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問題與對策論文

學識都 人氣:2.33W

摘要:知識經濟的到來要求理科類學生不但要具備專業技能,還應該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質。但是,目前我國大多理工類院校由於長期傳統思想以及功利主義的影響,人文教育的課程設置、資源分配等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文章認爲可以從:樹立適應人文教育要求的人才培養觀,營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環境以及構建科學的人文教育課程體系等方面着手,進一步增強理工科學生的人文素養。

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問題與對策論文

關鍵詞:人文教育;理工科院校;問題對策

一、人文教育相關概念界定

《現代漢語詞典》關於“人文”解釋:泛指人類社會各種文化現象,強調人的價值和思想觀念。人文知識涉及:歷史、政治、哲學、藝術、語言等方面。人文教育,主要是指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教授人文知識,實現其人格精神與品格提高的過程。

二、我國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發展現狀

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我國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已經進入了初步實行時期。總體而言,我國理工科院校普遍認識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併爲改善學校人文教育水平積極探索新途徑。但是,現階段我國部分高等學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由於受到長期傳統“重理輕文”等思想的影響,導致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分離,理工科學生的人際關係、語言表述等能力明顯短缺。如何創造性地解決此類問題是現階段理工科院校教育改革關注的重點,對我國教育的發展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三、我國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人文教育認識存在誤區

2001年,國家教育部高教司的《關於人才問題的調查報告》就顯示:畢業生文字表達方面很欠缺,對文學、歷史、哲學、音樂等重視程度相當低;不僅如此,其中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能夠較爲完整講述出孔子、孟子、老子等文化名人的思想見解,不到一半的人曾經較爲完整地讀過兩部外國文學作品。伴隨着學生就業難度增加,很多學生求學只是爲了以後好就業,在學習的過程中重專業、輕素質,重知識、輕能力,從而形成了急功近利的求學觀念。學生往往不願意參加人文講座與報告、學生會等文化活動,選擇文科類選修課,大多是爲了湊學分。這種狀況導致了我國培養出的理工科學生在技術專業領域與人文領域能力不相稱,知識結構單一、創新能力缺乏。

(二)人文教育方面資源有限

1.平臺資源匱乏,人文氣息不濃從教育的環境方面看,理工類院校學生的人文教育不但受制於狹隘的知識面,還缺乏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的薰陶。理工類學校大多比較關注實驗室的建設,對實驗儀器的要求十分嚴格,而人文教育方面投入少之又少,缺乏應有的平臺資源,人文社會科學的圖書和教材相對匱乏,並沒有建立專門的大學生文化活動中心、視聽教室。一些院校把修建學校建築、改善文化設施等視爲校園文化建設,並以物質文化建設作爲評價校園文化建設的指標,但是卻很少開展有品質的人文類活動,對各類文化教育活動往往流於形式,甚至把校園文化建設視作教育教學活動的管理手段。2.人文教育類師資力量薄弱目前理工類院校科學教育投入和人文教育投入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人文教師工資待遇低,科研條件差,嚴重打擊其工作積極性,一些教師忙於開展第二職業,無法專注於教書育人,對待學生教育很敷衍。還有些學校人文類的老師數量只是個位數,一個老師往往要奔波於各個年級各種不同課程間,教師的教育任務繁重,導致其往往無法專心科研。有些理工類院校的人文由於教師師資力量不足,人文類課程教育多數以選修的形式進行,並且大多數上課是在晚上或者週末,甚至是不同專業學生混雜在一起,人員規模龐大。

(三)人文課程設置不合理

1.課程設置缺乏科學性我國文理分科一般從高中開始實行,這也致使理科學生從小對人文類課程的瞭解不足。進入大學階段,我國各理工類院校一般把哲學、歷史、文學以及藝術課作爲選修課設置,對於其內容大多由選修課老師自行決定,既沒有統一的`規劃也沒有固定的教材和統一編制的教學大綱。這樣的結果就是,各高校關於文、史、哲等基礎性人文類課程種類設置不是過於狹窄就是過於繁雜。2.人文教育類課程設置不足理工類院校普遍存在人文教育課程設置佔比不足,人才培養模式單一的現象。我國大多數理工類專業人文教育類課程佔總課程的課時數一般不超過10%,而國外發達國家一般都在20%以上。比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就有一項要求,理工科的學生要修滿8門關於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的課,且該課佔總課程的比不得低於20%。最近又制定一項規定,理工專業的學生對人文社科類的學習必須系統化。

四、完善我國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的對策

(一)樹立適應人文教育要求的人才培養觀

理工科院校首先要轉變教育理念,尤其是領導層要從根本上加強對人文教育的重視,只有重視人文教育才能認識、理解人文教育的內涵以及對學生髮展具有無法替代的意義,才能逐漸轉變人才培養的模式,在教育過程中不斷融入人文精神,最終才能滿足當今社會對綜合性人才的需求。華中科技大學的楊叔子院士認爲,工科的基礎在理科,理工科的基礎在文科。這不僅僅是對華中科技大學人文教育發展的概括,更值得理工科院校深思。只有觀念上重視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才能正確落實人文教育。

(二)營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環境

1.營造有人文內涵的校園環境理工科院校的校園環境營造,一方面:讓校園充滿人文內涵,可以圍繞學校的發展歷史、著名校友或者行業精英,從教育或者審美的角度出發,精心打造人文景觀,使之充滿人文氣息,讓人文教育融進校園的每一面牆。另一方面:讓人文教育和校園文化活動相結合。可以通過開展諸如:體育活動、科技活動以及公益類活動等鍛鍊學生的智力,健全學生的身心,加強學生的合作和人際交往能力。還可以充分挖掘學校的資源,以學生興趣爲中心,尋找理工科和人文學課學生團結合作的契合點,開展校園社團活動,取長補短,共同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2.營造濃厚的學術環境高校之間的交流,最爲重要的是學術的交流。李大釗曾經就說過:“只有學術上的發展,值得作大學的紀念。”人文教育中的學術活動不僅可以爲學生提供世界觀、方法論、學術精神等文化果實,還能起到指引、促進、規範的作用。因此,理工科院校可以充分發揮學術活動在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作用,渲染校園學術文化氛圍。當然,學校校園學術文化氛圍的形成離不開學校政策的指導、學科建設的支撐。學校的政策越明確具體,學術活動的開展就越有方向;學科建設越合理,學術活動就越有活力。

(三)構建科學的人文教育課程體系

1.樹立“以人文本”的課程理念人文教育課程的設置的目的是爲人和社會的發展提供所需要的知識。理工科類的學生將抽象的知識轉變成具體產品時,不僅要考慮技術方面的因素,還要綜合考慮價值取向、社會需求等。不管是建構主義課程觀、人本主義課程觀還是後現代課程觀都圍繞着學生主體,由學生自我構建知識體系、內化知識、體驗情感。因此,人文教育課程要“以人爲本”,課程設置形式可以採用多種方式相結合,比如:人文課程安排可以將必修課、選修課以及實踐課相結合。課程內容應該結合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及生活經驗,要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形成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更好地吸收內化。2.加強各類課程之間的聯繫人文教育所涵蓋的知識範圍十分的龐雜。學校教育在有限的時間上根本無法將所有的內容納入課程教學。因此,人文教育課程要依據學生的學習發展特點,社會的需求,時間空間限制等,提煉出人文教育的核心內容,挖掘課程間聯繫,將課程內容重新整合,進行組塊,集中校內資源,打造精品課程。例如:復旦大學的通識核心課程,由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科技進步與科學精神、生態環境與生命關懷、藝術創作與審美體驗六個模塊,目前已建設180門課程。同時人文課程設置還應該注意各課程模塊之間的聯繫,課程設計整合時要體現層次性,和理工科專業要能夠照應、結合。

參考文獻:

[1]劉慧,沈倩,徐茂.理工科大學人文教育新途徑-“任務與分享”式課程構建[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7(1):99-100.

[2]趙敏,賈德芳,秦廣久.理工科高校人文教育課程的構建[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10(1):112.

[3]劉秀娟.談理工科院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的必要性[J].科學與財富,2014(5):391.

[4]解梅,陳紅.理工類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研究[M].甘肅:甘肅文化出版社,2013:59-74.

[5]喬江豔.對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課程建設的探討[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14(3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