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讀書筆記(通用14篇)

學識都 人氣:1.43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吶喊》讀書筆記(通用1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吶喊》讀書筆記(通用14篇)

《吶喊》讀書筆記1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

《孔乙己》中那個因爲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爲職業,在最後因爲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

《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爲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吶喊》讀書筆記2

在讀《吶喊》這本書之前,我爸爸告訴我:在那個年代,中國很落後,擁有強烈愛國情懷的魯迅認爲中國人落後時因爲技術不發達,於是到日本留學學醫。但是他後來發現,中國當時的迂腐和落後不是因爲技術,而是因爲中國人的獨立人格、個性和思想的喪失。所有魯迅棄醫從文,想通過文章來喚醒中國人心中那份沉睡的拼搏、向上的精神。

在《吶喊》這本書中,他主要描寫了孔乙己、華老栓、單四嫂子、阿Q、陳士成、祥林嫂、愛姑這些普通人的悲劇命運。在對這些人和生活細緻入微的描寫即入木三分的刻畫都使他的文章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吶喊》讀書筆記3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書中有些文章,例如《故鄉》,《藥》,《孔乙己》等,都被收進了教科書裏,所以讀起來特別熟悉。魯迅先生的作品往往都映射了當時那樣一個環境下人們的生存狀況和麻木的狀態。

《孔乙己》中那個因爲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的孔乙己,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爲職業,在最後因爲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這一人物的命運可謂悲催。《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和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讀到文章深處,我似乎也體會到了當時魯迅的心情。

想想魯迅先生當時選擇棄醫從文,就是想拿起筆通過文字使當時的國民看了文章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這既是一種鞭策,又是一劑良藥。其實,魯迅先生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他用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站起來反抗,來與其鬥爭,他的作品也激勵了一代人,影響深遠。讀完《吶喊》,想想如今的社會,生活,覺得一切來之不易,值得我們好好去珍惜。

《吶喊》讀書筆記4

年幼時,一直認爲魯迅的作品十分深奧,不容易懂,猶如宇宙裏一顆未知的黑洞,摸不着,猜不透。在這個令人懷念的寒假中,我傾聽了這位巨人的心聲,我不禁對他傾慕了,他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豪,真不愧爲“民族魂”。

《朝花夕拾》爲我展現了一代文豪憂國憂民的心理。他的語言是直來直往,是樸實的,讓人讀下去便一讀到底,手不釋卷。這篇文章,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毫無疑問是一本空前絕後的鉅作。

他是第一個在中國被諾貝爾提名的大作家,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開路先鋒,在他的世界裏沒有虛假的話語,只有真摯的言談。他的思想猶如當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點亮了自己,照亮了他人。

他曾經立志要當一名醫生,醫治中國那些苦難的人民,便到留學日本學習醫學。在日本的那些時光裏,他有了許許多多的感觸:他即使能醫治中國人民的身體,醫治不了中國人民的心靈,中國人民仍然會荒廢懦弱下去。於是,他下定決心,用自己的武器——筆,醫療人民心,刺破舊社會,迎接新中國。

他內心有一個和平、美麗、安寧的世界,那裏沒有金錢、虛榮、地位、貴賤和紛爭,那是一個和諧溫暖的地方,人民心心相連,共同努力,共同進步,營造出自己的未來與夢想。不會再有迷信、古板、欺詐、纏足,不會再有封建社會的種種陋習,那樣的世界,算不上十全十美,也稱得上十全九美,是一個真正的世外桃源。

在他取得那樣的豐功偉績之後,仍在生活中保持一種平靜低調的心態,以和善的態度來對待他人,此舉動令不少文人震驚與讚歎過。淡泊名利者,莫如魯迅也。舊時代的吶喊,他喊出了第一聲,而且是最響亮的一聲,魯迅是第一個讓我如此傾慕的。

《吶喊》讀書筆記5

《吶喊》是魯迅的第一部小說集。共有小說十四篇。我最喜歡《孔乙己》、《藥》、《啊Q正傳》、《兔和貓》、《鴨的喜劇》。

《孔乙己》描寫了一個窮困、潦倒、迂腐、麻木的沒落的知識分子。同時也揭露了科舉踐踏人生,毀滅人性的罪惡。《藥》就更反映了羣衆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藥》要憤怒地揭露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兔和貓》通過一件事情反映了作者對黑暗勢力的憎恨。《鴨的喜劇》則是一篇具有紀實性色彩的小說,通過鴨的喜劇——也是:蝌蚪的悲劇”。

這本書中,我最喜歡《阿Q正傳》,它是魯迅小說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傑出最輝煌的作品之一。阿Q是一個生活在江南小鎮的農村流浪漢,他沒有家,住在未莊的土爺祠裏,甚至他連自己的姓名籍貫都不知道,而阿Q卻不願承認這些現實,總是求得精神上的勝利。這個形象具有世界意義的藝術典型,不僅揭示了中國人民性的病根,而且也揭示出來人類普通的共通特徵。這個文章有三大特色

《吶喊》對我的的影響很大,讓我更加清楚地認識並瞭解到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而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更應該由所有人來好好珍惜。

《吶喊》讀書筆記6

似曾記得這樣一句話:偉大的作品初讀時總是讓人覺得厭煩。讀了魯迅的《吶喊》後,發自內心的贊成這句話。仍記得讀《吶喊》的時候,對於裏面的小說,個人感覺索然無味,甚至有一種讀不下去的心理,完完全全是逼着自己閱讀每一篇小說,讀後的效果非常差,幾乎是看了下句忘了上句。對於我這樣一個還比較喜歡看書的人來說,居然覺得看書是一件極其辛苦的事情,實在少見。或許魯迅的時代和我們現在相去甚遠,社會文化背景的巨大差異。魯迅所寫文章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乏味,完全不知所云。這與衆人對魯迅文章的極高評價簡直是天淵之別。世人眼中,包括許多非常著名的文學家,都把魯迅作爲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標杆,一個里程碑……而這樣一個名垂千秋的巨人所寫的文章,我個人初讀的時的體會卻是不明所以。我給自己的唯一解釋只能是:自己的文學素養太低,感受不到《吶喊》裏面的小說帶來的思想衝擊。畢竟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同足以證明魯迅的.貨真價實,絕非浪得虛名之輩。抱着這種態度,我強迫自己再次拿起《吶喊》,逐篇逐句逐字的“賞析“《吶喊》,每一篇都讀得非常認真仔細。結果驚喜的發現魯迅的文章真的是越讀越有感覺,當讀第二遍時,至少不會出現讀不下去的衝動,也能不時感受到魯迅所寫的文章內那悲憤欲絕的情感,但這種極度憤懣的情感,卻似乎總也敘說不出,總覺得還有所欠缺,還有更深沉的內涵可以去挖掘。也許是社會環境天差地別,亦或是文化涵養的差距,我絞盡腦汁,也總是感到魯迅小說裏的人物有一種親近中的隔膜,甚至有時更不知道魯迅究竟想表達什麼。不過,既然已經讀了兩遍,還是有必要寫寫看完之後的心得,努力總結一下閱讀《吶喊》後的一些感受吧。

不知道是作者有意安排,還是出版社的編輯無心插柳。《吶喊》裏面的小說似乎能夠不經任何修改地和“衆”爲一。開篇即爲耳熟能詳的《狂人日記》,中國白話小說的開山之作。作者用一個狂人的口吻憤怒地向封建社會的專制黑暗發出怒吼,但可悲的是,自己卻無奈地被封鎖在這樣的牢籠裏面,看不見光明,望不到未來,找不到出路,唯一能做的,只能是間歇性地發出幾聲只有自己才能聽到的響聲。“吃人”二字,狂人內心真實的聲音,徹底揭露了封建專制社會壓抑自由、扼殺人性的根本特徵。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歷史,用這兩個字形容最合適不過了。仁義道德的背後,藏着的是一羣嗜血的妖怪;大義凜然的背後,是對“吃人”的無盡慾望。一個沒有追求,沒有理想,沒有價值的社會,是醜陋的,而對生存在這樣一個社會的人來說,這是痛苦的。不幸的是,魯迅身在了這樣的一個社會。想像一下:當一羣人出生來到這個世界的唯一目的就是爲了走向另一個世界,或者就是沒有選擇的被奴役,遭剝削,沒有任何屬於自己的自由,幸福是一件與自己無關,也不可能有關的事,這是一種毫無意義的存在,純動物的人,還能算是人嗎?恍然記起巴金老先生着作裏面的那一個個令人憐憫的小生命,還未開花,就已夭折;還未來得及向人生吶喊,便已走完了人生路。想到她們的生命從來沒有一刻屬於自己,我的心不禁顫抖不已,難以想像,魯迅寫《狂人日記》內心是多麼的焦躁和憤怒,或許,那個狂人本身就是魯迅自己。

《狂人日記》之後,是不同的小說內容,但個人感覺,這些小說的內容主題雖然不同,但是它們都反映了同樣的一個主題:中國封建社會的“吃人”。小說中的人採取的手段不同,但目的只有一個:吃人。

《孔乙己》,《白光》講述科舉制度毒害了千千萬萬的讀書人,爲了改變社會地位,讀書人唯一的出路就是考科舉,夢想金榜題名,爲此,他們寒窗苦讀數十載,頭懸樑錐刺股的死記道德文章,然而,畢竟僧多肉少,科舉考試如同千萬大軍搶過獨木橋,成功上岸自然活出地位,然而更多的卻是跌落河中,更者連獨木橋也望不到。最爲可悲的是,他們一次次的失敗,卻不得不無奈的重複進行着軟弱無力的抗爭。古往今來,數不清的讀書人,爲了功名,一生苦讀,但他們根本沒有看清楚:字的背後藏得都是“吃人”。《儒林外史》正是對封建科舉制最好的諷刺。

《藥》、《明天》反映了封建迷信思想邪惡地謀殺了千千萬萬的年輕的生命,面對病痛,人們驚慌失措,毫無主見,只能寄託於甚至連自己都不清楚的東西。一個個剛發芽的生命,就在他們的煳煳塗塗中消逝,留下的只能是令人憐憫又可恨的淚水。同時,從醫生的角度出發,魯迅對這些發生在自己身邊實實在在“吃人”的悲劇是一種我們理解不了的痛!

《阿Q正傳》、《頭髮的故事》直白銳利的批判了辛亥革命不聯繫羣衆,不依靠人民大衆的錯誤行爲,深刻揭露了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艱苦生活和麻木愚昧的思想。特別是那早已家喻戶曉的阿Q精神,讓人看罷笑中帶痛,爲阿Q的精神勝利法捧腹大笑,嘲笑阿Q的無知,但認真反思,我們難道不會從阿Q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嗎?阿Q身上那種“事後我最大的心理”不是中國人最爲典型的心理嗎?放眼當今社會,有多少人,重複地做着阿Q當年曾經做過的事,很多時候,我們不知不覺,成爲了現實中的阿Q……魯迅,真的佩服他,如此簡單就將中國人的品性描繪得栩栩如生。

《社戲》、《故鄉》表達的出作者魯迅對童年時代的嚮往,在魯迅眼中,童年時候的天真浪漫、無憂無慮是一生最值得珍惜的片段,那時候的少年真的完全不知愁之味,他們的世界中一切都是美好光明的。可隨着時間的流逝,這個世界完全變了,變得邪惡黑暗,變得壓抑沉悶。思想的活躍也隨風凝固了,變得木然遲鈍了,階級思想更是牢固的樹立在心中,硬生生將原本的好朋友分割開來。閏土就是最好的代表,從小時候的活潑靈秀到中年時期麻木不仁,閏土的身上,鮮明的寫着封建社會特有的兩個大字:吃人!

讀魯迅的文章,個人感覺真的非常的壓抑。裏面的氛圍總是處在悲慘的黑夜和肅殺的秋風中,令人時時刻刻有股沁入心底的深深的恐懼感,彷彿一不小心,就會被人吃掉。從這些文字中,隱約看到了魯迅內心的陰影和恐懼。或許,他們那一代是沒希望了。但魯迅沒有放棄過吶喊:救救孩子!就是魯迅內心最深處發出的最具震撼力的爆破音。至少我認爲,雖然魯迅心中充滿彷徨,但是他還是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正如魯迅在《故鄉》中所寫,地上本沒有路,人走多了,就自然形成了路。中國人民的康莊大道會靠自己的雙腳堅實的走出來!

《吶喊》讀書筆記7

今天拿出一本老書來“重談”——《吶喊》。誰沒看過《閏土》,誰沒學過《社戲》,誰不知道《阿Q正傳》?這本書我們都讀爛了。可是,愛總結的我又總結了一下,讀過的人,一種是:小學必讀,不得不讀,把《吶喊》當課文讀了。第二種:“我是憤青!我是憤青!魯迅棄醫從文,筆頭作槍桿!”把《吶喊》當大字報讀了。Failllll……

小編小時候讀《吶喊》,都是睡前當恐怖片看的。一看到《藥》裏面,砍頭、人血澆饅頭還有那一家子總想把對方煮了吃的情節,我就在被窩裏瑟瑟發抖,背脊冰冷。然而每個人都會有某種詭異的記憶,它們沒什麼特別,但是會讓你印象非常深刻,《吶喊》對我來說就是這種回憶。

我對《吶喊》的理解是很久後。有一段時間,我特別想趕緊長大,懷抱一顆赤子之心,帶着一種至真至善的心情,決心用正義之風席捲世界,並開始與社會接觸。很快,正義大使就遇到了一些麻木不仁的人,弄得我肚子裏是全氣,關於《吶喊》的那段記憶卻突然浮出來,所以直到那時我才切身體會,並理解了魯迅。

我一直是感知的信仰者。對讀書、音樂等,我用心、我的感官(我堅信人的五官已經非常夠用),去接收作者通過這些媒介傳達的訊息,尋找共鳴。我特別討厭“閱讀指導”,每次看到這種閱讀指導,心裏就暗暗罵“我看書,還要你先指導?”。先鋪墊背景,基調,情緒,然後讓讀者、聽衆順滕摸瓜這樣的方式,我覺得所得並不是讀者本身的感悟,而更多是潛意識的取向壓力(收到自我暗示:順着導讀的方向思考,一定是對的,且感悟很深刻)。我不是反對看背景資料或者書評,我覺得這些應該在讀後看。你想,每個人都看了這些材料,然後去讀書,讀書筆記都一模一樣,那還交流作甚?而且這樣閱讀的人,怕是很難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書、喜歡的東西吧?

先把自己洗白,然後重看一遍《吶喊》吧?

《吶喊》讀書筆記8

《吶喊》作爲五四新文學的一聲吶喊,彷彿劃破黑暗的光,具有振聾發聵的意義,魯迅在其中塑造了狠點生動典型的人物形象。讓我最欽佩的便是魯迅在吶喊各篇中塑造的看客幫閒形象,他們代表着當時社會中普遍存在的麻木無知國人的現狀,這也是魯迅對於國人難以消除的劣根性的清醒認識。《孔乙己》中的酒客對於弱者悲慘遭遇抱有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不但沒有一絲同情,反而將其茶餘飯後的笑料,揭露了中國傳統社會的野蠻,表達了對於當時社會與文明的批判,體現了魯迅人道主義的思想。《藥》中圍觀夏瑜的人羣也令人痛心不已,國人對於革命的先驅者抱以看熱鬧的態度,也因此扼殺了前進者,扼殺了改變社會的微薄力量,這纔是中國社會不前進的根本原因。啓蒙者本是腐朽社會的一劑良藥,卻成爲無知看客被“吃”的對象,實是可悲。《明天》中的藍皮阿五和紅鼻子老拱也同樣是看客形象的代表,他們對於悲慘的單四嫂子抱以嘲弄的態度,不僅沒有對於弱者提供幫助,反而以此爲樂。可見當時人心之冷漠,社會之殘酷。看客一詞興於魯迅,但看客形象卻在古往今來的中國社會中廣泛存在,魯迅是第一個揭露看客現象的人,在這種意義上來說,也可詮釋吶喊之義,直至現世仍有普遍意義。“看與被看”一直是魯迅作品中深刻的主題,也是當今社會吃瓜羣衆們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是思想進步的知識分子,“我”心懷祖國、憂國憂民,“我”嫉惡如仇、厭惡舊制,“我”的心裏是民族和國家的未來。

他是日夜奔波的人力車伕,他腳下的土地載着車,他手裏的橫槓撐起家,他的心裏是目的地和銅元、是明天鍋裏的米。

在趕路的時候,一位老人家突然被撞倒在地。在我看來,這位“不小心”被撞到的老人家並沒有受傷,車伕應該立刻離開,載我去做“更加偉大的事業”。然而人力車伕卻完全不理會“我”的意思,而是傻傻地跑過去把老人扶起來,並關切地問她的傷勢,又毫不躊躇地把她送到巡警分駐所去做檢查。他願意承擔,願意相信,願意做這些看起來“傻傻”的事情,他是正直勤勞的城市苦力工人,做着最尋常的工作,卻仍擁有高尚的品質。

他的形象在“我”的心中突然變得高大。

“我”認識到了自己思想的武斷,掏出一大把銅元給車伕,但這更暴露了“我”思想的低微,終於“我”在內心裏又譴責了這淺薄的人道主義同情。但是這種複雜的情緒“教我慚愧,催我自新,並且增長我的勇氣和希望。”《一件小事》的主人公“我”,是五四時期具有進步傾向的知識分子,但對勞動人民尚缺乏深刻的認識和正確的判斷。然而,車伕的所作所爲卻使他極爲震驚“我”在進行自我審視、自我省察、自我靈魂拷問中發現了“我”作爲知識分子自身的“小”來。

魯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歌頌了這位看似最普通的勞動人民的偉大靈魂,以小見大,深刻而又動人。

當我讀完這本小說集,閉目回想,不論是《孔乙己》中的主角,《藥》中的華老栓,《明天》中的單四嫂子,還是《阿Q正傳》中的阿Q,似乎都躍然紙上,在我腦袋中久久不忘,魯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哀傷和憐惜就這樣深深的觸動着我的心。

《狂人日記》是《吶喊》這本小說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篇。現實的世界裏,瘋言瘋語未必可信,吃人的說法似乎是無稽之談。但是於魯迅筆下,狂人的眼中,社會的寫照就是如此。仁義道德漫天,但卻是欲蓋彌彰,吃人的本質纔是現實,人或明哲保身,亦或是當一個吃人者,沒有誰是真正乾淨的。而我想,魯迅先生的筆下,想表達的更多是對國家衰落,民族萎靡,世人墮落的無奈和憤怒,這正是魯迅先生怒其不爭的典型作品。而魯迅先生也正是以筆吶喊,試圖喚醒民族振興,民族未來。

在我看來,魯迅先生哀其不幸的代表是《阿Q正傳》。啊Q是當時社會中病態之人,他只是舊中國的貧苦農民。但他卻是千千萬萬人的寫照,質樸而又愚蠢,蔑視權勢卻又欺壓弱小,他們身上帶有濃厚的精神勝利法意識,自欺欺人是他們身上最讓人可悲的,明知錯誤卻更加麻木愚昧,一味的沉溺於奴隸般的生活之中,這正是魯迅先生哀其不幸的最好表達。

沒有華麗的語言,結局似乎都是大家不願看到的悲劇,但無疑《吶喊》一書是吸引人的,在這裏,有魯迅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有魯迅如春雷般反對封建制度的呼喊,有魯迅對於中華民族深深的熱愛。因爲是大愛,所以動人,因爲是民族之愛,所以震撼人心。

在魯迅先生的《故鄉》中,“我”思念故鄉,熱愛故鄉,回到故鄉,卻發現故鄉已不是那個故鄉;“我”與閏土闊別多年,在“我”的記憶裏,閏土是一個知道許多稀奇古怪的事情的少年,他與“我”一起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童年時光,但“我”與他再次相逢時,我們之間完全沒有了童年時的親切感,“我”見他的第一眼,急切地想與他一起回憶孩童時代的樂趣,但他的一句“老爺”讓“我”明白,我們之間已經有了很深的隔閡。“我”的離鄉尋夢,追求現代文明的一種“飛向遠方、高空”的生活和理想追求,和閏土的堅守故土安於現狀的一輩輩紮根大地“生於斯死於斯”的傳統農民保守的生活和生命觀念之間,猶如兩條相交的線條,從過去到未來,向着巨大的時空方向無限地背離;而這種背離也並不因我們從小想要“一氣”的親密而有所改變,正是殘酷的生活(或者說是命運)將人們推向了不同的人生軌道,並越走越遠。或許在現代人的生存體驗中,他們渴望超越這種社會既定階層,不論是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無論他們在外面的世界闖蕩得如何成功或失敗,他們都不想在故鄉這一特定的空間遭遇這種“隔膜”與背離。但他們卻無法改變這一點,就像魯迅無法讓閏土一如既往地接受自己一樣;因而不免有着深沉的壓抑和悲哀。這種悲哀又在“我們”的後代,水生和宏兒身上繼續延續;兩個孩子一方面讓我們看到了“我”與閏土的昨天,另一方面也留下了無盡的內心糾結和困惑:是不是水生和宏兒將來也會如今日的“我”和閏土一樣地隔膜起來,還是他們真的會有更好的生活。《故鄉》闡釋了這樣一個富有意味的“絕望的輪迴”。

《吶喊》讀書筆記9

最近纔讀完《吶喊》,感觸很深。

其中我最喜歡的文章是《狂人日記》。

我的理由是,《狂人日記》表達出了不妥協的反封建精神,文章通過狂人的自我反省,把封建綱常名教“吃人”的含義引向了深廣:狂人也被綱常名教毒害而成了吃人者。尤其是狂人所說的“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我,顯然不僅是狂人自身,而且是代指處在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控制之下的“中國人”,作品由此完成了對封建禮教吃人本質的最深層次的揭露和批判。

我從中讀出了,魯迅明寫的是狂人的狂態,實際上筆筆觸動的都是讀者思考時代、社會、人生真諦的心絃。狂人並不是一般的典型性格,他是象徵性的,是整個五四時代先驅者憤激思潮的藝術象徵,我們從狂人的日記中,感受到的是充滿着批判和追求、深思和戰取的一首氣魄宏大、熱情奔放的時代思潮交響樂。

《吶喊》讀書筆記10

漫步在楓葉林下,看着如血染工的楓葉飄落,空中似乎瀰漫着哀歷的氣息,我似乎感受到了魯迅先生的心聲……

在魯迅先生不勝枚舉的作品中,《吶喊》作爲他名聞遐邇的代表作,是他所有作品中最爲卓爾不羣的。

《狂人日記》的文學地位是不必多言的,它是中國現代第一部白話小說,魯迅先生沒有正面揭示社會的黑暗腐敗,而是運用極其深奧的影射等手法,把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後遺症留下腐朽不堪的社會風貌展現得淋漓盡致。因此,這是篇值得熟讀的深思而又不可多行的好文章。

你可曾記得記得那位赤貧如洗的孔已已?“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便是孔乙己最完美的寫照。那時,有多少像孔乙己一樣攻苦食淡的讀書人呢?羣衆對孔乙己的冷嘲熱諷;使我感到當時社會決疣潰癰的現象,而魯迅先生用筆底煙花的筆墨堅定自己愛國如家的一種個性信息。

江南有一水鄉名喚魯鎮,迅哥兒從小生活的地方便在這裏,少年們夏夜行船、船頭看戲,用網下歸航等輕鬆的畫面,如魯迅童年的一般,童趣盎然的水鄉生活的射影一般,魯鎮勞動人民的淳樸差良爲而又迷信落後的思想使我惘然苦失,不由得嘆息當時的社會的灰暗和壓抑。

楓葉落在了寬闊的大地,太陽已經出來了,陽光普照大地之上是魯迅先生的一片赤誠之心與愛國情懷。

《吶喊》讀書筆記11

寒冷的冬日裏,我的腦海中留住了一本魯迅的《吶喊》,大多數部分作者都用了幽默的方法來批判舊社會時代主義,使我增加了很大的興趣。

我最喜歡的就是《鴨的喜劇》這篇文章。剛一看題目,我還以爲鴨子也會演電視劇了呢。看完才知道原來這篇文章講的是愛羅先珂君買的四隻小鴨子鴨子非常淘氣,放在地上給人們互相打招呼,小鴨子還在荷池裏洗澡,翻筋斗,吃東西。四隻小鴨子多麼可愛,惹人笑呀,就像電視喜劇中的主人公似的。等小鴨子上岸之後,發現池裏的蝌蚪全都沒了,鴨子們把小蝌蚪都吃光了。不久,小鴨子長大了,小鴨子吃過蝌蚪肉之後,讓自己變強。

魯迅先生把小鴨子刻畫得那麼生動,但還是用幽默的手法讓我們領會到,舊社會時代的殘忍,批判了那個時代人們爲了讓自己變強,欺壓貧苦的人,排擠身邊的強人,這樣就不會有人來搶自己的王位。就像文中的鴨子,把蝌蚪吃掉以後,讓自己快快長大,蝌蚪就不會長大來與自己競爭。反映了當時的人們的自私,爲了一己私慾,不知死了多少人。

《吶喊》讀書筆記12

魯迅先生是如此獨特,如此博大,如此值得讓我們這些後輩敬佩、模仿。因此,魯迅先生的名作也十分值得我們去閱讀。魯迅先生在《吶喊》中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阿Q正傳》中的阿Q,由於受剝削受壓迫而要求革命,但又正因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後,不能真正覺悟,最後還是被迫害致死。阿Q是舊中國未莊的一個貧苦農民。在未莊,阿Q連姓趙的權利都沒有,因此被人叫着阿Q。他是勤勞,專做短工,但窮得只有一條“萬不可脫”的褲子;他是弱者,受了欺負卻又欺負比他更弱小的小D;他捱了打,常用“兒子打老子”的話來安慰自己,在精神上求得勝利。野蠻的壓迫剝削使他貧窮無奈,深重的愚弄毒害更使他愚昧麻木。從他深惡革命到“神往”革命,都表現他對革命對象,革命目的等的認識都是極其模糊的,是小農經濟的閉塞短淺的心態。他的革命行動是去靜修庵裏胡鬧。當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時,他恨假洋鬼子,卻又恨起造反來了,這些都是阿Q想革命卻又愚昧不覺悟的表現。

這天,我也要學學魯迅先喊:同學們!讓我們繼承祖先們深厚優良的文化傳統,接過建設精神禮貌的大旗,發奮學習,爲發揚祖國禮貌而奮鬥!

《吶喊》讀書筆記13

《吶喊》是周樹人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等等周樹人先生的名作。

《孔乙己》中那個因爲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爲職業,在最後因爲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

《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周樹人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爲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周樹人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周樹人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吶喊》讀書筆記14

我喜歡讀書,特別是小說。所以,這個暑假,我看完了魯迅先生的《吶喊》。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集結,共有《自序》《一件小事》等十五篇短文。這些作品從現實的角度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的民衆生活,也揭示了各種深層次上的社會矛盾。且表明了作者對中國舊有制度級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的深刻剖析好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了對民族生存的濃厚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

在書中,我記憶最最深刻的便是《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不僅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且在文中借狂人之口說出了幾千年來“吃人”的封建禮教,它表明了作者徹底反對封建主義的立場。在文中,字裏行間透出了“我”對那些吃人的人的又怕又恨,以至於連吃人的人養的狗,育的孩,都心存三分顧忌。到後來,“我”纔想到,自己的兄弟、親戚、朋友,都是“吃人的人”。再到結尾,“我”猜想自己也可能吃過人,無奈之中,發出了“救救孩子”的一聲吶喊。

我不敢相信,在那個時代,竟會到處都是“吃人的人”,再想到那時也有想我一樣的孩子,也在被訓練成“吃人的人”,不覺出了一身冷汗!

這本集大成之作真是令人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