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語故事

學識都 人氣:3.05W

四字成語故事1

【成語】: 嗟來之食

四字成語故事

【拼音】: jiē lái zhī shí

【解釋】: 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成語故事】:

周朝時,齊國遭饑荒。有個叫黔敖的財主在路旁擺下些食物,等着饑民過來吃。不久,便有個餓漢用袖子蒙着面孔,跌跌撞撞地走了過來。黔敖左手拿着吃的,右手拿着喝的,對他說:嗟(不禮貌的招呼聲)!來吃吧!那餓漢張大眼睛看了看黔敖和食物,說:我正是因爲不吃這種‘嗟來之食’(吆喝着施捨給我的東西),才餓成這副樣子的!

嗟來之食,指帶侮辱性的施捨。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互相征戰,老百姓不得太平,如果再加上天災,老百姓就沒法活了。這一年,齊國大旱,一連3個月沒下雨,田地乾裂,莊稼全死了,窮人吃完了樹葉吃樹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着一個個都要被餓死了。可是富人家裏的糧倉堆得滿滿的,他們照舊吃香的喝辣的。

有一個富人名叫黔敖,看着窮人一個個餓得東倒西歪,他反而幸災樂禍。他想拿出點糧食給災民們吃,但又擺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他把做好的窩窩頭擺在路邊,施捨給過往的饑民們。每當過來一個饑民,黔敖便丟過去一個窩窩頭,並且傲慢地叫着:“叫花子,給你吃吧!”有時候,過來一羣人,黔敖便丟出去好幾個窩頭讓饑民們互相爭搶,黔敖在一旁嘲笑地看着他們,十分開心,覺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薩。

這時,有一個瘦骨嶙峋的饑民走過來,只見他滿頭亂蓬蓬的頭髮,衣衫襤褸,將一雙破爛不堪的鞋子用草繩綁在腳上,他一邊用破舊的衣袖遮住面孔,一邊搖搖晃晃地邁着步,由於幾天沒吃東西了,他已經支撐不住自己的身體,走起路來有些東倒西歪了。

黔敖看見這個饑民的模樣,便特意拿了兩個窩窩頭,還盛了一碗湯,對着這個饑民大聲吆喝着:“喂,過來吃!”饑民像沒聽見似的,沒有理他。黔熬又叫道:“喂,聽到沒有?給你吃的!”只見那饑民突然精神振作起來,瞪大雙眼看着黔敖說:“收起你的東西吧,我寧願餓死也不願吃這樣的嗟來之食!”最後那個人飢餓而死。

本來,救濟、幫助別人實意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對於善意的幫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對“嗟來之食”,倒是那位有骨氣的饑民的精神,值得我們讚揚。

四字成語故事2

東漢末年,劉表過世,劉琮投降曹操,情勢對劉備與孫權極爲不利。劉備派諸葛亮隨魯肅一起前去東吳去說服孫權聯合抗曹。諸葛亮在孫權的殿前先後把張昭,虞翻、步陟、陸績的投降主義駁得體無完膚,孫權終於贊同聯劉抗曹

四字成語故事3

杯弓蛇影將映在酒杯裏的弓影誤認爲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懼。

筆走龍蛇形容書法生動而有氣勢。

撥草尋蛇比喻招惹惡人,自找麻煩。

春蚓秋蛇比喻字寫得不好,彎彎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跡。

打草驚蛇原比喻懲甲菟乙。後多比喻做法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

打蛇打七寸比喻說話做事必須抓住主要環節。

斗折蛇行鬥折:像北斗星的排列一樣曲折。像北斗星一樣彎曲,像蛇一樣曲折行進。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飛鳥驚蛇像飛鳥入林,受驚的蛇竄入草叢一樣。形容草書自然流暢。

封豕長蛇封:大;封豕:大豬;長蛇:大蛇。貪婪如大豬,殘暴如大蛇。比喻貪暴者、侵略者。

佛口蛇心比喻話雖說得好聽,心腸卻極狠毒。

蝮蛇螫手,壯士解腕手腕被腹蛇咬傷,便立即截斷,以免毒液延及全身,危及生命。比喻事到緊要關頭,必須下決心當機立斷。也比喻犧牲局部,照顧全局。

虎頭蛇尾頭大如虎,尾細如蛇。比喻開始時聲勢很大,到後來勁頭很小,有始無終。

畫蛇添足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餘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

驚蛇入草形容草書寫得矯健而活潑。

靈蛇之珠即隋珠。原比喻無價之寶。後也比喻非凡的才能。

龍蛇飛動彷彿龍飛騰,蛇遊動。形容書法氣勢奔放,筆力勁健。

龍蛇混雜比喻好人和壞人混在一起。

牛鬼蛇神牛頭的鬼,蛇身的神。原形容虛幻怪誕。後比喻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壞人。

強龍不壓地頭蛇比喻有能耐的人也難對付盤踞當地的惡勢力。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樣。

三蛇七鼠比喻爲害的東西多。

蛇化爲龍,不變其文比喻無論形式上怎樣變化,實質還是一樣。

蛇口蜂針比喻惡毒的言詞和手段。

蛇蠍爲心蠍:一種蜘蛛類的毒蟲。形容心腸狠毒。

蛇欲吞象蛇想吞下大象。比喻貪慾極大。

貪蛇忘尾比喻只圖眼前利益而不考慮後果。

爲虺弗摧,爲蛇若何虺:小蛇;弗:不;摧:消滅。小蛇不打死,大了就難辦。比喻不乘勝將敵人殲滅,必有後患。

握蛇騎虎比喻處境極險惡。

虛與委蛇虛:假;委蛇:隨便應順。指對人虛情假意,敷衍應酬。

養虺成蛇比喻縱容敵人,聽任其強大起來。

一龍一蛇比喻人的處藏或出或處,或顯或隱,隨着情況的不同而變更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過苦頭,以後一碰到類似的事情就害怕。

一蛇兩頭比喻陰險兇惡的人。

一字長蛇陣排列成一長條的陣勢。形容排列成一長條的人或物。

四字成語故事4

乘風破浪chéng fēng pò làng

【成語解釋】:乘:趁着。船隻乘着風勢破浪前進。比喻人的志向遠大,氣魄雄偉,奮勇前進

【成語出自】:《宋書·宗愨傳》:“愨少時,炳問其志。愨答曰:‘願乘長風破萬里浪。’”

【成語簡拼】:cfpl

【成語字數】:4個字

【感情色彩】:乘風破浪是褒義詞

【成語結構】:聯合式

【成語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語示例】:輪船在乘風破浪,汽車在駛過原野。(茅盾《子夜》五)

【近義詞】:披荊斬棘、高歌猛進

【反義詞】:裹足不前、垂頭喪氣

【成語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含褒義,形容事業迅速發展

【成語故事】乘風破浪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船藉着風勢,破浪前進動。比喻不畏艱險,奮勇向前。

這個成語來源於《宋史.宗愨傳》,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日:願乘長風破萬里浪。

南北朝時,有個年青人名叫宗愨,字符幹。他從小就跟着父親和叔叔舞劍弄棒,練拳習武,年紀不大,武藝卻十分高強。

有一天正是他的哥哥結婚的日子,家裏賓客盈門,熱鬧非凡。有十幾個盜賊也乘機冒充客人,混了進來。

正當前面客廳里人來人往,喝酒道賀之際,這夥盜賊卻已潛入宗家的庫房裏搶劫起來。有個家僕去庫房拿東西,發現了盜賊,大聲驚叫着奔進客廳。

一時間,客廳裏的人都被驚呆了,不知如何是好。只見宗愨鎮定自若,拔出佩劍,直奔庫房,盜賊一見來了人,揮舞着刀槍威嚇宗愨,不許他靠前。

宗愨面無懼色,舉劍直刺盜賊,家人也吶喊助威。盜賊見勢不妙,丟下搶得的財物,趕緊脫身逃跑了。

賓客見盜賊被趕走了,紛紛稱讚宗愨機敏勇敢,少年有爲。問他將來長大後幹什麼?他昂起頭,大聲地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幹一番偉大的事業。

果然,幾年以後,當林邑王范陽邁侵擾邊境,皇帝派交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討伐時,宗愨自告奮勇地請求參戰,被皇帝任命爲振武將軍。

一次,檀和之進兵包圍了區粟城裏林邑王的守將範扶龍,命宗愨去阻擊林邑王派來增援的兵力。宗愨設計,先把部隊埋伏在援兵的必經之路,等援兵一進入埋伏圈,伏軍立即出擊,把援兵打得個落花流水。

就這樣,宗愨果然替國家打了不少勝仗,立下許多戰功,被封爲洮陽候。實現了他少年時的志向。

四字成語故事5

成語名稱:黨同伐異

成語拼音:dǎng tóng fá yì

成語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實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貶義詞

成語結構:聯合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黨:同“儻”,指偏袒與結夥;伐:攻擊。與自己觀點相同的就袒護,與自己觀點不同就加以攻擊。泛指社會上拉幫結派。

成語來源: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黨錮傳序》:“自武帝以後,崇尚儒學,至有石渠分爭之論,黨同伐異之說,守文之徒,盛於時矣。”

成語造句:高陽《胡雪巖全傳·紅頂商人》:“其間黨同伐異的論調,非常明顯。”

黨同伐異的成語故事

公元前141年,劉徹即位,史稱漢武帝。他當政的第二年就下一道詔書,命朝廷大臣和各地諸侯、郡守推賢良文學之士。詔書下達後不久,各地送來了一百多個有才學的讀書人。武帝命他們每人寫一篇怎樣治理國家的文章,其有有個名叫董仲舒的文章寫得不錯,武帝親自召見他兩次,問了他不少話。董仲舒回話後,又呈上兩篇文章,武帝看了都非常滿意。

黨字開頭的成語

黨同伐異

包含有黨字的成語

黨同伐異

四字成語故事6

【成語】: 井底之蛙

【拼音】: jǐng dǐ zhī wā

【解釋】: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成語故事】:

一隻青蛙,住一口井裏。它高興時,在井裏跳來跳去,天熱了,在水中游上游下,覺得很快活:我是井裏的主人,多麼逍遙自在!

它正在自得其樂的時候,忽然聽見有人在叫它。它擡起頭向井口一看,只見一隻大海龜的頭幾乎遮去了井口上的半丬天。只聽見大海龜問它:青蛙老弟,你見過大海嗎?青蛙說:大海有我的井大嗎?海龜老兄,歡迎你下井來作客。大海龜被它說動了心,真想下井去看看。可是,它左腿還沒跨進井去,右腿的膝蓋已被井欄絆住了。於是,大海龜只好伏在井口上,告訴青蛙,海有多大、多深、多廣。青蛙這才知道,井外還有這麼大的天地。它又驚奇又慚愧,感到自己的見識太渺小了。

成語井底之蛙比喻見識短淺,卻又妄自尊大。

四字成語故事7

東漢時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唸經書的老師是很簡單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爲老師的人,就不簡單找到了。”因此他就拜郭林宗爲老師,而且派奴婢奉養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身煮粥給他吃。當魏昭端着煮好的粥進來的時,郭林宗便呵責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粥來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着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日終於看到你的真心啦!”於是大喜,將一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

四字成語故事8

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在年輕的時候,就讀過不少兵書,常常在人們面前談論作戰用兵的事情,即使父親趙奢也難不住他。很多人認爲他很有才能,但是他父親卻認爲他誇誇其談,不能承擔重任。

有一次,秦國進攻趙國。趙國大將廉頗採用了修築壁壘堅守的方法。後來,趙王聽信了秦國散佈的流言,以爲廉頗年老懦弱,不能低檔敵軍,就改派趙括代替廉頗。趙括到了前線,死搬兵書上的教條,完全改變了廉頗持久抗戰的計劃。秦將白起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便用計先截斷了趙軍的運糧後路,然後把趙軍團團包圍。趙軍糧絕,趙括企圖突圍,被秦軍一箭射死,四十多萬趙軍一下子盡被殲滅。

四字成語故事9

三國時,劉備想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打天下,於是就去隴中請他。劉備的老闆劉表一向就對劉備不滿,平日裏給他準備的飯都是殘羹冷炙。這天,劉備吃過飯,到諸葛亮那裏坐了沒一會兒,肚子就開始疼,一會兒工夫就上了三次廁所,諸葛亮心想,老劉今天身體不好,拉肚子還辛苦地跑到我這裏來看我,很感動,於是就出山了。廁所在農村又叫茅房,茅廁,茅廬。於是後人就把這段典故形容爲“三顧茅廬”。

四字成語故事10

武則天掌權期間,有人控告文昌右丞周興和丘神績串通謀反,武則天命令來酷吏俊臣審查此案。來俊臣正在 和周興辦理案子一起吃飯,他問周興說:“囚犯多不肯招認,應該採取什麼辦法 ? ”周興說 :“這太容易了 ! 擡個大甕來,用炭火在四面烤,再叫犯人進到裏面,還有什麼能不招認 ! ”來俊臣派人找來一口大甕,按照周興出的主意用火圍着烤,然後站起來對他說:“有人告你謀反,太后讓我審查你,請老兄自己進到甕裏吧! ”周興十分驚恐,叩頭認罪。

四字成語故事11

曹操有一次行軍打仗,士兵們走得都很累,沒有精神也沒有鬥志。曹操就騙他們說:“前面有個梅莊,梅莊裏有個梅小姐,長得天姿國色,豔美無雙,誰第一個到達戰場,我就把梅小姐許配給他做老婆。”士兵們一聽都來了精神,一個個口水都流下來了。終於在規定時間到達了官渡,打敗了袁紹,後人稱這個典故爲“望梅止渴”。

四字成語故事12

成語名稱:一日千里

成語拼音:yī rì qiān lǐ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進展極快。

實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褒義詞

成語結構:主謂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原形容馬跑得很快。後比喻進展極快。

成語來源:戰國·宋·莊周《莊子·秋水》:“騏驥驊騮,—日而馳千里。”

成語造句:鄒韜奮《抗戰以來》:“他們的組織和工作更是一日千里,蒸蒸日上。”

一日千里的成語故事

出處:《史記·刺客列傳》戰國時期,燕國太子丹在趙國作人質時,與同在趙國、尚未做秦王的贏政相處良好。後來,贏政回國做了秦王,太子丹也在秦國做人質,贏政不但沒有顧念舊情、加以特別照顧,反而處處冷待、刁難他,太子丹見此狀況,便找了個機會,逃回了燕國。回國後,太子丹一直耿耿於杯,想報復贏政。但由於國家小,力量薄弱,難以實現自己復仇願望。不久,秦國出兵攻打齊、楚、韓、魏、趙等國家,漸漸逼近了燕國。燕國國君害怕極了,太子丹也憂愁萬分:就向他的老師鞠武求教能夠阻擋秦國侵吞的好辦法,鞠武說:“我有一個好朋友,名叫田光,他很機智,有謀略,你可跟商討一下。”田光請來了,太子丹非常恭敬地招待了他,並說“希望先生能替我們想個辦法,抵擋秦國的侵吞。”田光聽了,一言不發,拉着太子丹的手走到門外,指着拴在大樹旁的馬說:“這是一匹良種馬。在壯年時、—天可以跑千里以上,等到它衰老時,劣馬都可以跑在它的前面。您說這是爲什麼呢?”太子丹說:“那是因爲它精力不行了。”“對呀!—現在您聽說的關於我的情況,都還是我壯年的事,您不知道我已年老了,精力不行了。”田光停了停又接着說:“當然;雖然有關國家的大事我已無能爲力,但我願向您推薦一個人,我的好朋友荊坷,他能夠承擔這個重任。後來,太子丹結交了荊軻,派去行刺秦王,但最後行刺以失敗告終。

一字開頭的成語

一人得道 一去不復 一年被蛇 一年被蛇 一馬不跨 一客不煩 一身是膽 一暴十寒 一絲不苟 一意孤行

包含有一字的成語

不以一眚 二者必居 分一杯羹 千夫諾諾 千羊之皮 一飯三遺 一文錢逼 一言爲重 一言興邦 一沐三捉

四字成語故事13

項羽在少年時代不喜好讀書寫字,改學擊劍,也不肯好好學。叔父項梁很賭氣,項羽說:“學寫字只要能記記姓名就夠了。擊劍是對付個把人的,也不值得學,我要學習抵敵萬人的本領。”項梁於是教他兵書,他很高興,但也只求略知粗心,不肯認真鑽研。 聽說,項羽二十二三歲時,身體魁梧,體力健壯,能把幾百斤重的鼎舉起來。

四字成語故事14

【成語】: 九牛一毛

【拼音】: jiǔ niú yī máo

【解釋】: 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極大數量中極微小的數量,微不足道。

【成語故事】:

西漢時代有個很有名的大將軍名叫李陵,他奉漢武帝的命令,率領軍隊去攻打匈奴。後來,因爲兵力不足而戰敗投降。武帝聽到這件事以後非常生氣,他覺得李陵不但不能立下大功,反而輕易對敵人投降,其它的大臣們也紛紛指責李陵的不忠。只有太史令司馬遷爲李陵打抱不平,他仗義直言說道:李陵將軍孤軍奪戰,每一次出兵攻打敵方都有很好的成績。而這一次,他沒有得到李廣利(擔任正面主攻任務的將軍)的協助,五千人的步兵雖然被八萬匈奴兵團團圍住,但是仍然冒死對抗,而且連續打了十幾天的仗,還殺傷敵兵一萬多人,直到糧草都用盡了,纔不得不假裝投降,這樣的戰績大概沒有幾個人能做得到,李陵實在是個了不起的將領啊!至少他的功勞能夠抵他的罪過吧!

漢武帝聽到司馬遷不但爲李陵辯解,而且還諷刺他的親戚李廣利,頓時火冒三丈,立即下令把司馬遷打入死牢,接着又判了司馬遷當時最殘酷、最恥辱的宮刑。司馬遷遭受到如此大的打擊,受到這種侮辱,好幾次都想自殺一死了之,可是他想到自已這種情形即使死了,在大家眼中也不過就像是九牛之一毛,不但得不到任何人的一絲同情,還會受到大家的嘲笑。於是,他下定決心、勇敢的活下去,最後終於完成《史記》這部名流千古的史學鉅着。

四字成語故事15

成語名稱:螳臂當車

成語拼音:táng bì dāng chē

成語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自不量力。

實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貶義詞

成語結構:主謂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螳臂:螳螂的前腿;當:阻擋。比喻自不量力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敗。

成語來源:戰國·宋·莊周《莊子·人間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

成語造句:劉斯奮《白門柳·雞鳴風雨》第二章:“憑着區區一個海寧,未免過於勢單力弱,近乎螳臂當車。”

螳臂當車的成語故事

春秋時,魯國有個賢人名叫顏闔(hé),被衛國靈公請去當其太子蒯瞶(kuǎiguì)的老師。顏闔聽說蒯瞶是個有凶德的人,到衛國後,就先去拜訪衛國賢者蘧(qú)伯玉,請教如何教好蒯瞶。蘧伯玉回答說,您先來問情況是對的,有好處,但要想用您的才能教好太子是很難達到目的的。並進一步說道:“汝不知夫螳蜋(同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意思是:螳螂鼓起雙臂來阻擋前進的車輪子,它不知道自己是力不勝任的,而是確實認爲自己的這種舉動是好的,是有益的。顏闔啊!您的心是好的,但您的作爲像螳臂當車一樣,您要戒備啊!慎重呀

螳字開頭的成語

螳螂捕蟬 螳臂當車

包含有螳字的成語

螳臂當車 螳螂捕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