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關於加快推進我市農業現代化進程的調研報告

學識都 人氣:3.19W

今年,市政協圍繞加快推進我市農業現代化進程進行了專題調研。各調研組深入各縣區、走進田間地頭,摸實情、察民意、匯民智,全面瞭解了我市農業發展現狀,認真分析和查找了存在問題和薄弱環節,提出了推進我市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對策建議。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對這次調研非常重視,在調研課題確定、重點內容把握等方面都給予了強有力的指導,餘學友書記參加了推進農業現代化專題協商會,對推進我市農業現代化提出了重要指導意見,對深化調研提出了明確要求;各縣區和市直有關單位積極配合,對市政協調研給予了大力支持,確保了調研活動的順利開展。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2015年關於加快推進我市農業現代化進程的調研報告

一、現狀和成效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緊緊抓住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發展、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的良好機遇,着力調結構、轉方式、促提升、求實效,農業生產效益持續提升,農民收入不斷提高,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呈現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

(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全市糧食生產實現連續增長,品質不斷優化。2013年,全市糧食總產量達到141億斤,分別是1978年、2000年的3.9倍、1.9倍;平均畝產791.4斤,分別是1978年、2000年的3.4倍、1.6倍;優質小麥種植面積達到386萬畝、總產量居全省第一位,玉米優質率在95%以上。全市有3個縣(上蔡、西平、正陽)被表彰爲全國糧食百強縣,西平縣被確定爲“全省優質小麥生產重點示範縣”。特色農業加快發展,效益明顯提高。全市花生、蔬菜、菸葉、白芝麻、食用菌、花木種植和生豬、肉牛、水產養殖等特色農業發展都達到一定的規模。2013年,全市油料總產量達到11.19萬噸,其中花生總產居全省第一位;肉類總產量達到86.22萬噸,其中豬肉產量居全省第一位。全市擁有4個全國油料百強縣(正陽、汝南、泌陽、確山)和2個全國肉類百強縣(西平、正陽),正陽、平輿、泌陽縣分別成爲全國花生、芝麻、香菇生產第一大縣。

(二)農業生產基礎條件明顯改善。一是高標準糧田建設穩步推進。全市累計投入資金19.7億元,建設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工程”項目536個,建成高標準糧田243萬畝。二是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加強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先後實施了125座大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農田水利重點工程等項目,打配機電井8.15萬眼(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83平方公里,新增和恢復有效灌溉面積72萬畝,新增旱保田58萬畝。不斷完善農村土地、道路、電網、水網等農村農業公共基礎設施,改建縣、鄉公路336公里,新建農村公路連通工程115公里。三是農業機械化水平快速提升。至2013年底,我市擁有大型農業機械的專業合作社、農機服務組織達到800家;全市農業機械固定資產總值達到85.6億元,農機總動力達到了1451萬千瓦;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5.1%,均居全省第一位。

(三)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新進展。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羣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農業生產區域化佈局、專業化分工、產業化經營,提高了農業產業化水平。產業化集羣加快發展。目前,全市已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羣21個,銷售收入達414億元,帶動農戶82萬戶,其中11個被省政府命名爲農業產業化集羣,數量居全省第三位。農業產業化經營持續推進。全市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316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46家,有5家企業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農產品加工企業達1326家,實現總產值1096億元。農業專業合作社蓬勃發展。至2014年6月,全市已註冊農民合作組織11464家,其中農民合作社8841家、家庭農場2623家。

(四)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不斷建立完善市場體系。全市已發展綜合市場、專業批發市場、集貿市場等430多個,年成交額超過50億元,初步形成了大中小相結合、功能比較完善的市、縣、鄉三級市場體系。汝南三門閘蔬菜批發市場已被確定爲農業部重點市場,正陽中原花生批發市場已成爲豫南最大的花生交易市場,泌陽香菇市場獲得了“省級標準化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稱號。加快構建農業信息化體系。建立了“駐馬店農業信息網”和“駐馬店興農網”,基本實現了網絡一體化和農業信息資源的快速傳遞,部分地方已形成了“網上訂單、網上種植、網上收穫”的網絡農業生產新格局。積極推動標準化生產體系建設。目前,我市已制定和發佈各級農業標準規範91項,其中國家級3項、省、市級地方標準規範88項;全市“三品一標”產品已達170個;泌陽、西平和汝南等縣被列入“河南省農業標準化示範縣”。逐步建立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全市共有市、縣區農業技術推廣和服務機構96個,其中市級14個,縣級82個,從事農技推廣和服務的專業技術人員1724人。規劃了89個農技推廣區域站,已開工84個、交付使用4個,計劃在年內完成所有建設任務。

(五)農村各項改革穩步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有序推進。全市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全部完成,集體土地使用權登記發證已完成30%以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已經啓動。積極推進土地流轉。全市基本形成了村信息員、鄉鎮服務站、縣區服務中心、市網絡交換一體化的土地流轉信息服務網絡體系,各縣區成立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委員會。積極推進農村金融改革。縣級農村信用社全部完成了股權改造工作,有2家組建農商行正式掛牌營業,有2個縣成立村鎮銀行。不斷擴大農業保險範圍。全市小麥保險面積524.4萬畝,玉米保險面積275.9畝,花生保險面積86.5萬畝,財政保費補貼13460萬元,賠付金額8870多萬元。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於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施意見》,從資金、稅收、水電、土地、登記管理等方面,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提供政策支持。

二、困難和問題

(一)農業發展基礎仍然薄弱。從總體上看,我市農業發展特別是保障糧食生產的基礎設施仍然薄弱。一是中低產田比例較大。目前,全市仍有600萬畝中低產田(佔耕地總面積的48%),其中有150萬畝基本是“靠天收”的崗地旱地,350萬畝爲低窪易澇地。這部分農田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弱,制約着糧食的穩產增產。二是高標準糧田建設進度緩慢。我市目前已建成的高標準糧田僅佔2020年規劃面積的四分之一。由於資金渠道分散和投入標準、建設標準不統一,已建成的高標準糧田也存在着建設標準低、設施不完善的問題。三是農田水利設施不夠完善。全市規模較大的水庫、湖泊等水利工程設施不夠配套,有些年久失修,灌溉、排洪能力遠未發揮。如宿鴨湖、板橋、薄山、宋家場四大灌區涉及灌溉面積175萬畝,實際灌溉面積在50萬畝左右。農田灌排“最後一公里”水利設施線長面廣,國家顧不上,地方沒錢投,農民建不起,原有設施老化失修,新建設施難推進。因產權不清、使用和維護主體不明,水利設施管護不到位、效益發揮有限。另外,隨着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項目建設和城鎮發展與農業生產爭地的問題將進一步顯現,加上各地出現的“非農化”、“去糧化”傾向,我市要實現到2020年糧食產量達到155億斤的目標任務非常艱鉅。

(二)集約化生產經營水平不高。一是粗放經營和分散經營普遍存在。一家一戶三五口人五六畝地的局面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經營方式還處於傳統的粗放經營狀態,存在着農業科技難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難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難保證等問題,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很不適應。二是農業生產效益偏低。農業生產分散投入成本大,生產效益不高,抗禦自然災害、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即使是在農業生產基地內部,“公司”和“農戶”之間大多停留於一般購銷合同關係,集約化、標準化生產體系遠未形成,造成了資源的過度浪費和優勢產業的大起大落。2013年全市雖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393.84億元,但平均農業勞動力人均創造增加值僅有7164元。三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水平不高。總體數量雖多,但真正形成規模經營的不足300家,“空殼社”的問題突出;縣區之間、鄉村之間發展不平衡,有的縣還存在一些空白村;產業鏈條短,品牌層次低,市場競爭力弱;管理不夠規範,職業化經營程度低。四是土地流轉規模小。到2013年底,我市土地流轉面積爲148.7萬畝,僅佔耕地面積的12.5%,低於全省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