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克林有棵樹》的讀書筆記(精選7篇)

學識都 人氣:1.26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布魯克林有棵樹》的讀書筆記(精選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布魯克林有棵樹》的讀書筆記(精選7篇)

《布魯克林有棵樹》的讀書筆記1

《布魯克林有棵樹》確實如簡介所言,它不是一本令人印象深刻的書,但它是令人感動的。

不爲譁衆取寵,只爲了書寫最真摯的情感。它猶如春日下的一汪溪水,綿長而又平緩,沒有波濤洶涌的激盪,沒有一瀉千里的歡暢,它有的只是在平淡中感悟人生的五味雜陳與波瀾不驚。

貧困可以束縛人的腳步,但思想是自由的。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學習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路徑,但卻是窮人通往美好未來的最好的路徑。

讀此書,就彷彿是體驗釀酒的過程,最初,我聞不到它的醇香,品不出它的動人,但漸漸接近尾聲,感觸卻越來越深,那個孤獨的女孩,也有自己的影子,我如她一樣多愁善感,在她那個年紀,一樣有寫日記的習慣,甚至是她的家庭環境,都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的我和家人,那些童年裏艱苦而又甜美的回憶,如今再回首,雖然感慨萬千,但心口只覺得一股暖流而過。

《布魯克林有棵樹》的讀書筆記2

《布魯克林有棵樹》是一部令人感動的書,讀完我就不由自主地聯想到了《綠山牆的安妮》,都是非常好的成長小說。但是布魯克林的弗蘭西,她成長的環境更現實,更艱難,容易讓人產生共鳴。

這部小說就像是一首充滿旋律的歌,積極向上,主要敘述了一個名叫弗蘭西的女孩的成長故事。

20世紀初的布魯克林,是一片寧靜的樂土,而弗蘭西,這部小說的主人公,一個十一歲的小女孩,一個生活在布魯克林窮人區的貧困女孩,一個經常捱餓、整天吃發黴麪包的女孩,卻被迫去面對艱辛的生活,以及成長過程中的無奈百味:母親偏愛她的弟弟,父親深愛它卻英年早逝,家境清貧,在學校又飽受輕鄙。但同時,她又是一個擁抱夢想,不斷充實自我的女孩,她無限熱愛生活和熱愛讀書。

“是的,等我長大了,有了自己房子,我不要豪華椅子,不要花邊窗簾,也不要室內橡膠樹。我只要這樣的書桌,放在客廳裏,還有白牆壁。每個星期六晚上有一本乾淨的綠色記事本,一排閃亮的鉛筆,削好放在那裏隨時派上用場。還要金褐色的碗,裏頭總放着一朵花,或是一些葉子,或是一些漿果,還有書……書……書……”弗蘭西能體會到現實不曾有的美好生活,以及精神食糧對於物質匱乏的補充和潤澤。讀書,對於她來說是多麼快樂的事情,書裏充滿着有趣與新奇有豐富多彩的故事,有一波三折的情節,有形象豐滿的人物……一切都是那麼美妙。相信閱讀到累了女孩一定會掩卷思索,做一個好夢吧。

“她發誓長大後努力工作,好好存錢,將自己喜歡的書全都買下。”這是一個女孩對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的美好向往,用一種積極的心態,而不是消極和抱怨。她始終擁抱夢想,最終她脫胎換骨,卑微的生命變得高貴。

“像其他許多小說一樣,這種感動並不一味地顯示在完美無缺的、心懷悲憫的人那裏,也會出現在那些似乎有缺陷的、冷漠的、沒有責任感的人那裏,而這種峯迴路轉時的感動,卻格外地使人心靈的暖流環繞不息。”這是曹文軒叔叔對這部小說寫的序言。很對,在這個坐落於布魯克林的平常家庭裏,父親顯然不及母親偉大,父親甚至還是一個醉鬼。但,經過了一個個故事之後,一直在改變的父親到作品的後面,又是光彩照人的,他愛着他的女兒。弗蘭西在父親去世六個月之後的畢業典禮上,意外收到了父親生前託茜茜姨媽送來的鮮花和卡片。那卡片上寫着:獻給弗蘭西,恭賀畢業,愛你的爸爸。讀到此處,無論是弗蘭西還是我們,心都會微微顫動。

“布魯克林有棵樹”,這棵樹是那棵被人砍掉,被人焚燒卻依然活下來的那棵天堂樹嗎?也許吧,但我覺得這並不侷限於此,這棵“樹”還代表着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積極向上的態度,一這種精神不需要有多麼優越的條件,只要你的心中有這樣的一方土地,樹就會茁壯成長,抵達天堂——這就是天堂樹。

“活着,奮鬥着,愛着我們的生活,愛着生活饋贈的一切悲歡,那就是一種實現。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正如作者貝蒂·史密斯所說的那樣,活着,奮鬥着,相信希望,相信未來,積極向上,不斷完善和改變自己,一定可以重獲新生。

《布魯克林有棵樹》的`讀書筆記3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名字就被深深吸引了:作者爲什麼要去寫布魯克林的一棵樹呢?之前的閱讀經歷讓我認爲作者應該不是單單爲一棵樹着墨。於是我帶着這份好奇與疑惑,慢慢走進了這本書。

布魯克林有棵樹是一本講述成長的書,描寫了一個個卑微的生命如何走向高貴,在貧窮、飢餓、寒冷、輕鄙中不低頭,不屈服,保持尊嚴。正如主人公家中院子裏的那顆天堂樹,整本書就如同一首古老而又遙遠的歌謠飄蕩在夜空裏,在心中的湖面上平添幾分漣漪。

高貴不是陽春白雪,只能在華麗的宮廷中歌唱。它或許是下里巴人,在貧民窟骯髒的街道上、破爛的衣衫旁高亢的唱着生命的歌。本書的主人公弗蘭西是一個11歲的小女孩;一個生活在布魯克林窮人區的貧困女孩;一個經常捱餓、整天吃發黴麪包的女孩;一個整天被別人嘲笑、撿拾垃圾的小女孩。

不過她也是一個堅信着知識改變命運的頑強孩子;一個可以微笑看待艱辛生活的孩子;在弗蘭西身上,有着其他人所沒有的樂觀精神:她相信自己的雙手可以改變目前的生活;她相信知識、相信教育的力量;同樣她也不會去嘲笑別人的貧窮;她不會像其他人那樣因自己的處境相對優越,就去歧視和欺負所在跟她曾經相同處境中的人。她善良又富有同情心,樂於幫助窮人!

直到後來弗蘭西的處境改善後,她來到了糖果店,默默地做好事,給某個貧窮的孩子一次幸運的摸大獎的機會。小說寫到,人們對待自己貧窮的背景通常有兩個選擇:“一個通過自身艱苦奮鬥走出了社會底層的人,通常有兩個選擇。脫離當初環境後,他可以忘本;但他也可以在超出這份環境後,永不忘記自己的出身,對殘酷拼搏中不幸拉下來的人充滿同情、充滿理解。”而無疑,弗蘭西就是最後一種啊。

讀完一本書,我思考着:《布魯克林有棵樹》這裏的“樹”到底指的是什麼呢?是那個天堂樹嗎?我終於悟出:並不是那棵天堂樹,這裏的“樹”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奮勇拼搏的精神,一種滋長在貧困孩子心中的精神,一種在貧民區中也可以頂天立地的精神!這種精神不需要有多麼優越的條件,只要你的心中有這樣一方土地,“樹”就會茁壯成長,抵達天堂——這就是天堂樹罷!

整本書的內容就如同一首現代詩,既有悲傷又有高興,同時教給人一種哲理。書中始終貫穿着的是如同天堂樹一般頑強不屈的精神,給了我深深地震撼和啓迪。不需要多麼優越的條件,也不需要他人的教化,只需要自己的心中有這樣一方土地,“樹”就會茁壯成長。努力的實現自己的理想追求,讓自己變得更加堅強,使自己自強不息、不怕困難、奮勇拼搏!我想,在我們的心中,是否也應該有這樣一棵“樹”呢?

《布魯克林有棵樹》的讀書筆記4

昨晚,居然看到凌晨,好久沒這樣看書了,《布魯克林有棵樹》,真的是本好書。今天,趁着“菲特”肆虐,放假一天,於是,一邊享受着涼爽,一邊走進布魯克林,一種久違的寧靜與感動!

《布魯克林有棵樹》,這是一本講述成長的書,講述一個個卑微的生命如何走向高貴。在貧窮、飢餓、寒冷、輕鄙中。不低頭,不屈服,保持尊嚴,種下天堂樹。

貧窮,沒有人希望自己貧窮,但貧窮不是一無事處。在苦水中泡大的弗蘭西和尼雷,非常堅強、堅韌,特別是弗蘭西,她的堅強超她的外婆,她的母親,她的姨媽,她的堅強,讓她超越困難,實現家族夢。以致後來,弗蘭西和尼雷談到他們的妹妹不用再吃苦時,竟然說:“可憐的勞瑞。”因爲她體會不到苦中的那份甜和樂趣。

貧窮,還賦予人類另一種財富————善良和愛。貧弱的弗蘭西飽嘗了大人們爲生計奔波的艱辛:撿垃圾、賣垃圾、購物、儲錢。但弗蘭西的處境改善後,到糖果店,默默地做好事,給某個貧窮的孩子一次幸運的摸大獎的機會。小說寫到,人們對待自己貧困的背景通常有兩個辦法:“一個通過自身艱苦奮鬥走出了社會底層的人,通常有兩個選擇。脫離當初環境後,他可以忘本。他也可以在超出這個環境之後,永不忘記自己的出身,對殘酷拼搏中不幸拉下來的人充滿同情,充滿理解。”無疑,弗蘭西就是後一種。

貧窮中“羅姆利家族”堅信知識能改變命運。外祖母沒有讀過書,母親小學畢業,弗蘭西16歲上大學去。艾薇姨媽要讓她的三個孩子,擁有三個文憑;茜茜姨媽在孩子出生時已經給孩子買教育基金。即使貧窮到上頓接不上下頓,弗蘭西、尼雷卻擁有巨大的精神財富。弗蘭西出生時,她的母親凱蒂告訴她的外祖母,她不希望她的孩子以後像她一樣辛苦。

她的外祖母建議她的母親凱蒂給自己的孩子讀《聖經》,讀莎士比亞,每晚都讀,直到他們自己能看懂爲止,多麼了不起,多麼偉大,在充斥嘲笑、骯髒、破爛的布魯克林!水泥地裏,香椿樹(天堂樹)也能萌芽。於是星期天下午,弗蘭西坐到家門口的太平梯上,藏在濃濃樹蔭裏,她在這裏看着書,做着白日夢。這樣的時刻,讓她超脫了星期一到星期五的困頓,她得了A,她的作文在校刊裏發表。她每星期都去圖書館借書,想把圖書館的書從A到Z,看過遍。最後一次,她去圖書館還書,圖書管理員和往常一樣:她依然連頭擡都沒有擡一下。但天堂樹還是鬱鬱蔥蔥地成長起來了。

天堂樹,不擇環境,它何時何地都能萌芽,成長。在你我的心中種一棵天堂樹吧。它是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一種支撐。有一天,你會驀然發現,你的身邊有許多天堂樹,你也是其中一棵――鬱鬱蔥蔥。

《布魯克林有棵樹》的讀書筆記5

美麗的布魯克林,院中的“天堂樹”,樹蔭裏的太平梯,這會使我想起《布魯克林有棵樹》。弗蘭西憑藉着自尊、自愛、自強,樂觀成長的故事,令我難以忘懷。

書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小女孩弗蘭西,弗蘭西生活在一個貧困的家庭,在各樣的環境中都要遭人輕視嘲笑。深愛着她的父親早早去世。儘管如此,弗蘭西並不自卑,而是懷着一顆有尊嚴的心靈,樂觀向上努力成長,最終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小說中最打動我的是弗蘭西有尊嚴。弗蘭西一家面臨着父親約翰尼去世後,原本貧窮的他們再一次雪上加霸,但他們依然不收“善款”,只讓兩個孩子到週末時到店內打雜賺一些零花。當讀到這一幕時,如果換作是我,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收下,看了母親凱蒂的反應,使我不禁爲之欽佩。

童年時期,孩子們想擁有零花錢,於是就四處撿些破爛賣錢,可撿破爛的孩子們有很多,每每一些人將賣出錢後,返回途中,都會嘲諷別人。孰不知,他們自己也被嘲笑過,像是忘記了以前被嘲的感受一樣,將自己的傷心施加與別人尋樂。可見這些人忘記了自尊。一些同樣生長在貧困社區的人,長大後襬脫了困境,像是以自己的家鄉爲恥,選擇了“忘本”。而弗蘭西並不是忘記家鄉的人。當弗蘭西到紐約工作時,卻感到紐約的繁華比不過布魯克林的寧靜、神祕。“她喜歡自己家那片街區,不以它爲恥”。當她過上了充裕、幸福的生活時,來到布魯克林,回憶起童年遊玩的街道,來到糖果店,還花了錢買下了一個布娃娃,讓一個孩子可以抽到它。似乎已忘了小時尼雷次次抽次次空的窘境。尼雷想改掉布魯克林的口音時,弗蘭西卻並無這個心思。認爲口音可以證明她的出身杜區,並以此爲榮。正因爲弗蘭西自尊,幸福生活就會向她敞開,尊嚴是她成功的重要一步。

讀完《布魯克林有棵樹》,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尊嚴的重要性。

《布魯克林有棵樹》的讀書筆記6

這是一本溫暖而治癒的書,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華麗精緻的詞藻,卻在飛機上,高鐵上看得入迷,眼淚在眼眶裏打轉。十六年的成長生活,即使物質匱乏到要靠“北極探險”來度過時日,卻也從未覺得這一家子的生活窮困潦倒。爸爸會有專屬的杯子放在理髮店,媽媽會穿戴整齊去看一場電影,弗蘭西可以倒掉一整杯咖啡,弟弟可以有自己的零花錢去買糖果。他們熱愛生活,享受着生活饋贈的一切悲歡,充實而飽滿。

書中對弗蘭西外婆的描寫不多,但只是簡簡單單的幾句對話,卻是本書的核心,成爲了凱蒂在艱難時世裏的指路明燈。羅姆利家的女人們,堅韌睿智,她們懂得如何在卑微的現實裏活得高貴,如何通過努力去改變生活。於是有了每天一頁的《莎士比亞》和《聖經》,於是有了釘在衣櫥的存錢罐。n布魯克林有棵樹,這棵樹是香椿樹,生命力頑強到可以從水泥地裏長出來。布魯克林有棵樹,這棵樹是弗蘭西和弟弟贏得的聖誕樹,他們勇敢驕傲,茁長成長。

《布魯克林有棵樹》的讀書筆記7

這是一本關於成長的書,講述的是一個生活在貧窮地區的小女孩是如何成長起來的。在生活中,總有這麼一些人:他們的身世或許很不幸,他們的父母或許不寵愛他們或者過早去世,他們總是受到別人的嘲笑。

弗蘭西就是一個這樣的女孩,她的童年如同打翻了的五味瓶:母親偏愛弟弟,深愛他的父親過早去世,家境貧寒,在學校受人輕視。她就如那棵長得鬱鬱蔥蔥的天堂樹,頑強地在貧民區生長着。她是一個堅強的人。整本書就如同一首歌,一首古老而又婉轉的民謠飄蕩在夜空裏,在心中的湖面上平添幾分漣漪。它不是陽春白雪,只能在華麗的宮廷中歌唱;它或許是下里巴人,在貧民窟骯髒的街道上、破爛的衣衫旁,高亢地唱着生命的歌。

弗蘭西是一個孩子,但是她飽嘗了大人們爲生計奔波的艱辛:賣垃圾、購物、打工……是這些讓她成長起來的。她養成了堅韌的性格,同時這種性格使她受益終生。其中有一段令我記憶猶新:弗蘭西和弟弟尼雷在上學前要去打天花疫苗,但是因爲他們玩泥巴餡餅而忘了洗手,手臂上十分骯髒、沾滿泥巴的弗蘭西受到了醫生和護士的鄙夷:“這些人這麼骯髒的活着,實在不應該。”但弗蘭西勇敢地反抗着:“我弟弟是下一個。他的胳膊和我一樣髒,請不要吃驚。你不用跟他說。跟我說好了。”護士很吃驚:“我真不知道我們說的這些話她居然都懂。”爲什麼弗蘭西應該不懂?難道窮人家的孩子就沒有“知書達理”、“有文化”的權利嗎?這個護士出身於布魯克林,可是當她飛黃騰達以後,她選擇了忘本——這也是人性的一大悲哀所在。我在思考着:“布魯克林有棵樹”,這裏的“樹”指的是什麼呢?是那棵天堂樹嗎?不是的!這棵“樹”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奮勇拼搏的精神,一種滋長在窮困孩子心中的精神,一種在貧民區中也可以頂天立地的精神!這種精神不需要有多麼優越的條件,只要你的心中有這樣的一方土地,書就會茁壯成長,抵達天堂——這就是天堂樹。

我們的心中,是否有這樣的一棵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