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視紀錄片產業化的發展動因

學識都 人氣:1W
中國影視紀錄片產業化的發展動因
     近幾年,中國影視紀錄片產業在良好的媒介生態環境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2004年《關於促進廣播影視產業發展的意見》、2006年《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2009年《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等國家政策將影視製作業列爲重點發展的文化產業,大力促進影視產業的繁榮和發展將會是未來國家重點發展的工作。2011央視紀錄片頻道開播,是國家扶持紀錄片產業發展的一大實踐,是紀錄片直面市場的又一舉措。紀錄片肩負着重要的文化使命,在文化建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建立規範的市場機制,形成投入與產出的良性循環,構建影視紀錄片產業鏈,走產業化的良性發展之路迫在眉睫,任重道遠。
  紀錄片是一種文化產品,投入市場本身就具有商品與非商品的雙重屬性。作爲影視文化產業需要以文化特性爲宗旨,走產業化運作的文化與經濟相結合的協調發展模式。一方面,紀錄片作爲詩意化的審美文化,具有精神文化產品明顯的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社會功能。另一方面,紀錄片產品可以產生經濟效益,是現代文化經濟利潤的增長點,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綜合的聯動效應。因此研究紀錄片產業的發展動因不僅要從經濟的角度詮釋,還要以文化的視角對其文化商品進行審視。
  
  意識形態動因
  影視文化產業和其他產業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它的意識形態性。影視文化產品作爲一種精神的消費,不可避免地帶有某種文化傾向,體現傳播的主體意識,在國家文化建設中具有獨特意義。“文化成爲一種產業之後,其經濟功能和文化功能便會相互交織重疊。所以,文化產品的生產和輸出不僅能夠拓展經濟市場,更重要的是其所承載的價值觀念可以得到大範圍的傳播。”①
  紀錄片作爲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文化,區別於其他影視文化產業的特徵是它的紀實性,“由於記錄影像本身的紀實特徵,這個擬態環境比真實環境更加令人信服。因此,紀錄影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深入廣泛地影響着社會生活和文化語境。”②國家推動紀錄片產業化,把生產、製作、發行等各個環節有機地整合起來,能夠實現紀錄片產業的擴張性發展,有利於潛移默化地宣傳政治觀念,實現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大型歷史題材紀錄片,從早期大型歷史題材的主流紀錄片的繁榮到近幾年類似題材的熱拍,官方主導話語的政治宣傳需要自始至終都貫穿在其中。《故宮》《再說長江》《大國崛起》這類題材紀錄片從宏觀的視角傳播主流的國家意識形態,擔負着國家文化傳播、民族情感傳承、社會價值導向的責任,最重要的價值在於突出地表達了影視紀錄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國家意識形態塑造的社會文化功能。
  對於國際市場來說,意識形態性明確我國紀錄片在國際政治文化宣傳上的立場。“西方國家與中國的競爭方式在今後將主要表現在經濟領域和意識形態領域的競爭,而意識形態領域的競爭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電視文化”。③由於國際政治形象宣傳的需要,促進中國紀錄片市場流通,形成良性循環的市場運行機制,實現中國的政治表達,需要開創中國紀錄片流通新局面,走產業化發展之路。
  民族文化傳播動因
  民族文化傳播不僅表達一個民族的文化形象,而且它反映出一個民族的特性與民族感情。民族文化作爲一種靜態資源,必然需要通過市場創造其動態的價值。“歷史文化的傳承需要產業化的推動,歷史文化要走出靜態資源的局面,成爲一種與市場經濟相融的產業資源,就面臨商品化、產業化的要求。”④紀錄片作爲一種文化產品,首先需要滿足人們精神文化層面的消費,必然要擔負起一定的文化傳播與文明傳承的任務。紀錄片在主題創作、表現形式和流通發行中都需要有效地運行機制,完善的產業結構鏈。
  我國是多民族大國,民族題材紀錄片資源多,空間大,不僅具有史料價值也具備現實意義。從國內來說,紀錄片有利於實現各民族的溝通與交融,促進民族文化的交流與碰撞。紀錄片是真實的、記錄客觀的、無複製性的藝術,具有不同民族特徵的影像,對不同狀態下人的生存狀態進行客觀陳述,爲各民族人們正確認識自己或他人的生存狀態提供了一個真實性高、近距離的交流平臺,利於不同文化背景的西方與東方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增進了解,避免誤會,互相尊重,在人類文化歷史發展中理解、融合、傳承,從而更好地反思現實,謀求民族進步。
  從國際市場來說,紀錄片作爲一種世界性的記錄語言,傳達的是“民族意識”,力圖達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傳播效果。近年來西方強勢紀錄片媒體進軍中國市場,西方國家藉助其強大的資本實力和先進手段,搶佔國際文化流通上的強勢地位。在經濟上處於弱勢的發展中國家在參與國際文化交流時就處於十分不平等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衝擊着我國民族文化紀錄片的生產與流通。因此,我國紀錄片在面對外來挑戰時要注意把握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特質,藉助於先進的產業化運作方式衝破民族文化國內流通的侷限,在國際傳播中拓寬自己的文化空間。在跨文化傳播中大力發展自我的文化產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產品發展模式,多出精品,提高民族文化的國際傳播力,爭取優越的國際文化地位,避免西方國家對民族文化的曲解,形成規範的紀錄片產業鏈,保證影視紀錄片產業鏈從上游投融資環節到下游的衍生品傳播環節都能夠有效運轉。
  
  經濟動因
   文化產業的發展是實現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歷史和事實印證了文化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21世紀的“朝陽產業”。特別是我國處於社會轉型時期,文化產業以其凸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成爲新經濟增長點和大力扶持的新興產業,在轉變經濟結構、推動國家經濟快速增長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紀錄片是精神文化產品,也是工業流水線上生產出來進入流通渠道的消費品,需要通過盈利收回成本擴大再生產,紀錄片的思想性、藝術性都是在發行播放之後,在觀衆接受的過程中才有機會實現。我國紀錄片走向商業化是紀錄片發展的出路,從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動物世界》《紀錄片之旅》等具有商業性質的紀錄片節目形態出現後,我國紀錄片開始與商業接軌。紀錄片走向市場,具有經濟價值,不管是體制內紀錄片還是體制外紀錄片都取得了不俗的經濟收益。例如,中央電視臺製作的紀錄片《故宮》被翻譯成6種語言在100多個國家簽約出售,發行超過15萬套,創中國紀錄片海外發行新高。再如公益組織CNEX投資運作的《音樂人生》在香港上映8個月,創下近年香港紀錄片的票房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