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四字成語故事8則

學識都 人氣:4.36K

1.開卷有益

經典四字成語故事8則

【釋義】打開書來看,就會有收穫。

【語出】宋朝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太宗日閱《(太平)御覽》第三卷;因事有闕(缺);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爲勞也。’”

【人物】宋朝初年,宋太宗趙光義命文臣李防等人編寫一部規模宏大的分類百科全書——《太平總類》。這部書收集摘錄了一千六百多種古籍的重要內容,分類歸成五十五門,全書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價值的參考書。宋太宗規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兩、三卷,一年內全部看完,遂更名爲《太平御覽》。當宋太宗下定決心花精力翻閱這部鉅著時,曾有人以國事爲重勸告他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過度勞神。可是,宋太宗卻回答說:“我很喜歡讀書,從書中常常能得到樂趣,多看些書,總會有益處,況且我並不覺得勞神。”

宋太宗由於每天閱讀三卷《太平御覽》,學問十分淵博,處理國家大事也十分得心應手。當時的大臣們見皇帝如此勤奮讀書,也紛紛努力讀書,所以當時讀書的風氣很盛,連平常不讀書的宰相趙普,也孜孜不倦的閱讀《論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謂。後來,“開卷有益”便成了成語。

2.鑿壁偷光

【釋義】在牆上鑿開一個小孔,偷借鄰家的燈光讀書。形容在艱苦的條件下仍堅持刻苦學習。

【語出】晉代葛洪《西京雜記》:“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熾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書映光而讀書。”

【人物】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爲家裏窮,沒錢上學,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牀上背白天讀過的書。揹着揹着,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着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3.刮目相看

【釋義】去掉舊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語出】宋朝楊萬里《送鄉僧德璘監寺緣化結夏歸天童山》:“一別璘公十二年;故當刮目爲相看。”

【人物】呂蒙小的時候家裏很窮,沒有機會讀書,後來跟着姐夫打帳很勇敢,得到了孫權的賞識。有一次。孫權很認真地對呂蒙說:“你現在是國家的棟樑,要好好讀書啊”。呂蒙嘻皮笑臉的回答說:“我現在整天打仗,忙得很呢,哪裏有時間讀書啊。”孫權很嚴肅:“我這個當國王的要比你還忙吧?我讀了那麼多書還嫌不夠用,現在還抽空讀許多史書和兵書,很有好處啊。你看現在曹操這麼老了,還很好學呢,你可不要把我的話當玩笑啊。”後來呂蒙下定決心,一有空就讀書,學識長見得很快。有一次,當時的大知識分子魯肅和呂蒙一起討論國家大事,魯肅常常被呂蒙問得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魯肅很高興地輕輕地拍拍呂蒙的背說:“以前我以爲你這個大老粗只是在軍事方面有本事,現在才知道你學問很好啊,看法獨到,你再也不是以前吳下(吳國)的那個阿蒙了!”呂蒙很自信地笑着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你怎麼能用老眼光看我呢。”

4.圍魏救趙

【釋義】指攻擊敵人後方,迫使進攻的敵人撤回兵力的戰術。

【語出】《三國演義》三十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虛;可縱兵先去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

【人物】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爲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採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5.一諾千金

【釋義】許下的一個諾言有千金的價值。比喻說話算數,極有信用。

【語出】《史記 季布列傳》:“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人物】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爲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讚揚。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項羽敗亡後,被漢高祖劉邦懸賞緝拿。後在夏侯嬰說情下,劉邦饒赦了他,並拜他爲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

有一個季布的同鄉人叫曹邱,專愛結交有權勢的官員,藉以炫耀和擡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曹邱卻不管季布的臉色多麼陰沉,對着季布鞠躬作揖:“我聽到楚地到處流傳着‘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這樣的話,您怎麼能夠有這樣的好名聲傳揚在樑、楚兩地的呢?我們既是同鄉,我又到處宣揚你的好名聲,你爲什麼不願見到我呢?”季布聽了曹邱生的這番話,心裏頓時高興起來,留下他住幾個月,作爲貴客招待。臨走,還送給他一筆厚禮。後來,曹邱生又繼續替季布到處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了。

6.莫須有

【釋義】原意是也許有吧。後指憑空捏造。

【語出】《宋史 岳飛傳》:“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

【人物】“莫須有”的典故,出自“宋史”岳飛傳,岳飛傳記岳飛被捕,案子將要做成的時候,韓世忠不服,找秦檜質問。秦檜說,岳飛兒子岳雲給張憲的反動信,雖然找不到了,可是“其事體莫須有”。韓世忠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這就是莫須有被人注意的開始。

7.桃李滿天下

【釋義】比喻一個人的學生很多,各地都有。

【語出】白居易《春和令公綠野堂種花》:“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人物】唐代武則天當皇帝時,有一個宰相叫狄仁傑,字懷英,太原(今屬山西)人。此人德高望重,敢於直言相諫,深得武則天賞識。武則天稱他爲“國老”(武則天即位時,狄仁傑已八十多)而不直呼其名。就是上朝時,武則天也不讓他跪拜。

武則天爲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採取多種措施,廣羅人才,並讓狄仁傑給他推薦能擔任將相的人才。狄仁傑推薦了張柬之、姚崇等數十人,這些人後來多成了名臣。有人對狄仁傑說:“你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朝廷裏有才能的大臣都是你推薦的,真是桃李滿天下啊。”

8.曲高和寡

【釋義】樂曲的格調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難覓。現多用於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藝術作品等高雅深奧,很難有人理解或接受。

【語出】戰國 楚 宋玉《對楚王問》:“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人物】宋玉是戰國時楚國著名的文學家,在楚襄王手下做事。有一次,楚襄王問他:“爲什麼有人對你有許多不好的議論呢?” 宋玉若無其事地回答說:“聽我講個故事:最近,有位客人來到我們郢都唱歌。他開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里》和《巴人》,城裏跟着他唱的有好幾千人。接着,他唱起了還算通俗的《陽阿》和《薤露》,城裏跟他唱的還有好幾百人。後來他唱格調比較高難的《陽春》和《白雪》,城裏跟他唱的只有幾十個人了。最後,他唱出格調高雅的商音、羽音,又雜以流利的徵音,城裏跟着唱的人更少,只有幾個人了。”說到這裏,宋玉對楚王說:“由此可見,唱的曲子格調越是高雅,能跟着唱的也就越少。聖人有奇偉的思想和表現,所以超出常人。一般人又怎能理解我的所作所爲呢?” 楚王聽了說:“哦,我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