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心理調查報告

學識都 人氣:2.64W

隨着社會不斷地進步,報告使用的次數愈發增長,報告具有語言陳述性的特點。一聽到寫報告馬上頭昏腦漲?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心理調查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心理調查報告

小學心理調查報告1

學生的小學時期是人的行爲、性格和智力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由於身心變化比較快,加之文化知識及社會經驗的不足,極易受各種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很容易產生不健康的心理,導致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學生認識、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礙,鍛鍊他們的意志品質,優化他們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質,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這是小學教育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小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

通過對我校471名全體學生進行調查發現,我校學生的心理問題不是很嚴重,但我校學生中的心理問題還是普遍存在的,其主要表現來說是:

1、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識強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當他們意識到某種威脅自尊的因素存在時,就會產生強烈不安、焦慮和恐懼,當自尊心受到傷害時,就會生氣、憤怒,常常神經過敏,多疑。

2、叛逆:

由於小學生正處於成長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家長和老師的監護,反對成人把自己當成小孩子,同時,爲了表現自己的與衆不同,易對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態度。

3、嫉妒:

這是對他人的優勢地位在心中產生不愉快的情感。當別人比自己強(如學習、相貌、人緣等),表現出不悅、自殘、怨恨、憤怒甚至帶有破壞性的負面感情。

4、失落:

小學生抱有許多的幻想,希望將其變爲現實,他們會付出種種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當這種需求持續得不到滿足或部分滿足,就產生了挫折,多表現在學習、吃穿、玩高檔的玩具等方面。這容易給中小學生帶來緊張、恐懼、憂鬱和失望。

5、自卑:

它是一種印證過多的自我否定而產生的自慚形穢的情緒體驗。對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在人際交往中對自己的能力過低評價,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謹小慎微,行爲萎縮,瞻前顧後等。

6、孤獨:

通過調查發現有些學生常常覺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葉孤舟,性格孤僻,不願意與人交往,卻抱怨別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納自己。心理學把這種心理狀態稱爲閉鎖心理,由此產生的一種感到與世隔絕,孤獨寂寞的情緒體驗稱爲孤獨感。

二、小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成因

小學生出現這些心理問題,既有自身成長的因素,也有外部環境的因素,是“內因”和“外因”綜合作用的結果,歸結起來主要原因爲以下三個方面。

1、兒童心理髮展規律和特點與父母高期望值之間的矛盾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在具有重視子女教育傳統的中國社會裏根深蒂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在兒女身上寄託着父母甚至幾代人未竟的希望與夢想。再加上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的特殊國情,絕大多數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的全部希望都壓在了一個孩子的身上。在我們的身邊這樣的事情天天照樣進行着:可憐的父母們,正在爲塑造他們自己心目中的音樂家、舞蹈家、畫家、書法家、外交家、國際象棋大師……而忙碌着。他們哪裏知道在孩子心裏深處早已播下了厭倦的種子!如此一廂情願的家庭教育,怎能不給兒童幼小的心靈蒙上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因此家長學習瞭解一些教育科學知識,能夠依據一定的理論指導自己的家教行爲,並創造性地運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子女。既遵循兒童心理髮展的一般規律,又能把握住自己孩子的過高期望值,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互爲補充,相輔相成,促使孩子健康成長,這是塑造小學生健康心裏的非常重要的一面。

2、兒童學習適應性及發展性與教師教學兒童化程度之間的矛盾

兒童從幼兒園步入小學有一個逐步適應校園生活新環境的問題。對一年級新生來說,從教師到同學有陌生之感,課程壓力作業負擔和正規學校教育的組織紀律約束等等,構成了新入學兒童心理適應的嚴峻挑戰。小學教師一定要注意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切實做到深入淺出,生動活潑,並努力通過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對各科學習的興趣,這對於小學生的學習適應和進一步發展有特殊的作用。除此之外,一位優秀的小學教師還應該有意識地多參加小孩子的各種遊戲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去了解小學生的語言、思維、快樂及需要,從而根據兒童的特點採取相應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在參與孩子的活動時,教師一定要放下成人的架子與老成,懷着一顆童心融入孩子們的世界,走進他們獨特而五彩繽紛的心靈空間,做孩子們的知心大朋友,建立起平等、信任、友愛的師生關係。如此教師怎能不受學生的歡迎?學生們又怎能不喜歡讀書學習?因此教師教學兒童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着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3、兒童個性發展與成人化社會環境之間的矛盾

人的心理衛生問題,大多是在成長過程中,因受到各種不良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而逐漸積累和發展起來的。小學生正處在成長髮育的重要階段。大腦機能尚未發育成熟,人格特徵還處於初步的形成過程中,整個心理髮展也還處在幼稚和不穩定時期。因此,小學生特別容易受到外界有害刺激的傷害和影響。孩子在學校裏受到的是單純的理想化的教育,一旦他們進入社會,才發現這個社會並非書本里講的那樣美好,他們就產生了困惑,甚至痛苦的思索。當然這個社會化的過程也是一個人格再塑的過程。如果引導不當,會造成兒童個性(人格)發展的嚴重扭曲或缺陷。

三、應對小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對策

俗話說:“心病還需要心藥治”。心理疾病雖然形成原因複雜,處理起來較爲棘手,但是並非與生俱來,更不是不可救治的。關鍵在於要以人爲本,對症下藥,才能收到積極的成效。在實踐中,我校採用的主要方法是:

1、消除逆反心理——溝通與交流。

我們首先培養學生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要求他們在廣闊的社會中,磨練自己的思想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其次是要求他們從積極的意義上去理解大人,讓學生明白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是善意的批評,家長老師也使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樂,也會犯錯誤。我們只要抱着寬容的態度去理解這些事情,也就不會逆反了;再次是教育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時常提醒自己遇事儘量剋制,多進行溝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最後是要求家長和教師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時瞭解他們在想什麼,想做什麼,多聽他們的呼聲,理解他們的歡樂與苦惱,放下長輩的架子,與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長幼關係。

2、消除自卑孤獨心理——增強自信

產生自卑孤獨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來說主要是因爲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創傷、性格因素、家庭教育問題以及需要的得不到滿足,也存在家庭社會地位低下的、經濟境況困窘或單親家庭,會讓小學生有低人一頭的心理,總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消除自卑孤獨心理關鍵是對自己現存力量感到滿足!教師要幫助學生來分析他們的優點,正確做出評價,發揮自己的長處;其次是千方百計來提高他們的自信心。我們聯合各科教師共同給學生增強自信心,不讓他們覺得什麼都弄不好;最後是引導學生以勤補拙和揚長避短來克服自卑。教師要幫助這部分學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過勤奮努力,在某個方面做出成績來。

3、消除敏感與脆弱心理——培養意志

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提高認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學生自控水平,培養耐挫能力;第三是克服悲觀消極的心態,樹立自信心和上進心;最後是教給學生釋放消極情緒,擺脫悲觀失望的方法,即通過組織他們參加社會實踐來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培養多方面的興趣來轉移注意力,多結交知心朋友,尋求社會力量的幫助(如看心理醫生)等。

現在的小學生是跨世紀的接班人,他們將隨着時代潮流,進入成人社會。要從根本上提高新一代的心理素質,塑造他們健全的人格,就必須優化、淨化社會環境,尊重兒童應有的權益,給他們創造良好的教育和成長條件,這是一個關係到整個民族前途命運的大事,讓我們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家長,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

小學心理調查報告2

在教育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形形色色的孩子,健康、善良、真誠、勇敢的陽光孩子那樣讓人喜歡,可現在各類不同問題的學生越來越多,讓人不由嘆息啊!從教多年來,我綜合分析後發現,學生心理問題出現的原因有一下幾點:

一、自身性格因素

小學生性格各異,不同的性格也造就孩子不同的心理特質,所以活潑的,抑鬱的,冷靜的,偏執的等,都會有自身所固有的性格弱點,如果老師不能針對不同的孩子正確加以引導的話,就會造成心理的問題。所以,我們自古提倡的因材施教,不僅是非常經典的教育方法,更是非常有效的心理教育良方,只是我們現在小學班額太大,使這種經典的教育方法很難實施,或者說,無法實施,所以不同性格的孩子,用同一種方法來管理,易導致孩子的心理問題。

二、家庭因素

家庭的關係複雜,父母離異,父母常年在外,孩子沒有固定的家長監管等等,都會使孩子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養成不良行爲習慣及形成不良思想,慢慢的,孩子在正常的羣體中,就會發現自己和別人不一樣,這種不一樣越來越明顯,就會是孩子的心理出現失衡。

三、學校因素

學校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健康發展的孩子,可是我們的教育機制,就只看學生的成績這一指揮棒很難改變,教師就更注重了結果,而忽略了孩子的正常發展過程及孩子的個性差異,可想而知,教師爲成績對待學生的方法簡單,性格各異,學習情況各異的學生難免會出現心理問題。

四、同伴因素

學生在學校相處最多的就是同伴,同伴之間的攀比,威脅,等都會造成孩子心裏的壓力。

五、社會因素

對於社會方面的因素大家應該很清楚,社會環境的複雜,現代社會認知的扭曲,都會讓這些剛剛建立起分辨是非能力的小學生惶恐不安,他們真的不知道孰是孰非,會困惑,焦躁,會模仿,嘗試,這樣一來,就會出現心理的的失衡或疾病。

在實際生活中和教育教學中如何應對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呢?我們的針對厭學做了一些研究,具體方法是:

對於厭學的學生,我們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1、家長和教師都要重視孩子的目標培養

一個孩子從小到大的成長,是需要目標激勵,尤其是小學生,引導孩子自己樹立適合自己的階段性目標,不僅使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充滿樂趣,還會給孩子的學習帶來動力,使他們爲了達到目標而學會戰勝困難,從中享受成功的快樂。當然,在達成目標的時候也會有失敗,這就是家長和教師教育的契機,引導孩子正確的面對困難。所以目標培養很重要。

2、教師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教育藝術

作爲現代教育的教師,要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更要適應現代學生的特點,所以時代要求我們必須提高教育藝術,不能再用落後的教育理念教育二十一世紀的孩子。現代教育藝術不僅在乎學生學習,更關注學生如何學習,又如何快樂的學習;不僅在乎學生學到了什麼,更關注學生是否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會學會了知識。只有這樣,學生厭學的現象應該是能夠減少,或不再發生。

3、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豐富多彩的活動。學生只有在活動中,才能既動腦又動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發他們新的學習需求,從而拓寬他們的廣闊視野。視野大了,興趣更廣泛了,教師隨即把這種興趣遷移到學習中來,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在教育教學中,我們作爲教育者,在關注學生學習的同時,一定要更加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這樣纔會讓學生更有效的學習。

小學心理調查報告3

近幾年,隨着我國經濟發展與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入,寄宿制學校如雨後春筍在全國興起。寄宿制學校不是今天才有的,但它的規模化發展,事實上還是對學校教育的未來發展產生着影響。尤其是由於寄宿制學校的有別於常日製學校的辦學模式和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差異和獨特性,以及它對學生心理健康和成長期發展可能產生的影響,是我們必須給予關注和反思的重要問題。

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作爲寄宿制小學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不僅有其心理教育的基本屬性,更構成了寄宿制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基本內核。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具體要求而言,該項工作是本質地貫穿於學校教育全過程的,必將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素質養成和全面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給予寄宿制小學生以必要的心理調適和全面的成長期關懷,對完善學校教育的功能是顯而易見的。實踐證明,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注重學生成長關鍵期的發展,是寄宿制小學不可推卸的責任,應予以高度重視。其具體目標是對開始出現心理偏差的學生進行有效地心理調適,而對全體學生更應傾注成長期的關懷,爲寄宿制小學生的在校學習生活,創設一個有利於他們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保護性、支持性環境,使學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得以形成和發展。這對“二期課改”條件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構想在學校教育中得以實現,是有其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的。

基於這樣一種考慮,本文試圖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整體教改的視角,對寄宿制小學生的心理調適與成長期關懷問題及其內在規律和機制,給予初步的探討與闡明,希望對改進我們的教育有所幫助。

一、心理調適與成長期關懷——寄宿制小學生教育的重要課題

對寄宿制學校種種不同的評價。從積極的方面看,首先,對於“獨生子女”這一代的諸如過分依賴父母、自我中心、不合羣等“通病”,通過寄宿學校的學習生活,常可以獲得程度不同的改善;其次,隨着寄宿制學校學生社會化程度的相對提高,學生的公共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相比常日製學校的學生也要更強;再次,由於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和家庭生活產生了相對距離,寄宿制學校孩子回到家中,與家長的親情和交流反而增強了,對家庭生活的融入似乎也更深。總之,從孩子長遠發展與健康成長的角度看,寄宿制學校學生的學習生活,對孩子心理健康和發展確有很多好處。

但事物總有其兩面性。從消極的方面看,寄宿制學校的孩子,由於寄宿生活與常日製學校以及家庭生活的巨大差異,也容易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由於教育等方面的原因,“獨生子女族”的通病,不僅不能有效去除,有時甚至還可能趨於強烈,尤其是當其以超越行爲習慣和一般心理的人格方式表現出來時,更是如此。所以,無論是從寄宿制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還是從學生的人格生成與長遠發展來看,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人格養成,都是至爲關鍵的。尤其是寄宿制小學,如何爲學生創設一個積極有效的保護性、支持性環境,關愛學生的心理健康、健全人格和成長期的發展,就成爲現代寄宿制學校辦學理念的重要內容和基本構成,學校不可推卸的教育責任和道德承諾,也是深入推進整體教改,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條件和根本前提。

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是學校不可推卸的責任,寄宿制學校尤應予以高度的重視。其基本途徑是對開始出現心理偏差的學生進行有效地心理調適,而對全體學生更應傾注成長期的關懷,爲寄宿制小學生的在校學習生活,創設一個有利於他們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保護性支持性環境,使學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得以形成和發展。

二、寄宿制小學生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作用和意義

(一)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寄宿制小學生的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具有較爲突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意義。所謂心理健康教育,通常認爲是根據學生生理、心理髮展的特點,依據心理學的原理,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相比而言,心理調適是具體的、局部的,具有極強的科學性和實踐針對性;而成長期關懷,則主要面向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涉及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精神情感的各個方面。一般心理調適傾向於矯治和糾正,以解決學生已經發生的心理問題爲主;而成長期關懷是對學生學習、生活、行爲與人格的全面的關懷,是直接面向、關注並滿足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全方位需要,提供全面的保護與支持。總體上講,二者不僅在目標取向上高度一致,而且在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指向未來的全面發展上又是互補的。

(二)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教育教學改革的作用和意義

社會學研究發現,步入小學生活的孩子,事實上都將面臨真正意義上的人生第一次挑戰。對孩子而言,小學較之幼兒園,具有更加完全意義上的有別於家庭的社會化的、組織化的特性。孩子們如何適應小學的社會化程度更高的交往和學習生活,如何從心理上儘快適應?如何使學生在寄宿生活中獲得成長關鍵期的健康發展?應該成爲寄宿制小學制定其培養目標與教育計劃的基本考慮。孩子們進入學校後,由於受社會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學校生活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許多孩子會因習慣了的生活環境改變而變得無所適從,加上人際關係需要重新協調,認知結構和行爲模式也將發生大的轉變,需要他去處理與他年紀不相稱的任何需要處理的事情,甚至需要他們超越直接的感性需要,在義務、道德、責任等人格層面,作出同以往經驗和標準不同的自我判斷、自我評價與自主選擇。這與孩子心理髮展的既有水平具有較大差異,從而產生多樣性的心理不適。我們在此給予“換位思考”,不難得出這樣的判斷:從離開熟悉的家庭而進入新奇然卻陌生的學校的第一天起,周遭環境的巨大差異,原有的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生活似乎劃上了句號。面對相同的新環境與同一起跑線,孩子們的反應則相差很大。一些比較內向、自理能力較弱的同學,很容易產生類似於“無助者”般的感覺。

他們中的大多數孩子都有着幼兒園的生活經歷,但同學的年齡差距加大,而老師的授課教學方法和言談舉止,也有其不同於幼兒園教師的自身規律和特點;尤其是學習主要是通過學科教學的方式進行,強度增加,難度加大,導致學生需要有更高的自我調節和適應能力。這對學生中的大部分,都構成了直接的挑戰。面對變化了的內心感受和外部評價,難免引起情感反應乃至強烈的情緒波動。對剛剛離開家庭和父母呵護的孩子來說,極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甚至出現某種心理偏差。比如個體情感與紀律約束之間的矛盾,社會交往的需要與對社會交往的不適應乃至恐懼之間的矛盾,本能的求知慾與因學習對象和學習方式改變而產生的獲取知識的困難之間的矛盾,還有比如個別化的興趣愛好與集體生活的目標指向方面的矛盾等,都將直接、間接地影響他們的自我評價和自我發展。在產生這些某種意義上說是不可避免的心理問題時,教師的幫助、指導、關愛,對學生身心健康和良好適應能力的形成就有着重要意義。筆者所在學校相關課題的研究證明,針對寄宿制小學生的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起碼有以下這樣一些積極價值和意義:

1.有利於學生心理問題得以緩解和糾正。

專家研究認爲:“由於學生心理髮展源於環境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變化,學生的心理健康根本上取決於環境系統的健康”。寄宿制小學在這方面有着常日製小學所沒有的優勢教育資源,比如通過“全日化”的師生交往、正面引導和全身心關愛,通過集體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心包容,師生同學的友誼和兄弟姐妹般的情感,以及健康、溫馨、快樂的集體氛圍和校園環境的創設等,形成了在促進學生髮展方面的優勢。

2.有利於學生成長關鍵期的發展。

小學階段身心發展非常迅速。“各方面都處於形成狀態,又充滿多方面需要和發展可能。”這段時期的心理調適和成長關懷,其價值,“遠遠超出該階段而擴展到終生”。[3]從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爲目標,對於學生寄宿生活以方方面面、點點滴滴的關心、幫助與支持,對學生成長關鍵期的發展極其有益。

3.有利於學生的全面和諧的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從發展的觀點看,健全的人格最終將表現在自立合作精神、生存能力和思想情感等各個方面。事實證明,人格上的偏差是個體融入社會的最大障礙之一。寄宿學校作爲一個“小社會”,師生、生生間所發生的一切事情矛盾,都要孩子以社會成員的名義去獨立面對。在這個過程中,給予學生以及時的心理調適和全面的成長關懷,充分關注學生的心理感受,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意識地進行良好的心理暗示與疏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

4.有利於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不落在實處就是一句空話。素質教育就是要對學生的思想情感、個性特點、行爲能力進行全面的干預和培養。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使學校教育更趨完善,是對素質教育一種最好的實現形式。全體學生的健康和諧全面的發展,是寄宿制學校所有的教育教學改革的目標指向。心裏調適和對學生成長期的關懷,貫穿於學校教育教學整體改革的全過程,是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更深層次的研究,更有利於學生的素質發展。

綜上所述,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最終指向的是學生的精神素質的發展,是對學生的積極、健康的社會人

格的全面養成。對作爲寄宿制小學生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研究發現,心理調適與成長期關懷除了其本身的直接教育教學價值以外,還有着改進現行小學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教育手段的整體教改和教育教學的實踐意義。同時,它還深刻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教育理念,隨着教育工藝和教育技術的日臻完善,還可能發展成爲寄宿制小學的教育教學常規。所以,我們可以將寄宿制小學生的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看作是素質教育的具體呈現方式和實現形式之一。

三、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構成原理和實施原則

(一)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原理

人經驗與感受可以爲集體共享、分擔。成功與喜悅的共享,可以加強個體歸屬感和集體凝聚力;而個人遭遇困難和情緒不佳,常常會感到無助和失望因而自怨自艾,但在良好的集體氛圍中,他們會因傾訴、理解、關心、同情而彼此接近。“這種感受與經驗的分擔具有治療功能可以消除個體自責、自卑、退縮等不良情緒,增強彼此的理解與支持”。[4](3)面對多元價值和信息的衝擊,集體中同學對問題的不同觀點與理解,不同視角不同立場的多元信息可以互相開啓思路,互相啓示打破自我封閉。(4)成長期關懷可以提高學生應對學習生活和個體發展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集體是社會的縮影,也是社會的真實反映。利富特(lifton,1972)說過:“團體諮詢提供成員在一個與真實生活類似的情境中,接受多元的刺激,來學習面對、處理自己的困難的問題。”[5]寄宿學校的班集體,是學習面對處理困難的有效場所,這更有利於學生提高現實生活中的適應能力。

綜上所述,成長期關懷的教育理念和教改實踐,構成了心理調適教育的拓展、延伸和互補。進而表現爲這樣一些機制性的關聯:心理調適主要是糾正已經發生的心理矛盾和偏差,成長期關懷則是預防可能發生的,發展有待形成的健康心理;心理調適的對象一般是消極的被動的接受,成長期關懷重視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心理調適是針對局部學生,而成長期關懷是面向全體學生及其全面發展。

小學心理調查報告4

一、心理輕視,思維出現偏差

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對於一些看似簡單的數學問題,以爲自己掌握得很好,產生輕視心理,審題時就會思想麻痹,粗心大意,結果在審題時出現了明顯的偏差。

例如:把一根長12米的木料,依次鋸成長度相等的若干段,鋸了3次,每段長多少米?

學生的解法有兩種:

①12÷3 = 4(米)

②12÷(3 + 1) = 12÷4 = 3(米)

以上兩種解法中,解法①是錯誤的,解法②是正確的。

出現解法①的原因,主要是學生在審題過程中產生了心理輕視,忽視了題中至關重要的詞句,根本沒有仔細地去思考“鋸了3次”的真正含義,想當然地認爲“鋸了3次”就是“鋸成3段”,所以出現“12÷3 = 4(米)”的錯誤結論。

作爲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把數學問題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思考,要教學生畫簡單的情景圖,以幫助審題。教師自身也要注重認真審題的引導,作出認真審題的示範,教給學生認真審題的方法。讀題時讀到關鍵詞句還要加重語氣或提高聲調,使學生在讀題時就學會抓住重點句、關鍵詞,理解重點句、關鍵詞的真正含義,從而使學生養成認真審題的良好習慣。

二、心理畏懼,信心自我喪失

小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比較薄弱,當他們看到問題中條件繁多而又複雜時,便會產生畏懼心理,變得緊張起來,不想再去多看題目,更不願意去分析題中條件和問題之間的關係了,因此學習的自信心自我喪失。

例如:一隻杯子裏裝滿牛奶,小明第一次喝了半杯,然後加滿水攪勻;第二次又喝了半杯,然後又加滿水攪勻;第三次又喝了半杯,然後又加滿水攪勻;第四次全部喝完。小明一共喝了多少牛奶?

在本題中,由於喝了四次,每次喝了牛奶後又加滿水,次數較多,條件較繁,分析思路較亂,計算步數較多,學生審題時就認爲有一定難度,即使分析計算,還不一定正確,因此,往往會選擇放棄。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就要注意培養學生熱愛學習、鍥而不捨、不怕困難的頑強意志,要敢於向困難挑戰,相信自我,戰勝自我,以提高他們勇於消除心理障礙、克服學習困難的心理素質。

三、心理習慣,思維產生定勢

小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由於受長期形成的或眼前看到的某種心理習慣的干擾,在審題過程中,便會產生思維上的定勢,使審題有誤,解題出錯。

例如:在○裏填上運算符號 + 、 - 、×或÷,組成不同的算式。

2○2○2 = 2

學生的填法有:

①2 + 2 - 2 = 2

②2 - 2 + 2 = 2

③2×2÷2 = 2

④2÷2×2 = 2

⑤2 + 2÷2 = 2

前四道算式中都只含加、減計算或只含乘、除計算,都按規定的從左到右的運算順序進行計算,符合題目要求,結果都得2。而最後一道算式中,既含有加法又含有除法計算,按運算順序應先算除法再算加法,即2÷2 = 1→2 + 1 = 3。但受上面四題運算順 序的干擾,部分學生把它的運算順序定勢地理解爲2 + 2 = 4→4÷2 = 2。這是明顯的運算順序上的錯誤。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加強概念的教學,既要重視概念建立的條件,又要重視教給學生正確地運用概念、規律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技巧,要正確地運用知識的正遷移,以幫助學生消除不利的思維定勢。

四、思路狹窄,思維焦點錯位

數學問題中包含着已知的條件和要解決的問題,而要解決問題必須從已知的條件中抓住關鍵,才能通過中間環節逐步向問題靠近,進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如果在審題中,思維處於狹窄狀態,沒有把焦點轉移到關鍵條件上,導致思維焦點錯位,便會使問題無法得以解決。

例如:運一堆煤,先用大貨車運了一半後,改用一輛載重3噸的小貨車運了5次,還剩2 噸,這堆煤一共有多少噸?

部分學生在審題過程中,思維狹窄地集中在“先用大貨車運了一半”這個問題上,以爲只有把大貨車運的這一半先求出來,再和小貨車運的3×5 + 2 = 17噸相加,才能解決問題。就是想不到只要把思維的焦點轉移到求“另一半”上,這個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

看來,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要改變這種思維的狹窄狀態,靈活選擇方法解決問題,克服審題中的思維狹窄障礙,提高審題、解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幫助學生找出問題中的隱含條件,引導分析題中隱含條件的作用,正確使用好隱含條件,爲學生掃除審題障礙,理清審題思路。

小學心理調查報告5

近幾年,隨着我國經濟發展與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入,寄宿制學校如雨後春筍在全國興起。寄宿制學校不是今天才有的,但它的規模化發展,事實上還是對學校教育的未發展產生着影響。尤其是由於寄宿制學校的有別於常日製學校的辦學模式和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差異和獨特性,以及它對學生心理健康和成長期發展可能產生的影響,是我們必須給予關注和反思的重要問題。

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作爲寄宿制小學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不僅有其心理教育的基本屬性,更構成了寄宿制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基本內核。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具體要求而言,該項工作是本質地貫穿於學校教育全過程的,必將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素質養成和全面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給予寄宿制小學生以必要的心理調適和全面的成長期關懷,對完善學校教育的功能是顯而易見的。實踐證明,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注重學生成長關鍵期的發展,是寄宿制小學不可推卸的責任,應予以高度重視。其具體目標是對開始出現心理偏差的學生進行有效地心理調適,而對全體學生更應傾注成長期的關懷,爲寄宿制小學生的在校學習生活,創設一個有利於他們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保護性、支持性環境,使學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得以形成和發展。這對“二期改”條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構想在學校教育中得以實現,是有其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的。

基於這樣一種考慮,本試圖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整體教改的視角,對寄宿制小學生的心理調適與成長期關懷問題及其內在規律和機制,給予初步的探討與闡明,希望對改進我們的教育有所幫助。

一、心理調適與成長期關懷——寄宿制小學生教育的重要題

對寄宿制學校種種不同的評價。從積極的方面看,首先,對於“獨生子女”這一代的諸如過分依賴父母、自我中心、不合羣等“通病”,通過寄宿學校的學習生活,常可以獲得程度不同的改善;其次,隨着寄宿制學校學生社會化程度的相對提高,學生的公共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相比常日製學校的學生也要更強;再次,由於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和家庭生活產生了相對距離,寄宿制學校孩子回到家中,與家長的親情和交流反而增強了,對家庭生活的融入似乎也更深。總之,從孩子長遠發展與健康成長的角度看,寄宿制學校學生的學習生活,對孩子心理健康和發展確有很多好處。

但事物總有其兩面性。從消極的方面看,寄宿制學校的孩子,由於寄宿生活與常日製學校以及家庭生活的巨大差異,也容易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由於教育等方面的原因,“獨生子女族”的通病,不僅不能有效去除,有時甚至還可能趨於強烈,尤其是當其以超越行爲習慣和一般心理的人格方式表現出時,更是如此。所以,無論是從寄宿制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還是從學生的人格生成與長遠發展看,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人格養成,都是至爲關鍵的。尤其是寄宿制小學,如何爲學生創設一個積極有效的保護性、支持性環境,關愛學生的心理健康、健全人格和成長期的發展,就成爲現代寄宿制學校辦學理念的重要內容和基本構成,學校不可推卸的教育責任和道德承諾,也是深入推進整體教改,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條和根本前提。

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是學校不可推卸的責任,寄宿制學校尤應予以高度的重視。其基本途徑是對開始出現心理偏差的學生進行有效地心理調適,而對全體學生更應傾注成長期的關懷,爲寄宿制小學生的在校學習生活,創設一個有利於他們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保護性支持性環境,使學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得以形成和發展。

二、寄宿制小學生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作用和意義

(一)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寄宿制小學生的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具有較爲突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意義。所謂心理健康教育,通常認爲是根據學生生理、心理髮展的特點,依據心理學的原理,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活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心理調適,是指教師通過了解學生,開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諮詢活動,創設健康的心理環境,進行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心理疏導,使學生的典型心理問題得到緩解和糾正,使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心理調適的根本目的是針對學生心理問題給予積極有效的正面干預,對小學生而言,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呈現方式和實現形式之一。

成長期關懷,則是建立在心理健康教育基礎上的,以學生的成長期發展爲對象的素質教育實踐。具體而言,成長期的關懷是指學校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學生成長期的身心發展的需求,密切關注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身心變化與發展,從各個方面創設有利於孩子生長髮展的條和氛圍,給予積極的引導和全方位的關懷,使處於成長關鍵期的小學生的身心沿着健康的軌道發展。基於成長期關懷的素質教育目標與特徵,對寄宿制小學生的成長期關懷,是全面滲透於學生在校學習和寄宿生活的整個過程之中的。寄宿制小學生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其宗旨體現了“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目的在於通過教育教學的改革,培養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尤其注重學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養成。

相比而言,心理調適是具體的、局部的,具有極強的科學性和實踐針對性;而成長期關懷,則主要面向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涉及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精神情感的各個方面。一般心理調適傾向於矯治和糾正,以解決學生已經發生的心理問題爲主;而成長期關懷是對學生學習、生活、行爲與人格的全面的關懷,是直接面向、關注並滿足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全方位需要,提供全面的保護與支持。總體上講,二者不僅在目標取向上高度一致,而且在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指向未的全面發展上又是互補的。

(二)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教育教學改革的作用和意義

社會學研究發現,步入小學生活的孩子,事實上都將面臨真正意義上的人生第一次挑戰。對孩子而言,小學較之幼兒園,具有更加完全意義上的有別於家庭的社會化的、組織化的特性。孩子們如何適應小學的社會化程度更高的交往和學習生活,如何從心理上儘快適應?如何使學生在寄宿生活中獲得成長關鍵期的健康發展?應該成爲寄宿制小學制定其培養目標與教育計劃的基本考慮。孩子們進入學校後,由於受社會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學校生活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許多孩子會因習慣了的生活環境改變而變得無所適從,加上人際關係需要重新協調,認知結構和行爲模式也將發生大的轉變,需要他去處理與他年紀不相稱的任何需要處理的事情,甚至需要他們超越直接的感性需要,在義務、道德、責任等人格層面,作出同以往經驗和標準不同的自我判斷、自我評價與自主選擇。這與孩子心理髮展的既有水平具有較大差異,從而產生多樣性的心理不適。我們在此給予“換位思考”,不難得出這樣的判斷:從離開熟悉的家庭而進入新奇然卻陌生的學校的第一天起,周遭環境的巨大差異,原有的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生活似乎劃上了句號。面對相同的新環境與同一起跑線,孩子們的反應則相差很大。一些比較內向、自理能力較弱的同學,很容易產生類似於“無助者”般的感覺。

他們中的大多數孩子都有着幼兒園的生活經歷,但同學的年齡差距加大,而老師的授教學方法和言談舉止,也有其不同於幼兒園教師的自身規律和特點;尤其是學習主要是通過學科教學的方式進行,強度增加,難度加大,導致學生需要有更高的自我調節和適應能力。這對學生中的大部分,都構成了直接的挑戰。面對變化了的內心感受和外部評價,難免引起情感反應乃至強烈的情緒波動。對剛剛離開家庭和父母呵護的孩子說,極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甚至出現某種心理偏差。比如個體情感與紀律約束之間的矛盾,社會交往的需要與對社會交往的不適應乃至恐懼之間的矛盾,本能的求知慾與因學習對象和學習方式改變而產生的獲取知識的困難之間的矛盾,還有比如個別化的興趣愛好與集體生活的目標指向方面的矛盾等,都將直接、間接地影響他們的自我評價和自我發展。在產生這些某種意義上說是不可避免的心理問題時,教師的幫助、指導、關愛,對學生身心健康和良好適應能力的形成就有着重要意義。筆者所在學校相關題的研究證明,針對寄宿制小學生的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起碼有以下這樣一些積極價值和意義:

1.有利於學生心理問題得以緩解和糾正。

專家研究認爲:“由於學生心理髮展於環境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變化,學生的心理健康根本上取決於環境系統的健康”。[1]寄宿制小學在這方面有着常日製小學所沒有的優勢教育資,比如通過“全日化”的師生交往、正面引導和全身心關愛,通過集體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心包容,師生同學的友誼和兄弟姐妹般的情感,以及健康、溫馨、快樂的集體氛圍和校園環境的創設等,形成了在促進學生髮展方面的優勢。

2.有利於學生成長關鍵期的發展。

小學階段身心發展非常迅速。“各方面都處於形成狀態,又充滿多方面需要和發展可能。”[2]這段時期的心理調適和成長關懷,其價值,“遠遠超出該階段而擴展到終生”。[]從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爲目標,對於學生寄宿生活以方方面面、點點滴滴的關心、幫助與支持,對學生成長關鍵期的發展極其有益。

3.有利於學生的全面和諧的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從發展的觀點看,健全的人格最終將表現在自立合作精神、生存能力和思想情感等各個方面。事實證明,人格上的偏差是個體融入社會的最大障礙之一。寄宿學校作爲一個“小社會”,師生、生生間所發生的一切事情矛盾,都要孩子以社會成員的名義去獨立面對。在這個過程中,給予學生以及時的心理調適和全面的成長關懷,充分關注學生的心理感受,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意識地進行良好的心理暗示與疏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

4.有利於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不落在實處就是一句空話。素質教育就是要對學生的思想情感、個性特點、行爲能力進行全面的干預和培養。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使學校教育更趨完善,是對素質教育一種最好的實現形式。全體學生的健康和諧全面的發展,是寄宿制學校所有的教育教學改革的目標指向。心裏調適和對學生成長期的關懷,貫穿於學校教育教學整體改革的全過程,是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更深層次的研究,更有利於學生的素質發展。

綜上所述,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最終指向的是學生的精神素質的發展,是對學生的積極、健康的社會人格的全面養成。對作爲寄宿制小學生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研究發現,心理調適與成長期關懷除了其本身的直接教育教學價值以外,還有着改進現行小學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教育手段的整體教改和教育教學的實踐意義。同時,它還深刻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教育理念,隨着教育工藝和教育技術的日臻完善,還可能發展成爲寄宿制小學的教育教學常規。所以,我們可以將寄宿制小學生的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看作是素質教育的具體呈現方式和實現形式之一。

三、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構成原理和實施原則

(一)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原理

心理調適是一個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綜合性和應用廣泛的科學概念。本是將其作爲針對寄宿制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實踐性策略加以具體應用的,主要是指寄宿制小學生的心理調適。它的具體含義是指通過積極健康的校園化的營造和學生學習、生活環境的改善,運用科學有效的心理教育,對學生中具體存在的消極情緒、心理進行疏導、糾正的教學行爲和改進教育的策略。現行的主要方式與途徑是:

(1)引導學生傾述心中壓抑,去除消極情緒;

(2)引導學生學會積極、全面對待生活,正確的評價自己、表現自己,增強自信心;

(3)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有效、適度的社會交往、情感交流,形成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的健康心理。

成長期關懷,則是在心理調適的基礎上,結合寄宿制小學生的具體實際和相關教育理念所設計、實施的綜合性更強的教育工程。成長期關懷更注重學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所必須的保護性、支持性教育生活環境的營造,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所給予的總體關注和全程幫助。成長期關懷將超越一般心理教育的範疇,向學生在校的全部學習和生活領域全面滲透,指向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可持續發展。本是在對教育教學改革的具體探索與實踐的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從行動研究的角度,對其原理作出如下初步概括:

(1)成長期關懷是在師生、生生的積極互動中增進了解,給予關懷。學生之間主要通過互相傾述、表露內心世界等積極的交流、互動的方式,以增進相互瞭解,培養同情心和愛心,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幫助他們融入社會生活,個性獲得發展;

(2)成長期關懷必須表現爲個人經驗與感受可以爲集體共享、分擔。成功與喜悅的共享,可以加強個體歸屬感和集體凝聚力;而個人遭遇困難和情緒不佳,常常會感到無助和失望因而自怨自艾,但在良好的集體氛圍中,他們會因傾訴、理解、關心、同情而彼此接近。“這種感受與經驗的分擔具有治療功能可以消除個體自責、自卑、退縮等不良情緒,增強彼此的理解與支持”。[4]

(3)面對多元價值和信息的衝擊,集體中同學對問題的不同觀點與理解,不同視角不同立場的多元信息可以互相開啓思路,互相啓示打破自我封閉。

(4)成長期關懷可以提高學生應對學習生活和個體發展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集體是社會的縮影,也是社會的真實反映。利富特(liftn,1972)說過:“團體諮詢提供成員在一個與真實生活類似的情境中,接受多元的刺激,學習面對、處理自己的困難的問題。”[]寄宿學校的班集體,是學習面對處理困難的有效場所,這更有利於學生提高現實生活中的適應能力。

綜上所述,成長期關懷的教育理念和教改實踐,構成了心理調適教育的拓展、延伸和互補。進而表現爲這樣一些機制性的關聯:心理調適主要是糾正已經發生的心理矛盾和偏差,成長期關懷則是預防可能發生的,發展有待形成的健康心理;心理調適的對象一般是消極的被動的接受,成長期關懷重視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心理調適是針對局部學生,而成長期關懷是面向全體學生及其全面發展。

(二)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實施原則

1、針對性原則

心理問題有它的普遍性又有個人的特殊性,所以不是一般性的調適而是有針對性的。小學生寄宿在校,獨立面對自方方面面的影響,會產生各種心理矛盾和偏差。針對學生的個體,心裏調適的目的在於幫助他們走出困境,並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使他們的“自信心和今後戰勝類似障礙的能力增強”。[6]學生羣體的調適與關愛,其通性是針對學生的情感生活,身心健康,如:寄宿制小學生最需要的是關愛,他們從小就不在父母身邊生活,使他們對親情充滿渴望。所以關愛都是內在的東西調適也是內在的東西,指向學生的身心健康。增強社會適應性和促進人格成長。

2、私祕性原則

在心理調適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嚴格遵守保密性原則”。[7]對學生和家長所反映的背景資料和談話內容保密。在心理調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觸及到學生的痛苦和隱私,”[8]家庭的矛盾衝突,以及師生間,學生間的看法與矛盾。“瞭解問題的細節有助於解決問題,”[9]決不是獵奇或當作閒談資料,更不能在學生中擴散。處理不當會給學生帶更大的痛苦和傷害。

3、自願性原則

在心理調適時要引導學生自願參加心理諮詢,主動尋找喜愛或信任的老師敞開心扉,宣泄內心鬱積的事情和消極的情緒。千萬不可讓學生感到一絲勉強和爲難。要讓學生了解,參加心理諮詢是讓我們遠離痛苦,尋求健康快樂生活的有效途徑。是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4、集體性原則

成長期關懷更多的要依靠集體的力量和學校的力量。教師是集體的一員,更是集體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寄宿生活使同齡人的交往增多,集體生活是他們習以爲常的環境。要有意識引導學生羣體間的互相關愛,培養如兄弟姐妹般的手足之情。集體的溫馨,同學間的理解,同齡人對他的疏導更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鳴,給他以面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5、滲透性原則

心理調適和成長期的關懷,應該滲透於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每一個層面和細節。學生在堂教學、餘活動、生活作息等全天候的寄宿生活中“不僅表現出他們各種心理品質、心理狀態、適應能力、人際關係,而且他們的不適應行爲,心理障礙也會在自然的狀態下表露出”。[10]成長期的關懷需要教師每時每刻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尋找和把握適當時機給予學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關懷和引導。教師要善於把關愛、預防和糾正有機整合,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有效的呵護。

四、實施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具體策略和做法

(一)加強保護性、支持性校園生活和化環境的營造

學生的寄宿生活是多元的,班級活動、堂學習,生活休閒,與教師溝通或與同學相處等,寄宿生活的多元性,對學生心理的影響也將是廣泛而深刻的。因此,爲學生寄宿生活營造一個保護性、支持性的環境,對學生心理髮展將產生積極作用。“欲真正持久地維護和促進學生心理建康,或許更應貫徹某種‘大健康’概念”,將其置於成長期的總體發展的背景中理解,“以系統發展觀和生態發展觀爲指導,探討學生心理的生態模型”,[11]關注對學生心理健康具有保護性和支持性的校園生活的建設與維護。大處着眼,小處着手,促使學生健康、全面、持續地發展。爲此,必須要形成針對性的策略與具體做法:

1.類家庭環境的建設

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學校雖然不可能完全替代家庭和家長的作用,但可以努力創建家庭的環境,努力使學生對愛的需求和親情得到滿足,使學生在這方面的缺失降到最低程度。如教師在生活護理方面,儘可能充當媽媽的角色,耐心地傾聽他們的述說,充分理解和滿足孩子對愛的渴望。對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可以親切的撫摸與擁抱,爲她們梳頭,整理衣衫;臨睡前爲他們講故事。教師和孩子們一起佈置寢室,使其充滿童趣,符合學生的審美觀,又有家的感覺,使孩子進入宿舍就產生回家的愉悅。

此外還要培養學生間兄弟姐妹般的手足之情,學會人與人之間互相包容,互相關愛,學生的感情有所寄託可適當彌補親情的缺失。

2.在班級裏建立起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氛圍

(1)引導宣泄,調控情緒。教師要嘗試傳授給學生一些轉移不良情緒的方法:倘若一個人在不開心的時候,可以找個朋友傾訴,可以寫日記、彈琴、唱歌、聽音樂,還可以做能使自己愉快的事,玩一玩自己喜歡的活動等。諸如此類的宣泄方法,可使人的不良情緒逐漸消除。如作“我的煩惱”,衆多的學生在中敘述了種種不盡人意的事例,在傾訴衷腸的同時,不良情緒也得到了宣泄,得到了消除。

(2)指導樂觀,開朗性格的養成。爲讓學生感覺到我們這個世界是美好的,生活是快樂的,教師可以讓他們人人備有一本“快樂本”,讓他們學着做個生活的有心人,努力尋找身邊方方面面的快樂。具體的着眼點是:養成幽默風趣的生活態度,它不僅可以給生活增添樂趣,而且還能增添戰勝和藐視困難的勇氣;多結交身邊的好朋友,要真誠相助,互相激勵;多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豐富生活內容。

(3)分享快樂,感受快樂。學生每週交流一次身邊的快樂,使一個快樂變成無數個快樂。大家互相學習,互相啓示,感受快樂的心靈世界,並評選出本週的“快樂之星”,使孩子的心靈充滿陽光。

(4)要創設親近自然,充滿童趣,溫馨和諧的寄宿生活氛圍。校園生活節奏要安排緊湊、有豐富的生活內容。用激動人心的活動,興趣盎然的學習,情調高雅的休閒,規範有序的生活,溫馨和諧的氛圍把學生的心靈填得滿滿的。使學生在校不想家,放假思念同學和老師,畢業懷念母校生活。

3.幫助學生自我調控和互相寬慰

心理調適和成長期的關懷要努力營造支持性和保護性的寄宿生活環境。在這個環境的建設中,不能忽視學生的主體性的作用。主體主動尋求心理健康發展的行爲,使心理調適的過程實現互動,不僅僅是教師單方面的指導和輸入,而是引導學生個體之間,學生羣體與個體之間相互作用對學生的心理產生積極的影響,使成長期的關懷更趨於自然和深厚。

在發現學生出現心理危機的時候,教師要及時介入,善於運用班集體的力量幫助學生自我調控和互相寬慰。例:一個學生因父母生意忙不管他,小小年紀覺得活着沒意思,情緒一落千丈,成績急劇下降。老師及時引導班級的學生用各自的方法開導他。同學們用自己的親身感受現身說法。雖然他們處境相同,但認識與感受不同:有的覺得“父母讓我在寄宿制學校讀書,是培養鍛鍊我,讓我早日成才”;有的則表達對父母的理解,“他們忙於事業才無法照顧我們,成功人士都很忙”;還有的用詩句格言勉勵他:“要珍惜生命,自強不息,回報父母”。學生互相安慰互相勉勵,哭在一起笑在一起,通過心靈的溝通,一個憂愁被大家分擔。不僅解救了一個學生的心理危機,同時也使全班同學的心理得到疏導。

教師要通過心理健康、心理諮詢等途徑引導學生:面對挫折,勇於正視,善於自我調節心理。要使他們懂得人生總要經歷風風雨雨,問題是怎樣勇敢地面對,怎樣使自己百鍊成鋼。

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由衷地爲同學進步高興,爲有困難的同學伸出援助之手;當同學有苦悶時,會傾聽、會安慰、會講笑話轉移別人的情緒。

(二)優化管理機制,推進全面實施。

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對於學校工作說是一個全新的理念。雖然在題研究中,我們有了以上的種種認識,積累了我們認爲可行的策略和方法。但能否在寄宿制小學的堂教學,行爲習慣養成,在生活護理和輔導等各項常規工作中得以推廣、落實,成爲寄宿制小學的辦學目標,還是一個需要在管理層面加以解決的問題。作爲學校領導層,應努力在如何優化學校管理上下功夫。筆者對此問題作了如下初步思考:

1、通過任務驅動,實現目標管理

在“二期改”的管理實踐中我們發現,教師對教學改革產生了迫切需要後,會產生巨大的學習和研究的慾望,而且會在團隊的作用下,使研究廣泛而持久的開展。由此遷移,我們結合教師日常工作中的困惑和困難對學生的現狀及學校教育教學現狀進行分析,使教師深刻理解對寄宿制小學生實施“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與提高素質教育的實效性之間的本質聯繫,對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整體推進方面產生的重要作用,以及對提高每一位教師專業化水平的積極意義。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涉及學校工作與整體教改的大局,因此學校應在把它作爲學校的辦學目標和學生的培養目標的基礎上,分解爲具體的工作任務。對學校各個部門以及全體教師的工作與應當承擔的責任,提出相應的任務和要求。促使教師產生改革教育、改進工作的迫切願望、內在要求和具體工作指標,以對學生的心理調適與成長期關懷爲己任,從中獲得動力,並且能將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教育教學內容,落實在教育教學的具體過程中。使學校發展目標與每個人的工作目標以及發展目標統一起,最終從總體上推動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整體推進和全面落實。

2、把剛性的行政指令轉變成柔性的引導和服務

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工作,本質上是一個類似於向學生在校學習和生活、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全方位滲透和無間融合的極富創造性的、主題鮮明、形式多樣、動態發展的生命流動過程。需要廣大教師轉變觀念,深度參與、相互合作、自主創造,很難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因此也很難通過具體的行政管理進行約束和控制。同時,教師在實踐過程中總會碰到很多困難,或者一些需要方方面面協調的問題,同時,因老師對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工作的認識理解的程度不同,方法各異,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的差別等等,剛性的管理很難實現對其一一提出要求,統一給予指導。所以,必要改變以往行政指令式的剛性管理模式,而變剛性的管理爲柔性的管理,加強引導和服務。這樣不僅有助於工作的深入和展開,同時也有助於發揮團隊精神和教師的主觀能動性的整體協調,從而實現優質教育資的開發和整合,提高教育教學效益。柔性管理通過對廣大教師的恰當引導和熱忱服務,採用共同探討,相互切磋的柔性管理方式。比如爲教師提供專業諮詢,提供學習資料,心理疏導方法的培訓,對具體問題進行集體診斷,資共享,協調“調適”與“關懷”的具體方法和實施途徑。也可以通過組織教師討論案例,使教師交流中更多的吸取有關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成功經驗,掌握碰到棘手問題時的應對策略。使教師逐步地深入其中,探索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規律性的東西。

3、把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轉換成教育教學常規

任何教育教學改革的嘗試,在取得成功經驗後,只有轉化爲教育教學常規時,才能體現改革的真正價值和生命力。寄宿制小學的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作爲寄宿制小學整體改革的工程,更應如此。在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研究和實踐不斷深入的情況下,不斷將在點上獲得的趨於成熟的成功經驗和方法,在面上全面推開,就要不斷地轉化爲教育教學的常規,並在實踐和探索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完善,將其同已有的管理常規互爲補充、相互融合。唯有如此,才能將工作更好地在學校教育的各個領域具體推進和教育教學的各個層面有效展開,也有利於實現全員動員,並且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得到貫徹。從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素質教育的目標指向而言,只有轉換爲教育教學的常規,也才能將全體教師全方位實施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工作,與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目標,在日常工作中得以實現。

(三)優化教育資,改進教育方法

學校教育實踐的歷史積澱,爲我們的教育教學改革留下了豐厚的可用教育資。寄宿制小學可以通過進一步優化教育資和教育手段,進而加以合理的開發、利用。同時,也可以在既有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基礎上,加以針對性的優化和創新,爲當前的教育教學改革服務。本認爲,可以嘗試通過以下途徑實現:

1.以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標的昇華、轉變爲基礎,實現教育資的優化和合理配置。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教育對學校教育工作的改進影響巨大,隨着教育目標的拓展和轉換,在達成既有的教學目標或德育目標時,進一步指向學生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更爲內在的、本質的方面。因此,需要對既有教育資進行優化,並加以有效的開發和合理配置,爲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務。

比如,通過潛程的開發,積極開發優質教育資,提高教育教學效益。潛程雖然在正式的程計劃裏體現不出,但卻能起到顯程起不到的作用。走向社會,親近自然使學生的心理趨向健康。可以讓學生融入大自然之中,在大自然的萬物生靈中放飛心靈。可以通過班隊活動考察父輩創業的足跡,讓學生理解父母創業的艱難和無奈,學會寬容與關愛。開放式的體驗中,學生獲得對生活的深刻認識,再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想表達出,互相溝通和啓發。學生在感悟人生中不斷走向成熟。

此外,加強校園化建設也是優化教育資的重要途徑。事實說明,校園藝術環境的薰陶,對學生心靈的撫慰所起的作用是神奇的。間時常飄蕩着柔和的古典音樂和學生稚嫩的鋼琴聲;走廊裏,學生的美術作品,攝影作品,電腦作品,科技作品的優雅佈置;學校經常組織體育、藝術、科技等活動,培養學生多才多藝,展示學生才能,吸引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藝術展現着她神奇魅力,充滿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

2.改變教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對小學生而言,通過教育教學方法的改變,使之適應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具體要求,是改革教學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例:一年級改新教材的口試是檢測學生識字效果,爲了使學生能在寬鬆的環境中獲得測試成功,我們改變了師生一對一的口試方式,採用高、低年級學生一對一的口試方式,使每一個剛入學的孩子面對大哥哥大姐姐考試顯得放鬆和自然,更容易獲得成功的體驗。使學生能在寬鬆、和諧、愉快的情境中,無過重心理壓力的狀態下學習,體驗學習的成就感,使自己的個性變得更加自信。

同時,通過加強多種教育方法、手段的互補與整合,也是實現教育優化的重要形式。例如通常體育是小學生極感興趣的一門,教師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恰如其分地合理整合了“懲罰手段”,比如規定當學生在活動中違反規則,要自罰十個俯臥撐後,才能重新參加活動。使得懲罰的外部強制性,轉變爲學生內心自我的責任承擔而心甘情願“自罰”後,才能繼續參加活動,就是典型的一例。這正是通過多重教學手段的互補和整合,所達到的教育動機與教育效果之間的有機統一。從而強化了學生在參與學習和鍛鍊的過程中必須懂得如何遵守規則的意識。在提高了學生“耐挫力”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和自我意識。

本是在筆者多年從事寄宿制小學生心理調適題研究和教改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確立了“成長期關懷”的理論視角,其目的是希望對既有的研究和改革的實踐有所推進。作爲一名自教學一線的基層領導,深知本所研究的問題,涉及寄宿制小學在新的辦學條下的具有全局性的工作,意義重大。由於筆者能力所限,研究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入、完善。展望未,從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整體教改意義及其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未發展看,它必將成爲寄宿制小學的工作常規。因此,有關該題的研究成果,應該用指導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並在實踐中獲得進一步檢驗。

寄宿制小學生的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作爲整體教改的系統工程,必須動員學校所有力量,實行全員參與。寄宿制小學的有別於常日製小學的特殊性,要求其師資不僅要具備普通教師的一般的教育教學能力,更要具備與寄宿制小學的特殊要求相適應的進一步的專業化發展的要求,包括具有與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工作相適應的專業素養和專門技能。這就要求我們在科學實踐和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切實加強一支有科研水平和實踐能力的特色專業化師資隊伍的建設。結合機制層面的改革與創新,與學校行政管理、德育管理、教學管理、生活管理形成合力,將工作不斷推向深入。

小學心理調查報告6

學生的身體和心理能否健康發展,關係到未來國民素質的提高和國家民族的興衰。加強對小學生的心理指導,預防心理疾病的產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這個羣體的健康與否,預示着國家的發展是否處於一個良性狀態,同時,小學生處於身心發展階段,有很大的可塑性,加強小學生的心理指導,可以儘可能的減少未來的心理疾病人數,對我們建設現代化強國,改善人口結構都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最新定義是健康,不但是沒有身體缺陷和疾病,還要由完整的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①國家教育部的一位負責同志也強調:未成年人的身體和心理能否健康發展,關係到國民素質的提高和國家、民族的前途。保護和教育未成年人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教育系統更是責無旁貸。②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成年人口中,有心理疾病的有一千多萬人,對心理疾病的治療,已引起我國相關部門的重視。加強對小學生的心理指導,是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重要一環。要做好這項工作,認真進行小學生的心理情況調查,對我們分析、瞭解情況,對我們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都是必不可少的。我校在大的環境背景下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在本學期末對全校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調查,現將調查結果彙報如下:

調查的設計:

1)、時間:

2)、地點:

3)、對象;小學一六年級學生

4)、方式:問卷

一、調的項目及內容

按照小學生心理健康標準,認真的進行調查工作: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身體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指標。所謂健康,它是從生理和心理兩個側面來表現的。從表現形式看,生理健康相對來講,比較容易診斷,而心理健康,測試的手段就比較複雜。同樣,瞭解小學生的心理狀況,要比了解小學生的生理狀況要困難的多。在對小學生的調查中,我們分別從小學生的人際關係、挫折適應、青春期心理,考試焦慮、厭學及性格等六個方面進行調查,旨在考察學生智力智能發育、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正確認識自我、良好的情緒、心理承受能力,爲進一步分析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提供了理論依據。

二、調查情況分析:

以上的調查情況表明,就我校大多數的小學生而言,心理髮展總體還是較健康的。儘管其中的各個項目間不可避免的有交叉象,但是其絕對數字還是非常龐大的,其中所蘊含的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可能會給社會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因此,認真分析造成小學生心理障礙的原因,就是件刻不容緩的工作了 我們既要對這些心理問題較明顯的學生進行心理指導和矯正, 同樣也要對某一方面存在心理偏常的學生進行指導。

三、心理問題的原因:造成小學生心理障礙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社會原因、家庭原因、學校原因和各種生理原因。

1)、社會原因:社會的整體環境惡劣,會導致小學生對生活失去信心。小學生生活的周邊環境負面因素太多,使他們對周圍的人失去信任,長期以往,在他們的心理上留下陰影。由於社會環境影響面大,對小學生所造成的影響不是點式的,而是面式的,這樣就會使一批小學生受到影響,產生心理障礙,對於我們這個人口衆多的大國來說,其絕對總數是不可忽視的,其對社會發展的潛在的負面影響也將是巨大的。因此,國家的和平,社會的安寧,人們生活的文明程度,是營造良好、和諧的社會生活環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減少小學生心理障礙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另外,在一些家庭中,小學生長輩因自身的心理障礙,在和小學生的交往過程中,有意無意的使其病態心理影響了小學生;同時,一些小學生的長輩,相互關係緊張,他們不注意自己行爲對小學生的影響,從而使一些小學生下意識的對自己周邊的人或事物,採取敵意的態度。

據調查,我校學生中普遍存在着自理能力較差,獨立完成工作的能力較弱,依賴性比較強,脫離家庭、親人的照顧將寸步難行。產生原因是由於家長只注重智力培養,而忽視能力的培養。父母嬌養、過分保護、照料,從而導致學生一切都由家長包辦代替,產生依賴性,缺乏獨立性,缺少自我服務、自我鍛鍊意識。這樣會給孩子以後參加工作,走向社會帶來許多障礙。

調查中,在和小學生的交談中,瞭解到個別小學生的心理障礙確是因爲家庭原因造成的。有個小學生家庭父母不和,關係緊張,甚至到了快離婚的地步,使這個小學生的心理受到嚴重衝擊,使她的心理健康受到影響,造成這個小學生的心理障礙。

3)學校原因:以往的時間裏,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爲提高升學率,家庭、學校、社會對學生的考試成績極爲關注,視其爲關係到一個學生將來是否有前途的首要問題。所以,教師在課內只抓智育,而課後家長又讓學生參加多種補習班,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學生沒有多餘的時間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主要表現在考試緊張、厭學、偏科,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產生原因主要是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和信心;家長對學生的期望值又過高,加上社會給學生造成的心理

壓力,使學生心理負擔過重,認爲學習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沒有達到快樂學習的目的。

4)生理原因:在調查中,我瞭解到一些小學生,由於他們的智力超常或者智力底下,他們覺得,自己和其他人往往顯得格格不入,所以在心理上,也不能和其他小學生一樣得到正常的發展,時間一長就有了某種心理障礙;還有一部分小學生,他們因先天或後天的原因身體殘缺,這使他們下意識的產生了自卑感和心理障礙。

四、做好心理指導應注意的問題與建議:

家庭層面,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巨大。就學校、家庭、社會三維環境而言,孩子們在家庭中度過的時間有1/3之多。而且,對於心智正在發育的少年兒童來說,家庭的影響甚至超過了社會。因此,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視。

(一)、營造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家庭環境包括實物環境、語言環境、心理環境和人際環境。實物環境是指家庭中實物的擺設;語言環境是指家庭中人與人的語言是否文明有禮,民主平等,商量諒解;人際環境是指尊老愛幼,各盡其責等品格,心理環境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態度及情感交流的狀態。和父母的身教言教相比,家庭環境涵蓋的範圍要廣泛得多。能夠傳遞社會價值觀念、行爲方式、態度體系以及社會道德規範的,不僅僅是父母的語言和行爲,父母的心態、家庭中的實物環境、心理環境、人際環境等都是影響少年兒童行爲和心理髮展的重要因素。

(二)、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提倡孩子自我教育。尊重兒童的主人地位,家長首先要相信兒童,相信他們有接受教育的能力。當然相信孩子們的接受能力的同時,也要正視孩子們的接受能力.如果拔苗助長,則同樣違背了孩子的生長規律。尊重兒童的主人地位,家長還要深入瞭解兒童,根據兒童的天性來培養道德品質。要充分考慮孩子的人格、興趣、愛好,不要輕易把自己的願望加在孩子身上。提倡孩子進行自我教育,家長努力引導孩子學會自我規劃、自我教育、自我評價。

(三)通過有效的家校合作,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兒童觀、親子觀和育人觀,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

社會層面,加大對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與社會宣傳力度。通過宣傳,普遍破除迷信思想,科學對待心理問題,使人們遠離迷信,使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得以及時的科學治療加大對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與社會宣傳力度提高對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的正確認識,來提高全社會特別是家長和教師對心理學、心理健康知識的重視,使心理學真正早日走進人們的生活。

小學心理調查報告7

一、調查概況:

調查時間:20xx年12月8日

調查方式:問卷調查

調查對象:合肥市方七小學中高年級部分學生

調查目的:瞭解目前小學中高年級學生作文的一般狀況,分析形成小學生作文心理壓力的癥結所在,從而爲改進作文課堂教學,提高小學生習作水平提供依據,

二、調查結果及原因分析

(一)調查問卷包括選擇題和問答題兩項,其中選擇題有三個方面:

1、你認爲作文寫得好,必須做到哪幾點?

2、你在作文過程中碰到的困難有哪些?

3、你希望通過什麼途徑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下面就這三個方面進行簡單的分析:

1、你認爲作文寫得好,必須做到哪幾點?

在60份問卷中,認爲必須“字詞運用準確”的有51人,佔85%,認爲必須“句子通順連貫”有60人,佔100%,認爲必須“中心明確,條理清楚”,有60人,佔100%,認爲必須“內容真實具體”的有46人,佔76.6%,認爲必須“標點正確,字跡工整”有40人,佔66.7%。調查這一內容,一方面是想了解學生心目中的好作文標準是什麼,另一方面,也潛在地向學生暗示什麼樣的作文符合要求。

2、你在作文過程中碰到的困難有哪些?

3、你希望通過什麼途徑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這兩題的調查結果,統計如下: 作文中碰到的困難: a作文中的困難; b無興趣、意志弱 ;c不會觀察、無話可說; d思維單純、無從下筆 ;e基本功差; f教師指導不力、不會修改。其比率分別爲16% 、70% 、21.6% 、11.67% 、13.3% 和23.3%。希望提高自己作文水平的途徑:a 學好語文; b多讀課外書籍; c參加活動、豐富生活; d勤練筆、常寫日記; e教師加強指導; f培養興趣、磨練意志。其比率分別爲68.3%、 98.3% 、96.7% 、18.3% 、91.6% 和20% 。

(二)問答題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

1、你喜歡作文嗎?爲什麼?

參加問卷調查的學生共60人,其中表示喜歡的有21人,佔35%;明確表示不喜歡的,有15人,佔25%;其它學生不置可否。在“不喜歡作文的原因”一問中,學生普遍回答出多種壓力因素,歸納起來主要是:

(1)作文要求帶來的壓力。教師不能解放學生的手腳,總是在作文前提許多習作要求,如“想象合理,思想健康”等,在大多數教師心中它們是作文的重要標準,也是每作必提的要求。人們都說孩子喜歡想象,那麼自然愛寫想象作文了。然而調查表明,想象作文卻成了孩子們的煩惱,怕因“想象不合理”,而達不到作文要求,因“不知寫什麼”而無從下筆。

(2)內容帶來的壓力。許多時候,學生不知道寫什麼好,他們缺乏的不光是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生活體驗和生活積累;也有許多時候,他們不情願寫老師規定的內容。

(3)量帶來的壓力。一是篇數的壓力,許多教師是主張通過多寫來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在實際操作中又過分注重;二是字數的壓力,教師往往明確要求達到一定的字數,這使學生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字數上。

(4)失敗帶來的壓力。在作文評價中和考試得分中學生體驗到了失敗,使他們談作文色變。

2、你對老師的作文指導課滿意嗎?爲什麼?

參加調查的學生有36人表示滿意,佔60%,有7人表示不滿意,佔12%。對指導課不滿意的原因主要是老師講得枯燥無味,一些地方指導過細束縛了學生的思路,還有的老師一學期難得上幾節像樣的作文指導課。

當然,學生作文時學生“有話可寫”不等於就能寫出好作文,在學生有話可寫的情況下,教師也要注意改進自己的作文指導方法,力求體現新的作文理念,使學生喜愛作文,樂於作文。

三、建議

(一)培養興趣,激發學生“樂”作文

枯燥的寫作知識講解,脫離學生實際的分析,沒有指導價值的盲目模仿,都會引起學生對作文的心理壓力。教學中,我們要從學生的年齡特徵出發,千方百計地培養他們的寫作興趣。我在上三年級作文課時,先讓學生向大家介紹自己,可以說說名字的來歷,也可以說說自己的個性特點或特長愛好,並讓他們上臺表演一下自己的特長。如唱歌、跳舞、畫畫、朗讀、彈琴等等,這樣,一節課就深深地吸引了學生。此時,趁熱打鐵,讓學生寫作,題目可以是《一堂有趣的作文課》或《名字的故事》、也可以是《別開生面的自我介紹》、《這就是我》,學生下筆如有神,成文速度很快。在作文教學中,開展各項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動腦、動情、動手,是提高學生寫作興趣的有效方法。

要根據學生的愛好,精心設計一些既具趣味性又有知識性的活動,在活動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觀察。當活動一結束,立即讓他們互相說一說活動的經過及自己的感受,然後動筆寫下這些活動的場面、歡樂氣氛、人物外貌、心理活動、動作神情和景物描寫。這樣,在活動中進行作文教學,學生作文有內容可寫,不用胡編亂造,大多數同學的作文寫得生動活潑。每次活動都在歡聲笑語中度過,每篇習作都在輕鬆愉快中完成,作文課變得快樂起來,對學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以至他們都盼望多上作文課。

(二)重視觀察,指導學生“會”作文

在活動中,不光是讓學生有所樂,重在讓他們有所得:要教給學生一定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初學作文的小學生描寫的事物往往不夠具體和準確,說明的順序比較混亂。我在班上開展“比比誰最美”的活動,其過程如下:1.準備。在作文之前,老師準備好幾件小物品,如小鬧鐘、布娃娃等,同時叫學生帶好各自最喜愛的小“寶貝”。2.示範。老師先將物品讓學生從外到內、由表及裏地觀察,注意強調物的形狀、大小、顏色,同時按一定的順序進行介紹,並指出性能作用;如果是能夠拆裝的物品,最好拆裝一遍。3.參與。讓每個學生在小組中(四人一組)介紹或拆裝自己的小物品。4、總結。老師根據學生觀察和介紹的情況進行總結、補充,引導習作。這樣的觀察活動簡便易行,形象直觀,解決了描寫和說明中空洞、無序的缺點,學生在聽、說、看、想、寫等方面都得到了鍛鍊,提高了素質。

(三)靈活訓練,啓發學生“巧”作文

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作文教學的關鍵。在以往的作文教學中,我們總是較多地把作文課看成是教授學生“寫寫弄弄”的課程。似乎寫好了文章,就是作文課的最終目的,因此,傳統的作文教學,常常是老師命題,講述寫作方法,讓學生寫作,不管他們寫得出寫不出,只要按老師的要求去寫就行,甚至有些老師在指導時規定每一段寫什麼內容,用哪些詞語。這種灌輸式的教學,使學生處於被動地位,不可能充分發揮其獨特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作文的時候,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記憶能力、觀察能力、邏輯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可以說,沒有以上的五種能力,幾乎就寫不好作文。

那麼,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寫作教學的時候,就要幫助學生們訓練以上所說的五種能力。活動作文就注意了這一點,課堂上把學生從被動地位轉爲主動地位,讓他們人人動手、動腦,引導他們仔細觀察,說自己的親身經歷,寫自己的所見所感,充分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四)抓住時機,引導學生“勤”作文

要使學生的作文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材料,我們還必須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處處留心周圍的人、事、物、景,時時注意積累寫作素材。學生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學校會經常開展各種教學活動、文體活動,如緊張激烈的體育競賽、健康活潑的班隊活動、莊重嚴肅的升旗活動、氣氛熱烈的聯歡活動等等,每次活動都是很好的寫作素材,教師要抓住時機,巧妙引導,讓學生自覺養成細心觀察、善於積累、勤於練筆的良好寫作習慣。

在作文教學中,利用多形式的趣益皆俱的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巧妙地變小學生的“愁作文”爲“樂作文”,讓學生在歡樂中親身體驗,把寫作當成是一項愉快的創作活動,充分調動他們的寫作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不僅能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突飛猛進,綜合素質也會相應地得到提高。

小學心理調查報告8

一、問題的提出

小學生心理的發展很容易受周圍的人際關係的影響,其中不同的師生關係對學生的影響更爲明顯。長期以來受師道尊嚴的影響,大多數老師都在有意無意中以居高臨下的姿態面對自己的學生,甚至把學生看作是容器、工具,造成了學生敢思不敢言有話不願說的局面,師生心靈間缺乏交流和理解,學生畏懼老師,有心裏話不敢或不願向老師傾訴,老師不瞭解學生的內心需要,不知學生內心的喜怒哀樂,老師與學生的這種心靈阻隔既影響了教育、教學效果,也影響了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爲此我針對師生關係影響小學生的心理髮展這一問題作了調查分析,爲今後改善師生關係,樹立正確的師生觀,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提供了心理學依據。

二、調查對象及方法

本次調查採用問卷調查法、開座談會、走訪等方式,分別對縣四所小學的學生以不記名答卷方式進行調查,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23份,回收有效卷 410份,回收率.%。並對結果加以統計分析。在問卷調查的同時,我先後在不同層次、不同年級的學生中召開了4次座談會,有近100名中學生參加,多次找班主任、任課老師座談,還進行了家訪。這些不僅提供了大量具體、生動的感性材料,也爲分析和解釋問卷調查數據奠定了基礎。

三、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主要從師生關係對小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成績、及心理健康的影響三個方面進行調查、分析。

四、調查結果與分析

1 、師生關係對小學生學習態度的影響。

通過調查中可以看出,小學生對某些老師的喜愛程度決定了其對該科目的好惡程度。學生喜愛的老師與對該老師所教的學科喜愛程度密切相關,一致率達95%以上,,不喜歡的老師與對該老師所教的學科喜愛程度達80%以上。可見,師生關係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有較大的影響。

2、師生關係對小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

我在實驗小學追蹤調查了一個月,隨機選擇了40名五年級的學生,分兩組參加數學興趣小組,甲組由學生喜歡的老師任教,乙組由學生不喜歡的老師任教 ,一個月後,考試成績如下。

小學心理調查報告9

研究學生厭學的真實心理,分析產生厭學的原因,研究解決學生厭學的對策,降低學生厭學心理髮生率,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重新點燃他們學習興趣的火花,幫助這些學生走出困境,樹立學習的信心,使他們願意學習,樂於學習,爲他們將來的學習和深造鋪上堅實的奠基石。從而落實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爲國家培養合格的公民。

本着這一目標,我課題小組對南區三年級七個班的550名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本報告通過自擬厭學心理現狀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5.27%的小學生對音體美等小學科比較感興趣,10.55%——21.8%的學生則對語數外等學科存在不同程度的冷漠、焦慮、反感甚至相牴觸等心理問題。導致小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的主要因素有老師素質、作業過多、家長素質、學校教育、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等。研究小學生厭學心理,對於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具有健康心理的二十一世紀勞動者是學校也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一、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具體目標:

1、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

2、當前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3、當前小學生的厭學心理的成因及對策。

(二)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採用選擇題形式,涉及考試、作業,老師及其它方面,共計20道題,各題2——4個選項,另一個空白問答選項。

2、座談會及個案調查:

整個調查還召開了兩次教師座談會,三次學生座談會。這些座談會,不僅爲我提供了大量生動的典型材料,而且爲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礎。

二、問卷內容:

(一)請在你認爲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裏打上“√”

1、你喜歡寫作業嗎?

A、喜歡()B、不喜歡()C、有時喜歡,有時不喜歡()

2、每次考試時,你是什麼心情?

A、焦慮不安()B、緊張害怕()C、不當一回事()D、以上都不是()

3、上課時,你的注意力集中嗎?

A、非常集中B、比較集中()C、不集中,容易走神,去想其他的事()D、不清楚()

4、你覺得老師佈置的作業量、難易程度如何?

A、作業太多,難度較大()B、作業量和難度適當()C、作業太簡單,沒勁()D、以上都不是()

5、你的老師有沒有因爲你學習成績不好而經常批評你?

A、有()B、沒有()C、有時有,有時沒有()

6、你的老師有沒有因爲你學習成績不好而看不起你、不理你?

A、有()B、沒有()C、有時有,有時沒有()

7、當你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你的同學有沒有幫助你?

A、有()B、沒有()

8、你覺得你在班級裏快樂嗎?

A、快樂()B、不快樂()C、有時快樂,有時不快樂()

9、當你上課回答錯誤時,你的同學有嘲笑你嗎?

A、有()B、沒有()C、有時有,有時沒有()

10、當你考試成績很差時,你的同學有瞧不起你嗎?

A、有()B、沒有()C、有時有,有時沒有()

11、當你考試成績不理想時,你父母怎樣對待你?

A、讓你找到錯誤的原因,幫助你改正()B、教育、鼓勵你要好好學習,爭取好()C、批評、責罵、打你一頓()D、不一定()

12、你的家長對你的期望和要求如何?

A、過高()B、適當()C、不知道()

13、你有沒有因爲迷上電視或電腦、電子遊戲而不寫作業?

A、有()B、沒有()C、有時有,有時沒有()

14、你是不是覺得不用讀書也能賺大錢?

A、是()B、不是()C不知道()

15、你喜歡科目是?【可以選多個】

A語文()B數學()C英語()D體育()E美術()F音樂()G思品()

16、喜歡的原因?【可以選多個】

A無作業()B可以玩()C可以做實驗()D有趣()E喜歡這門課的老師()F老師講課生動()

17、不喜歡哪門學科的主要原因?【可以選多個】

A.作業太多()B.上課很無聊()C.不喜歡這門課的老師()

18、你喜歡的作業形式是?

A口頭()B書面()C動手操作()

19、你不完成作業的原因【可以選多個】

A不會()B不想寫()C想看電視()D想玩()E對這門課不感興趣()

20、你最喜歡下面哪種學習方法?【可以選多個】

A聽講()B討論()C練習()D遊戲()E教學用具()F其它(說詳細)()

(二)你能寫出你不願意學習的原因嗎?

三、調查結果:

調查統計表明問卷調查結束後,我們逐一統計各選項所佔百分率,進行對比研究,得出結論:因具體教師教學方法的不同,學生情況的差異等原因,在個別選項會出現較大差異,但整體上看,情況是相似的,說明我校存在的問題實質上也是我市小學應該共同面對的問題。

(一)厭學原因的分析

我們經過長期觀察,深入調查研究,結合問卷調查和個例訪談,得出造成孩子厭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厭學是家庭、社會、學校,還有孩子自身的認知條件綜合作用的產物。究其實質,學生的學業負擔、精神壓力過重;教師的素質還不盡如人意;學生精神家園的失落;教師過分看重學生的學業成績而忽略學生的內心感受,導致師生之間缺乏有效地溝通等是造成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

(1)家庭因素

①過分溺愛,放任自流

雖地處縣城,但諸多孩子因父母在城區買了樓,他們爲生計而奔波或外出打工,造成了一大批留守兒童跟着爺爺奶奶生活,老人疼愛第三代,加上覺悟比較低,對“小皇帝”百依百順,就造成了這些學生的依賴性強,懶惰思想嚴重,導致這些學生缺乏責任心與自制力,上課自由散漫,把在家中養成的壞習慣帶到學習上來。久而久之,學習自然跟不上,越是跟不上,越是不想學,形成了惡性循環,很難提高上去。

還有一部分家長給孩子宣傳“讀書無用論”,給孩子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我校五年級某班有這樣一位這家長。他的兒子在學校裏整天下課生龍活虎,上課打瞌睡,作業從來不做,寫的字像甲骨文,完全無法辨認,老師教育他還不以爲然。實在無奈,請來家長,那家長的一番言論讓班主任無所適從:“哎呀,老師,你想開一點,像我,小學畢業,開了個公司,現在照樣發財,他的成績上不去,你就隨他去吧!孩子過得開開心心就行了!”……一個孩子在這樣的思想中長大,真是被毀了!!!

②要求過嚴,態度粗暴

有些父母確實認爲讀書很重要,但由於自身受教育程度有限,他們沒有科學的教育方法,認爲“棍棒下出人才”,我所教的班有個學生孫某,行爲習慣比較差,對同學存在着暴力傾向,對老師也不太尊重,成績更是不用提了,對學習有強烈的抗拒心理。後來才瞭解到,由於他是農村男孩,母親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不懂得如何關注他的學習,爲了讓孩子成績好,幾乎每天對着孩子言辭苛刻,一出現錯誤就被母親責罵甚至捱打。在這個過程中,母親沒有培養起來孩子正確的學習觀念和學習行爲,反而養成了孩子對學習的排斥行爲。在低年級時母親的行爲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當孩子進入七歲八歲萬人嫌的叛逆期,母親的一如既往的管教方式和孩子的心理成長欲求必然產生巨大的衝突,從而導致厭學情緒的嚴重化。後來,我試着和他的家長交流過,在交談的過程中,我發現,他母親不是一味地暴力,其實是個很負責任的家長,但因爲自己的文化水平有限,對於兒子的教育選擇了“簡單易行”的暴力方法。我這樣對那個家長說:“拳打腳踢只會換來孩子的叛逆和憎恨,他就會更加放縱自己的言行,物極必反,你這樣教育是與你的本意背道而馳的,你必須立刻停止,否則後果真的不堪設想!”家長若有所思地點點頭,但我不知道她是否真的會有所改變,我所能做的就是在學校裏多關心這個學生,不能再讓他覺得自己很垃圾,要幫他重新樹立信心,也許他的壞表現只是爲了引起老師和家長的注意,讓我們去關心他。畢竟,他太缺乏愛了。

③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溫暖

我們都知道,溫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是孩子成長的保障。如果一個孩子知道累了,有父母的懷抱可以依靠,受委屈了,有父母爲他擦拭眼淚,考得不好,父母會和他一起尋找原因,幫助他,鼓勵他……孩子沒有了這些後顧之憂,他當然能全心全意去學習。相反地,一個充滿“戰爭”氣氛的家庭,只能給孩子帶來焦慮和不安。孩子沒有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心理上有壓力,就沒有心思學習,就容易引起厭學情緒。

④家長的期望過高

“望子成龍”是絕大部分家長畢生爲之所奮鬥的,他們把自己曾經的遺憾,對未來的憧憬都寄託在孩子身上。小學課程家長能輔導,再加上學生獨立意識不強,容易接受家長管教,父母爲孩子訂資料,請家教,節假日帶孩子學習這個,培訓那個,爲使孩子成績達到家長的要求,往往採用物質刺激和體罰或變相體罰來孩子,這種方式產生的效果不僅是極短暫的,更是有傷學生身心健康的,這種刺激一旦消失,學生會回到毫無約束的狀態,開始不愛學習,產生厭學心理。

(2)學校教育因素

①學生課業負擔過重

近年來,人們在對教育目的的理解上出現片面性,一些學校把基礎教育的功能狹隘化,以“應試教育”代替了全面發展的教育。

在我們學校,雖不斷強調減輕孩子的課業負擔。但仍有個別老師靠課下佈置大量作業來提高質量,教師往往爲搶時間,趕進度,犧牲了孩子的天性和本來可以健全的人格,使孩子們的個性受到嚴重的壓抑。由於學生自控能力,學習自覺性等有限,這樣造成的直接後果,有的學生精神恍惚,產生學習焦慮症,重負下的孩子習慣於被動應付,主動性,積極性和競爭能力差,對學科厭倦。

②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不當

有時,老師由於急躁的情緒或一時不冷靜說出一些過火的話,如:“你真是咱們班的害羣之馬,我怎麼會遇到你這樣的學生?” “你真是無藥可救了,還是回家自學去吧!” “你永遠也學不好,你要能及格,太陽就從西邊出來了!” “對你講話就是對牛彈琴!”……這些定性的話,消極的斷言,嚴重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使他們失去了努力改正缺點的勇氣和信心,使學生與老師產生對立情緒,自我否定,最終引發厭學症。

3、學生本身的因素

①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不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會給學生增加許多阻力,不斷的挫折感降低了學生的自信心,造成精神苦悶,久而久之對學習失去興趣。就拿我自己作個例子:初一的時候數學考年級第一,學習勁頭十足,到了初三,數學試卷經常一片空白,想到深更半夜也下不了筆,太痛苦了,後來就對數學徹底厭煩了,討厭上數學課,看到數學試卷就開始焦慮,就是所謂的厭學症。

②缺乏正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動機。

很多學生將學習看成是完成父母老師交給的任務,缺乏內在動力和興趣,不願學習。

(二)小學生厭學心理的矯正

1、老師和家長要默契配合,重視與孩子的溝通,交流。

幫助學生制定符合他的學習策略,鼓勵孩子要儘自己最大努力,相信自己。比如,教師家訪時,不要總是“告狀”,家訪時,“報喜”有時比“報憂”更管用,萬不可兩面夾攻學生,這樣學生會覺得老師和家長都對他絕望了,更容易產生厭學心理。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比讀書考試更重要。

2、減輕學業負擔,讓學生在學習上有輕鬆感,成功感。

每當克服了種種困難獲得了某種知識時,人的心理上就會有一種成功的喜悅,覺得自己是很棒的,就會產生繼續探求的動力。所以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應對學情充分了解,並且堅持表揚爲主的原則。以我自己的課堂作爲一個例子,一般來說,我喊學生回答問題的順序是:中等生—學困生—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爲什麼是這樣的順序呢?上課伊始,我都會先複習一下上節課所學內容,由於是複習,叫優等生是浪費時間,但如果一開始就叫學困生,那麼他會因爲緊張或真的忘記了而什麼都說不出來,所以我先選中等生回答,相當於是對學困生的一個提醒,喚起他們的回憶,然後再叫他們回答問題。這時候他們回答問題就簡單多了,我還能趁機多給他們一些表揚。上新課後,都是先讓優生髮揮,一來給其他人做個榜樣,二來也不能忽略優生,他們的學習動機也需要不斷強化,然後再叫中等生,學困生,這樣循序漸進,大家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收穫,學到了東西,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學生就會有學習的勁頭。

3、豐富課外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不同學生的天賦表現在不同方面,有的學困生畫畫很好,足球踢得好等等,如果把他們硬逼在學習上,反而會漸漸泯滅其他的優點,最後這個孩子就真的一點夢想都沒有了。所以可以豐富課外活動,讓他們施展自己的特長,讓他們得到同學佩服的目光,讓他們能夠代表班集體爭光,孩子的心靈變得光明瞭,那麼內心陰暗的想法就少了,能減少他的厭學心理。

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時間,需要愛,需要各方面的呵護。孩子的心靈是美好的,同時又是脆弱的,我們都要用心去澆灌。

小學心理調查報告10

審題是解題的開始,小學生審題能力的高低強弱,直接影響到解題過程的正確與否。而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遇到的心理障礙,很多情況下都會在審題這一初始環節中有所體現。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首先要提高學生的審題水平。教師在教學中要主動地,積極地,有意識地從學生心理傾向中分析出產生審題障礙的主要原因,採取有效措施,幫助學生開啓思維之門。下面結合教學實例,分析一下學生審題中產生障礙的主要表現,以及談談如何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戰勝學習困難的做法與體會。

一,粗心大意引起結果出錯------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例 : 17.58-5.49+4.51

==17.59-(5.49+4.51)

==17.59-10

==7.59

上面是學生經常出錯的典型案例。究其原因:在題目中,學生不是沒有掌握加減法計算法則,而是僅憑直覺,一眼看出5.49與4.51可以湊十,於是動起筆來一揮而就;導致結果出錯也就不奇怪了。

上述情況的出現,與學生審題時缺乏細心,耐心是有密切關係的,這就給我們一個啓示:在引導學生數學審題過程中,要十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在審題中,要教育引導學生自始至終細心推敲,耐心思考。解題時要有自信,但不能過於輕信自己的經驗與直覺;儘管題目文字極其簡單,但我們審題時思維卻絲毫不能簡單化,從而提高思維的深刻性與批判性,養成認真審題的良好習慣。

二,事理不清引起算理錯誤——增加生活數學知識的積累

例:張師傅把一根長120釐米的自來水管鋸成6 截,每鋸斷一次需小時,張師傅共用了多少時間

這是一道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植樹問題” 類的應用題。如果學生閱歷不夠豐富,解此類問題時,很可能失之毫釐,謬之千里。不少學生對張師傅只要把水管鋸斷5次,就能鋸成6截的事理不熟悉,因而思路無法展開,錯誤列式爲×(120÷6)也就見怪不怪了。

幫助學生找出題目中隱含的條件,弄清事理與算理,有助於克服學生解題時的心理障礙,提高解題能力。由此及彼,我們注意引導學生處處留心與數學有關的生活常識,豐富並積累生活中的數學知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登上五樓,實際上只需登四個樓層之間的樓梯;把一根管子鋸成4段,實際只需鋸三次;鐘敲10下,實際一聲與一聲的間隔只有9次。…… 隨着對生活中數學算理的感知,以及這些知識的積累,爲學生開闊視野,開拓思路,正確審題,分析與解答應用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手段單一引起思路狹窄——學會用線段圖啓發思路

例:商店裏運來一批紅,藍墨水。紅墨水佔總數的,如果把40盒紅墨水換成藍墨水,藍墨水則佔總數的,紅墨水,藍墨水各多少盒

有些學生在審題中習慣於從問題與條件中苦苦尋找聯繫,探索思路,卻從不願意借用線段圖進行審題分析,認爲用畫線段圖費時費事。這種單一的審題手段,勢必引起思路狹窄,在碰到上面這樣的題目時,這些學生就出現了審題障礙。我從“人需要各種營養成份,才能健康生長”,“戰士需要各種武器,才能打好勝仗”入手,啓發學生:我們只有把握各種審題手段,才能打開解題思路。並指導這些學生學會用好線段圖,分析解答應用題。藉助線段圖表示出的數量關係,學生在對線段圖的觀察,感知中發現:調換後藍墨水多的40盒與〔〕相對應,由此可以求出紅,藍墨水的總盒數。這樣,學生在審題中藉助線段圖曉事理,明算理,悟轉化,很快把握了數量關係,理順瞭解題思路,並從中嚐到了甜頭,提高了藉助線段圖與其它手段參與審題的積極性與自覺性。

四,遷移障礙引起思路中斷——把握課題類化的規律

例:修一條路,甲需要12天,乙需要15天,甲隊工作效率比乙隊快百分之幾

這條題目中具體的路程是未知的,只給出兩隊的工作時間,卻要比較工作效率。許多學生認爲條件不完備,思維陷入困境,思路難以爲繼。其實,如果學生在審題過程中能從“工程問題”這一思路去思考,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求出數學問題的過程就是應用知識的過程,這個過程要求學生把抽象的知識與具體事物統一起來,這就是進行課題類化。而這種類化首先體現在審題階段。把握知識遷移和課題類化的規律,我們就可以化難爲易,化繁爲簡,化抽象爲具體。既然“路程÷時間=工作效率”,本題中隱含的抽象的工作總量“1”分別除以甲,乙的工作時間,也可以得到甲,乙的工作效率與,在此基礎上,再求比一個數多百分之幾的百分數的應用題,再也不是難事了。

五,心理習慣引起思維定勢----學習領會轉化的思想方法

例:一根繩長176米,第一次用去68米,第二次用去75米,這根繩比原來短了多少米

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就犯下錯誤,多數同學都是因爲心理習慣,思維定勢造成的。受“是條件都得用上”的思維定勢影響,不少同學做成了176-68-75=33(米)。爲將學生這次出現的錯誤經歷轉化爲他們認知方面的財富,我引導學生從問題出發,進行轉化思考:“這根繩爲什麼會短 ”“能否把比原來短的米數”換種說法當學生悟出“比原來短的米數”就是“用去的米數”後,我再讓學生舉一反三,諸如:“比原來少多少錢”就是指“用去了多少錢”,以加深理解。最後,我啓發學生對“一根繩長176米”這一多餘的條件進行再認識,消除思維定勢帶來的負面影響。這樣,學生在學習領會轉化的思想方法中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

六,指向錯誤引起思維障礙-------提高善抓題目關鍵的能力

例:某汽車廠六月份上半月完成了原計劃生產任務的一半,下半月前5天每天生產160臺汽車,後10天每天生產150臺汽車。結果超額完成300臺。這個廠上半月生產汽車多少臺

學生在審題過程中,注意力集中在“上半月完成原計劃生產任務的一半” 上苦思冥想,以爲一定要求出原計劃生產的臺數,這個題目才能解決。卻想不到只要把思維的聚焦點轉移到“另一半上”:即下半月實際完成的臺數中,去掉超額數,就是原計劃生產的一半。只要找準方向,抓住關鍵,轉化思想與方法,所求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發散學生思維,讓學生在審題中善抓關鍵,把握重點,選準角度,學會從不同的方向思考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就能有助於學生克服障礙,提高審題,解題的能力。

小學心理調查報告11

調查內容:

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調查目的:

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學文化知識、身體和心理素質、勞動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和諧發展爲宗旨的,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一個核心內容。但現階段涉及較多的還是心理問題較明顯的大中學生,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仍未受到足夠的重視。而實際上由於社會的發展、各種競爭的不斷加劇以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一些失誤,許多心理問題都表現出了向低齡化發展的趨勢。同時大中學生存在的許多心理問題的成因也常可追溯到他們的小學時代。因此,對小學生開展心理素質教育非常有必要。

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

調查過程:

1、我們的調查選用華東師範大學心理系編制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entalhealthtext,簡稱MIIT)作爲測驗材料。

2、從璜山鎮小的四和六年級八個自然班抽取被試共327人,其中男生173人,女生154人。年齡爲11—13歲,基本上來自工人、一般幹部和知識分子家庭。

調查結果:

1.就璜山鎮小大多數的小學生而言,心理髮展總體還是較健康的。

2.小學生中的心理問題還是普遍存在的。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來自社會、學校和家庭,其中最主要的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的一塊誤區。受中國傳統意識的影響,也受社會、學校的片面人才觀的影響,加上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許多家庭存在着“重養育輕教育,重生理輕心理”、“智育中心論”等錯誤的家教觀念。一方面對孩子過分溺愛,一味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對孩子過分保護,在許多事情上包辦代替,養成孩子依賴性強、任性固執等個性,使之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片面追求孩子智力發展,把聰明、有知識、學習成績好作爲孩子的唯一目標,爲了實現這一目標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而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長期以來學校教育沿用的應試教育模式則不但忽視對兒童心理素質的培養,還由於一味追求升學率、以分數論學生好壞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總之,從上述調查結果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杭州市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還是普遍存在的,應該重視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2.解決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根本是由應試教育真正向素質教育轉軌,在小學廣泛開展心理素質教育。

3.要注重改善家庭教育的方式,改變錯誤的家教觀念,保持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4.要特別重視女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小學心理調查報告12

我們於20xx年xx月8日~12日,對我校小學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研究,對農村小學生的學習心理有了初步的瞭解,爲準確地把握當前農村小學學生的學習心理動向,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觀依據。

一、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具體目標

1.農村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

2.當前農村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3.當前農村小學生的學習心理成因及對策

(二)調查方法

1.走訪調查

通過對八一村及萬勝村小學生的調查走訪,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真實資料,使調查報告的結論的真實性得到極大的保障。

2.座談會

整個調查共召開了兩次教師座談會,四次學生座談會。這些座談會,不僅爲我們提供了大量生動的典型材料,而且爲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礎。

二、調查結果分析

對學生的調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師、學生座談結果顯示,農村小學生的學習心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一)農村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分析

1.教育價值觀

調查顯示,大部分小學生具有較爲明確的教育價值觀。74%的學生認爲學習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質,10%的學生認爲學習的作用是爲了考中專和大學,16%的小學生沒有考慮。

調查還顯示,農村小學生的教育價值觀帶有顯著的經濟社會特徵。他們認爲,農村的經濟收入與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學生認爲高中、中專、畢業生掙錢多,25%的學生認爲小學畢業生掙錢多,8%的學生認爲小學畢業生掙錢多,只有2%的學生認爲文盲能獲得較高收入。

2.學習態度

調查結果表明,67%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較高,24%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9%的學生害怕學習。這與他們“考中專或大學”意識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學習的學生數佔相當份額。而且,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90%的學生都有自己“最討厭的課程”。學生害怕學習或討厭某些課程的根本原因,一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緊密相關;二是與該課程的實用價值緊密相關。調查結果顯示,86%的學生對與現實生活聯繫緊、實用性強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勞技學習熱情較高,而對學術性較強的歷史、地理、生物、英語不感興趣。在學生討厭的課程中,英語是小學的核心課程之一,有57%的學生認爲“英語對於我們以後的生活幾乎沒有用處”。

3.學習需求

當前,“特長”是師生共同關心的熱門話題,許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長”看做是“素質教育”的代名詞。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特長”有正確的認識,其中,92%

的學生有自己感興趣的目標,且有52%的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指導。同時,78%的學生希望在勞技課、活動課上學到較多的、實用的農業科技知識,使之能對他們以後的工作有所幫助。

在對調查結果的整理中,我們得到了一組令教師們震驚的數據,52%的學生認爲“學校老師能滿足自己的學習需求”,48%的學生認爲“學校老師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師指點”。對於這一結果,也許我們對信息的有效度產生懷疑,或者強調它的地域性特點,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教師行爲滯後”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學生的認同,並越來越嚴重地影響着他們的學習。

4.學習目的

調查結果表明,對於小學畢業後的打算,55%的學生選擇讀初中及以後考中專,18%的學生選擇就業,27%的學生還沒有考慮。有讀大學願望的佔37%。

小學學生對於“務農”的態度是我們調查的重要目標之一。調查結果表明,農村小學生大部分不願意務農。

(二)當前農村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調查顯示,當前農村小學生的學習心理與以往農村的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相比,有明顯不同。

1.教育價值趨向多元化、務實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農門”,走向城市。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價值在於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使他們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以增強自己在未來社會的競爭能力。在此基礎上,部分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且成績優秀的學生則致力於追求大學教育。

小學生的教育價值觀的另外兩個特點是務實化和功利化。小學學生越來越強烈地追求未來教育輸出的經濟價值,他們中的很多人從經濟的角度去衡量所學課程的價值,繼而決定自己在不同課程上的努力程度。他們要求課程教學更多地聯繫生活和生產實踐,滲透更多的實用技術。

我們知道,由於年齡和學識的制約,小學學生的認知、分析、判斷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穩定。事實上,相當多的小學生的教育價值觀是迷茫的。其原因在於:一是越來越多的中專生和大學生難以就業,從而使他們對考中專或大學失去信心;二是學術性較強的小學文化課程難以滿足學生對職業技術的需求,難以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內在刺激和利益驅動。這些原因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厭學。更爲嚴重的是,我們在教師座談和學生家長訪談的過程中發現,由於對學生前途的失望,部分家長和教師也失去了對教育的信心,厭學情緒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身上同時滋生並蔓延,我們稱這一現象爲農村教育的世紀迷茫現象。不可否認,這一現象所反映的是一種消極的教育價值觀。

2.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村小學生由於個人的學習基礎、教育價值觀和對未來的期望等方面的差異,使他們的學習需求具有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的特點。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度要求不一。小學畢業後準備就業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基礎知識;準備考中專的學生,要求課程教學難易適度、學業成績達中等水平;追求大學教育的學生,則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學知識,學業成績達上等水平。學習需求的橫向多目標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廣度要求寬泛。他們既要求學好學術性較強的課程知識,又要求充分培養自己的特長,還要求掌握更多的實用技術。

3.學習目的明確,但具有主觀性和不協調性

對學生的調查表明,73%的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但是,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對比分析和對學生本人的考察,我們發現,學生的學習目的具有嚴重的主觀性和不協調性。學生

學習目的主觀性突出表現在:他們已經認識到了未來進入城市就業或在農村非農產業就業的艱難性,但有67%的學生卻表示不準備在農村務農。很明顯,如此大的一個羣體具有這個想法是極不現實的。此外,40%的學生希望自己以後在事業上能取得成功,但他們中48%的學生沒準備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準備讀高中中專,從而忽視了科學文化知識對於事業的發展所起的基礎性作用。學生學習目的的不協調性主要表現爲思想與行動的不協調。調查結果表明,33%的學生將準備在農村務農,但這部分學生在上勞動技術課時並不認真,平時也很少接觸農業科技方面的資料。同時,37%準備考大學的學生中有相當多的人在學習上並沒有顯現出相應的積極性,而是呈現出一種消極等待的學習態度。

三、對調查結果的思考

(一)當前農村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成因分析

當前農村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其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正在健康地成長,同時也存在消極的一面,不容忽視。

1.市場經濟發展的影響

從宏觀角度看,農村小學生深深地感觸到了國家經濟發展的快步伐,欣喜於輝煌的經濟成就。調查結果顯示,98%的學生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嚮往,其中有82%的學生對“競爭”這一市場經濟的本質屬性瞭解較深。從微觀角度看,市場經濟在農村的逐步深入,使農業的生產結構、生產方式不斷變化,而轟轟烈烈的農民打工隊伍更使農村人的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農村小學生對於這些變化極爲興奮,因爲他們享受到了蘊藏其中的經濟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們不願生活在農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結束學業而外出打工。

2.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響

隨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將有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上大學的機會,以至於部分學生對考大學信心十足。但是,我國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製度的改革,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也很大。調查結果表明,26%的學生認爲家庭難以負擔未來讀大學的高額費用而放棄考大學的願望;52%的學生認爲大學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從而在學習上漫無目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於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製度改革的影響,使部分德、才兼備的學生感到迷茫和失望,並逐漸淡化了對學習的興趣,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

3.農村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影響

素質教育是一種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對於學生的積極作用,是使他們認識到了具有真才實學、一技之長的重要意義,從而要求課堂教學更多地聯繫生活實際和生產實踐,並自發地牴觸以考試爲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學方式。其對於學生的消極作用,是使部分學生過多地追求學習的功利性,而忽視了學術性較強的文化課程的基礎性意義。

4.家庭教育的影響

當前,農村小學生中有一部分是獨生子女,處於一種相對優越的生活環境中,備受家人的寵愛,他們一般表現爲意志不堅強,缺乏進取精神,耽於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接觸衆多的學生家長後,發現很多家長對學生的要求較低,且大多數側重於紀律方面,而對學生提出考高中、特別是考大學要求的家長越來越少,從而在學習上對學生形成了一種內家庭鬆外學校緊的矛盾局面。

5.學校教育的影響

在農村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進程中,農村小學越來越重視特長教育和培養學生的個性。可是,由於資金和人才的制約,對於學生學習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需求無法滿足,從而導致學生需求與學校教育之間的矛盾衝突。

6.教師的影響

在諸多的影響因素中,我們認爲,教師對於學生的影響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當前的問題是,由於教師行爲滯後,所以使教師的教育和教學工作對學生學習產生的制約和負

面影響越來越大。

(二)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的對策

影響學生學習心理的因素非常複雜,因而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的任務十分艱鉅。爲了適應改革開放新形勢的要求,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應積極地幫助農村小學生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

1.增加投入,創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

當前,農村學生已經感受到了社會進步的快節奏,初步瞭解了滲透於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學習中,他們接觸的卻是落後的儀器設備、簡陋的實驗場所、過時的科技知識,這種強烈的反差必然使他們感到厭倦併產生牴觸。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軟件的投入,使儀器設備、實驗場所、科技知識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才能對學生產生求知的誘惑和刺激。

2.幫助學生準確地瞭解和把握未來

由於主客觀方面的原因,農村小學生對國家市場經濟發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質教育實施等的瞭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專題報告的形式,向他們介紹國家市場經濟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難以及未來的美好前景;向他們介紹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學性,收費制度的公平性、保護性,分配製度的靈活性、公正性;向他們介紹素質教育實施的具體內容、價值和未來取向,以幫助他們明辨是非,消除誤導。

進行職業指導,幫助學生了解不同職業主要是務農的特點、現狀和發展趨勢,從而使他們在學習期間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在畢業時選擇自己適合的就業崗位。

開設心理輔導課程,對學生進行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能力、考試心理、學習適應性等內容的輔導是當務之急。

3.在普通教育中滲透職業教育,使農村小學生成長爲適應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複合型人才

1986年,原國家教委等四部委聯合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農村教育“應該從辦學爲了升學轉到以爲本地區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爲主,兼顧向高一級學校輸送新生這個方向上來”。我們可以嘗試在農村小學進行小學後職業教育——學期職業培訓或“3+1”制的培訓。但我們應該引以爲鑑的是:傳統的也是落後的農村職業高中教育,當前步入了關、停、並、轉的惡劣境況。那麼,在農村小學實施職業教育,則必須致力於追求教學內容的科技化和教學方法的科學化。

4.緊扣素質教育的主旋律,制定科學的課程教學計劃和考覈標準,主動適應學生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需求

爲了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的特點,在普教中滲透職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就必須進行課程改革,相對均衡各學科在教學時間上的比重,淡化各學科考覈的學術標準,以使學生具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進行各學科的均衡學習和最感興趣的學科的強化學習。

5.改善教師待遇,改革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營造一個合理、高效的競爭環境,解決“教師行爲滯後”問題

發展經濟學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國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學習方法簡單和學習內容貧乏是與大多數教師能力差和缺乏主動性密切相關的,他們往往得不到應有的工資,沒有興趣,也沒有機會更新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我們的農村小學教育基本上是屬於這種情況。解決“教師行爲滯後”問題的有效辦法:一是提高教師的工資水平,爲他們提供接受繼續教育和進行終身學習的經濟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保證教師考覈的公開性、公正性、科學性,營造一個合理、高效的競爭環境;三是提高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的質量,改變當前繼續教育中的形式主義和低效局面。

小學心理調查報告13

1.課題的背景及意義

近年來,在筆者從事的心理諮詢工作中,發現師源性心理障礙的比例不斷上升。特別是教師不健康的心態所引起的學生不良的學習態度、師生敵對、衝突甚至輟學事件時有發生。這不僅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也給學校的聲譽帶來負面影響。在筆者接觸的中小學教師羣體中也有因爲心理健康問題停課甚至自殺的案例。這些現狀給我們敲起了警鐘,我們在關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也應該關注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有專家指出“一個人心理不健康影響的是他自己和家人,可一個老師心理不健康,禍及的是一大批學生或許多批學生”。作爲基礎教育的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現狀如何?調查研究這個課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它不僅關係到教師自身的生活質量、職業生涯發展,更關係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長。筆者在仙遊師範學校暑期舉辦的莆田市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培訓班這個平臺上,展開了莆田市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現狀的調查。

2.調查的目的與方法

2.1調查的目的:一是瞭解本市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現狀;二是瞭解其心理問題的成因;三提出合理的建議與對策,爲下一步培訓的內容與形式提供有建設性的建議。

2.2調查方法:採用SCL90量表作爲測量工具。SCL90對心理症狀(即有可能處於心理障礙或心理障礙邊緣的人)有良好的區分能力,適於測量某人羣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礙?哪種心理障礙及其嚴重程度。其總分超過160提示陽性症狀,其中因子分2-2.9爲輕度;3-3.8爲中度;3.9及以上爲重度。

2.3調查對象:莆田市80所小學,參與調查人數264人,其中女教師188人,男教師76人。

3.結果與分析

3.1小學教師心理問題現狀

SCL90調查數據顯示:莆田市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現狀不容樂觀,其中表現出輕度心理症狀的比例爲20.2%;有3.4%的小學教師存在中度心理障礙。從以上數據還可以看出,在被調查的教師中很多項目出現陽性症狀,其中強迫症狀比較突出排在第一位,比例爲26.8%,表現爲腦子變空了,記憶力下降,明知道沒必要但又無法擺脫的無意義思想、衝動及行爲表現。在訪談中一老師提到我現在一躺到牀上,就開始想我的學生什麼時候會打架,若打架會以哪種方式打?哪幾個學生可能參加?明知道沒必要想卻又控制不了,晚上睡不好,第二天沒精神,我真不知道這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我現在才32歲呢。其次是抑鬱,比例爲26.6%,表現在精神不振,沒有目標感,不想說話,不想上課,自責等。排在第三、第四位的分別是人際關係敏感(19.1%)和敵對(17%)。在訪談中教師提到人際關係的圈子小,沒有什麼社會性的交往,同事的性別比例又是女性明顯多於男性,愛計較,喜歡咬舌頭,導致人際關係出現矛盾;加上目前評聘分開,競爭激烈從而引發人際關係緊張。同時有10.9%的老師出現軀體化症狀,表現爲呼吸系統的不適以及身體的不適感,如頭痛、頸背部及肌肉痠痛,有的出現胃口不好,入睡難,早醒多夢等症狀。

2.2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在職稱、性別等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

對不同性別教師的心理健康進行T檢驗,結果顯示女教師除了人際關係敏感和軀體化症狀較男教師高外,其它因子上都沒有顯著性的差異。

對農村的教師與城裏的教師進行T檢驗,結果顯示城裏的教師與農村的教師在各個因子上都不存在顯著性的差異。

對不同職稱的教師進行方差檢驗,結果顯示不同職稱的教師在心理健康方面不存在顯著性的差異。

2.3不同年齡段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存在明顯差異

對各年齡段的教師的心理健康進行方差檢驗,結果顯示在總均分上各年齡階段的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顯著性的差異。進一步的事後檢驗顯示,25—30、31—35年齡段的老師與36—40年齡段的老師之間存在顯著性的差異,從平均數上可以顯示25—30歲(1.50±0.40)教師的心理健康情況不如36—40歲(1.31±0.28)教師,31—35歲(1.56±0.42)教師的心理健康情況不如36—40歲(1.31±0.28)教師。40歲以上(1.36±0.28)的教師的心理健康也與31—35(1.56±0.42)年齡段的老師之間存在顯著性的差異,40歲以上教師的心理健康情況比31—35歲教師好。

從以上數據可以得出:36歲以上的教師心理健康狀況比25-35歲的教師相對較好。這與教師的角色適應,教學經驗,家庭情況有着密切的關係。剛畢業不久的教師沒有教學經驗,角色適應能力較差,難免出現緊張、焦慮、恐怖等消極情緒。等短暫適應後,對教師職業有了認同,也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卻面臨戀愛、結婚、生子,繁重的教學任務和多重的社會角色,使得一些老師產生了消極的情緒,引發心理問題。36歲之後,生活大多穩定,孩子相對大一些,教學經驗豐富,因此處於這個年齡段的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相對較好。

4.結論

莆田市的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現狀不容樂觀。SCL90調查顯示莆田市小學教師輕度心理問題檢出率爲20.2%;有3.4%的小學教師存在中度心理障礙。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強迫症狀、抑鬱、人際關係敏感、敵對、焦慮和軀體化等方面。調查還得出: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在職稱、性別、區域等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但不同年齡段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存在明顯差異,35歲-45歲之間的教師心態相對較好。

5.建議

5.1加大培訓力度,提高教師的自我調適能力

教師心理問題的產生與較大的職業壓力有關,但是與教師缺乏心理健康知識與自我調適能力有着密切的關係。從調查結果得出:有62%的被調查教師對心理健康知識不太瞭解,只有9.8%的教師認爲自己比較瞭解心理健康知識。從心理健康知識獲取的途徑上看,通過培訓獲取的只佔13.4%。當問到出現心理問題時如何調適?有36.8%老師回答不知道。不瞭解心理健康知識和自我調適的方法,使得很多教師對自己出現心理問題時,不知所措,沒有相應的防禦和疏導機制,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和加重。莆田市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培訓每年200多人,這遠遠不能滿足教師對心理健康知識的需求。因此希望相關部門能給予高度重視,加大培訓力度,增加培訓人數,儘可能做到全員接受心理健康專題培訓。授人以漁,終身受用,只有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力度,讓教師通過正式的渠道獲得心理健康知識,習得心理調適方法,纔能有效提升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

5.2增強管理者心理健康意識,優化校園心理環境

領導者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關係到整個教師隊伍的心理健康建設。筆者通過問卷調查了秀嶼區70所小學校長,您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採取了哪些具體的方法措施?您知道什麼是師源性心理障礙嗎?從調查中得出: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視67%,只有7.8%校長回答不重視;但問到具體採取什麼措施?79.8%沒有采取任何措施,11.6%回答偶爾開會有正面引導,主要靠教師自學吧;37.5%的校長不知道什麼是師源性心理障礙。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學校領導並未真正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如果說重視也只是表面文章,停留在口頭上。在訪談中一部分校長反應自己對心理健康教育這一領域都十分陌生,更不用說去引導其他老師或開展相關活動;另有一部分暑期參加培訓的老師也反應,學校並不重視,看誰方便就叫誰去。通過追訪,這些參加培訓的老師回去後大多數都沒有開專題講座或爲學校的心理健康建設做些什麼。但從反饋中瞭解到教師本人通過培訓後心理健康意識提高,並能習得一些方法進行自我調適。

因此,希望負責各學校心理健康有關工作的校長、副校長或分管行政應先接受相關培訓,提高管理者心理健康意識,促進其從管理者角色出發,構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平臺,優化校園心理環境,促進教師羣體心理健康朝良性發展之路邁進。

5.3改進心理健康培訓模式,增強培訓實效性

仙遊師範暑期小學心理健康師資培訓班,爲期10天,從初期的以講座爲主的模式逐漸向以講座、案例、討論、演練相結合的培訓模式,提高了實效性。但仍然存在培訓內容過多,專業性過強,教師自我調適內容較少,實例分析與操作層面的訓練也相對薄弱。因此,改進培訓的模式與內容,增加實例分析以及教師常見心理問題的調適方法與訓練,採用小班上課與輔導,增強培訓實效性,纔能有效提高小學教師隊伍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