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縣農戶科技需求基礎調查情況報告範文

學識都 人氣:2.52W

隨着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步伐的不斷加快,農民的種植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爲了進一步摸清農民糧食生產水平、技術水平、大面積生產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和農民對技術的需求,明確我縣不同生態區域農民需要哪些農業技術種植何種作物可以增加收入,通過對全縣2個鄉鎮20個農戶的問卷方法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目的在於準確瞭解掌握目前我縣農村不同生態區域、不同種植類型、不同從業類型的廣大農民的真正技術需求,探索爲不同生態區域、不同種植類型的廣大農民提供技術服務的有效形式和途徑,爲農技隊伍建設和技術推廣模式改革以及政府職能決策部門提供決策依據。現將調查情況彙報如下:

武隆縣農戶科技需求基礎調查情況報告範文

一、調查基本情況:

按照重慶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的具體要求,我縣選擇有代表性的巷口鎮、鳳來鄉2個鄉鎮共20戶農戶作調查對象,每個鄉鎮調查種植大戶1戶,村社幹部2戶,科技示範戶2戶,普通農戶5戶,對不同類型農戶進行問卷調查,調查時,調查人員親臨調查現場,主動找到調查農戶的戶主,採取會見式方法,按照調查問卷的內容逐項調查記錄。原始調查問卷完成以後調查人和被調查農戶簽字確認有效。

通過調查,收回有效問卷20份(1)調查對象中35歲以下6人,佔30%,36-50歲12人,佔60%,51-60歲的2人,佔10%;(2)調查對象中家庭第一勞動力男性農民的18人,佔90%,女性2人,佔10%。(3)家庭中第一勞動力文化層次爲:小學文化程度3人、佔15%;初中文化程度11人、佔55%;高中文化程度6人、佔30%。(4)所在經濟生態區域範圍均爲渝東南經濟區;農戶所在地理區域爲低山區17戶和中高山區3戶;當地海拔高度在400米以下的4戶,400—600米之間的4戶,600—900米的12戶。(5)家庭人口組成各異,調查家庭中家庭總人口3人以下的1戶,3-4人的11戶,5-6人的7戶,6人以上的1戶。

二、調查結果

(一)農戶耕地資源狀況:

在被調查的20個農戶中,人均耕地0.5畝以下的沒有,人均耕地0.5-1.0畝的佔35%,人均耕地1.1-2.0畝的佔55%,人均耕地2.0畝以上面的佔10%。40%的農戶人均土地減少了,5%的農戶土地面積增加了,55%的農戶人均土地沒有變化;40%的農戶人均土地減少的原因是:25%農戶由於退耕還林,10%由於建設徵地,65%由於其它原因。

(二)、糧食與勞動力問題。20戶調查戶中90%的不擔心家裏會缺糧,只的10%的`擔心缺糧;在農忙季節有65%的農戶表示他們都較缺勞力,35%的回答不缺勞動力。在缺勞力的家庭,農忙季節,30%的家庭需僱工,55%的需換工,15%用農用機具來處理勞動力短缺問題;幾乎100%的被調查者回答他們可以管理他們現有的土地,但是,管理自己的土地只是爲了口糧,依靠種植糧食根本無法致富。由於種地辛苦,投入大、產出低,90%的農民不願意在家務農。

(三)、家庭收入主要經濟來源:通過問卷調查20戶當中,90%的家庭收入都較以前增加了,20xx年底人均純收入1500以下的佔5%,1500-2500元的佔45%,2501-4000元的佔45%,4000元以上的佔5%。15%的農民主要家庭收入的增加必須通過外出打工來實現。40%農民靠種植業,20農民靠養殖業,25%農民靠其它來源來實現。依靠管理的農作物一年人均產值500元以下佔10%,500-1000元佔45%,1001-2000元佔35%,2000元以上佔10%。

(四)、種植業投入情況:糧食生產的投入情況:在所有的投入中,農民對化肥的投入遠遠高於其它農用生產資料的投入,從調查的20戶當中,除兩戶種植大戶,其它每戶投入肥料1041元;種子192元;農藥97元;農膜158元。農藥的投入波動性最大,不同年份、不同區域、不同農戶投入量差距相當大。

(五)、農戶對農業科學技術信息的需求

目前,農戶最關心的問題是農資價格佔50%和農產品價格35佔%,其次是缺勞力;最需要的技術是田間栽培管理技術佔55%,其次是新品種、病蟲害防治和科學施肥技術;最受農民歡迎的農業技術是測土配方施肥佔50%,其次是病蟲害防治技術佔20%,第三是免耕栽培和農產品簡單保鮮貯藏技術;最關心的農村政策是種子直補佔60%和農產品價格保護佔35%;最關注的農業信息是農業農村政策佔40%,其次是農產品市場行情和種植管理技術各佔30%;100%農戶回答他們知道有機肥和化學肥料的區別;60-90%的農戶回答他們都不能識別真假化肥、種子和農藥;90%的農民都關心出售農產品質量安全,都知道盡量少打或不打農藥;60%農民知道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35%的農民知道國家規定的限用和禁用的農藥種類。

農戶通過農技員獲取農業技術的佔60%;通過自己電視、雜誌等途徑獲得的佔15%;通過左鄰右舍交流的佔10%。通過培訓班或現場示範的佔15%。對當地農技員是否滿意:85%滿意或基本滿意;15%的很少見到農技員,或者是對農技員無印象。

(六、農民收入情況:大多數農民家庭收入包括三大部分,三大部分收入相輔相成。對於我們調查到的農民主流,其家庭收入一般都要包括三大部分,即種植、養殖、其它和打工所得。靠種地收入的佔40%,靠其它收入的佔25%,靠養殖收入的佔20%,靠邊打工所得佔15%。因此,說明大多數農民的生活能不能過得富裕,還主要靠種植業和養殖業。種植業跟養殖業聯繫比較緊密,養殖業的收入是種植業的一部分轉化而得的。如果種植業收成不好,養殖業就會受到很大牽扯。因此農民對種糧食和養殖業所得收入所佔的比重較高。接受調查的20戶在家務農的主要勞動力,如果在城裏可以找到工作,有95%的農民不願在家務農。90%的農民家庭人均年收入突破1500-4000元。

三、調查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農民最關注的是“農業農村政策”和“農產品價格保護”,證明農民想國家對農產品實行最嚴格的價格保護措施,農業是弱質產業,也是最基礎的產業,還是不能替代的產業;農民是最基層的羣體,也是最弱勢的羣體、收入產出不成比例的羣體,最重要地是解決人們吃飯問題的羣體。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改善我國農村、農民面貌,提高農民收入是最基本的問題,要提高農民收入,農產品價格保護是最根本的措施。

調查中發現:農村、農業自然資源流失現象較重,包括農村土地、勞動力、農業資金等等,土地經營在農戶中的實際地位有了根本性變化,土地在農民觀念中的地位已經降低了許多。農民期望國家在這些方面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措施,確保農業、農村有一個穩定的發展空間和環境。75%農民把家庭致富的現實方向鎖定在非農活動中。在回答“如果在城裏可以找到工作,你願意務農嗎?”時,95%的受訪者選擇的是“不願意”;家庭經濟收入來源:40%的依靠種植,20%是依靠養殖,15%的靠外出打工,還有25%靠其它收入。要提高農民的種地積極性,除了現有政策加大執行力度外,還應該儘快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確保我們農民利益能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有所增加纔是的。

調查中發現,農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認識也有新的提高,知道了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第一因素是合理有效使用農藥、化肥、飼料加劑等化學元素,絕大多數農民都能自覺不打或少打農藥了,但也有一些農民不知道國家限用、禁用的農藥品種,難免造成農民誤購限用、禁用農藥使用。各級農業行政執法部門應該加大力度整治農資市場秩序,確保農民用上安全、效高的化肥、農藥、種子。防治農資市場亂漲價、假劣農資坑農、害農事件的發生。

調查還顯示: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深入。特別是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的出臺,各種支農、惠農、扶農、工業反哺農業政策相繼出臺,農民得到了實惠,農民家庭經濟收入呈現出增加勢頭,這已形成農民的共識。從這次調查中表現出來的家庭人均純收入都比以前提高了許多。

四、調查結論:

基層農業技術服務組織主要是鄉級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是鄉鎮機構的重要部分。一是,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必須是“以農爲本”的推廣服務理念,加強與農民溝通,做農民知心朋友,關心瞭解農民生產的生活生產需要,和農民朋友共同探討所關心的問題,不斷完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拓寬信息渠道,傳授實用技術,爲農排憂解難,提高農民的技術能力和素質,取得農民的信任,使農業科技成果得以儘快轉換成現實生產力。二是,農民最需要的三方面信息:購買信息、出售信息和科技信息。在農技推廣服務時,要考慮到不同類型農戶的不同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術培訓,進行分類指導,着力提升他們自身的生產能力。三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一方面農民種植、養殖離不開農牧業生產動態信息、農產品、牧產品市場行情信息、種植、養殖技術信息、防災救災技術信息,另一方面,農業部門的各類信息無法及時地、有效地傳遞到農民心中去,用於指導具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影響信息傳遞。因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農民自身問題,如他們還不善於積極主動地與外部世界溝通,不善於認真有效地利用多種渠道獲取有用信息;另一方面是外部條件問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主要表現爲:農村信息傳播的硬件設施落後,大衆傳媒的信息內容有明顯忽視農村農民的偏向,應當由公共部門提供的信息服務體系不夠完善。四是,農業生產經營的信息服務,特別是技術信息服務,政府部門應當給予大力支持;鄉鎮農業服務部門在加大技術服務的同時,加強化農業、牧業信息的傳遞力度,把農民需要的政策信息、技術信息、新品種信息、新的栽培技術信息、新的養殖技術信息、新的經營管理技術信息、生產動態信息、市場行情信息、民情民意信息有針對性地收集、整理、傳遞。五是,農民認爲效果最好的技術服務和最能接受的方式是:技術人員下鄉具體指導、舉辦各種技術培訓班,所以,專業技術人員的直接指導是不可缺少、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總之,從農民科技服務需求調查的結果看,農業技術人員經常深入農業生產第一線進行技術指導、設立示範點和示範戶是最有效的農業技術傳播途徑,創新服務機制,急農民所急,想農民所想,供農民所需,加強溝通,多作宣傳,搞好培訓,狠抓示範,切實指導,理順科技成果轉化的機制,縮短技術傳播鏈,從而更好地爲廣大農民提供有效的技術服務。,武隆縣農戶科技需求基礎調查情況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