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貓開店經營成本

學識都 人氣:2.6W

一、一般的商家

天貓開店經營成本

舉個例子,我來幫大家做個測算,其實“成本”不止是產品本身,而是產品整個銷售過程中不可避免發生的費用,最基礎的來說,“成本”一共包括6大項:

1、產品成本(比如20元);

2、包裝成本(內包裝,外包裝,吊牌,售後卡,包裝耗材,比如是5元);

3、物流成本(倉儲,快遞,比如是12元,這裏要說明,賣家說這不是“成本”,可以不包郵啊。但同學,對消費者購物過程而言,包郵不包郵,都是一次性支付,包郵的物流費用包含在其中,不包郵的消費者得加上快遞費後一併付款,人家只要掏出多少錢都算一次消費?管你包還是不包自己的說法?所以快遞是“硬成本”);

4、天貓扣點(平均扣點4%,60元銷售價計算,是2.4元);

5、稅收(就算平均8%吧,不要提網店不交稅了,天貓店鋪對應企業銀行賬戶,不是私人的銀行卡,所有交易一分錢的稅都少不掉,那就是4.8元);

6、拍攝和製作費用(快消品尤其很高,還要模拍,以單件產品SKU上架看,需要拍攝,修圖和後期製作等,算少點3%吧,所以是1.8元);

好了,上面6項成本,加起來是45.4元,佔60元銷售價的75.7%,而且是水漲船高,是銷售的硬支出,不可能降得下來。

那麼就是說,一件出廠價爲20元的商品,在天貓賣出去60元,硬成本就佔了75%以上,剩下的毛利爲25%左右,是15元。

那麼問問,你賺到了錢嗎?

可憐的是,除了上面的“固定成本”,“可變成本”更可怕,而可變成本分三項:

1、人工成本,就是說你要花錢養團隊做電商,做天貓的成本,算少點6個人吧(運營,設計,客服,庫管...),由於是天貓是公司化運作,員工的工資外,養老保險, 辦公支出全攤上,在杭州不會低於7500元/人,那麼每個月就是4.5萬元。如果按上述“乘3倍銷售”,你的店鋪每月銷售50萬元,人工成本爲9%。然而事實上,一般商家,人工成本能控制在15%之內的,就很不錯了。

2、廣告成本,廣告成本就是推廣,賣流量,這是電商作爲互聯網產業,必不可少的支出,一般而言,廣告的推廣成本最少不低於銷售額的12-15%。

超過20%也正常。按上述商品成交價60元爲客單價計算,每月銷售50萬元,需要銷售出8333件商品,每天需要銷售277件。如果天貓平均轉化率爲2%,每天需要引入UV(人)數爲13850人,假定廣告佔每日引入流量(UV數)的20%,那麼推廣需要引入2770人,在淘寶,營銷主要通過直通車,鑽石展位,促銷工具(比如聚划算),假定平均花費1元引入1個用戶,那麼每天需要花費2770元(其實遠遠不夠),那麼一個月需要花費廣告83100元,佔50萬月銷售額的16%。

這兩項相加,控制得好的情況下,約佔銷售額的22%-30%。

這就是說,固定成本加可變成本,全貼進去了,沒錢賺,或者最多打平……慢着,你真的沒虧本嗎?

還沒完,要做生意,需要多少錢,庫存得備多少貨?還有資金鏈和庫存的成本是多少呢?

繼續,按上面,假定月均銷售50萬,則一年爲600萬元的總銷售額。

按一年4季分解如下(假定平均售出率爲80%):

1季度銷售60萬,需資金約36萬,剩7萬庫存成本

2季度銷售100萬,需資金約60萬,剩12萬庫存成本

3季度銷售140萬,需資金約84萬,剩16萬庫存成本

4季度銷售300萬,需資金約180萬,剩36萬庫存成本

加起來,一年做600萬的生意,需要資金量在200萬-250萬之間。

在傳統行業,如果投資回報率低於15%,那麼這個生意還是不做的好:因爲每年CPI如果上漲10%,你投入的200萬,需要220萬纔會不貶值。

然後,上述固定成本加可變成本已經基本全開銷掉,沒錢可賺了,這裏還多出來資金量和庫存需要花的錢,這不虧得都底朝天了嗎?

好吧,這就是“一般來說”的商家在天貓的經營邏輯,我敢肯定的告訴你:百分之90%的天貓商家都是如此,疲於奔命。

那麼還有不一樣的嗎?

二、非一般的商家

上述經營成本分析後,那麼要在天貓生產,得這樣:

1、產品出廠價20元,乘以4倍銷售,固定成本得控制在50-60%以下,毛利纔會達到40-50%以上,年淨利可以達到10-15%,和CPI上漲差不多,其實還是沒賺錢;

2、產品出廠價20元,乘以5倍銷售,固定成本得控制在50以下,毛利纔會達到50%以上,年淨利可以達到20-30%,有點小錢賺了;

3、產品出廠價20元,乘以5倍以上銷售,比如乘以6倍,8倍,10倍.......慢着,你憑什麼乘以那麼多?天貓上任何品類都有成千上萬的競爭商家和同類產品,你的商品不具性價比,拼的是什麼?消費者憑什麼肯買這麼貴的東西?而且,網購不就是爲了貪便宜嗎?所以,一旦商品的銷售價是產品出廠價的5倍以上,你的“轉化率”和銷售就堪憂了。

好的,既然是“非一般的商家”,總還是有提升利潤的辦法:

1、客單價,如果客單價高於100元,而且合單率高於1.5(每個包裹包含幾件產品),物流,包裝成本會下降10%以上;但客單價高會降低轉化率;

2、轉化率,如果轉化率高於3%,則廣告成本會大幅下降三分之一以上;

3、回頭率,回頭率是不花錢的流量,重點是品牌,即產品質量和用戶體驗,那麼產品成本,拍攝和製作費用,包裝成本又會上升。

另外,就是所謂的塑造“品牌”和“調性”了,這無非是在競爭對手和市場中躍然而上,用“品牌”去建設消費者對產品的認知。換言之,即消費者本來的購物需求是從產品款式,品類,價格...等維度去淘寶和天貓這個大市場“搜索”並找到所需物品而產生購物的,變成了認識品牌,再按品牌的固有特徵去找到產品,比如“御泥坊”,“阿芙精油”或“三隻松鼠”,品牌即產品,品類即品牌,想到精油就想到阿芙,乾果即三隻松鼠。但這不易成功,因爲每個淘寶的“類目”,消費者記住的只能是第一,理論上沒有第二。血淋淋的真相撥開:第一的是燒錢而不是賺錢,靠燒錢打造品牌,燒錢獲得市場領先規模,靠市場規模獲得投資,再用投資擴大規模...如此循環,這其中哪有第二的戲好唱?當然也不是沒有“逆襲”的可能,“逆襲”的原則則是更大膽更夠狠的燒錢砸錢,虧本也要打敗第一,歸結起來,這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