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常態視域下企業管理的創新

學識都 人氣:2.75W

在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下,實現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就是經濟新常態理念。經濟新常態下,機遇與風險並存,財務預算管理對企業生存和發展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相關內容的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經濟新常態視域下企業管理的創新

摘要:2016年我國GDP增速6.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僅5.85%,傳統的依靠資源獲得“暴利”的時代已經結束。經濟新常態下,企業更多需要依靠創新實現效率型增長,獲得比較優勢,贏得生存與發展。爲此,有必要梳理企業管理創新的內涵,分析經濟新常態視域下企業管理的挑戰,探索企業管理的創新之道,爲企業指明發展方向和路徑。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企業管理;管理創新

前言

《2015年中國企業經營者問卷跟蹤調查報告》顯示,企業經營者感受到了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普遍認爲當前經濟“偏冷”,34%的企業計劃明年縮減投資,30.9%的企業家認爲當前形勢下創新“非常緊迫”,51.1%的企業家認爲“比較緊迫”。面對新形勢、新環境、新挑戰,如何進行創新發展,正拷問着我國企業管理者。而當我們把目光投向深圳,就更容易理解創新的意義。2016年,深圳的GDP爲19493億元,同比增長9%。正是華爲、騰訊、華大基因、大族激光、大疆創新等創新型企業,成就了深圳這個創新型城市。

一、企業管理創新的內涵辨析

目前,學術界和企業界對於管理創新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我國關於企業管理創新的研究更多源於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對“創新”的闡述,而且普遍認爲企業創新至少應該包含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兩種創新互相協同,共同驅動企業前行。其中管理創新包括管理理念、組織結構、管理制度、管理方法、企業文化、市場服務、商業模式、績效管理等方面的創新。它是企業管理者改變傳統、追求卓越的一種變革活動,目的在於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管理績效,實現戰略目標。過去10多年,我國經濟增長的源泉更多來自於投入資本的增加,而受到資本的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影響,這種靠資本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不可持續。未來我國經濟增長的源動力將來自於效率的提高和技術的進步,因此,經濟新常態下強調管理創新具有特別的意義,這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經濟新常態視域下企業管理的挑戰

據《財富》雜誌報道,美國大企業、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分別不到40年和7年,而中國大企業的平均壽命爲7—8年,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中國企業的生命週期普遍偏短,能夠做大做強的企業更是鳳毛麟角,歸根結底,在於很多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我國企業長期習慣市場競爭,缺乏制度化、規範化和精細化管理,大多停留在經驗式管理的階段,主動創新的意識不強。經濟高速發展時期,企業可以拼資源、拼規模、拼速度,而經濟新常態下,企業面臨殘酷的市場競爭,傳統粗放式的管理模式日漸失效,企業必須拼管理、拼產品、拼效益,建立現代企業治理結構,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道路。要想適應新常態,就需要積極創新,企業必須適應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經營理念,創新管理模式,打造核心競爭力,以管理創新推動企業發展。

三、經濟新常態視域下企業管理的創新之道

斯圖爾特•克萊納說:“管理沒有最終的答案,只有永恆的追問。”管理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種全方位的創造性活動和動態演化的進程。創新沒有絕對,適合自己的纔是最好的;創新沒有終點,每一個小小的創新都是企業發展的動力。企業必須結合自身實際,走出一條“摸索—借鑑—消化—創新”的道路。

(一)認識新常態,創新管理理念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998年—2008年間,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年均增速爲35.6%,到2014年驟降至5%左右,2015年乾脆同比下降2.3%,企業的寒冬似乎正在來臨。當今企業面臨產能過剩,產品同質化嚴重,成本居高不下,產品價格下降,流動資金緊張的嚴峻形勢,企業必須認清現實,在這種複雜的環境下求得生存和發展。正所謂“思路決定出路”,企業管理者必須適應市場和消費結構的轉變,樹立現代管理理念,從戰略上明確企業定位,規劃發展目標,由重數量轉爲重質量,重視產品生產轉爲重視市場開拓,重銷售轉爲重服務,重生產經營轉爲重資源整合,以物爲中心轉爲以人爲中心,徹底實現管理理念的轉變,並將此觀念轉化爲行動,落實到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中,形成持續改進和創新的機制,讓資源發揮最大化價值,謀求企業的長遠發展。

(二)適應新常態,創新管理體制

受計劃經濟的影響,我國企業長期採用金字塔式的管理組織模式。傳統金字塔式的組織架構層級較多,信息傳遞緩慢,而且容易出現偏差,影響了溝通的效率和反饋的速度,難以適應信息時代的管理要求。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實時共享,機會稍縱即逝,企業可採用扁平化的組織結構,讓信息資源在各部門無縫連接,大大加快傳播速度,讓受衆實時響應反饋信息和市場需求。新常態下的企業發展方式轉向質量型、效率型、集約型增長,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和發展階段,改善傳統的科層組織,縮減管理層級,實現規模結構的虛擬化和適度化、生產組織的個性化和彈性化、管理結構的扁平化和柔性化等,充分激發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並根據環境變化及時調整經營策略。例如,格蘭仕變革內部管理架構後,形成了決策、管理、執行三層結構,結果顯著提高了企業的反應能力。組織結構爲企業提供了平臺支撐,在此基礎上,企業應創新管理制度,從剛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轉變,確保降低管理成本,提高運轉效率,

(三)面對新常態,加強內部控制

企業內部控制是一類特殊的企業管理活動,從演變過程來看,內部控制最初是爲了實施內部牽制,而現代意義的內部控制以提升效能爲主,爲企業創造價值服務。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範》基本參照了COSO報告及ERM框架,包括治理結構中的制衡機制和生產管理中的制約措施。經濟新常態下,市場的不確定性不斷加大,企業面對着複雜的內外部環境,風險無所不在、無時不有,從三星手機爆炸、巨人集團資金鍊斷裂、雷士照明違規擔保、中航油衍生品交易鉅額虧損等危機事件可以看出,企業需要隨時保持清醒的狀態,防範各種風險。企業必須勤練內功,完善內部控制制度,規範內部控制流程,創新內部控制方法,把內部控制理念滲透到每一項生產和管理活動中,形成相互制衡、相互監督的機制,藉助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各部門的信息溝通和共享,讓信息在企業中無縫流動;藉助全面預算管理實時動態監控資金動態,讓資金髮揮最大化價值;藉助審計監督發現制度漏洞和舞弊行爲,對企業風險進行全面防範和控制。

(四)應對新常態,融合信息技術

科技是一種變革的力量,也是創新的源泉。同樣是手機行業的巨頭,蘋果與諾基亞上演了創新與守舊、輝煌與沉淪的大戲,不得不驚歎於互聯網的強大威力和革命性力量。《2015年中國企業經營者問卷跟蹤調查報告》顯示,57.4%的企業家對實施“互聯網+”戰略“興趣很大”。信息技術時代,企業首先要轉變傳統管理觀念,實現管理理念創新,也就是“互聯網+管理”或“信息技術+管理”,把信息技術融入每一個管理過程。爲了應對新常態,有遠見卓識的企業家早已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把信息技術融入企業管理中,實施流程再造,讓企業重新煥發活力。例如,小米手機開創互聯網營銷模式,打造小米生態鏈,改寫了國內手機市場格局;寶潔突破實驗室研發的傳統,把創新需求清單公佈到互聯網上,實現了“C+D”(聯繫+開發)模式;海爾打破了傳統的科層制,不再設立各種部門和事業部,而是以用戶爲中心,進行網絡化戰略轉型,建立了“按單聚散”的體系、“人人創客”平臺、“人單合一雙贏”模式,讓全世界的資源都爲我所用。

(五)把握新常態,創新管理方法

管理方法和管理策略很多,企業在不同發展時期,有着不同的模式。例如,我國企業很早就引入了ERP、MRP、豐田精益生產方式等,成就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克萊頓•克里斯坦森認爲,創新分爲延續性創新和破壞性創新,企業可以進行存量升級,對現有資源進行改造優化,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管理效率;也可以進行增量發展,開闢企業新業態,實現顛覆式創新。從我國企業近幾十年的發展特點來看,初創期的企業風險承受能力弱,應採取穩健型的管理模式;快速成長期的企業規模逐漸擴大,適合採取進取型的管理模式;而成熟期的企業業務趨於複雜和完善,應打造開放式的平臺,讓人才發揮創造力。在過去,海爾的管理粗放,於是提煉出了“日事日畢,日清日高”,也就是“日清模式”,強調執行力。後來海爾敏銳地感受到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於2005年開始轉型。可是,至今很多到海爾參觀的企業,仍希望學習“日清模式”,反而對轉型不感興趣,可見,管理方法沒有好壞,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三期疊加”的新時期,企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機遇,正好換擋升級,實現跨越式發展,企業要把握大勢,謀定而後動,讓創新成爲驅動企業發展的動力。

(六)引領新常態,創新人才機制

人才是企業最寶貴的創新資源,2014“中國企業經營者問卷跟蹤調查”顯示,人才短缺、環境不好、資金匱乏、動力不足等被認爲是阻礙企業創新的因素,其中創新型人才短缺是最主要因素。當今知識型經濟騰飛,重塑了經濟增長因素和模式,創新已成爲推動企業發展的.關鍵動力。企業必須從價值觀上尊重創新、崇尚創新,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只有精心培育讓人才發揮才能、茁壯成長的土壤,才能吸引人才源源不斷地加入;只有積極倡導敢爲人先、善待過失的創新文化,才能激發人才的創造力和無限潛能,結出創新的果實;只有大膽給予合理的回報與有效激勵,人才纔會把企業發展目標與體現自身價值聯繫起來,與企業共呼吸、共命運,爲企業創造最大價值。例如,娃哈哈集團以競爭與激勵爲核心,創建崗位競聘平臺,建立組織能力和員工能力雙螺旋提升機制,營造了和諧而且充滿活力的人才生態體系。在現代企業治理結構中,企業文化是一種以人爲本的管理,企業應營造創新的文化氛圍,給員工充分自由發揮的空間,營造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爲想幹的人創造機會,爲能幹的人搭建舞臺,爲優秀人才留出位置,爲幹得久的人提供股份,實現員工和企業的協同發展。

結語

管理創新是企業永恆的課題,也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從過去的投入驅動轉爲創新驅動,給企業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和難得的機遇。對於墨守陳規的企業來說,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因爲秩序和格局一直在變;而對於有志於創新的企業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因爲企業有無限發展空間。在這個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時代,企業不僅要主動適應市場,還要不斷創新求變,以管理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以此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轉型。

參考文獻:

[1]王守江.我國企業管理創新的路徑[J].中外企業家,2013(32).

[2]賀武.新常態下企業經濟管理新範式[J].企業研究,2015(3).

[3]杜麗燕.製造業企業管理創新能力評價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12.

[4]韓笑顏.新常態下企業管理創新研究[J].經濟管理(文摘版),2015(2).

[5]王芳.基於“互聯網+”時代的企業管理創新研究[J].品牌,2015(4).

[6]安智博.當議新形勢下企業經濟管理的創新策略[J].中國商論,2015(5).

[7]周曉紅.論中國製造業的地位和出路[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6(2).

[8]鄭曉丹.“互聯網+”思維對企業管理創新的啓示[J].人民論壇,2015(35).

[9]楊百寅,高昂.企業創新管理方式選擇與創新績效研究[J].科研管理,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