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讀書筆記

學識都 人氣:1.41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吶喊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吶喊讀書筆記

吶喊讀書筆記1

《吶喊》小說集是偉大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魯迅老師的作品。讀了那麼多文學作品,《吶喊》文集讓人讀完後興致盎然,久久難忘。《狂人日記》,“瘋話”能說的話不一定是真的。那本充滿“食人”的日記是社會的真實寫照。恐怖的封建壓迫無情地扭曲了靈魂。隱藏在仁義道德的面具下是食人者的本質。瘋子說:“沒吃過人的孩子,還是又?救救孩子吧!”在這樣的食人社會裏,人,或者明哲保身,或者成爲食人者的時候,哪裏有純白的靈魂?那是發自內心的光明。

任何被壓迫、被禮教、不能呼吸的人,自然都會發出這樣的呼喊。但最可悲的是,在封建禮教的壓迫和束縛下,人們沒有勇氣發出這樣的呼喊!瘋子是幸福的。因爲他的瘋狂,擺脫了封建禮教對心靈的破壞和壓迫,只有瘋子纔有權利擁有純粹的靈魂。希望這個社會都是瘋子。科舉制度,八州炊事,數千年來抹殺了多少有識之士,改變了多少個性的棱角,它產生了無數沒有思想,滿嘴的封建傀儡。有多少人爲那位四書五經盡了一生的努力;有多少英雄豪傑爲孔明鞠躬。

《孔乙己》是繼《狂入日記》之後評價封建禮教和封建文化的第二句話。主人孔乙扭曲的心已經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因貧窮而成爲人們的笑柄。充滿了仁義道德,但生活所迫也成爲了“楊尚君”。畢竟死亡對他來說是最好的解脫。封建壓迫無處不在,沒有洞的社會裏,只有死人和瘋子生存,這是多麼諷刺啊!《阿Q正傳》是《吶減》中最具代表性的句子之一。

他之所以如此廣爲人知,是因爲他表達了“寫出現代我國人民的靈魂”,即國民性的弱點。AQ性格非常複雜,充滿矛盾。他樸素愚蠢,受剝削和欺負,不敢面對現實,自負。對權貴有本能不滿,表現出對自願生育的革命性要求,受到封建傳統觀念和正統思想的嚴重影響。但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徵是他的“精神勝利法”。也就是說,在接二連三的實效中,不時想象自己是維納,自爆,自欺欺人。這種精神勝利法使阿q無法正視自己的悲慘地位,陷入更屈辱的奴隸生活。沒有華麗的語言,故事也不求輸贏。魯迅的作品中表達了國宇民的民族責任感,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深切愛。他的作品敏銳有力地評價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譽爲第一個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春雷。他的話像鋒利的刀子一樣刺向敵人的心臟。另一方面,魯迅老師也希望生活在這樣的社會裏的人深感“傷心不幸,不生氣”,並通過《吶喊》小說集的吶喊喚醒麻木的靈魂,呼喚所有被壓迫的人。大家反抗吧!

吶喊讀書筆記2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爲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爲對得起他們麼?”

那天看到孔令東先生解讀這句話,倒抽了一口涼氣。的確是的,倘若本無希望,大家在不知不覺中死亡其實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我曾經聽說,人睡死過去是最幸福的,一般如睡夢中突發腦溢血死亡,省卻了病魔的折磨應該是多麼好的一樁美事呀。大舅舅就是這樣去世的,我發現他的神態很安詳,爺爺也差不多如此。倘若如三舅舅一般,被癌細胞反覆肆虐,一點點地吞噬着生命,眼睜睜的看着死亡一點點的來臨,那又是何等的痛楚?三舅舅臨終前我去看望過他幾次,最後一次,家裏人按照習俗,已經把“老衣”給他穿戴妥當了,在堂屋支一張牀,我到了之後,看到這樣的場景,便忍不住想哭。我是很少哭的,尤其不會當着人的面哭,於是,我選擇了跑到外面,找一處無人的角落大哭一場,因爲,我無法忍受這等死的場面。

學校的教研也是如此。也許,許多人一輩子就是一個教書匠而已,這一點我承認。但這並不是不搞教研的理由,就是要做好一個教書匠,也是應當做好教研工作的。一個學校,如果沒有正常的、踏踏實實的教研活動,是沒有生命力的。如果說,教學質量是一個學校的生命的話,教研則是一個學校的根本,沒有根本,就沒有生命。然,一些看似簡單的事情、看似很好的事情,在我們現實的鐵屋子面前卻總是碰壁,總是讓人鬱悶之至。做一些事情,妨礙了誰?應該沒有,但好像什麼都妨礙了。有一些很讓人不服氣的“道理”卻讓你不能不服氣。“你做了,就妨礙別人了。”“做的不如說的,說的不如看的。”多麼荒唐的謬論呀,然而,這些卻都是“真理”。想換個環境嗎?且不說着鐵屋子你有沒有本事跳出去,僅僅那一句“天下烏鴉一般黑”就足以讓你明白,等着你的也許是更結實的鐵屋子。於是,你就應該考慮考慮,是不不是該考慮閉嘴。

突然間想到了一句歌詞,“我是不是該安靜的走開,還是該勇敢地留下來。”嗬嗬,走開,對於某些人來說,很容易。但,對於某些人來說,也許比留下來更難。一個真的猛士,當他發現它周圍並沒有敵人,然而,卻總是“同志”的暗箭紛紛而來的時候,他會死不瞑目的。也許,應該達成妥協。能夠嗎?魯迅先生沒有做到,我想,做到的人就沒有了。於是,我想,要麼徹徹底底的投降,要麼戰鬥到底,哪怕粉骨碎身,也要爭取“讓你明白,我對你的愛。”

因爲有了希望,我們做着。然,倘若希望若有若無,倘若一次次的希望換來一次次的失望,那希望就會變成失望,最後變成絕望,最後,就會死亡了。心死也罷,團體滅亡也罷。死了,還怕什麼?只是一種遙遙的感覺罷了。

於是,有的時候就不該講真話的。其實,真理每個人心中都有,只是不見得有人用於說出來罷了。真的猛士,也需要學會鬥爭。

於是,又想起來那句話:“這裏原來是一潭死水,大家相安無事,不聞其臭。然而,由於你這個石頭,砸破了它的寧靜,於是,便臭氣四溢,你不該死,誰該死呢?”

的確是有道理,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所以,我該死。

吶喊讀書筆記3

《孔乙己》反映了當時社會封建制度殘害文人身心的窘況。那窮人窮的慘哪,是錢是身是心的窮啊!封建社會過去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不缺與其封建項類似的地方,同樣用九年義務制教、高中、大學、博碩士等,來辨別一個人的能力價值,或許是沒有更好的辦法了,才使人威信使人愁。

於是我們有了期待,有了理想社會的塑造,我們的期望是源於現實的,也是在不斷爲之努力奮鬥着。

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在吶喊,爲更美好的明天。

吶喊讀書筆記4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第二本超經典的小說集,它是本名著,是中國的,也是全世界的。

在《吶喊》中刻畫了一個個“從昏睡中步入死亡”的不幸者。魯迅先生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所以他以這些人爲例子,寫成文章來警醒世人。不要讓他人也成爲那種可憐又可悲的沉睡的人。

《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便是一個沉睡之人的例子。孔乙己他好吃懶做,整天無所事事。可他自身家境貧寒,科舉制也已廢除,他賴以生存的環境不存在了。爲人抄書來賺錢,卻因爲好吃懶做,“坐不了幾天,便連人和紙張筆硯,一齊失蹤”連請他抄書的人都沒有了。可就這樣,還經常來酒館喝酒,成爲了“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且不拖欠酒錢“雖然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對於一個不幹活的人,這些錢從何而來?從文章子句中我們能發現,這些錢竟是偷來的!一個讀書人,爲了仕途,爲了未來的生活,讀了那麼多書,學了那麼多年,最後的結果竟是這個樣子!連做人最基本的道德也無了!真是不可謂不悲哀!我忽然間就有個一種魯迅先生在日本,看影片中一羣中國人圍看擊斃中國人,還一臉麻木,甚至是喝醉酒般的喝彩!那是魯迅先生的那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心理了。

《吶喊》中的另一篇文《故鄉》也是初中時學過的課文。從小在一起玩耍的戴銀項圈的閏土長大了,再見到主人公時,已不復年少時的天真無邪。再見到“我”時的那歡喜又淒涼的神情,以及到後面的“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這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的情形。

《吶喊》不愧爲歷史名作,是中國和世界的文化瑰寶!魯迅先生的文筆裏帶着淡淡的幽默和諷刺意味,卻又帶着憤怒和鼓勵的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也鼓舞着現在的中國人。魯迅先生不是唯一一個醒悟和站起來的人。在他之前,更多的是在他之後,有越來越多的人醒了過來,站了起來!即使是死也不能改變他們改變中國的信念!正是他們的努力,成就了我們現在的名字—中國人!

吶喊讀書筆記5

學洋務 改變命運

攻醫學 救國救己

治文藝 改變精神

即便用這首詞來說明魯迅先生一生的宗旨是再好不過了,他本人最重視的當是“治文藝 改變精神”吶喊正是一部改變國民精神的 偉大小說鉅作。

除了自己主觀上的原因,客觀上國民的麻木,羣衆的不覺悟,在當時產生對於“吶喊”的不贊成也不反對。在他看來,國民以沒有希望了,自己也只剩下深深的悲哀和寂寞。而勇士們奮鬥到底不麻木,反應中帶着無限熱情在寂寞中奔馳前驅着。因此他們需要有人吶喊助威。

吶喊的意義可以說是絕對存在的。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窗戶且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要不了多久就要悶死了,由於是昏睡入死的,就感覺不到死的悲哀。現在其中一個人大聲嚷嚷起來驚起了較爲清醒的幾個人,使着少數的不幸受到了無可挽救的臨死苦楚,然而這幾個人既然已經醒來,你就不能說沒有逃生的希望。

可以說上述的國民精神麻木不是暫時或短期造成的,而是經過奮鬥,努力後得不到逃生而產生的沮喪,悲觀的惰性。就如科學界的一個著名實驗——“鱷魚攻食”。

吶喊讀書筆記6

好詞摘抄:

紅日欲出 紅日未出 紅日初升 紅日噴薄 紅日豔豔 旭日初露 旭日初昇 旭日東昇 旭日臨窗

旭日將升 旭日當空 曉日初升 朝陽初升 朝陽燦燦 朝陽普照 朝陽火紅 太陽升高 太陽高起

日出旭旭 麗日高照 烈日當空 烈日當頭 烈日炎炎 烈日灼烈 烈日灼人 日頭正頂 日已中天

日頭正毒 日輪當午 日當正午 日懸高天 日懸中天 日正中天 日色過午 日頭熾熱 明日高掛

太陽高照 太陽毒辣 驕陽滿天 太陽當空 豔陽當空 豔陽驕驕 豔陽高照 豔陽普照 春陽燦燦

秋陽明麗 秋陽明媚 秋陽高照 高懸天空 太陽偏午 雨後晴陽 太陽平西 太陽西斜 太陽偏西

太陽西沉 太陽西墜 太陽入山 太陽落山 太陽西下 太陽落坡 夕陽正美 夕陽如血 夕陽如丹

好句摘抄:

1、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前幾天,狼子村的佃戶來告荒,對我大哥說,他們村裏的一個大惡人,給大家打死了;幾個人便挖出他的心肝來,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壯壯膽子。我插了一句嘴,佃戶和大哥便都看我幾眼。今天才曉得他們的眼光,全同外面的那夥人一模一樣。

3、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檯,櫃裏面預備着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櫃外站着,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裏,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4、我可是覺得在北京彷彿沒有春和秋。老於北京的人說,地氣北轉了,這裏在先是沒有這麼和暖。只是我總以爲沒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銜接起來,夏纔去,冬又開始了。

5、早上,我靜坐了一會兒。陳老五送進飯來,一碗菜,一碗蒸魚;這魚的眼睛,白而且硬,張着嘴,同那一夥想吃人的人一樣。吃了幾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魚是人,便把他兜肚連腸的吐出。

6、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閏土要香爐和燭臺的時候,我還暗地裏笑他,以爲他總是崇拜偶像,什麼時候都不忘卻。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製的偶像麼?只是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7、這事到了現在,還是時時記起。我因此也時時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幾年來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時候所讀過的“子曰詩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獨有這一件小事,卻總是浮在我眼前,有時反更分明,教我慚愧,催我自新,並且增長我的勇氣和希望。

8、我這時突然感到一種異樣的感覺,覺得他滿身灰塵的後影,剎時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須仰視才見。而且他對於我,漸漸的又幾乎變成一種威壓,甚而至於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來。

9、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10、我於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閏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親告訴我,閏土來了,我便飛跑的去看。他正在廚房裏,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可見他的父親十分愛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許下願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他見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沒有旁人的時候,便和我說話,於是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

吶喊讀書筆記7

魯迅,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魯迅棄醫從文,爲的是不僅拯救人類的身體,更重要的是思想,他用獨特的語言,闡述自己的觀點;用犀利的文字,刺痛了一代又一代後人的心;用諷刺的手法,對封建下了封殺令,他的一切,都將成爲經典,我個人非常喜歡魯迅,實話是,我更喜歡他的文章,在他的文章中,我能看到千姿百態的人生與各種各樣的情感,我能感受到魯迅那一雙熾熱的眼睛,以及那渴望世人甦醒的心,這是多麼強烈的感情。

在吶喊裏,我以開始就上書隱了,當看到這個題目時,我的感覺就爆發出來,這題目也許是作者以及世人心中最深處的呼喚,吶喊吧,讓心也熾熱起來!

吶喊是魯迅短片小說的精粹,它包含了好幾篇小說,每篇小說都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封建時代的殘酷。

我深刻的感受到了魯迅的感情,從荷中,我看到了世人的愚昧無知,他們用鮮血澆灌饅頭,卻以它爲神聖的東西,爲了治病,不惜用他人的鮮血,多麼令人髮指;從狂人日記裏,我看到的是一副又一副的險惡的心腸,人們生活在吃人的世界,每個人都如同野獸一般,虎視眈眈,看到的盡是舊社會的麻木不仁,殘忍無情;從阿Q正傳中,我看到一個墮落的可憐的人兒,即自欺欺人地把自己當爺爺,別人是孫子,被人打到吐血,卻不知悔改,雖然後來穿的衣冠楚楚,大搖大擺,卻是當賊頭偷別人錢得到的,多麼令人嘆息,無奈;在孔乙己中,我看到一個墮落的書生,被封建科舉殘害得如此可悲、可嘆、可憐又可恨,他的迂腐,自命清高以及自高自大成爲他最終的失敗的原因,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做產生對他的同情,但也有善良,誠實的一面,但已經被封建科舉制磨得面目全非了,在太多的故事都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僅是對過去的瞭解,更是一種教育,一種教訓。

書可以使我們更加成熟,而好的書更可以開我們自身的素質,魯迅的文章,成爲我精神上的一頓大餐,我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讀過吶喊,我對文學更加感興趣了,我恨不得天天泡書裏,遨遊在書的海洋,汲取知識的甘霖。

總之,在學習的道路上,我會以勤奮爲友、書籍爲伴、;艱苦爲師、認真爲母、堅持不懈地學習,讀吶喊後,我會吶喊地,大聲說:“我將向書發出吶喊,我會努力加油!”

吶喊讀書筆記8

漫步在楓葉林下,看着如血染紅的楓葉飄落,空中似乎瀰漫着哀傷的氣息,我似乎感受到了魯迅先生的心聲……

在魯迅先生不勝枚舉的作品中,《吶喊》作爲他名聞遐邇的代表作,是中國名著中卓爾不羣的。

《狂人日記》的文學地位是不必多言的,它是中國現代第一部白話文小說,魯迅先生沒有正面揭示社會的黑暗腐敗,而是運用極其深奧的影射等手法,把中國幾千年封建統治後遺留下腐朽不堪的社會風貌展現得淋漓盡致。因此,這是一篇值得熟讀深思而又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你可曾記得那位赤貧如洗的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便是孔乙己最完美的寫照。那時,有多少像孔乙己一樣攻苦食淡的讀書人呢?羣衆對孔乙己的冷嘲熱諷,使我感受到當時社會決疣潰癰的現象,而魯迅先生用筆底煙花的筆墨堅定自己愛國如家的信仰。

江南有一水鄉名喚魯鎮,迅哥兒從小生活的地方便在這裏。少年們夏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等輕鬆的畫面,如魯迅童年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水鄉生活的射影一般,魯鎮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而又迷信落後的思想使我惘然若失,不由嘆息當時社會的灰暗。

《吶喊》圍繞着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的信念,在《藥》中頌揚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明天》別具一格的描繪主人公想要逃脫現實的無奈;《一件小事》通過平常的小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蟻羶鼠腐;社會中生存競爭,弱肉強食的現象在《鴨的喜劇》中濃墨重彩;《故鄉》是魯迅離鄉別土後第一次到家鄉感慨萬千而情不自禁寫下悲涼沉鬱但又不失希望的真實情感。

魯迅留給後人的,是他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滿腔熱忱,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在魯迅的筆下,孔乙己雖衣衫襤褸,但也是一位愚不可及的讀書人,孔乙己百懶千慵且又表裏不一的本性,本身自欺欺人、自視清高的內心,使他最終愁雲慘霧,慘淡而終。中國人傑地靈,自古就不缺學富五車的文人異士。我們不能苛求孔乙己向杜甫一樣悲天憫人、感懷天下,像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樣。但最基本的自尊自愛、努力拼搏的精神在他的身上也找不到。魯迅先生想告訴我們青年人“青年要注重‘行’而不是空‘言’”的道理。

我們可以從小事做起,做一個遵守校紀校規的合格的中學生,努力學習,勤奮鍛鍊,尊師重道。從明天起,關心國家大事和天下大事,懷揣着一顆愛國的心。從明天起,關心每一位親人,告訴他們,我的赤子之心。那國家給予我的關懷,我將告訴每一個人。給每一棵樹,每一朵花,取一個溫馨的名字。陌生人,我也祝福你,希望你能有一個似錦前程。中國,我更祝你繁榮昌盛,願你在世界上聲名遠播,我只願默默守護你,奉獻你,我的國家,我的祖國。

風“呼啦呼啦”地吹着,楓葉仍在“唰唰”地飄落,我擡頭仰望天空,藍天依舊,只有幾朵零星的烏雲不時飄來,遮蔽了燦爛的太陽,就如一層霧靄遮蔽了騰飛的龍,使龍迷失了方向……

楓葉落在了寬闊的大地,太陽已經出來了,陽光普照大地之上,是魯迅先生的一片赤誠之心與愛國情懷!

吶喊讀書筆記9

在《吶喊》的自序中,作者便闡述了創作的目的:療救。其中一句“因爲開方的醫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藥引也奇特”引發了深思。其實,藥引的奇特也是愚弄人的手段之一,因爲即使是奇特的但實際是傻瓜般的藥依然無法挽救父親的生命,以此引出學醫之路。隨後又在畫片上看到了麻木而愚笨的國民。作者便認爲“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衆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爲不幸的。”毫無意義的看客與示衆材料是同等的死物,即使被毀滅也微不足道。以及《新生》出版的失敗也預示着創新與療救的困難。在這毫無邊際的苦悶荒原中,作者反省道:我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但作者並不失望,而是“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於是,這“中國之脊樑”便真正地踏上了療救之路。

在《狂人日記》中,魯迅一開始便以文言文作爲片頭曲,闡明“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的創作原因。緊接着,第一句便是“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與美好月光的對比,突顯的是狂人的恐懼。何以恐懼?只怕是迴應了《輕肥》中的一句詩: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輕肥》中所描寫的是百姓無奈於饑荒,到了不得不互吃的場景。而在狂人的眼中的“吃人”,則是比狂人更加神經質的舉動。狂人重複着一句話:凡事總須研究,纔會明白。研究之後,便發現了吃人之道。在吃人的時代,所有的人都會吃人,所有的人也都冒着被吃的危險。而當狂人看着昔日的友人親戚在吃魚時,便將除他以外的事物全當成了吃人的物件。這便是神經質的終極表現。活在那麼一個吃人的時代,所有人都會被逼出被害妄想症來。

而後,狂人的哥哥又爲其帶來大夫,說是看病。狂人看着大夫的舉動,心想着“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捷下手,真要令我笑死”,卻聽見大夫說:“不要亂想。靜靜地養幾天,就好了。”然而卻是妖言惑衆,臨死前的安慰,猶如夜暮降臨前的夕陽之光。狂人便開始夢囈般的語誤:“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這話語中透着荒誕與神經,夾雜着無奈與淒涼久久地徘徊。

經歷了無數個充斥着噩夢的夜晚和被吃人的人死盯着看的白晝後,狂人大喊着“你們要曉得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以此提醒世人:毒害世人的思想終究會被摒棄。最後,狂人懷抱着挽救“沒有吃過人的孩子”寫下:救救孩子。後來便是一連串的省略點,預示着挽救新生思想之路的漫長與艱辛。但中國的脊樑依然會不懈地前進,爲新生與未來而奮鬥着。

在《阿Q正傳》中,傳記還沒有開始,阿Q便因自稱爲“趙太爺的本家”而被扇嘴巴子,犯賤開始了。每每被閒人揪住黃辮子,阿Q就以小蟲自詡,以此換來五六個響頭。而阿Q卻依然快樂着,飄飄然着,在假洋鬼子哭喪棒的啪啪聲中,阿Q在自己營造的精神勝利氛圍裏“快活得要飛去了。”生活在未莊的人都是變色龍。何以見得?自從阿Q非禮了趙太爺家的女僕吳媽後,未莊所有的女人見了阿Q便躲,未莊所有的府上都不再請阿Q做工,連酒家都不肯賒酒了。因走投無路,阿Q只好上城去。按他自己的說法是到舉人老爺家去幫工了,帶回來白花花的銀子,以及全身上下打扮一新的阿Q。這回未莊的人大都敬仰起阿Q來,待阿Q演繹完“好看”的殺頭後,便更加敬仰,甚至有點畏懼了。

後來阿Q便經歷了想革命到革命失敗,最後落到被殺頭的結局。阿Q懼怕到連畫押都畫不好,他又因那圓圈畫不圓而羞愧。一個臨死的人,居然還顧着畫押紙上的認罪圈畫得圓不圓。當時人們的可笑與荒誕可見一斑。不過,他除了能夠擔憂此類事情還能擔憂什麼呢?他的命是註定了,就猶如他自己說的“二十年後又是一個”自欺欺人。而名聲,阿Q的名聲本來就不好,要不然怎麼總招趙太爺甚至是王胡這類敗類的打呢?我想起其中的一句話來:“至於錯在阿Q,那自然是不必說。所以者何?就因爲趙太爺是不會錯的。”在整個前往刑場的路途中,阿Q沒有唱一句戲,這也是一件讓看客們極爲不滿的事。衆人都在心裏大喊:那是怎樣的.一個可笑的死囚呵!如此的麻木不仁,使這樣的形象映射出當時社會風氣的糜爛不堪。

《吶喊》中依然有很多可笑的,無奈的,反映荒唐的故事,在這裏是不可以一一去解讀完的,因爲魯迅文學的精髓是不可用幾個文字就概述完全的。

看完《吶喊》後,我覺得,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依然需要療救。一是在文學方面,目前氾濫的都是所謂青春疼痛系列文學,大概阿Q看了也會憤憤地罵道:媽媽的!所謂青春疼痛文學,是以自以爲是優雅之文字,胡亂編寫一段段麻瓜般的愛情故事,似乎在強烈地鼓勵着青少年都早戀,以導致國家棟梁數目直線下降,未來將不堪設想。有識之士便謂此類文學爲垃圾文學。要堅決摒棄垃圾文學,與不學無術保持獨立關係,增強自身對生活的感悟,禪到人生的奧義,將重要的精神與品質通過有質感的文字表達出來,以此警示世人。村上春樹說:“故事的目的在於提醒世人。”這纔是寫作的奧義。寫作的真正意義與目的,不應該純屬情感的宣泄或是永不着邊際的傻想法。所以我纔想努力,纔想參透一些重要的東西,纔想突破瓶頸。這樣的我才成長,這樣的時代才成長。雖然我只是偌大社會中的渺小個體,但我不認爲我不重要。我早說過,我和我的同學都很重要。畢淑敏阿姨也許會感到一點點安慰,因爲“重要不是偉大的同義詞”。只有更多的人抱着覺悟的心理,療救纔會發揮到極致作用。

二是精神方面。在書城裏,名著的價格一降再降,卻依然無人買;那些鬼怪奇談,娛樂八卦,假裝純情的所謂書籍即使價格再高也依然排到銷量榜的前列。我想起魯迅曾經感嘆道:民族劣根,難治啊!他那妙手回春的療救之術確實在那個黑暗的時代拯救過無數人的靈魂,但卻仍然讓一些頑根殘留了下來。所謂精神享受還是與物質有關。雷抒雁曾在他的文章中寫道:貧窮惡毒地嘲笑着文明。那早出晚歸的農夫一點也不在乎曾修飾了輝煌古代文明的磚頭和瓦楞,只因他的貧窮。所以,精神方面的療救所涉及的範圍太廣泛,就需要我們這些國家的未來來攜手共進,勇敢地創造美好的未來,實現精神上的療救。

某人曾透露過這樣的消息:現在的教科書正大量地刪除魯迅的散文與小說,原因是其太深奧及有人質疑它的精神是否仍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我認爲這些質疑與擔憂根本就是杞人憂天。魯迅文學正是以其或犀利或辛辣或無奈的文字,鼓舞着在黑暗中艱苦奮鬥的勇士,“使他不憚於前驅”。要創新,或完成一件偉大的事都需要來自外界的鼓舞與支持。當我們真正瞭解到魯迅文學甚至是更多文學作品的精髓,才能真正地實現療救與精神上的富足,才能真正地給民族乃至世界帶來新生。

吶喊讀書筆記10

少年時,魯迅更像一則笑話。“……同去的張靜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彈,其一是槍,立僕。” 同學們忍不住笑。“同去的楊德羣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擊,彈從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僕……”大家幾乎笑成一團。“立僕”——這就是我當年對魯迅最深的印象。

還算是個青年的時候,魯迅忽然變得像個朋友。他絕不會高不可攀。他好像那個夜深人靜,開始藉着醉意與你攀談的故交,你看着他,突然發現你之前 竟然沒有意識到他是這樣一個人。他是怎樣的一個人?他其實也不會跟你掏心挖肺,不然他要說的你早就懂了。他不會說:打倒封建禮教!但他也許會說:我想應該可能大抵還是如此吧。

在他嘴邊滑過的虛詞無一不在訴說他的彷徨與矛盾。

而我覺得他的“彷徨”是從《吶喊》就開始了,《彷徨》只是將已有的懷疑進一步展現出來。如果要在這兩冊文集之間硬作劃分便無法解釋爲何《吶 喊》中的《故鄉》會與《彷徨》中的《祝福》讀來如此相似。真的吶喊者多少要有點義無反顧,向前走了一步便要走第二步。口號也要洪亮而明確,這纔算是吶喊。 魯迅卻說:

“在我自己,本以爲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 以慰藉那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 (《吶喊》自序)

這不是一個吶喊者的口吻。一句“本以爲……但或者也還”道盡了內心的千腸白轉。原來的“本以爲”就帶着一絲不確定,因爲是自己以爲,不知是否 真是如此。接下來的轉折,轉的似乎不幹不脆,是帶着猶疑和猜測的轉折。由此引出“吶喊”的主題,絲毫沒有鬥志昂揚。下一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對吶喊 這一舉動做了諸多限定,不僅只是“有時候”和“幾聲”,而且這已然少而又少的吶喊還像是不情願發出的(本來沒有,卻仍不免吶喊)。至於喊聲如何,作者竟說 “無暇顧及”。他用的四個形容詞:勇猛、悲哀、可憎、可笑,三個是貶義,強烈地突出了他的自嘲。“但既然……則當然……”一句延續了自嘲的口吻,含蓄地指 出:他已將自己的想法擱置一邊,選擇去迎合革命者的需要。

短短几句話勾勒出的絕不是一個“奔馳的猛士”。魯迅更像一個在路邊躑躅的友人,內心充滿同情,卻時時處於矛盾之中。他每走一步,都要停下來對 抗懷疑,而這種懷疑已經不停留於文字表面,而是滲透到文法之中,字裏行間。所以他的每一句肯定,都會帶着一些不確定(這不確定感就由那些堆疊的修飾詞帶 出),他的每一句否定,也未嘗只是否定。

他在《狂人日記》中設計了複雜的敘事結構,由用文言的“我” 摘錄一個被認爲有病的2號敘事者的日記。多層次的敘事,讓人無從分辨作者自己的聲音。《故鄉》中的第一人稱敘事表達了“我”對勞動人民閏土的同情,可是細 讀起來,這份同情也是對敘事者自身優越感的掩飾。《孔乙己》中那句著名的結束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不僅寫出了孔乙己這一角色*矛盾的存在,也集中體現了 魯迅自己的矛盾敘事。此處的敘事者何嘗不是矛盾的?魯迅自己又何嘗不是矛盾的?

汪暉最近因爲抄襲的事搞得有些難堪,可我十分贊同他關於魯迅是“中間物”的說法。在魯迅,彷徨沒有終點。所以他纔是極致的反抗者。他反抗的不只是長期以來大家都知道他在反抗的東西,他也在反抗革命,反抗文學,反抗思想。

而我是願認他做知己的。但我想他老人家在天之靈一定不肯從,所以還是算了吧!

吶喊讀書筆記11

似曾記得這樣一句話:偉大的作品初讀時總是讓人覺得厭煩。讀了魯迅的《吶喊》後,發自內心的贊成這句話。仍記得第一次讀《吶喊》的時候,對於裏面的小說,個人感覺索然無味,甚至有一種讀不下去的心理,完完全全是逼著自己閱讀每一篇小說,讀後的效果非常差,幾乎是看了下句忘了上句。對於我這樣一個還比較喜歡看書的人來說,居然覺得看書是一件極其辛苦的事情,實在少見。或許魯迅的時代和我們現在相去甚遠,社會文化背景的巨大差異。魯迅所寫文章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乏味,完全不知所云。這與衆人對魯迅文章的極高評價簡直是天淵之別。世人眼中,包括許多非常著名的文學家,都把魯迅作爲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標杆,一個里程碑。毛澤東甚至說過魯迅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第一人,有作家更是直言不諱地稱讚魯迅自身就是一部文學史……

而這樣一個名垂千秋的巨人所寫的文章,我個人初讀的時的體會卻是不明所以。我給自己的唯一解釋只能是:自己的文學素養太低,感受不到《吶喊》裏面的小說帶來的思想衝擊。畢竟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同足以證明魯迅的貨真價實,絕非浪得虛名之輩。抱著這種態度,我強迫自己再次拿起《吶喊》,逐篇逐句逐字的“賞析“《吶喊》,每一篇都讀得非常認真仔細。結果驚喜的發現魯迅的文章真的是越讀越有感覺,當讀第二遍時,至少不會出現讀不下去的衝動,也能不時感受到魯迅所寫的文章內那悲憤欲絕的情感,但這種極度憤懣的情感,卻似乎總也敘說不出,總覺得還有所欠缺,還有更深沉的內涵可以去挖掘。也許是社會環境天差地別,亦或是文化涵養的差距,我絞盡腦汁,也總是感到魯迅小說裏的人物有一種親近中的隔膜,甚至有時更不知道魯迅究竟想表達什麼。不過,既然已經讀了兩遍,還是有必要寫寫看完之後的心得,努力總結一下閱讀《吶喊》後的一些感受吧。

不知道是作者有意安排,還是出版社的編輯無心插柳。《吶喊》裏面的小說似乎能夠不經任何修改地和“衆”爲一。開篇即爲耳熟能詳的《狂人日記》,中國白話小說的開山之作。作者用一個狂人的口吻憤怒地向封建社會的專制黑暗發出怒吼,但可悲的是,自己卻無奈地被封鎖在這樣的牢籠裏面,看不見光明,望不到未來,找不到出路,唯一能做的,只能是間歇性地發出幾聲只有自己才能聽到的響聲。“吃人”二字,狂人內心真實的聲音,徹底揭露了封建專制社會壓抑自由、扼殺人性的根本特徵。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歷史,用這兩個字形容最合適不過了。仁義道德的背後,藏著的是一羣嗜血的妖怪;大義凜然的背後,是對“吃人”的無盡慾望。一個沒有追求,沒有理想,沒有價值的社會,是醜陋的,而對生存在這樣一個社會的人來說,這是痛苦的。不幸的是,魯迅身在了這樣的一個社會。想像一下:當一羣人出生來到這個世界的唯一目的就是爲了走向另一個世界,或者就是沒有選擇的被奴役,遭剝削,沒有任何屬於自己的自由,幸福是一件與自己無關,也不可能有關的事,這是一種毫無意義的存在,純動物的人,還能算是人嗎?恍然記起巴金老先生著作裏面的那一個個令人憐憫的小生命,還未開花,就已夭折;還未來得及向人生吶喊,便已走完了人生路。想到她們的生命從來沒有一刻屬於自己,我的心不禁顫抖不已,難以想像,魯迅寫《狂人日記》內心是多麼的焦躁和憤怒,或許,那個狂人本身就是魯迅自己。

《狂人日記》之後,是不同的小說內容,但個人感覺,這些小說的內容主題雖然不同,但是它們都反映了同樣的一個主題:中國封建社會的“吃人”。小說中的人採取的手段不同,但目的只有一個:吃人。

《孔乙己》,《白光》講述科舉制度毒害了千千萬萬的讀書人,爲了改變社會地位,讀書人唯一的出路就是考科舉,夢想金榜題名,爲此,他們寒窗苦讀數十載,頭懸梁錐刺股的死記道德文章,然而,畢竟僧多肉少,科舉考試如同千萬大軍搶過獨木橋,成功上岸自然活出地位,然而更多的卻是跌落河中,更者連獨木橋也望不到。最爲可悲的是,他們一次次的失敗,卻不得不無奈的重複進行著軟弱無力的抗爭。古往今來,數不清的讀書人,爲了功名,一生苦讀,但他們根本沒有看清楚:字的背後藏得都是“吃人”。《儒林外史》正是對封建科舉制最好的諷刺。

《藥》、《明天》反映了封建迷信思想邪惡地謀殺了千千萬萬的年輕的生命,面對病痛,人們驚慌失措,毫無主見,只能寄託於甚至連自己都不清楚的東西。一個個剛發芽的生命,就在他們的糊糊塗塗中消逝,留下的只能是令人憐憫又可恨的淚水。同時,從醫生的角度出發,魯迅對這些發生在自己身邊實實在在“吃人”的悲劇是一種我們理解不了的痛!

《阿Q正傳》、《頭髮的故事》直白銳利的批判了辛亥革命不聯繫羣衆,不依靠人民大衆的錯誤行爲,深刻揭露了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艱苦生活和麻木愚昧的思想。特別是那早已家喻戶曉的阿Q精神,讓人看罷笑中帶痛,爲阿Q的精神勝利法捧腹大笑,嘲笑阿Q的無知,但認真反思,我們難道不會從阿Q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嗎?阿Q身上那種“事後我最大的心理”不是中國人最爲典型的心理嗎?放眼當今社會,有多少人,重複地做著阿Q當年曾經做過的事,很多時候,我們不知不覺,成爲了現實中的阿Q……魯迅,真的佩服他,如此簡單就將中國人的品性描繪得栩栩如生。

《社戲》、《故鄉》表達的出作者魯迅對童年時代的嚮往,在魯迅眼中,童年時候的天真浪漫、無憂無慮是一生最值得珍惜的片段,那時候的少年真的完全不知愁之味,他們的世界中一切都是美好光明的。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世界完全變了,變得邪惡黑暗,變得壓抑沉悶。思想的活躍也隨風凝固了,變得木然遲鈍了,階級思想更是牢固的樹立在心中,硬生生將原本的好朋友分割開來。閏土就是最好的代表,從小時候的活潑靈秀到中年時期麻木不仁,閏土的身上,鮮明的寫著封建社會特有的兩個大字:吃人!

讀魯迅的文章,個人感覺真的非常的壓抑。裏面的氛圍總是處在悲慘的黑夜和肅殺的秋風中,令人時時刻刻有股沁入心底的深深的恐懼感,彷彿一不小心,就會被人吃掉。從這些文字中,隱約看到了魯迅內心的陰影和恐懼。或許,他們那一代是沒希望了。但魯迅沒有放棄過吶喊:救救孩子!就是魯迅內心最深處發出的最具震撼力的爆破音。至少我認爲,雖然魯迅心中充滿彷徨,但是他還是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正如魯迅在《故鄉》中所寫,地上本沒有路,人走多了,就自然形成了路。中國人民的康莊大道會靠自己的雙腳堅實的走出來!

吶喊讀書筆記12

聞兵老師文學史要求吶喊自序的讀書筆記包括內容梗概,重點語句分析,以及讀後感;當然選題遠不止於此,在高貳時我也做過詳盡的同名讀書筆記,其實之所以選擇這篇從小學到中學一直到大學都在讀寫的新瓶老酒,除對經典醇厚的觀止,更重要的原因是學期將要過半,新學期伊始就跟小瑞約好一起寫魯迅,然而終究是瑞在寫我在看,心中不免有些慚愧;我原本想把高中的語段,胡亂着儘性摘擇些以應對學校明年將要接受的大考,然則細想一番,不但對我崇敬的老師有愧,終究也無法瞭然對瑞的約定;經此一慮,便毅然決定執筆,在苦尋覓魯迅先生的道路中留下一些新的不一樣的思考。

質鋪還有藥店,中醫的辯證,其實我覺得原對的夏蟲是可以推褪肝內積蓄的邪火的;而原對的強調大抵是體內所受的雜質比如寄生蟲會有所減少,當然經濟條件允許的話,使用蟲草的效果會更好,其實對周伯宜來說,身體外圍的原因只怕也同樣不可 忽視,其心中耿耿於懷的,應該還有科場賄賂案發,家境衰敗在其心中的積鬱;因爲這就對中醫全盤否定,直言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無意的欺騙,你說這......

在學堂裏先生才知道格致,算學,地理等,生理學並不教,但卻看得到營養不良的木板制的化學衛生論;這是怎樣的落後於西方,就算是拿出了開明的端倪,卻摻雜藏匿多少惺惺作態掩蓋做出的極有底蘊的不安與恐懼,魯迅先生絕對不是一個寂寞者,其飽滿的戰鬥性更證明其落寞方面與他是絕緣的,他是被千夫所指的橫眉,這聲勢浩瀚的指責大軍裏有貪婪的官僚,得觀摩癖的看客,無辜但環境渲染卻又不敢說無邪的總歸是天真的孩童,甚至包括魯迅先生靈魂中的另一個認識的或者不那麼明晰的自己,這也許是一種寂廖的禮樂讚頌,當然也可以稱它爲這個世界上最爲辛辣的諷刺喜劇,但魯迅先生這樣一個在沉寂的漫漫長夜裏赤條地沿襲着歷史的長流在矛盾着奔跑吶喊的狂人,我決不吝嗇給予真的勇士的崇高讚譽,其實也就像是西方社會中近來流行的所謂中流砥柱的"博傻"這種概念,這些人就像是中國古時街頭胸前碎大石的雜技表演的真人秀,只不過在真刀真槍面前,總有些自覺不自覺的真性情讓血肉之軀的先行者,或說是拓荒者罷,在

身處在社會的無情流離,還有冷若初霜甚至一派祥和的深淵與迷迭裏,忘卻了自身的顫慄與恐懼......

新生的出版與夭折是不值一提的,然用先生的話來說,這本身就是一種幼稚的勇氣,當甜美的處若冰清不幸遭遇到漫天的黃土裹瑕,說句實話,我真的說不清楚,到底是誰污染玷蹋了誰......如果認清晰了這份現實,與其爲了這份雜誌的夭折黯然痛苦,倒真的不如豁達起來,在其中怡然若得,自取其樂罷,如果你真的能夠達觀所謂道貌的束縛,至少充分保證了你可以貪婪着享受到脫灑意切的;

假如有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其實中國的詞真的饒有趣味且或好或壞的智慧,就好如這個萬難,真的是用的極妙,其實有的時候我就想,中國的數字文化真的很荒誕無聊, 你說這個極其龐大的數字,卻給後世的辯駁留下多少思維的便利與想象的空間,簡而言之,如此萬難者,着實不如另外單個詞:一定;自小學起,每讀這篇自序於此,我都困頓在這裏;然而公平起見必須說,可能是因爲我喜歡羅素,所以苦研算學而卻不得,心中日積月累鬱結,只能以中國文字之虛僞無恥聊以,但正是在卑陋的膚淺裏,我能得到很多精神的慰籍......

我無從避諱這樣的怯懦,因爲我選擇的沉溺而糾結且果敢地擦肩讓過了吶喊的氣力,但勇士的行爲絕不會若此,在錯綜複雜的謾罵與嘲諷聲中,夾着在鮮血溫潤的那靈魂的最深處,會流淌着永不磨滅的摯愛......

民國與魯迅,有着千絲萬縷的隔絕與聯繫,毀滅與新生,存在太多的豐功偉績與不值一提,如果魯迅平行了那個讓他愛恨交加的世界,也許他是一個浪漫的詩人,但如果有一天,這個世界真正的別離了魯迅,再也聽不到這樣的吶喊,那麼我們的世界一定會更美好,如一片祥和中的田家樂式的苦寂;這樣,即便的未來,行路者將要面對殘酷的鐵屋,我們依然能從容地選擇忘卻,若寒鴻韜的熱浪,享受着安寧的沁人心脾的清涼,讓果敢的瀟灑意志,徹底地戰勝悄然退卻的恐懼 ......

吶喊讀書筆記13

我以爲他是將文學工具論發揚至極的代表,在他的文字裏充滿了思潮奔涌,充滿了對舊社會的鞭笞。

但今天我更想把他比作黑暗中的舞者,孤獨的在舞臺一側打轉,等待着光明等待着希望。黑暗中的舞蹈是瘋狂的,開場更是是瘋狂的。

他一頁頁地揭開了那本寫滿麻木與落後的狂人日記,面無表情最後嘴角流下一絲猙獰的笑。人們會驚呼,然而這驚呼卻逐漸變成了一種彼此心照不宣的認可。寫滿“吃人”的日記,社會的寫照。

恐怖的封建壓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條條亡靈,在仁義道德的面具下掩蓋的是吃人的本質。狂人說:“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 在那樣的吃人社會裏,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當一個吃人者,在哪裏還有純白的靈魂?那是發自內心的狂呼。任一個被壓迫,被禮教呀得喘不過氣的人都會自然 而然的發出這樣的吶喊。可是,最爲可悲的是,在封建禮教的壓迫與束縛下,人們卻沒有勇氣發出這樣的吶喊!狂人卻是幸福的,因爲他的瘋,使他擺脫了封建禮教 對心靈的摧殘和壓迫,也只有瘋子纔有權利觸及到純淨的靈魂。 舞臺中央始終沒有燈光始終黑暗,但臺下的嗤笑聲卻不絕於耳。他們以爲臺上的人是可笑的。也僅僅是可笑的。

如果說之前是在演繹社會,現在他開始演繹自己。舞臺依然是黑暗的,但這黑暗卻在此時真正的沁透內心。他不停地在舞臺中央打轉,越來越快。

突然停止。沒有一句話,沒有一個動作或是手勢。

他變了?也許他只是想換一種方式演繹。

吶喊讀書筆記14

在《吶喊》書中,我記憶最最深刻的便是《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不僅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且在文中借狂人之口說出了幾千年來“吃人”的封建禮教,它表明了作者徹底反對封建主義的立場。在文中,字裏行間透出了“我”對那些吃人的人的又怕又恨,以至於連吃人的人養的狗,育的孩,都心存三分顧忌。到後來,“我”纔想到,自己的兄弟、親戚、朋友,都是“吃人的人”。再到結尾,“我”猜想自己也可能吃過人,無奈之中,發出了“救救孩子”的一聲吶喊。

吶喊讀書筆記15

魯迅是我最喜歡的文學家之一,相信大家對他都是熟悉的。他寫了很多的作品,例如《朝花夕拾》、《吶喊》、《彷徨》、《墳》等等。

但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吶喊》因爲它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

我覺得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魯迅先生就是以這樣的方式來反映當時社會對文化的輕視和一種可悲的社會現象,對舊時文人迂腐可悲以及自命清高的鄙視。從文章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對當時社會的無耐與不滿,以及對當時社會的絕望。

讓我們一起吶喊吧,向社會吶喊,向生活吶喊,把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加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