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帶動就業 崗位更具“含金量”

學識都 人氣:6.75K

讓新增的崗位更有“含金量”,而不是單純地“騰”、“擠”崗位,以創業帶動就業是解決之道。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幫助1萬人成功創業。”

創業帶動就業 崗位更具“含金量”

成功創業不僅需要有創業的人,也需要有創業的氛圍。創業文化如何根植?創業成本如何降低?創業模式如何更新?會場裏不少代表委員直指創業瓶頸,建言獻策。

學校要成催生創業人才前沿

來自就業推進一線的汪美萍代表有一個明顯感覺,今年兩會上代表提就業壓力的少了。但她同時又感覺,就業是常態工作,不能因爲形勢復甦就產生懈怠。尤其是對於創業帶動就業,更應大力推進,“不僅能夠激發人才創新,同時可以帶來新的就業崗位。”

然而現實是:青年創業的比例還不是很高,在汪美萍對高校走訪中發現,大學生創業的數量非常有限。“青年人往往爭當白領,不當首領,創業意識不足,制約了創業創新。”張幼文代表對此亦有共識,現在上海文化中商業文化色彩較濃,但創新文化不足,這在創業方面尤爲明顯。

“要更加重視學生的創業教育。”劉玉祥委員談到,學校作爲創業人才“萌發”的最前端,應有意識地通過課程的設置、活動的開展,使創業文化根植大學校園,讓有志於創業的學生獲取創業理念、瞭解創業知識,使學生的創業心態、素質儘可能地與社會創業要求的較高標準相匹配。

祝衛代表說,很多人都是懷着一腔熱情,盲目貿然地走上創業之路,最後往往摔得很慘。這就要求對我們的大學教育進行反思,是培養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學生,還是學以致用的人才。

政府要降低創業門檻

“創業成本太高,將不少懷着成功夢想的人擋在門外。”在張紀懷代表看來,對剛走入社會的大學生而言,往往面臨創業經驗不足、融資困難等制約,尤其是在中心城區,房租相當高,租個門面就花去成本的一大半。他認爲,要創業帶動就業,需要政府改善創業環境,進一步完善服務體系,降低創業門檻。

汪美萍提到,爲營造鼓勵創業的氛圍,政府已經出臺了很多扶持政策及專項計劃,但知曉率不高。另一方面,政策的流程過於繁瑣,操作性不強,這樣一來,政策無法真正惠及到有需要的羣體。她建議,要進一步暢通渠道,建立起方便快捷的信息查詢和諮詢平臺。同時,政府可對創業成功的成果,進行有償購買。這不僅有利於創業門檻的降低,創業者也能享受到高質量、低收費的服務過程。

爲居家創業“開個口子”

統計數據顯示,世界上95%以上的企業是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吸納了約65%—80%的勞動力。要降低創業成本,能否坐在家中足不出戶創業?劉小龍代表說,在國外很多企業最初從“居家創業”起步,這種創業模式能否移植到上海,讓居家創業在上海“遍地開花”?

劉小龍介紹,“居家創業”模式准入條件低,成爲增加就業的可選渠道。上海工商部門2009年出臺相關管理辦法,對從事軟件開發、電子商務等項目的大學生創業者,可以在由政府提供的場地內進行集中登記,再自行選擇辦公地點。

目前,上海有些區已率先成立居家創業中心,將靈活的創業理念注入到行業中,如將青年大學生創業集中登記的'經營項目範圍,向會展策劃類、信息服務類、創意文化產業類等適合居家創業的項目拓展。

“居家創業”催生創新型企業,從而帶動就業,不過也遇到障礙。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居民住宅未經許可禁止“居改非”,這就使“居家創業”陷入一種尷尬。政策、現實的障礙如何破除?劉小龍建議,“居家創業”不一定要改變住宅的使用性質,但需要政府層面“開出一個口子”,即允許創業者在不影響周圍居民的前提下在住宅內開展特定行業的商業活動。可以借鑑香港經驗,加強居家創業的後續監管。且創業者要徵得周圍幾家鄰居的同意,纔可向工商部門提出註冊申請。

百姓心聲

環境好,創業的信心更足

上海浩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王斌

去年4月,我帶着手機軟件開發方面的技術,揹着包走進了楊浦區的“創業苗圃”,在那裏的開放式辦公大廳,開始了我的創業生涯。3個月的時間,有創業導師爲我定位公司的商業模式,憑藉“創業苗圃”提供的服務券,免費享受了招聘服務以及如何申請政府各項扶持基金的培訓課程,受益很深。

在此之前,我也曾有過一段短暫的創業經歷,就靠一個人單打獨鬥,不知道政府對初創企業有何扶持,後來即使知道有某個政策,也不知道如何申請,加上運營模式出現偏差,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在這裏,有各種針對性的創業服務,還有志同道合的創業者,大家通過創業沙龍互相交流心得、傳遞信息,創業的種子在此生根、發芽並且傳播。前不久,我的公司順利從“創業苗圃”出殼,進入楊浦區科技創業中心繼續孵化之路。

創業離不開寬容失敗、鼓勵扶持的創業環境,環境好,創業的信心更足,成功的機率也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