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集》讀書筆記範文(精選7篇)

學識都 人氣:1.69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麼能落下!但是讀書筆記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林清玄散文集》讀書筆記範文(精選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林清玄散文集》讀書筆記範文(精選7篇)

《林清玄散文集》讀書筆記1

《林清玄散文集》收錄了林清玄先生兩個創作時期的優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壇,將自己的朝氣與激情更多地傾注在鄉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鴛鴦香爐》等。隨後,他沒有拘泥於鄉土散文的創作,嘗試着將東方美學理念和佛教哲學情懷融爲一體,開始了以“菩提系列”爲代表的創作生涯的第二個時期,也進入了他個人創作的全盛時期,散文集收錄了大量該時期的優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書》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溫煦,在流動中體現着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爲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他在一篇名爲《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我曾被這行文字很久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於是,我們只能努力想象“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緻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心情與平靜的心態,再宏偉的目標終究是空想罷了。還記得林清玄向我們描述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輕人,當人們問他爲何不到山外打工時,他的口吻不容置疑:“這是我的家。”很多人都在暗地裏嘲笑他,然而回望城市的華燈萬盞,“從遠處看,每一個人的家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無際無邊?在年輕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靈,都在冥冥中傳遞着廣博與自然,帶給他家的熟識氣息;不會忘記林先生筆下那位賣餛飩的老人,他總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魚,向老主顧傳達着生意的信號,卻不致中斷熟睡者的美夢,更在不經意間溫暖了遲睡者的心靈。正是這平凡樂器奏出的平凡音響,委婉地傳達着這位老者的淡泊心態,使串串雲淡風清的聲音久久在心靈的上空迴繞……

這聲音與那“海拔五百”、“以林爲家”的境界合奏着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歡”。那是一種歡愉後的平靜,無奈後的超脫,放逐後的回首,宣泄後的釋然。我們正在日益豐富的物質世界裏,多了一份機智,少了一份閒適,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在塵世中重溫“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淡泊心境,在紅塵中傲對“惆悵東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心靈叩問?我唯有在一片佛

整個下午都在讀林清玄,聽着悅耳的絲竹聲,聲聲入耳,我喜歡在這樣的一個午後靜坐於屏幕前,衝上一杯綠茶,品着林的茶系列。

《林清玄散文集》讀書筆記2

讀《林清玄散文集》之前,我對散文的接觸不是很多,只看過老舍先生的散文集,最喜歡的就是老舍先生寫的《貓》以及《濟南的冬天》。這次寒假,在書店的架子上看到了這本書,就想看看不同作家的散文口味是不是也不同。

剛打開書的第一頁,我就看到了林清玄的介紹:原來林清玄從小就是一個小作家。我繼續翻開第二頁,慢慢的我一下子就看了半本書。我合上了書,在腦海裏回憶着自己看過的一字一句,我覺得林清玄寫散文時一定就像畫素描,有時畫的濃了,便把這一段寫的深情一點;有時畫的淡了,就把這一段一筆帶過。但是不管他畫的如何淡還是如何濃,那股對家鄉對親情的懷念與嚮往卻總是在書中的每一頁,每一句,每一行,甚至於每一個字裏流露。

親情與鄉情是林清玄散文必不可少的兩大元素。他寫母親的時候,雖然不是自己的母親,但是寫的彷彿就如自己的母親一般。雖然這不是她的母親,但是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都是一般的孩子心,對於描寫母親的畫面不必轟轟烈烈,只需要寫一句真真正正的對母親的話。

而鄉情,我卻不怎麼有感觸,畢竟我還沒有真正的出過遠門。但是中國上下五千年以來,哪一個鄉里出了個狀元,不都得回鄉嗎?在文中作者經常將家鄉與親人聯繫在一起,我忽然覺得,也許作者因爲年齡比我大,所以想的也比我遙遠,比我深沉。作者說,他出遠門總要帶一些家鄉的故土,這樣纔會踏實。我覺得作者與近些時間的一個人很像。那個人就是汪峯。雖然汪峯與林清玄不一樣,汪峯是每一次遠處旅行都會把自己父親的骨灰帶一點在自己身上,但是不管怎麼樣,這都是汪峯對親情的熱愛,對逝去的父親的回報。

看完了《林清玄散文集》之後,我產生了一個問題:如今我還沒有出過遠門,一直和父母在一起。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因爲工作離開了家鄉,離開了家人,那麼我該如何,我該怎麼辦呢?這個問題我一直沒有解開,但是我相信總有一天我會把這個問題解開,把親情與鄉情的問題徹底解決。

《林清玄散文集》讀書筆記3

初讀《林清玄散文集》,我感受到林清玄清淡雋永的文章精華,猶如一道清泉,在這浮華人世裏滌盪心塵、開啓心智。面對世事紛亂、人心迷惘,林清玄以自身體驗和思考,將佛理修養化作美好心情。會心便是契會於心,是將執着的分別之情超越,融會入以乘的心地,在無言中冥合真諦。

翻開書頁,將目錄掃視了幾遍,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發芽的心情》,初看這個題目,心中充滿疑惑:植物發芽怎麼還會有心情呢?帶着這個疑問,我走進了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有一年,我在武陵農場打工,爲果農摘收水蜜桃和水梨,那時候也已是冬天了。過了一個月後,果實摘完了,我卻愛上了那裏的風土,經過果園主人的許可,我可以在倉庫裏一直住到春天。摘完的果實還要剪枝,等到春天,我要離開了,可在走時卻看見兩棵果樹沒有發出新芽,枝丫枯乾,它們已經死了。我覺得很疑惑,便問果園主人,他也不知道爲什麼。細細品讀這篇文章,這一篇探索人生真諦的隨筆。看看問題,再看看文章,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從年輕人的角度而言,由於社會經驗缺乏,往往在成績面前沾沾自喜、驕傲自大,而在挫折面前卻經不起考驗,灰心喪氣、失去信心。作者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認爲一個人取得成績固然重要,或者說是一種財富,但在受到挫折時,就很少有人認爲也是一種財富了。他認爲:“一個人假如一生都沒有成功過固然痛苦,假如不幸沒有失敗過也不開心。沒有失敗過和沒有成功過,其實都一樣,未能真正領會真實的人生。”於是作者把體驗人生的成功與失敗作爲人生的重要經驗。對於沒有體驗過失敗的青年人,在某種程度上“求敗”,迎接各種磨難,甚至比取得成功更重要。

只有失敗之後纔會有求得“發芽的心情”,求得將來的更好發展,這對人的成長來說至關重要。

我最喜歡的一段是:我想到,人世間的波折其實也和果樹一樣,有時候我們面臨了冬天的肅殺,卻還要剪去枝,甚至流下了心裏的汁液。有那些懦弱的,他就不能等到春天,只有那些永遠保持春天的心情等待發芽的人才能勇敢地過冬,才能在流血之後還能繁葉滿樹,然後結出比剪枝前更好的果實。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人生的天空不可能永遠的陽光燦爛。面對人生、面對未來,我們必須慎重,必須認真對待,充分考慮一切問題,認真做好工作的每一環節,周密細緻地制定我們的計劃,慎重確定我們的一切應對措施,預防任何坎坷的到來、任何挫折的降臨。這樣,事到臨頭,我們纔不至於手忙腳亂、茫然失措。

一旦真正的坎坷來了,挫折到了,我們大可不必以爲天塌下來了,世界的末日到了。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笑迎一切挑戰,面對一切挫折,將風浪與挫折拋在身後,闖過去,前面必定是陽光燦爛,前面必定是坦蕩如砥。

我們若一直盯着坎坷、盯着挫折,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前途,走不出心裏的陰影,那麼,坎坷與挫折就會被放大,就會像山一樣地壓倒我們。

舉輕若重,我們慎重地對待一切。舉重若輕,我們輕鬆地面對世界。

一個人,時時將腳印背在身上,自己會被壓垮倒下;將腳印丟在身後,昂首走過去,這纔是應有的人生態度!

《林清玄散文集》讀書筆記4

清淡、樸實,這是我打開《林清玄散文集》所閱讀到的氣息和獨屬於它的那一份味道。其實,在手拿這本《林清玄散文集》,翻開它的第一頁,閱讀第一篇文章時,我就被它那淡雅、細膩的文字所震驚。因爲據我所知,林清玄是一位當代男性作家,而在我的印象中,男性作家的筆風應都是充滿陽剛、堅毅的。但林清玄不一樣,他的筆風婉轉、細膩,絲毫不遜色於當代女性作者,但是又在多愁善感之中保留了些許傲然,這種柔與剛的結合,被他的文字詮釋得恰到好處,即不會太做作,也不會過於剛強。猶如一片花瓣落在水面而引起的漣漪,在我們的心上留下一道淡淡的水痕,想去憶及其源頭時,卻發現那痕跡早已消失不見,我想,這便是林清玄的文字所給我們帶來的感覺,若隱若現,隨風而逝。

在《林清玄散文集》中我最深有感觸的是一篇名爲《空白筆記簿》的文章。這篇文章沒有過多的優美景物描述,也不似長篇大論的感悟,只是作者對生活的一點兒個人小感慨而已,但是我們卻從未發現。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去一家精緻、講究品位的書店買書,卻發現每本筆記本的價錢都要比一本書要貴上許多,對此而感到疑惑不解,便詢問店員小姐,店員小姐卻給了作者這樣意想不到的一席話:書都是別人寫的,寫得再好也是別人的思想,筆記是給自我買的,自我的想法當然比別人的想法賣得貴了。看到那裏,我有和作者同樣的感受,在這家書店裏的筆記本之所以賣得比書貴,就在於它所要記錄的是單獨自我的想法,不與別人相同。爲自我的內心而寫,然而,自我的想法自是他人無法隨意剽竊與買賣的,因爲它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是不可估量,能夠用金錢所去衡量的。

我喜歡文中的這一幾句話:“但是有誰願意給自我的這天寫些什麼呢?願意給生活的靈光一閃寫些什麼呢?唯有我們抓住生活的真實,才能填補筆記的空白,若任令生活流逝,筆記就永遠空白了。

讀完了這篇文章,就使我想到了所看過的一次評論當今都市人們快節奏生活方式的電視欄目。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在如今這個現代化的大都市,定然是需要的,只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必定要學會在適當的時候慢下來,這或許,便會找到在以前的生活中,所不被發現的樂趣,才能抓住生活的真實。這樣的一絲一縷,便會勾勒出你心中的那本筆記本。

在急速流過的生活中,我們能留下的便是那一本充滿了生活氣息的筆記。只但是,在從前,我們缺少了一顆甘於安定的心與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罷了。

《林清玄散文集》讀書筆記5

經過幾天不懈的努力,我終於看完了《林清玄散文集》,這是一本很有道理的書,收集很很多小文章,反映了許多大道理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篇文章《水終有澄清的一天》。我明白了,只要內心保持寬容,外界的打擾也會消失。

在“我”童年時居住的三合院,沿着屋檐滴水的溝槽下,擺了一口大水缸,大到你雙手不能環抱。這是用來接下雨天的水,用來洗衣洗澡的。雨水是渾的,放一些明礬進去,等幾天,水纔會澄清。

要使水渾濁卻只要一下子,所以鄉下的父母立了規矩,不能玩家裏的水。鄉下的孩子都知道這個規定。但,不玩自己家的水,不代表不玩別人家的水,而“我”家正好在上學的必經之地。有調皮的孩子會衝進來,猛地攪一下家裏水缸裏面的水,馬上就跑了。

“我們”又氣憤又緊張,只要一不小心,他們就跑進來攪一下,因此這使我們很苦惱。

媽媽看了看“我們”,說:“那些惡作劇的孩子,你愈在乎,他們愈高興。只要不理他們,時間久了,他們就不覺得好玩了。”聽了媽媽的話,“我們”正常生活,水,也澄清了。

故事的作者領悟到:生命中的故事,是一時一刻的。智慧與心境的清明追求,確是生生世世的。當我們遭到打擾時,任何的憤怒與看守都不會起任何作用,反而會讓他們更開心,這時需要的不是我們的追趕,而是放下內心的憤怒,等着這些紛擾澄清下來,就像那水缸的水一樣。

爲了別人的打擾而憤怒不己的人,在生活中真的大有人在。可是不管怎麼憤怒,打擾的人都不會減少。既然這樣,還不如放下來,讓自己清淨下來了,世界也就清淨了。

《林清玄散文集》讀書筆記6

這個暑假,我讀了《林清玄散文集》,它猶如一股清風,悄然進入我們的思想,沐浴着我們的心靈,令人回味無窮。林先生的文章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字裏行間,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淨。

散文選是由一個個故事組成的,它們的起點都是我們身邊一些平凡的甚至不起眼的事或人,但作者卻能從中提出問題,並且最終總會引出一個深刻的道理,讓讀者受益匪淺。這些清新而又富有哲理的故事就像是一串串美麗的珍珠項鍊,其中我喜歡的故事有:《軟枝楊桃》、《吉祥鳥》、《水終有澄清的一天》、《五字神咒》……

《軟枝楊桃》讓我明白了,如果當整個社會的人都只重視外表的好壞,不重視內在的美醜時,真正清淨的生活就不可能實現。《水終有澄清的一天》讓我知道,雖然一秒鐘的混亂,可能需要幾天才能清淨,但只要我們不去理睬,並且一直堅持邁向更高境界,水,終有澄清的一天。《五字神咒》說的是,作者的侄女就職工作緊張,壓力很大。每次上臺作報告前她總會念着“大家都作文吧成功歸來時,竟遇見了太郎叔的兒子,父子倆冰釋前嫌,重歸於好。故事中的太郎叔讓我最爲喜歡。他臉上的那一條刺花刺青也許使他看起來很兇惡、把兒子趕出家門也許使人認爲他很嚴厲,但在他打山豬偶爾失神時,纔看出太郎叔是關心、深愛着自己的兒子的。他就像刺花一樣,表面是銳利的尖刺,使人害怕不敢靠近,但堅銳的外表下是那顆細膩、美麗的心。

讀完故事,我想起了我的爸爸。他有時會因爲一些小事而嚴厲的說我,和媽媽拌嘴,甚至是生氣地一整天一句話也不說,使我有時會埋怨他。但當我冷靜下來一想,其實爸爸這麼做是爲了我、爲了媽媽、爲了家,那一刻,我便感受到爸爸他那時嚴厲的外表下的濃濃的愛意。

《林清玄散文集》,它像一杯淡淡的香茗,讓我放鬆;它就像一面鏡子,讓我找出身上的缺點,並給以改正;它更像一個指南針,帶我去尋找我不曾發現的事物,併爲之感動。

《林清玄散文集》讀書筆記7

初聽林清玄的名字以爲是一位女士,但實際卻是一位先生。初讀《林清玄散文集》後又覺得他是一位“女性”,每篇散文筆風婉轉而細膩,柔美而智慧,絲毫不遜色於當代女性作者。讀完《林清選散文》後覺得他是一位鄰家“大哥”,普普通通的故事或生活經歷娓娓道來,從未有說教的口吻,揭示的道理,總是讓人虛心地接受,甚至有些共鳴。“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大概指的就是這樣的吧。

在《林清玄散文集》中我最深爲感觸的是一篇名爲《枯萎的桃花心木》的文章。這篇文章沒有過多的優美景物描寫,也不似長篇大論的感悟,只是作者對鄉下老家一位種樹人種桃花心木方法的描寫,揭示的卻是發人省心的人生道理:獨立自主,纔能有所成就。

“如果我每天都來澆水,每天都定時澆一定的量,樹苗就會養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在地表上,無法探入地底,一旦我停止澆水,樹苗就會枯萎得更多”,桃花心木需要面對不確定的環境,依靠本身的能力找到水源,深深紮根地下才能長成參天大樹,才能抵抗狂風暴雨。我們更需要一種獨立自主的心,依賴父母和老師,並不是我們的本性。如在父母的懷抱中度過,在一種確定的生活中生存,我們則永遠會有一顆依賴的心。

要想獲得自理能力,必須經過生活的考驗,擁有不確定的生活,從而深化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對道理的理解。在生活中,我們總依靠父母,無論在做什麼事,總是喜歡選擇訴說,向父母說明困難,而不去自己動手解決。學習空間裏,老師不停地督促,幫助我們批改作業、糾正錯誤。他們不就像辛勤的種樹人嗎?樸實無華的老師,往往日夜操勞,而我們也總依賴着他,讓他總有操不完的心。桃花心木還在成長,而我們也漸漸長大。

勤勞的“種樹人”不能永遠栽培着我們,依賴的心往往使我們經不起生活的磨練。我們應該有一顆獨立自主的心,獨自面對生命法則的不固定、不完美。只有這樣才能顯示生命個體的優雅自在和無窮生機。爲早日實現中國夢而貢獻自己一份微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