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語寓言故事

學識都 人氣:3.95K

四字成語寓言故事:覆車之鑑

一個讀書人帶着他的幾名弟子外出,正好遇到天下雨,路滑,很不好走。

四字成語寓言故事

他們看到一輛飯車,正停在高高的山路上歇息着。讀書人用手指着那輛飯車對弟子們說:“你們看,那輛飯車要不了多會兒肯定會翻覆。”弟子們不解地看着那輛車說:“爲什麼呢?”讀書人說:“你們看就是了。”說着,他們繼續行路。

他們剛走了十幾步遠,忽聽到一片喧鬧聲從山路那邊傳來,他們驚奇地回頭看時,那輛飯車果然已經翻了。幾個弟子覺得老師果然料事如神。他們問:“先生,您何以知道那車會翻的呢?”

讀書人說:“我是從這件事的一種趨勢中判斷出來的。”

幾個弟子急切地說:“請先生講給我們聽,長長我們的見識。”

讀書人說:“你們看,天下着雨,道路泥濘難行,唯獨那高高的山路沒有爛泥漿,比較好通行。可是那條山路卻又高又窄,此時天雨,衆人駕着車只好都奔向那裏。而那輛飯車又有些自不量力,上了那條山路卻又走不動,還不顧別人着急,頑固地佔踞在高高的位置上,阻礙着衆人的車進去,它怎麼能不翻覆呢?”

弟子們點頭稱是,佩服老師的判斷正確。

讀書人接着又語重心長地說:“世上還有比飯車翻覆更大的禍患,你們都記住飯車的危險作爲教訓吧!”

有些身居顯要地位的人,若不稱職,反而成爲妨礙別人進步的絆腳石,那將是危險的。

四字成語寓言故事:斷織教子

戰國時期,有一個很偉大的學問家孟子。他小時候,他的媽媽爲了讓他能接受到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現在我們就來說說孟子小時候的故事。

他三歲時父親就死了,孟子便與母親相依爲命。孟母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爲給孟子找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搬過三次家。

起初,孟母爲給孟子的父親守墓,就居住在離墓地很近的地方,後來,她發現孟子老玩一些喪葬、痛哭的遊戲。孟母很是擔心,覺得這個地方不利於孩子的生長,就帶着孟子離開了,將家搬到一條街上住下。可過了段時間,孟母發現新搬的家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孟母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曆每月初一這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纔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啊。”於是,就在這裏定居下來了。

孟母給孟子解釋了幾次搬家的原因後,孟子終於明白了母親的良苦用心。從此,他走上了勤學苦讀的道路。儘管如此,他也跟別的小孩子一樣,有貪玩的天性。

有一天,逃學的孟子揹着書包假裝從學堂回家。母親叫他過來,問:“娘織的布好不好?”“好啊。”孟子正在奇怪母親爲什麼問這個,卻見母親一聲不吭地拿出一把鋒利的剪刀,將織成的一段布“咔嚓,咔嚓”剪成兩段。

孟子更是奇怪了,便問母親:“爲什麼要剪斷布匹?”孟母解釋說:“一個人的求學就如同織布,現在只學一半便停下來不學,與在織布機上剪斷布匹是沒有什麼差別的。”“斷織督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又懼的鮮明印象,從此他日夜勤學不息,再也不貪玩了。

孟子十五歲時,孔子的孫子孔極,在曲阜(fù)教書,孟母便鼓勵孟子到曲阜求學。從此,他開始正式接受到儒學的精髓,在孔極門下埋頭讀書。經過不斷的努力,他成了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爲“孔孟”。有《孟子》七篇流傳下來,是儒家經典之一。

四字成語寓言故事:駕馭木筏

傳說中,有往來於天上人間的木筏,駕馭木筏的人是真正勇敢無畏的人。

西漢時期,有個隱士叫羅君平。據說,他知道往來於天上和人間的木筏從人間到天上的時間,因此,凡是要到天上去的人,臨出發之前都要先到羅君平這裏來。

這一天,木筏出發的時間快要到了,羅君平家聚滿了將要乘筏上天的人。這時候,一個駕木筏的人從羅君平家中走了出來。上天的人中有一個趕緊上前,拉住他問道:“上天要經過曲折的河水,而天又是那麼高那麼大,一路上還有神怪精靈,木筏在行駛中有時還會顛倒過來。你經常駕着木筏漂浮在這樣的環境中,爲什麼你連手都不抖一下、一點也不害怕呢?”

駕木筏的人回答說:“我用了多年時間來學習駕馭木筏的本領,又用了三年時間來親自駕馭木筏,往來於天上人問。”

那人又問:“僅僅靠本領和實踐,就可以了嗎?”

駕木筏的人說:“當然不是。在每次駕木筏上天的時候,我憂慮的只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能活多少年,而根本就不考慮木筏是否能夠返回人問。我駕馭着木筏,一路上波浪翻騰,氣候千變萬化,反覆無常。有時陽光燦爛,雲蒸霞蔚,一下子又突然變得暗淡淡無光,明亮的白天剎時變成黑夜。有時候,木筏和波浪互相撞擊,猛然震盪起來像脫繮的野馬急馳狂奔,一會兒沉到波谷浪底,一會兒又像格鬥一般衝向高高的浪尖,恍恍惚惚的樣子,使我感到似乎有無數人在駕馭這木筏。每當這時,我的心情都非常鎮定,一點兒也不慌張。如果此刻心裏一慌,手腳就會不聽使喚了。只要心裏不慌亂,怎麼也不會跌倒,直至平安地到達目的地。”

那個問話的人深有感觸地說:“我想,你說的這些道理不僅適用於駕馭木筏,其實許多事情也都要這樣才行啊!”

我們從駕馭木筏中可以領悟到:不管幹什麼事,遇到什麼情況,都應該專心致志,毫不動搖,無所畏懼,勇往直前,這樣才能克服困難,爭取勝利。

四字成語寓言故事:曹衝稱象

三國時候,魏王曹操有個小兒子,名字叫作曹衝。曹衝自幼聰明伶俐、智慧過人,深得曹操的寵愛。曹衝做事愛開動腦筋、勤于思考,才只有五六歲的年紀,就可以想出辦法來解決一些連大人都束手無策的問題。

有一天,吳王孫權派人給曹操送來了一頭大象作爲禮物。北方是沒有大象的,曹操第一次見到這樣的龐然大物,心下很是好奇,就問送大象來的'人說:“這頭大象究竟有多重呢?”來人回答:“鄙國從來沒有稱過大象,也沒有辦法稱,所以不知道大象有多重。早就聽說魏王才略過人,手下謀士衆多,個個都智慧超羣,請您想個辦法稱稱大象的重量,也讓我等領教一下北方大國的風範。”

曹操頓時明白這是孫權給他出的一道難題,他可絕對不能丟這個面子,讓國威受損。於是他召集羣臣,傳令下去:能稱出大象的重量的人,重重有賞。大家都絞盡了腦汁,苦苦思索。有人說要做一杆大稈,曹操反駁說就是做出來了,也沒有人能提得動啊。有人說要把大象鋸成一塊塊地零稱,曹操斥責說怎麼可能把吳國送的禮物毀壞成這樣呢。人們你一言我一語,就是沒人想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

就在大夥兒都一籌莫展之際,小曹衝忽然走到曹操身邊說道:“父王彆着急,我有辦法,我們可以先把大象牽到船上,在船幫齊水處作個記號,再將大象牽走,把石頭運到船上去,一直到船到達先前作的記號爲止,這時石頭的重量就和大象的重量相等了。然後,我們再把石頭分別稱一稱,把這些重量加起來,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嗎?”

曹操聽了大喜,衆人也對曹衝的聰慧讚歎不已。就這樣,大象的重量終於被稱出來了。

兩千多年前,幼小的曹衝就有這樣驚人的智慧,怎不叫人稱讚。這個故事啓發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遇事要多動腦筋,經常鍛鍊自己的思維能力,使人變得越來越聰明。

四字成語寓言故事:樂不思蜀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各據一方,征戰不休,爭奪霸主的統治地位。其中,劉備管轄割據的地方稱爲蜀。

劉備依靠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一批能幹的文臣武將打下了江山,他死後將王位傳給了兒子劉禪。臨終前,劉備囑咐諸葛亮輔佐劉禪治理蜀國。劉禪是一位非常無能的君主,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樂,將政事都交給諸葛亮去處理。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嘔心瀝血地使蜀國維持着與魏、吳鼎立的地位;諸葛亮去世後,由姜維輔佐劉禪,蜀國的國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國大軍侵入蜀國,一路勢如破竹。姜維抵擋不住,終於失敗。劉禪驚慌不已,一點繼續戰鬥的信心和勇氣都沒有,爲了保命,他赤着上身、反綁雙臂,叫人捧着玉璽,出宮投降,做了魏國的俘虜。同時跟他一塊兒做了俘虜的,還有一大批蜀國的臣子。

投降以後,魏王把劉禪他們接到魏國的京都去居住,還是使他和以前一樣養尊處優,爲了籠絡人心,還封他爲安樂公。

司馬昭雖然知道劉禪無能,但對他還是有點懷疑,怕他表面上裝成很順從,暗地裏存着東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試一試他。有一次,他請劉禪來喝酒,席間,叫人爲劉禪表演蜀地樂舞。跟隨劉禪的蜀國人看了都觸景生情,難過得直掉眼淚。司馬昭看看劉禪,見他正咧着嘴看得高興,就故意問他:“你想不想故鄉呢?”劉禪隨口說:“這裏很快樂,我並不想念蜀國。”

散席後,劉禪的近臣教他說:“下次司馬昭再這樣問,主公應該痛哭流涕地說:‘蜀地是我的家鄉,我沒有一天不想念那裏。’這樣也許會感動司馬昭,讓他放我們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馬昭又問到這個問題,劉禪就裝着悲痛的樣子,照這話說了一遍,但又擠不出眼淚來,只好閉着眼睛。司馬昭忍住笑問他:“這話是人家教你的吧?”劉禪睜開眼睛,吃驚的說:“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麼知道的?”

司馬昭明白劉禪確實是個胸無大志的人,就不再防備他了。

劉禪身爲一國之主,居然樂不思蜀,甚至連裝着想念故鄉都裝不出來,貪圖享樂而志向淪喪竟到了這種地步,實在可氣可嘆。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放棄自己的理想,而要嚴格要求自己,志存高遠,不懈地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