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公允價值會計再思考

學識都 人氣:7.42K
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公允價值會計再思考
【摘要】 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引起了理論界對公允價值會計的普遍質疑,有人公然表示應該拋棄公允價值,以緩解金融危機。本文以爲,公允價值會計不是金融危機的罪魁罪魁,公允價值計量方法的科學性依然存在,只是由於在非正常市場的情況下,公允價值會計的操縱存在題目。面對非公允的市場報價,對公允價值進行調整是必要的。但鑑於我國新準則中對公允價值的運用是謹慎的,所以沒有必要修訂我國現行會計準則。
  【關鍵詞】 公允價值;金融危機;相關性;會計目標
  
  一、金融危機背景下,公允價值會計遭遇“信任危機”
  
  2008年,美國金融市場遭遇了歷史上罕見的嚴冬,由2007年次貸危機引爆的金融危機愈演愈烈,很多重量級的金融機構陷進破產或被收購的窘境。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這場在美國引燃的金融危機迅速向世界蔓延,各國股市紛紛下挫,工廠大量倒閉,失業人口劇增。在這場危機中,會計準則飽受質疑。有人以爲,國際會計準則對於公允價值的規定放大了金融危機。公允價值原則在次貸危機中造成了順週期效應,即市場高漲時,由於交易價格高,輕易造成相關金融產品價值的高估;市場低落時,由於交易價格低,往往造成相關產品價值的低估,進而促使金融機構加大資產拋售力度,從而使市場陷進交易價格下跌——資產減計——覈減資本金——恐慌性拋售——價格進一步下跌的惡性循環之中。
  目前,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已同意修訂會計準則,答應企業把手上的金融投資工具重新分類,對非衍生工具的金融資產毋須按市值計進損益表。在美國,面對越來越大的對公允價值質疑的聲音,在參衆兩院2008年10月份表決通過的救援法案中,賦予了SEC暫停使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權利,並要求SEC在未來90天內就公允價值對金融業的影響進行一個全面的研究。歐洲、日本等國家也已經停止或考慮停止使用公允價值會計準則。
  面對這一系列調整公允價值計量的措施,我們不禁要問,公允價值將由於金融危機被中止使用嗎?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是否需要跟上這股風潮呢?
  
  二、公允價值會計的理論基礎
  
  會計計量模式的選擇終極服務於會計目標。多年來,會計目標一直是各國會計學界研究的焦點,其中,以美國的研究最爲突出。美國會計界在20世紀70、80年代形成了兩個代表性的會計目標流派,受託責任學派和決策有用學派。受託責任學派以爲,會計目標就是向資源的提供者報告資源的受託治理情況,以歷史、客觀的信息爲主,比較注重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決策有用學派以爲,會計目標在於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於公道決策的'信息,比較注重會計信息的相關性。
  由於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及其在資源配置中主導地位的確立,促使財務報告的目標由以受託責任觀爲主轉爲決策有用觀爲主。我國新準則就體現了這一轉化。新準則中第十三條則明確規定:“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往、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猜測。
  決策有用觀要求財務信息要有助於現實的和潛伏的投資者、債權人的投資決策,而這些人不僅僅關注企業過往和現在的經營業績,而且關注企業未來的經營狀況,也就是希看財務信息面向未來。這就使得信息的相關性成爲重要的質量特徵,排在可靠性之前。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允價值作爲一種可以有效進步信息相關性的計量屬性出現,且得到廣泛的應用。
  也就是說,公允價值會計經濟內核具有科學性,只要決策有用的會計目標仍然得到認可,公允價值會計的基礎就難以削弱。IMF在最新發表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就本次金融危機中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發展給出了答案。IMF以爲,“採用公允價值會計準則仍然是未來的趨勢,其中一個關鍵挑戰,就是要改善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框架,以加強市場約束和促進金融穩定”。2008年12月30日,SEC向國會遞交了調查報告,這份調查報告旨在闡述以市場爲計量的會計準則在本次金融海嘯中並沒有發揮錯誤的作用,因此金融企業陷進危機不應該回罪於現行的會計準則。美國的“會計門”事件或將很快劃上句號。三、根據市場情況,公道確定公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