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讀後感

學識都 人氣:5.77K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小學六年級的一篇課文。接下來小編給你們帶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六年級《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讀後感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讀後感【一】

讀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後,我深受感觸。這篇課文改變了我許多的壞習慣,令我受益無窮……

我讀書時總是囫圇吞棗,總是馬馬虎虎地過目一遍就算看完了,我在看《三國演義》時,把許多人物弄反,居然有一次我誤認爲曹操三顧茅廬!!!還有許多片段我看不懂,就亂看一遍,看下一頁。可是,讀了這篇課文中魯迅教“我”讀書的片段後,我明白看書就要看好書,既然看都看了,就要把它看好,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囫圇吞棗。

魯迅先生樂於助人,幫助黃包車車伕包紮傷口的片段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心中,我清楚地記着,那天,我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突然看見路邊躺着一個人,他痛苦地呻吟着“救命”,只見他神情痛苦、臉色蒼白,雙手捂着頭躺在地上,地上還有一攤血,許多路人看見的紛紛走開,突然,我的腦子了飛快地呈現出了媽媽對我說的話與新聞上種種“碰瓷”事例,馬上加快了腳步,匆匆地走開了。但是,讀了這篇課文後,我覺得如果真的有人受傷的話不也會被誤認爲“碰瓷”的人嗎?如果有好心人相助,如果那個好心人被騙後不會再也不會幫別人了嗎?我想,以後如果再遇到這樣的人,一定要到附近找保安作證或用手機拍下照片以防“碰瓷”。

我們要想魯迅先生那樣,要做一個好公民,盡心盡力爲人民服務!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讀後感【二】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篇寫人的文章,通過閱讀全文,我知道了魯迅不僅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忘我革命,爲了人民不辭辛苦的戰士,令我感觸頗深。

上世紀三十年代,社會的黑暗讓許多普通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位用筆奮鬥一生的戰士——魯迅挺身而出,用自己骨瘦如柴的手,寫出了一篇篇堪稱完美的文章,並且極大的諷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民不聊生。

“爲自己想得少,爲別人想得多”這句話很好的反映了呢魯迅先生的精神品質。在生活中,他常常叮囑阿三要少幹體力活,可是他自己卻病得那麼厲害,還三更半夜地寫文章,有時侯咳嗽聲一陣陣接連不斷,他仍不辭辛苦地工作,似乎對自己的病一點兒也不在乎。

讓我感受最深的是,魯迅先生受人愛戴,是傑出的作家,卻親手給一位普普通通的拉車伕包紮,這不難看出魯迅先生是多麼的關心人民羣衆,真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啊!

魯迅先生還密切關注年輕人,關注下一代。據不完全統計,他一生接待過來訪青年五百多名,親自給青年回信三千五百多封,關心過青年更是不計其數。文章中有這樣的一個情節:魯迅談到《水滸傳》裏的人物時,作者張冠李戴地亂說一氣,但魯迅先生並沒有責罵她,只是含蓄地對她說:“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這更可以體現出魯迅先生是多麼的關心下一代。

讀完這篇課文,我知道了魯迅爲什麼受人愛戴,因爲他爲自己想得少、爲別人想得多,熱愛所有的人,我長大一定要做像魯迅先生一樣的人。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讀後感【三】

我今天讀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文章,對文章中魯迅先生幫助黃包車車伕這件事感觸頗深。

這件事的大意是:有一天,作者和他的爸爸媽媽去看望他的伯父魯迅先生,在伯父家門口,發現了一位受了傷的黃包車車伕。作者的爸爸經過詢問,知道了這個黃包車車伕受傷的原因,於是,作者的爸爸跑到了伯父家,接着跟伯父一起幫助這個黃包車車伕包紮好傷口。最後伯父又把一些錢給了他,讓他好好養傷。

這一件事使我對魯迅先生的敬佩之心油然而生。作爲大文學家的魯迅先生,他的品德是多麼高尚啊!因爲魯迅先生熱愛勞動人民,爲自己想的少,爲別人想的多,所以得到很多人的愛戴和尊敬。我們要學習的正是魯迅先生的這種高尚品質。但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像魯迅先生那樣助人爲樂,又不圖回報呢?

我就親生經歷過與這篇文章中的這件事恰恰相反的一件事,事情是這樣的:一天,我看到一個小朋友獨自在街邊玩着,正玩的很高興時,忽然,一不小心踩到了一塊香蕉皮,摔了個四腳朝天,哇哇大哭,可是,正路過此處的幾個小學生,卻都只是冷眼相觀,沒有一個人願意上前幫助這個小朋友,他們不但對這個小弟弟的狼狽樣議論紛紛,而且還有人幸災樂禍,指着這位小弟弟哈哈大笑,真是不知羞恥。我本來是想過去扶他的,這時卻止步不前……

今天,讀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文章後更使我覺得慚愧,我的做法不是正好與魯迅先生的做法相反嗎?我真後悔啊!在此,我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像魯迅先生一樣熱心地幫助別人。這樣,不僅會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還會讓自己更快樂!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讀後感【四】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我和伯父談《水滸傳》,第二件事是我和伯父談碰壁,第三件事是和爸爸、伯父一起救助一位車伕。這幾件事給我的印象很深,讓我體會到了魯迅先生的品質。

第一件事主要講了作者周曄讀書不認真,只注意緊張動人的情節,伯父問作者,作者就張冠李戴亂說一氣,伯父說:“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這句表面上伯父是在誇自己的記性好,實際是在罵作者讀書不認真。我以前買書只看封面好不好看,再看插圖好不好就買下了,回到家一看,結果一點也不好看,讀了這個故事,我心裏感到愧疚。

第二件事是主要講了“我”和伯父談起了鼻子,“我”對伯父說“伯父,您跟爸爸哪都像,就是有一點不像。”伯父問:“哪一點不像呢?”作者說“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呢,又扁又平。”伯父說小的時候碰了幾次壁,把鼻子碰扁了。這句話表面上是伯父碰壁把鼻子碰扁了,實際上是伯父與反動勢力做鬥爭時受到的殘酷迫害。

第三個故事告訴了我們要助人爲樂。魯迅救了一個車伕,還給了他一些錢,魯迅的品質太高尚了,我們要學習他這種品質。

我要學習魯迅先生這種高尚的品質,做到爲自己想的少,爲別人想的多,助人爲樂。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讀後感【五】

我又複習了一遍《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再一次被魯迅先生爲自己想得少、爲別人想得多的精神和熱情關心培養青少年成長的品德感動。

文章中有這樣的一個情節:伯父談到《水滸傳》裏的人物時,我張冠李戴地亂說一氣,伯父笑着說:“還是我的記性好。”這句話實際上是批評“我”讀書不認真。讀到這兒,我想到自己也跟作者一樣看書囫圇吞棗。比如,有一次,媽媽要我看一篇文章,並做一做後面的作業,我無可奈何地坐在椅子上看起來,不到幾分鐘我就看完了。媽媽在書上挑了一道問題考我,我半天不知道答案。媽媽說:“你看書不認真,答案就在書後。”從此以後,我讀書不再馬虎了。

看到“伯父”關心女傭阿三的時候,我腦海裏呈現出了以前姐姐家的保姆形象。那個保姆很胖,叫小燕。以前姐姐不太喜歡她,經常給她製造麻煩,有時東西不見了也叫她賠。可有一天,我們一起出去玩時,小燕爲了不讓姐姐被車撞到而自己卻受了傷,這時我才覺得小燕沒有想像中的那麼討厭了。後來小燕傷好了,可她不在姐姐家做了,我很傷心,以後我再也不能和她一起玩了。

讀完這篇課文,我知道了魯迅先生爲什麼受人愛戴,因爲他爲自己想得太少,替別人想得很多,熱愛所有的人。我長大一定要做像魯迅先生一樣的人。

今天我們學習了周曄寫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我和伯父談《水滸傳》,第二件事是我和伯父談碰壁,第三件事是爸爸、伯父一起救助一位車伕。這幾件事給我的印象很深,讓我體會到了魯迅先生的品質。

第一件事主要講了作者讀書不認真,看《水滸傳》只注意緊張動人的情節,伯父問作者,她就張冠李戴亂說一氣,伯父說:“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這句話表面上伯父是在誇自己的記性好,實際是在批評作者讀書不認真。我以前買書只看封面好不好看,再看插圖好不好就買下了,回到家一看,結果一點也不好看,讀了這個故事,我心裏感到愧疚。

第二件事是主要講了“我”和伯父談起了鼻子,“我”對伯父說“伯父,您跟爸爸哪都像,就是有一點不像。”伯父問:“哪一點不像呢?”作者說“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呢,又扁又平。”伯父說小的時候碰了幾次壁,把鼻子碰扁了。這句話表面上是伯父碰壁把鼻子碰扁了,實際上是伯父與反動勢力做鬥爭時受到的殘酷迫害。

第三個故事告訴了我們要助人爲樂。魯迅救了一個車伕,還給了他一些錢,魯迅的.品質太高尚了。在幫助了車伕後文章中說“我”看到伯父的臉變得嚴肅起來。我對這句話不太懂,問了老師後才明白了。

因爲魯迅先生爲自己想的少,爲別人想的多,所以得到很多人的愛戴。我要學習魯迅先生這種爲自己想的少,爲別人想的多的高尚的品質。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深深地爲魯迅先生憎恨舊社會,熱愛勞動人民,爲自己想得少,爲別人想得多的偉大精神所感動。

魯迅先生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是浙江紹興人。“魯迅”是他的筆名。

你知道魯迅先生還有哪些筆名嗎?他的筆名有什麼意義?爲什麼用得最多的筆名是“魯迅”?

魯迅先生一生曾用過幾十個筆名,而且每一個筆名都是有深刻含義的。1930年他用得最多的筆名是“隋洛文”“洛文”“樂人”“洛”等。這些筆名都表示了魯迅先生對國*黨反動政府的嘲諷和蔑視。這是爲什麼呢?原來1930年2月,魯迅先生和當時的進步人士發起成立了“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國*黨反動派立即加以迫害。國*黨浙江省黨部誣衊魯迅爲“墮落文人”,並祕密發出通知要逮捕他。魯迅先生毫不屈服,繼續寫文章抨擊國*黨統治的黑暗。他的文章像匕首、像投槍,刺中了國*黨反動派的要害,揭穿了他們的反動面目。爲了對敵人的誣衊針鋒相對地進行鬥爭,他把“墮落文人”幾個字改寫成以上幾個筆名。由此可見魯迅先生是不怕“碰壁”的。

三十年代,爲了戰鬥的需要,魯迅先生經常更換筆名,如“鄧當世”“鄧江”。浙江人讀“鄧”爲“遁”。“遁”是逃走的意思,這暗喻避開當時反動政府的耳目進行戰鬥。魯迅先生的最後一個筆名是1936年時用的“曉角”,“曉”是指拂曉的意思,“角”是號角的意思,“曉角”表示他願作衝破黎明前黑暗的號角,爲新中國的誕生而奮鬥。

那麼,魯迅先生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魯迅”這一筆名的呢?那是在1918年5月,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誕生了。這是魯迅先生第一次用“魯迅”這個筆名發表文章。《狂人日記》以日記的形式記敘了一個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狀態。通過這個“狂人”的嘴,描繪了一個恐怖的人吃人的世界,深刻地揭露了在“仁義道德”薄紗掩飾下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號召人們起來推翻吃人的舊制度,體現了反封建的革命精神。《狂人日記》有力地鞭撻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和舊禮教,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

後來,魯迅先生向朋友解釋用這個名字的原因。一是由於母親姓魯,二是由於周魯是同姓之國,三是取愚魯而迅速之意。他認爲,自己比較笨拙,無論做學問或者幹事情,效率比不上天分較好的人。只有更加勤勉,才能在一定時間內收到和別人一樣的效果。“魯迅”這個筆名不僅充分表達了魯迅先生對母親、祖國的熱愛,而且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對自己時刻不忘奮力前行的嚴格要求。以後魯迅先生在《自嘲》中把自己喻爲“孺子牛”正是這種精神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