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曾國藩孝悌立家倫理思想分析

學識都 人氣:6.87K


  論文摘要:曾國藩的家庭思想以孝爲核心,他把孝悌作爲立家之本,認爲“孝友爲家庭之祥瑞”;身可在外,孝思常存;兄弟之際,惟愛以德,在揚棄傳統孝道的同時終身實踐之,形成了既繼承傳統又體現時代特點的孝思針對現代家庭倫理重心下移、“倒孝”現象嚴重的實際現狀,曾國藩的孝悌倫理無疑有可借鑑之處。

關於曾國藩孝悌立家倫理思想分析

論文關鍵詞:曾國藩  孝悌  立家之本

曾國藩,一位上頗有爭議的晚清大儒.他極爲贊同的“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爲仁之本歟”的觀點.加之深受曾氏家族“孝友傳家”優良傳統的影響.他認爲孝悌倫理乃是立家之本.他常告誡其兄弟子侄要“以孝立身.敬親愛親”.反覆強調爲人子者應在“孝悌”二字上用功.“吾所望於諸弟者.不在科名之有無.第一則孝悌爲瑞..”孝悌”是曾國藩家庭倫理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是他一生躬行履踐的規範.在其家信中.直接或間接涉及“孝友”內容的達到數百封之多.這是其平生奉行“孝友傳家”準則的最可信的見證

一、“孝友爲家庭之祥瑞”

曾國藩視孝友爲家庭立足、和睦、延續之根本,在其“致祥”中.首先強調的就是“孝致祥”在他看來.孝友之家首條就是對長輩要奉養和敬愛.子孫對老人是否孝敬是得到吉祥還是遭到禍殃的最爲靈驗的事情。他說:“孝友爲家庭之祥瑞,凡所稱因果報應.他事或不盡驗.獨孝友則立獲吉慶.反是則立獲殃禍.無不驗者爾輩若能從孝友二字切實講求.亦足爲我彌縫缺憾耳”曾國藩對“孝友爲家庭之祥瑞”深信不疑.他認爲孝友爲立家之本、齊家之寶.一家若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妯娌相能.和睦相生.便生機盎然.其樂融融。早在咸豐元年(1851年).曾國藩就曾寫信給諸弟說:“季弟又言願盡孝道.惟親命是聽一..若諸第在家能婉愉孝養,視無形,昕無聲,則餘能盡忠,弟能盡孝,豈非一門之祥瑞哉?”他指出:“今人都將學字看錯了,若細讀‘賢賢易色,一章.則絕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於孝弟兩字上盡一分便是一分學,盡十分便是十分學今人讀書皆爲科名起見.於孝弟倫紀之大,。。。。。。若事事不能做,並有虧於倫紀之大.即文章說得好.亦只算個名教中之罪人..”

二、身可在外。孝思常存

曾國藩作爲晚清大儒.他將傳統意義上的孝觀念予以揚棄.形成了既承接傳統又體現時代特色的“孝思”他認爲一個人即使不在父母身邊.但對父母的孝是永遠不能丟棄的仔細閱讀曾國藩的家信,但凡給長輩的家信總有一個固定的格式.開頭是孫男或男或侄“跪稟”祖父母或父親母親或叔父母“膝下”或“萬福金安”.結尾則多是“××謹稟”或“××謹呈”等這雖是一種格式用語.但也足見遠在千里之外的晚輩對長輩殷切的孝心在其祖父病重期間,他給幾位弟弟寫信到:“祖父大人之病,日見日甚如此,爲子孫者遠隔數千裏外,此心何能稍置!。。。。。。我在京寓.食膏粱而衣錦繡.競不能效半點孫子之職:妻子皆安坐享受.不能分母親之勞。每一念及.不覺汗下”他得知父親因過多躬親家事而身體不適時,馬上寫信說:“大人之身.上奉高堂,下蔭兒孫,外爲族鄰鄉里所模範,千金之軀.誠宜珍重。男愧居官位,服役以兼數人,而大人以家務勞苦如是,男實不安於心”並再三囑託諸弟代父勞苦.儘早盡孝.以寬解父親的疲勞曾同藩除了自己竭力盡孝以外.還兄弟子侄:“於父親飲食起居十分檢點、無稍疏忽,於母親祭品禮儀必潔必誠,與叔父處敬愛兼至、無稍隔閡”。

三、兄弟之際。惟愛以德

曾國藩對諸弟的情感和教育.都是圍繞“德”進行的,他愛兄弟以德,不愛之以姑息,並且指出:“予生平於倫常中,惟兄弟一倫抱愧尤深。蓋父親以其所知者盡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儘教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在其家信中他說:“我去年曾與九弟閒談,云爲人子者.若使父母見得我好些,謂諸兄弟俱不及我,這便是不孝;若使族黨稱道我好些,謂諸兄弟俱不如我,這便是不弟。何也?但願兄弟五人,各各明白這道理,彼此互相原諒。兄以弟得壞名爲憂.弟以兄得好名爲快兄不能使弟盡道得令者,是兄之罪;弟不能使兄盡道得令者,是弟之罪”這些情真意切的表達中可見曾國藩把教諸弟進德視爲己任.“餘欲盡孝道。更無他事,我能教諸弟進德業一分。則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諸弟進十分,則我孝有十分;若全不能教弟成名,則我大不孝矣”由是觀之.曾國藩愛兄弟以德,並沒有將德幻化,而是將德與孝緊密結合起來,使其具體化、實在化,他要求諸弟從日常生活用度之間去踐行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