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發揮中學美術教師人格魅力的源泉論文

學識都 人氣:1.66W

“學高爲師、身正爲範”,教師要以自身的專業素養與言行表率引導與教育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產生“向師性”。教師具有的能夠吸引別人聽他說話和願意與他親近的能力就是教師的人格魅力。中學美術教師教育的對象是求知慾強烈、情感世界豐富的中學生。美術教師的人格魅力既來自於其精湛的專業水平,又來自於其淵博的文化素養、嫺熟的教學能力及信息技術能力等。

關於發揮中學美術教師人格魅力的源泉論文

一、學習力

現代人的一生是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一生。終身教育跨越了學校或年齡的束縛,理所當然應該成爲美術教師的人生信念。美術是一門綜合性、人文性比較強的藝術學科。詩歌、故事、散文等優美的語言與具有豐富意境的視覺畫作相結合,能夠使學生產生優美印象與無盡的聯想。

中國畫大師陸儼少有句名言:“三分畫畫、三分寫字、四分讀書。”美術教師要善於讀書,多讀書,只有擁有豐富的人文知識,才能夠真正體會到藝術的`真諦與奧妙。李叔同、黃賓虹等名家除諳熟傳統繪畫技巧之外,對歷史、詩文、文學、美術理論等內容也都有相當的造詣。一些美術工作者將邊緣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的知識與思維方法運用到美術創作與美術教學中,各門學科相互滲透,使美術學科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教學能力

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教師工作的生命線。美術新課程改革依據中學美術教學的目標與中學藝術教育發展的實際,收集整理了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中學美術教育以培養學生鑑賞美、創造美爲根本目標。同時,教師要順應教育教學發展的需要,“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促進學生掌握美術學科的思維方法與自主學習能力。

傳統中學美術教學受“應試教育”及“工具主義”的影響,過於注重知識結構的完整與學習結果,忽略受教育者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創造精神與個性發展。一些教師設計把美術欣賞課理解爲大量視覺衝擊,使各種色彩斑斕的圖片、作品等充斥課堂,或者僅僅是畫作軼聞或者作品簡介、作品技法講解。課堂上,學生只是機械地聽老師講幾條繪畫法則、概念,然後就照搬某某大師的幾筆大寫意死板地描摹一幅幅明暗素描,剝奪學生藝術體驗與感受的權利,使美術教育失去情意特性,抑制學生創造性的發展。

三、教研能力

現代教師的角色日趨多樣化,“教書匠”式的美術教師已經難以適應藝術教育發展的需要。成爲“學者型”教師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共識。美術教師需要了解專業前言動態外,對自己所教學科也要有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知其然,還應知其所以然。把所教授的內容置身於更寬廣的社會背景和學術背景上考慮,才能深刻把握教學內容的價值與意義。教學與研發融爲一體,成爲“專家型”教師。

教師還要善於指導、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研究,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沒有思維活動的積極參與,學生是很難感悟與體驗美術作品的。在《寒江獨釣圖》中,畫家匠心獨運地在畫面上留下大量空白,空白也許是水或者山,甚至只是爲“寒”和“獨”做鋪墊,這爲學生想象、思考提供了想象的素材。唯有讓學生直抒己見,對藝術作品進行分析和探究,才能讓學生在闡釋中與別人分享與交流鑑賞經驗,真正提高鑑賞美的能力。

四、教育技術運用力

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工藝、設備、手段等在美術教育教學中的運用,引起了藝術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變化。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爲核心的信息技術已經開始改變美術教學的教學方式。生生、師生的教學互動與交流拓展了藝術教育的時空。美術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探索適合中學生認知需要的藝術欣賞、藝術創作的新手段、新方法。比如,電腦模擬三維空間可以爲雕塑作品的欣賞、創造提供一種新的視覺形象與教學資源。

中學《美術課程標準》明確規定“造型、設計、應用”是美術課學習領域的主要組成部分。如果教師只片面追求繪畫技法,忽視全面文化技能的平衡,就難以適應網絡和信息時代的需求。

五、反思力

成熟的教師永不滿足自己的教學現狀,而是經常反思自己教學的不足。反思使教師得以迅速成長,他們主動以對教學行爲批判性的分析考察、提高自己,贏得同行或學生的尊重。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師會持續地進行探索,尋求更有效的方法改進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模仿教學是美術教學常見的教學模式。教師示範繪畫過程,使學生領會、思考、練習,最終學生會掌握繪畫技能和得到創作體驗。在《會變的樹》、《生活離不開電話》教學中,教師的指導貫穿於學生的動手過程,學生根據製作圖自己動手操作,不斷地持續嘗試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