每每出現那些大紅大綠的萌寵時,女兒和小夥伴們都會笑得前俯後仰。誰知,等到散場後,孩子無意間丟出一句“狗屁”,讓她整個人都感覺不好了。

在影評人杜娟看來,這部影片的確“有點污”。“撇開那些明顯粗俗的用語,即便像‘這些豬不穿衣服,看起來油膩膩的’之類的'臺詞,也完全沒有考慮孩子的心理接受能力。”在她看來,這部片子並不像映前影片宣傳的那樣,適合“全家歡”,“如今動畫片也開始走成人市場,可它畢竟還是動畫片,還是應該爲兒童羣體多做些考慮。”

縱深

爲衝票房,假裝低幼片

國內觀衆一般將動畫片默認爲閤家歡電影,因此但凡有口碑過得去的片子上映,很多家長就會帶着孩子,不加分辨地涌進影院。

“以前也有像《蠟筆小新》《熊出沒》這樣的電視動畫片被指責存在語言暴力傾向,但在電影大銀幕上出現這種情形還是比較少見的。”杜娟說,不少觀衆可能受以前劇版《憤怒的小鳥》無臺詞的影響,認爲它只是輕鬆搞笑。結果這次電影版的對白,基本忽略了對兒童的影響,採用幾近成人化的敘事,而且大量使用網絡流行梗和簡單粗暴的語言。在她看來,色彩對比鮮明的畫面會給孩子留下深刻印象,但場景設定上的豬鳥狂歡派對,很接近夜店派對的畫面感,“另外,違章駕駛、下班喝一杯、英雄遲暮的大鳥一直偷窺美麗的母鳥……這些暗含成人社會負能量的‘梗’,讓小鳥大戰綠豬的勵志故事打了不少折扣。”

片中,主角兒胖紅的小夥伴爆炸黑(炸彈),給人感覺是一隻患有間歇性爆炸失序症的圓滾滾的黑鳥,其實它還是一位有文藝情懷的呆萌暖男。即便偶然放了個屁,它都會大秀深奧:“按照情緒管理老師的教育方式,當心中有禪意的時候,忽然體內有股洪荒之力。”

“這樣的臺詞,孩子理解起來估計很難。不像《瘋狂動物城》那種清新快樂,《憤怒的小鳥》的快樂過於成人化了。”一位不願具名的影評人說。據其透露,這部片子的製作方和發行方其實是脫節的,“它的目標受衆其實是中青年,而宣發團隊爲了拉攏兒童,一再強調這是低幼動畫。”

另據杜娟透露,國內很多動畫片導演對自己的片子所適宜的人羣,自己都很蒙圈,只是籠統地對外宣稱適合6歲至12歲觀看,其實不少內容在國外已經屬於限制級了。

建議

分級之前,劃設文明線

經典遊戲改編電影,不在少數,比如《古墓麗影》《生化危機》《寂靜嶺》,但要改好,實非易事,尤其是改成動畫片,難度更大。

在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孫立軍看來,當下不少動畫片已不再是一方淨土,同樣滑向“唯票房”的價值標準。一些創作者爲了搶佔兒童羣體市場,不僅越來越不顧及老一輩沿襲下來的好做法,還拼命往裏面拼湊一些成人化的內容,“那種爲了片面追求高票房,而失去底線地營造不合時宜的視覺衝擊力,加入一些不文明、甚至帶有髒字的對白,的確應該引起關注。”

動畫片《憤怒的小鳥》觀後感

整個故事一氣呵成,雖然劇情俗套毫無新意,但整體呈現較爲出色,笑點密集卻不顯贅餘,而原版遊戲的內核也在最後的“鳥豬”大戰中得以體現,小鳥們用彈弓向豬城堡發起攻擊,每隻小鳥則是代入遊戲設定具有自己鮮明的角色特點及戰鬥能力,有攻擊時變身憤怒火球的胖紅,有自帶加速屬性的恰克,更有爆炸威力所向披靡的炸彈黑等,相信四五年前這款遊戲火爆之時大家一定對這些卡通形象及其技能印象深刻,而正是這種遊戲情懷形成了他獨特的觀影羣,加上影片中一隻只激萌的小鳥或是綠豬更讓觀衆大呼可愛,也正是迪士尼的動畫加特效設計將觀影人羣再次擴大,目前來看這無疑是成功的。

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系畢業生方豪長年關注影視心理學,他認爲,認知能力相對較弱的低幼兒童,很容易把自己喜歡的動畫片中的某些角色視作榜樣,進而去模仿它們的行爲和語言。他建議,在當下國內影視尚無分級制的環境裏,家長要承擔起第一重保護網的職責,爲孩子選擇動畫片時要格外慎重,“其實不用刻意去鑽研哪些片子政治正確,價值觀又如何,關鍵是要在健康的氛圍裏,讓孩子儘可能拓展想象力。”

“我還是很懷念當年看過的‘葫蘆娃’‘米老鼠和唐老鴨’‘機器貓’‘舒克和貝塔’,那時候的動畫片很少有對白,即便卡通人物張嘴說話,也絕無語言粗口。”身爲準媽媽,網友“紅小智”建議,在電影分級制推出之前,有關方面應該對兒童動畫片劃設一條“文明線”,“絕不能出口帶髒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