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哲學及其教學改革

學識都 人氣:2.85W
探析哲學及其教學改革
摘要:隨着教學改革的深化,哲學教學改革也漸趨深入。總觀有關學者對這一問題的論述,以關注教學方法、課程設置等方面的居多。要想真正扭轉哲學在人們心目中大而無用的局面,必須從思想深處剖析哲學與哲學教育的本來面目,以此再次強化人們對哲學及其教學的認識。

關鍵詞:哲學 哲學素養 教學改革
  
  當我們提到“哲學”這個詞語的時候,它並不能從情感上激起人們的共鳴。哲學是什麼?哲學有什麼用?這些看似古老的問題,今天在許多人看來,是否弄得清楚明白,已無關緊要。因爲我們生活的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與這些問題相比,人們更願意看到或得到“經濟指標”、“物質利益”。人們不斷走向一種物質性生存,哲學逐漸成爲一種不可觸及的精神奢侈。因此,強化哲學理念,深化哲學教育改革,在時下仍顯得迫切和緊要。
  
  一、哲學的本性及其素養
  
  1.哲學的本性
  在古希臘“哲學”被稱爲“愛智”。雖然人們對於什麼是“智慧”有各種各樣的看法,但至少有一點可以達成共識,那就是哲學這一“愛智”並不等同於人們製造或生產出某個產品。它不是某種具體知識,而是人們對於人本身、人的活動以及人所生活的社會的一種理性反思。面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複雜關係,哲學倡導人們以理性的態度、向善的心理、高尚的情懷對待這些事物。而這正是人們從根本上追求的一種理想的生存境界。這種追求將一如既往地貫穿於哲學的歷史使命、現實情懷及未來發展的走向之中。不僅如此,它又超越於現實,以獨有的人文關懷、價值理念,讓人們在尋求物質利益滿足的同時,不斷更正、匡扶自己的行爲,爲着“通古今之變”,尋求生命的根本意義。
  如此看來,哲學的存在與人們追求物質性生存並不相悖,恰恰相反,人們的物質生存離不開哲學的精神依託。它作爲“世界觀的理論”,以特有的方式,幫助人們從整體上理解和把握人與世界的關係。
  2.以人爲本,提高哲學素養
  衆所周知,以人爲本的理念已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哲學作爲世界觀的學問,在關注自然、社會的同時,當然也少不了對人自身的理解和追問。因而,哲學教育應當從這個角度出發,培養受教者的哲學素養,鍛鍊受教者的哲學技能。從人本理念出發,“既要堅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
  (1)培養哲學精神
  哲學教育是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就像恩格斯所說,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高峯,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但理論思維僅僅是一種天賦的能力。這種能力必須加以發展和鍛鍊,而爲了進行這種鍛鍊,除了學習以往的哲學,直到現在還沒有別的手段”。從哲學的本性出發,這種哲學精神的培養,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理論反思意識和批判意識。唯有通過這種理性思維活動,才能不斷激起我們對真理的積極探索,從而推動人類認識和社會的發展。
  (2)鍛鍊哲學技能
  像其他任何學科一樣,哲學有其自身的規範和表述方式,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上有着獨特性。因而,對於學習和從事哲學工作的人來說,首先要激發和培養其哲學感覺。這就需要通過解讀實實在在的生活,從中發現並體會有趣而又深刻的哲學道理。這是最基本的一種能力,可以讓學習者從中體會到哲學的有用之處。再者,哲學爲人們提供理想、信念和價值導向。它需要通過職業化實現其專業化。有了專門從事哲學學習和研究的人才,才能糾正哲學非專業化的弊端,才能培養哲學的學術品位,才能推動哲學事業的蓬勃發展。
  
  二、關於哲學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鑑於以上論述,可以看出哲學教學改革絕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關係到我國素質教育能否順利實施、學術理論水平能否穩步提高的一項長期工程
  1.轉變從教者的教學理念
  長期以來,我國的哲學教學中所面臨的最突出問題是把哲學教育等同於知識教育、知識傳授。很多大學成立了哲學系,建立了諸如馬克思哲學、西方哲學、中國哲學等專業。這在推進哲學專業化的過程中必不可少。但在某些研究者那裏,哲學正在蛻變爲一種象牙塔裏的玩偶,或一種通常意義上的謀生工具而喪失了其特有的本性與功能。哲學是追求智慧的學問,它不是技術教育,也不是政治教育,而是人性教育。通過哲學的學習,人們可以獲得智慧,掌握思想批判的能力。因此,作爲哲學教學工作者應首先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以自己對哲學的熱情帶動學生進入哲學的崇高境界之中,變教授學生現成結論的過程爲智慧激發的過程。2.採用不同的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