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命自由地徜徉教育論文

學識都 人氣:4.67K

摘要:語文學科是一門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綜合性等多重屬性的基礎學科,其本質特徵是基礎工具性和思想教育性的統一。因此它在學生的求知增智和人格發展過程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人文教育又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其特殊的作用。

讓生命自由地徜徉教育論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教育;多種形式的課堂

語文學科是一門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綜合性等多重屬性的基礎學科,其本質特徵是基礎工具性和思想教育性的統一。因此它在學生的求知增智和人格發展過程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人文教育又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其特殊的作用。

從人文的維度上講,保護好這一羣羣的小天使,以他們爲本,授受知識,開啓智慧,訓育身心,潤澤與點化人生的境界,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愛好、性格、特長,在自己的軌跡上健康成長,是教師崇高師德的最佳體現。我們的語文課堂究竟應該如何翻閱孩子的生命,如何讓孩子自由地徜徉呢?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到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會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情感的課堂就是從激發學生情感入手,以積極的情感爲動力,促進學生認知水平不斷提高。

(一)理解需要,注重“激情”。

孩子的心理特點是好奇、好趣、好熱鬧。上課伊始,學生的情感一般處於靜止的“零點”狀態,理解了學生的這種學習需要,教師就要運用多種方法把學生的情感激發起來,向課文的情感靠攏,縮小學生和作者的情感距離。

如教學《荷花》這一課時,教師利用錄象向學生展示這樣一池荷花圖:清澈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盤似的荷葉,透過荷葉的間隙,荷梗挺出水面,上頭綴着白荷花。它們有的盛開,有的含苞欲放,有的還是花骨朵兒。蜻蜓在羣荷之中飛着,小魚在池中游動。面對如此美妙的畫面,學生深深的陶醉了。教師隨即播放優美的.觀賞樂曲,關聲情並茂地進行範讀,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這樣,荷花的美就自然映入了學生的腦海,孕育了愛美情趣,並能用美的語言來進行描述。

(二)品詞析句,注重“溶情”。

教學時,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挖掘課文中富有感情的內容,感染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真正用心去感受、細心去體味文中的感情,與課文產生共鳴。如教學《司馬遷發憤寫《史記>》這篇課文,爲了挖掘課文中極富感情的內容,可指導學生抓住“18年”、“60歲”、“52萬字”等具體數字及“整整”、“終於”、“前無古人”、“耗盡”等表示寫作艱辛的詞語,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在理解品味這些詞語中,深刻感受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崇高精神。

(三)融入生活,積澱真情。

將生活理念融進語文課堂,讓學生在語言的情境中實實在在地生活。在課堂上,讓學生“無拘無束”自我表現地說,自我陶醉地讀,自我欣賞地演,自我感悟地議……盡顯生活真情,享受快樂語文生活。如教學《雨點》一課時,可利用多媒體播放課文插圖的動畫設計,展現雨點落到小溪、江河、大海里不同的情景,再放配樂朗讀,把學生帶入意境中,接着讓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體會雨點落到不同地方的變化。

可見,語文教師要藉助生活情境,把學生引入語文;設置生活情境,讓學生感悟語文,着陸生活情境,使學生應用語文。讓語文流淌着新鮮的生活之源,使語文充盈着孩子們的幸福生活。

二、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可見,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具有比較密切的關係。

(一)文本對話,潛心會文。

在課堂上,教師應給足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的時間、空間,讓他們認真讀課文,真切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激活與調集各種相關的知識與經驗,就會對文本產生多元的解讀,在學生潛心會文的過程中,也正是閱讀教學對話成功的基礎。

例如:薛法根教師上《番茄太陽》一課,竟用了大半節課的時間讓學生以不同形式共讀了10多遍課文,如此“潛心會文”,學生才能感知文本,質疑文本,進而激發創新能力,生成全新的視界。

(二)師生對話,平等介入。

平等介入是一種介入對話的姿態。當教師作爲對話者,平等地介入關於文本的對話,傳遞自己的理解、情感和價值觀,影響和感召學生的時同,整個對話的過程就發生了令人興奮的戲劇性變化。 特級教師王崧舟上《小珊迪》一課中有一段動情而肯定的述說:“正像同學們所理解的,小珊迪確實非常需要錢。他需要錢去購買衣服御寒,需要錢去購麪包充飢;需要錢去照顧自己的小弟弟……”

(三)生生對話,合作互助。

教學是一種溝通現象,“沒有溝通就沒有教學”。只有溝通、合作纔有對話,纔有相互間智慧的碰撞,心靈的交融。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中,教師要重在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還給學生,建立合作式的學習。

如《小稻秧脫險記》一文,這是一篇科普性童話,學習課文時,可以佈置學生自由結合,五人一組,先把課文改編成劇本,然後練習表演,合作表演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他們根據各自不同的需要,自主選擇語言信息,反覆排練,不僅體會了雜草的無賴、霸道,而且知道了小稻秧誠實而又無奈中透出的軟弱,並且也瞭解了噴霧器打抱不平的俠義之氣。學生通過模仿各種角色,較好地完成了對課文情境的體驗,語文綜合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新的課程理念倡導構建的學習,要拓展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裏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這就使語文課堂教學註定要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單一走向綜合,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供廣闊的空間和平臺。

(一)開放心靈,讓學生去“展示自我”。

在課堂上要給學生髮表獨特見解的空間,給學生創設寬鬆的思維環境,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質疑,允許不同觀點的討論爭辯,引導學生真正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靈去解讀作品,讓學生在與他人交流自己獨特的理解、感受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獲得讀書的樂趣。

在教學《船長》一文時,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課文中寫船上共有61人,由於船長哈爾威鎮定自若,井然有序地組織搶險營救,除船長以外的60人全部脫險,而船長卻犧牲了。難道船長自救的時間一點也沒有?能有這麼巧嗎?”然後,學生圍繞這一問題展開了討論。學生各抒已見,衆說紛紜……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討論交流,船長哈爾威捨己救人、忠於職守的形象變得更爲立體和清晰。

(二)開放時空,讓學生去“實踐自我”。

新課程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這就要求我們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不僅給學生“鬆綁”,更要“放飛”孩子,讓他們接觸自然、社會、在廣闊的天地中學語文、用語文。

在教學《訪問環保專家方博士》一文前,我讓學生結合成小隊,調查周圍的水資源,或到網上搜集有關資料。課上“水的危害調查小隊”做了這樣的報告:有的小隊說:“由於人類的亂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河流改道,長江、黃河的洪水氾濫正是這些歷史原因造成的。……再讓學生讀方博士那語重心長的話語,結果,學生個個投入並讀得聲情並茂,有聲有色。可見,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已有的生活體驗進行語文實踐活動,不僅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提高,還培養了學生豐富的情感。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種科學,是一種情懷,是一種藝術。是科學,它的核心就在於求真;是情懷,它的精髓就在於尚善;是藝術,它的生命就在於創新。爲着生命的語文,我們應該努力地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