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調查報告三篇

學識都 人氣:1.11W

在現在社會,需要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那麼報告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學生調查報告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學生調查報告三篇

學生調查報告 篇1

經過調查和分析彙總,參考各種文獻,現選取當代中學生的社會人格特徵作研究對象,原因有以下兩點:

①通過調查瞭解當代中學生社會人格的現狀,可以發現我們的家庭、學校在學生性格培養上存在的不足,是哪些因素導致積極的社會人格,而哪些又導致消極的人格。

②對目前處在轉型社會中的我國中學生而言,其社會人格同其社會的性質同樣具有過渡特徵,在傳統與現代的人格類型轉換的現階段中透視當代中學生的人格特徵,哪些透視出時代的特色,而哪些還體現出歷史的束縛。

前一點主要出於應用的思考,而後者則偏重於對社會文化變遷的理論思考,所有這些,構成了我們從事調查的研究目的與意義。

一、研究方法

對於社會人格的基本界定,我們是這樣把握的:即是指在特定歷史階段下其一社會羣體在互動過程中產生的爲羣體每個成員所認可和接受的羣體心理特徵。

這種心理特徵既是社會性的,同時又伴隨價值判斷過程。

社會人格產生於社會行動,是指行動的個人賦予其行動以主觀意義,行爲考慮到他人並在其行動過程中以他人爲目標的這樣一種心理特徵。

而研究中的理論假設則主要採用了類型學的方法,正如後文斯賓塞的尚武社會和工業社會的劃分一樣,我們將社會人格分爲傳統與現代的兩種典型,而社會轉型中的中學生社會人格也具有過渡的特徵,即舊的社會形態中的某些社會人格與新的社會形態對某些社會人格的表現同時在當代中學生身上體現,而且正向後者轉化。

在研究中,我們採用了抽樣調查的方法,將全國所有城市分爲大、中、小三等,然後在大中城市中按多階段分層抽樣方法隨機抽取了26個城市作研究對象,共計回收中學生答卷275份,經檢查,結果客觀有效,問卷質量高,並採用spss統計軟件作統計分析,並按照調查工作計劃中確立的指標項目分別作檢驗分析,同時結合圖書館中的人口學資料,作了初步的思考。

下文中,擬從當代中學生對所處環境的態度與感受、偶像崇拜、人格傾向、轉型社會人格結構幾方面具體闡述。

二、社會轉型期中學生對所處家庭和學校環境的感受和態度

家庭是影響和作用於個體思想觀念、心理特徵和行爲方式的主要社會環境之一,我國素有三歲看老的說法,即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對個人一生的行爲規範、心理特徵、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以至個性氣質、品德塑造的重要作用,據鄭杭生先生所編的《社會學概論新修》,家庭對個人的社會化的影響大致有三: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的影響是一個社會化的開端,家庭環境因素對個人的觀念、心理和行爲習慣會發生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

②家庭環境對個人社會化的另一重要意義在於對兒童的感情和愛的培養,家庭環境對個人而言,其作爲感情交流和體驗愛的主要場所無疑較之其他社會環境重要得多,豐富的感情交流對一個人感情和心理的正常發展,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種感情的社會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所處的家庭感情交流的程度如何。

③家庭中父母的權威對兒童的社會化具有重大影響,家庭環境中的權威形象和親子之間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會化對個體的心理和觀念具有強大的滲透力和塑造力。

基於此,在我們的調查中,重點設計了有關方面的題目,經過初步的統計分析和基於理論的思考,我們認爲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是頗值得我們思考的。

部分父母老師的德育影響力與子女自身難以協調一致。

在被調查的中學生當中,有70.2%的父母較注重子女的德育教育,而且在平時能夠作到言傳身教,自身具有示範性作用,這對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有29.8%的父母則不是很注重德育的教育,這已是一個不低的比例,事實上,父母親在家庭內的各種行爲所體現的道德、形象和道德內涵在很大程度上成爲子女的楷模,這在人生觀尚未完全定型的青春期前期的少年兒童中尤爲如此。

父母與子女在家庭裏充當的角色與地位存在一定的差異,具體說父母是施教者,子女是受教者,是依賴者,他對有支配權的一方--父母,會發現自居作用,而子女在這種作用下會追隨和仿效父母,以期將來能成爲父母那樣的人。

當然這種機制的作用有時完全是潛意識的。

最後,我們關注到選擇(d)項誰的都不聽的那一部分學生羣體,這一部分學生佔總體的4.7%。

他們的回答顯明地表現了接近青春期和正處在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所普遍具有的叛逆性,不過他們的回答更趨極端罷了。

叛逆性,這種具有抵抗色彩的心理特徵,本身就是該年齡段人羣的社會人格之一,中學生他們在這一時期特別注意觀察和認識各種社會角色的意義,學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實現角色的自我不同,而如果個人在這一時期的社會交往活動缺乏主動和自信,將不能正確地理解各種社會角色的意義,而在活動出現角色混淆不清的現象。

既然青少年特別注意觀察他人的行爲以利於自己的角色扮演,但同時家庭裏父母的教導與學校里老師的教導如果存在價值指向上的不一致性(這種情況目前在我國的確存在:老師作爲傳統的道德訓導者與尤其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家庭中父母的價值觀實際是有很大的不一致性的)這種不一致性增加了青少年的困惑,有時讓他們無所適從,兼之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人的自我意識與獨立意識發展進程加快,而且快速的知識、科學技術的更替又打破對以往權威和長輩的一味服從,於是一部分青少年就有可能不重視傳統的道德教育,他們就可能誰的都不聽。

學生調查報告 篇2

一、男女生網絡遊戲的差異

由於男女生對網遊的接觸程度不同,本次調查採取男女分別取樣的方式,男女生個隨機抽取17人。我們發現男生玩網遊的人數多於女生,男生玩網遊的人數佔被調查總數的70%,女生玩網遊的人數佔被調查總數的47%。據多方調查與瞭解,我們得知網遊可分爲七種:動作、冒險、射擊、戰爭、體育、益智、休閒,前五種男生玩的居多,也比較適合男生玩,而後兩種中的部分遊戲適合於女生玩,這與男女生的興趣愛好有關。男生希望通過網遊來釋放自己,從網遊中體驗現實中難以得到的快感:而女生則主要爲了休閒娛樂,從中獲得快樂。對於同學們爲什麼接觸網遊我們同樣做了相關調查,無論男生女生,多數同學表示爲了娛樂放鬆,緩解學習壓力,另有一些同學是爲了結交朋友,交流經驗。因此,網絡遊戲是我們放鬆的一種有效途徑,然而適可而止,不沉迷於此,不是其影響到我們正常的工作學習纔是對我們有益的。

二、網絡遊戲對學習的影響

男女生的調查情況不盡相同,男生中有92%的人認爲玩網遊對學習有較大影響,而14%的同學認爲玩網遊對學習沒有影響。女生中有37%的同學認爲玩網遊對學習有較大的影響,還有25%的.同學認爲玩網遊對學習有影響,但影響不大,剩下的同學均認爲網遊對學習毫無影響。很多同學都認爲,對於玩網遊對學習有較大影響的同學自控能力相對較差,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界限並不清晰,對自己的時間並沒有很好的安排,對於網遊對學習毫無影響的同學可以分爲兩類:一是自控能力較強的同學,知道什麼時候該玩,什麼時候該學;二是不太努力學習的同學,認爲學習無關緊要,當然不會被影響。

對於網遊與學習的矛盾,同學們也都發表了自己的意見,50%以上的同學認爲學習比網遊重要;35%的同學則認爲二者可以兼顧;剩下的同學則表示要是情況而定。

本次調查中,我們還就男女生對網遊的看法進行了相關的瞭解。男生中有40%的同學認爲玩網遊可以釋放自己的激情,發泄心中的不快,對解壓有很大幫助;10%然認爲可以通過網遊來接觸網絡當中的新奇事物,用以豐富自己的知識,拓展眼界;20%的男生在玩網遊的過程中結交了很多朋友,收穫了更多友誼,知道了如何更好的與人交往;剩下的20%男生則因爲網遊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培養興趣等原因而支持網遊。女生中,認爲網遊可以釋放自己激情的人佔1/3;通過網遊來接觸網絡當中的新奇事物的佔2/9;在網遊中結交朋友的佔2/9;而認爲網友可以增強自信心,培養興趣的女同學則佔1/9。

基於以上調查,我們得出結論:對網絡遊戲消極影響的改善,首先是網絡遊戲不可以予以徹底禁止,而應考慮如何對網絡遊戲進行規制,對同學們進行疏導教育,解決其心理的需求,並應當積極地採取一些更健康更吸引學生的娛樂方式。

三、大學生對待網絡遊戲態度不一

當被問到喜歡玩什麼網絡遊戲時,休閒益智類遊戲在大學生中最受歡迎,佔28.6%,其次是人類角色扮演、戰略策略、體育競技和音樂舞蹈。調查顯示性別差異顯著:男生更喜歡玩人類角色扮演、戰略策略、體育競技遊戲,而女生更喜歡休閒益智和音樂舞蹈類遊戲。

當被問到爲什麼玩網絡遊戲時,50.9%的大學生認爲網絡遊戲是一種目的性的活動,用來消磨時間和緩解現實壓力等。學生們遇到問題時,如果身邊無人幫忙或無人傾訴,往往尋找另外一種途徑排解心中的鬱悶,這時,網絡遊戲成了他們發泄情緒的方式之一。

當被問到和誰玩網絡遊戲時,有46.3%的大學生最願意選擇他們的老朋友與其一起玩遊戲,有將近1/4的大學生選擇與不認識的人一起玩遊戲,有15.8%的學生選擇通過遊戲認識一些新的朋友。43.8%的大學生在選擇網遊的合作者時不考慮性別因素,而有33.9%的人選擇異性合作者,選擇同性合作者的大學生只佔4.6%。

當被問到“網絡遊戲對現實有何影響”時,45.5%的大學生認爲自己在網遊中有時與現實生活一樣,有時不一樣。24.1%的大學生會用網絡遊戲與現實生活中一致的方式行爲。這部分學生不區分現實與遊戲情境,因而網遊與現實生活相互影響的程度很高。還有23.2%的大學生認爲在網絡遊戲中處理問題應該和在現實中處理問題相區別,這類大學生能夠很理智地認清網絡遊戲與現實生活的區別,其網絡與現實生活的相互影響程度很低。

四、調查結果

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大學生參與網絡遊戲,參與網絡遊戲被認爲很正常,其中10%左右存在網遊沉迷傾向。多數大學生在網遊世界的行爲方式與價值傾向同現實生活存在差異,網絡遊戲中容易表現出更多的功利、暴力傾向,對朋友更難信守道義。約有半數參與網遊的大學生會區分網遊世界與現實生活,1/4的學生不區分網遊世界與現實生活。這可能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這些學生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觀念參與網絡遊戲,另一種情況是大學生把網絡遊戲中的價值觀念和暴力傾向帶入現實生活。

五、大學應該如何應對

學校要積極干預、引導大學生的網遊行爲。網遊癡迷對大學生在學業、身心健康等方面存在着明顯的負面影響,而且,從調查可以看出,沉迷在網遊世界中,很可能會強化大學生的暴力、功利主義的價值傾向,淡化朋友道義和責任,從而對其價值觀念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而加強對大學生參與網絡遊戲的引導是非常必要的。能夠通過大學入學考試的學生,在學業和智力上都是能達到優秀的,不讓大學生因爲沉迷網絡遊戲而在學業和道德掉隊。

學生調查報告 篇3

近視眼同學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一些同學寫字時離書本太近:長時間用眼不休息:在光線太強或太弱的環境中看書:長時間看電視、玩電腦不休息等。

查閱有關書籍

近視的危害和預防方法

近視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近視,對長大後的升學、就業、生活都會帶來一定的影響。要保護眼睛,預防近視,注意用眼衛生,不要讓眼睛過度疲勞。

本班同學近視狀況及近視眼比例本班共有42名同學,近視的人數有21人,佔全體同學的1/2,和去年相比,呈上升趨勢。

一、結論

1、青少年的近視率在逐年上升,這與學生繁重的學習任務和越來越發達的社會生活是分不開的。

2、近視眼是可以預防的,要做到“五要”和“三不要”:

“五要”:

(1)要養成良好的讀寫習慣;

(2)要減少連續學習時間,並每天做眼保健操;

(3)學習環境要合理、採光;

(4)要注意均衡飲食,多點戶外活動;

(5)要定期檢查視力。

“三不要”:

(1)不要養成趴着、躺着、行走、乘車閱讀習慣;

(2)不要在昏暗的燈光下或在強烈的陽光下看書;

(3)不要在被窩裏打着手電筒看書。

同學們,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我們要好好地保護眼睛,讓它永遠閃爍着明亮的光芒!

關於小學生近視的調查報告

一、提出問題

我們班同學雖然戴眼鏡的很少,但眼睛近視的卻有不少,只要稍微往後坐一點就會看不見老師在黑板上或在大屏幕上顯示出來的東西。所以我特地調查了一下小學生近視的主要原因。

二、分析問題

大多數同學都是平時不注意保護眼睛才造成近視的,典型的近視原因有:

1、看電視時間過長

2、長時間玩電腦。

3、在光線太強或太弱的燈光下看書。

4、遺傳因素。

5、不合理飲食。

6、不認真做眼保健操

三、得出結論

近幾年來,我們班同學戴眼鏡的越來越多,近視的人數也越來越多

四、措施

1、看書時坐姿要端正,光線要充足。

2、儘可能少上網、少看電視、少玩遊戲機。

3、不偏食,少吃辣的食品。

4、不要在坐車或行走時看書,不要躺着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