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探宋代城市世俗音樂的發展

學識都 人氣:1.21W
淺探宋代城市世俗音樂的發展
摘要:宋代是我國曆史發展中傳承盛唐繁榮文化的重要時期,也是城市世俗音樂從興起走向頂峯的重要時期。本文將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和背景,通過對北宋汴梁地區的世俗音樂狀況及南宋臨安的宮廷音樂機構和城市音樂的繁榮等方面進行系統分析,論述宋代世俗音樂的發展狀況。

關鍵詞:宋代 世俗音樂 發展
  
  一、宋代城市世俗音樂發展的特徵
  
  1.宮廷轉向世俗
  公元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代周而起,建都汴京(也就是後來所說的汴梁),結束了唐代以來長期混亂的局面。在北宋統治的160多年間,雖然邊境戰事不息,但國內相對承平,生產迅速恢復,經濟得到發展,工商業空前繁榮,城市隨之而興盛。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市民階層形成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音樂文化的重心,從隋唐的宮廷音樂轉向了世俗的民間的市民音樂。
  教坊——本是唐朝宮廷最重要的音樂機構。在宋初的時候繼續沿用了這一制度。北宋時期,宮廷把南方的優秀樂工集中到汴京,使教坊成爲音樂人才薈萃之地,藝人云集。與唐代不同的是,北宋的教坊隸屬於宣徽院,由教紡使管轄。教紡使以下,還設有副使,判官,都色長,色長,高班及都知等。教坊樂工的主要職責,是在宮廷宴饗時表演音樂歌舞,特別是逢年過節,音樂歌舞的場面就更爲壯觀。宋初的大型宴會有19個段落,各個段落都有不同的表演。但到北宋的末年,隨着民間音樂的勃興,教坊與鈞容直已逐漸衰落,在宋徽宗的生日當天,宮廷裏開始有了民間“勾欄”裏藝人表演的雜劇的節目。以此表明,北宋後期音樂已經由宮廷轉向世俗。
  “靖康之難”標誌着北宋的覆滅。公元1127年,趙構即位與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後在臨安(北宋時的杭州)建都,史稱南宋。隨着宋王室的南遷,也造成了科學文化的大規模南移,促進了南方科學技術的進步。城市更加興盛,工商業更加繁榮,音樂文化循着向世俗音樂的新方向得到更大的發展。因而南宋時期世俗音樂發展更加迅速繁盛。
  南宋宮廷雖然仍舊保留了教坊的舊名,但實際機構是不存在了,需要時由修內司教樂所臨時召集一批樂工進行短期的練習,臨時客串一下。這些應召來的樂工,有的是在德壽宮充“使臣”的舊教坊的樂工,有的是調在臨安府衙前樂的酒教坊樂工,有的是鈞容直的樂工,其餘的就是包括“路歧人”(多半是來自農村的破產農民,他們在失去土地後不得不靠賣藝來維持最低的生活。)在內的民間藝人,總稱“和顧”。
  2.貴族轉向平民
  唐代市民的文化娛樂場所主要在寺院內,到了宋代,則因商業城市的發展,在大城市中出現了大批的獨立遊藝活動場所,由於市民音樂迅速發展,使宋代音樂文化出現了巨大的轉折。宋代商品經濟的繁榮,一方面爲市民的文化娛樂消遣提供了經濟來源,另一方面繁忙的商品活動如果沒有文化娛樂的精神調劑也是不可想象的。爲了適應這種形式,一種新型的固定娛樂場所——“瓦子”和“勾欄”便應用而生了。“瓦子”——宋代城市中的商品交易。亦稱作“瓦市”或“瓦舍”。瓦舍是集商業與娛樂爲一體的商業場所。
  瓦子中設有專門從事各種民間技藝表演的場所“勾欄”和“樂棚”。北宋都朝汴梁的幾個“瓦子”中,有“勾欄”50餘座,其中最大的可容納數千觀衆。勾欄主要用演出或者說唱,其功能相當於今天的戲院。因爲其建築的欄杆上刻有花紋,相互勾連,所以稱“勾欄”。它們大多以“棚”爲單位,有“牡丹棚”“象棚”等名稱,起規模大小不一,大的可容納幾千觀衆,在“勾欄”中表演的藝人,地位較高。而且另一方面“瓦子”“勾欄”和宮廷保持着極爲密切的關係,一方面它們受宮廷管轄,“瓦子”“勾欄”的藝人常到宮廷演出,另一方面宮廷藝人也經常到“瓦子”“勾欄”中現藝。
 作爲一種影響極爲廣泛的大衆娛樂場所,“瓦子”吸引了市民、文人士大夫、富豪子弟以及大量的城市流動人口等多方面的觀衆。瓦子中的市民階層主要是由手工業者和小商小販們組成的,伴隨着工商業的發展,逐漸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他們有較爲固定的經濟收入,也有一定的`閒暇時間,更有精神娛樂的需求。因爲,市民階層是瓦子中最有力,最基礎的觀衆。“瓦子”“勾欄”是固定的演出場所,這就決定了瓦子音樂藝術的職業化特點和藝術形式的多樣性,同時也使藝人之間的分工更爲細密,並逐步趨向專業化。不管颳風下雨,不論寒冬酷暑,“瓦子”“勾欄”每天都進行演出活動,豐富多彩的演出節目和精湛的表演技藝吸引着衆多的觀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