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文學畢業論文

學識都 人氣:3.21W

內容摘要:從生命美學的角度研究沈從文,更能深入他的精神世界與創作內涵,從邊城看沈從文的生命美學觀 畢業論文。本文通過解讀《邊城》,對他提出的“美在生命”命題給予全面的闡發,重點闡述了生命美學觀的基本內涵、在創作中的表現以及它的進步意義及價值。

大學文學畢業論文

現代作家中,沒有誰比沈從文更爲關注生命。他曾說:“我是對一切無信仰的人,卻只信仰‘生命’。”他的作品幾乎都貫穿着對“生命”的思考,對“生命美”的謳歌。可以說,理解了“生命”,就等於拿到了進入沈從文藝術殿堂的一把鑰匙。無論是寫湘西的風土人情,還是寫都市人生,無不是他生存體驗的形象藝術外化。而他爲“湘西”辯護時使用的主要武器是“美”。在這個美麗的湘西世界裏,給我們展示了一種健全的生命形態,表現了生命對美的追求。

既然如此,那麼沈從文的生命美學觀的內涵究竟是什麼?首先,在沈從文的生命觀中,特別讚美“生命的力”,認爲人生有兩種對立的形式:一類是生命,一類是生活。生活是具體的,而生命是一種抽象,是一種精神,它具有神性,又存在於生活、生存和人生之中,具有永生的意義和永存的價值。沈從文這一獨特的“生命”觀帶來了他美學觀與文學觀的獨特,正是以此相聯繫,他提出了自己對美的認識:“一個人過去愛有生的一切時,必因爲在一切有生中發出了‘美’,亦即發現了‘神’”。“美固無所不在,凡屬造形,如用泛神情感去接近,既無不可見出其精巧處和完整處。生命之最高意義,即此種‘神在生命中’的認識。”在這裏,沈從文提出了“美在生命”的命題。

其次,他認爲“生命”的基本

屬性是對抽象的“愛”與“美”的執着追求。在沈從文看來,生命不在於追求名利和金錢,也不應受宗教和功利的支配,生命的意義在於對美的追求。而這種人生形式表現的極致,便是對“神性”的讚美,“神”、“愛”與“美”三者一體,就是最高的人性。人性美是生命美學中的核心內容,也是沈從文在創作中要表現的主題。另外,在沈從文的心中,人性美還體現在一個“愛”字:男女之愛,親子之愛,朋友之愛,人類之愛……沈從文讚賞的、提倡的正是這樣的愛。

在談到小說《邊城》的創作意圖

時,作者曾說:“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沅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應有的一分哀樂,爲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其實,沈從文所有的小說都如此,都是爲愛所作的言說。那麼,什麼是愛?愛是自身具有愛的能力,有一顆善愛的心;愛是主動的奉獻,勇敢的`給予和無畏的犧牲;愛是生命的支柱,愛愈強烈,生命力就愈旺盛,就愈能體現一種生命的美。

《邊城》是一曲理想生命之歌,最爲集中地表現出沈從文的人性理想與生命理想,代表沈從文創作的高峯,社會文化論文《從邊城看沈從文的生命美學觀 畢業論文》。沈從文在談及《邊城》時這樣指出“: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邊城不僅在沈從文的筆下充滿蔥籠的詩意,而且包容着廣泛而深遠的文化意義,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文化符號的性質,代表沈從文對理想生命美的形式的理解與看取。

邊城在小說中具有整體象徵

的意味。邊城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城市,而是遠離都市文明的鄉村小鎮。邊城的人民都具有淳樸善良的品性,他們生活在古樸、寧靜、和諧、美麗的大自然裏,承受着自然的薰陶,舒展自由的人性,處於一種自由自在的生命狀態中。《邊城》開頭三章集中筆墨描繪邊城的山水圖畫與風俗習慣,呈現出未受現代文明污染的邊城生活風貌,浸染着濃郁的牧歌風味,然後自然而然地敘述邊城發生的人事糾葛,生活在這裏的人民也都如山水般純淨美好,從中可以發現沈從文對理想人性與理想生命美形式的弘揚及其生命寄託。邊城中的人物也都無一例外地表現出與自然合一的詩性人格與自然氣質。美麗天真的翠翠、她的殉情的雙親、俠骨柔腸的外祖父、豪爽慷慨的順順,都具有作家所向往的“人性美”。

翠翠是沈從文寄託最深的人物形象,在她身上凝結着自然山水的靈氣,顯示出天然純真的自然氣質。翠翠與爺爺相依爲命,終年幫助爺爺接送過渡的來往客人,除此之外,她與其他人較少接觸,因此,就社會關係而言,她是極其簡單的,受社會的影響也就較少,可以說是一個自然的精靈。

小說在描寫翠翠時,主要是從自然氣質的角度去展示她的生存狀態與內心情緒,突出她與大自然、與青山綠水的相容性,從中顯示出她的自然人性之美與內在的神性之美,作爲一個文學形象,翠翠既具有豐富複雜的性格內涵,又表現出某種抽象性質,在她身上凝結着一種高度象徵化的意蘊,她對愛情的忠誠、執着,對大自然永遠充滿童心般的愛戀,都代表着人類對自然與童心的珍愛與返顧,對人性美的追求與嚮往,在翠翠的身上寄託着沈從文人與自然契合的生命理想,愛與美的生命理想。

老船伕的身上洋溢着淳樸厚道的人性美,凡一切傳統美德,在他身上似乎都不缺少。老船伕是純樸民性的集中體現者,他對待錢財的態度與爲人處事的方式,體現出一種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浸染下的理想化人性形態,代表一種符合民族傳統美德的生命美形式。

船總順順是地方上有身份的人物,也是一個像老船伕一樣集傳統美德於一身的人物,不過他的美德似乎顯得比老船伕大氣、豪邁。他對待錢財卻大方灑脫,經常爲鄉親鄰里排憂解難,調解糾紛。對子女的教育上也極其嚴格,當老船伕猝然離世後,他放下心中對老船伕的一絲埋怨,積極爲老船伕籌備喪事,對翠翠的關照也無微不至。在順順的身上處處表現出淳樸、仁厚的品格,顯示出一種自然、健康的人性美,這正是沈從文所着力歌頌的一種生命美形式。

沈從文一方面通過有意淡化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另一方面通過大肆渲染邊城環境的原始狀態與自然氣息,構築起一種具有理想色彩的人生範式。在這種人生範式下,人性美成爲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生命美形式,《邊城》就是對這種生命美形式的集中展示,是一曲理想生命之歌。概括地說,邊城人民的生命美形式以人性美爲基本內涵,主要在下面幾個方面表現出來:其一表現爲誠與義。生活在這裏的人們無不坦誠相待,幾乎一無例外地具有輕利重義、守信自約的道德操守。在他們身上寄託着沈從文的生命理其二表現爲美與愛。主人公翠想。翠無疑是美與愛的化身,她天真善良,溫柔純情,與儺送一見鍾情,在儺送出走後,在渡口邊癡情地等待着他歸來。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如老船伕的淳樸厚道、天保的豁達大度、儺送的篤情專一、順順的豪爽慷慨、楊馬兵的質樸熱誠,都無不表現出“美”與“愛”的人性內涵。通過對邊城人民“美”與“愛”的描寫,沈從文從他們的身上挖掘出一種具有永久價值的人格美、德性美與靈魂美,這使邊城在某種意義上成爲一個人性善的符號,邊城人民的生命形式成爲一種理想化的生命美形式。其三表現爲人性與神性的內在統《邊城》在對人性美的表現上,一、存在着一個雙重層面的有機結合,也就是顯性的人性層面與隱性的神性層面的結合,自然人性與自然神性的結合。在他看來,理想的生命形式是“美”、“愛”、“神”的三位一體,這種理想的生命形式正是邊城人民的生命形式,在邊城人民的身上既表現出與自然契合的人性之美,又表現出更具超越性的神性之美。

沈從文反思現代人性,視生命意識高於一切,崇尚“健康、美麗、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美學理2010.11學教育想,與後現代生態美學不謀而合。

他的這種比較超越現實功利的文學觀,在“京派”文學中有相當的代表性,在他看來,那些原始的、健全的人性的世界,恰好可以用以觀照和批判弊病叢生的現代都市文明。沈從文堅決相信文學的功能不止於社會道德的觀照,更在於能使讀者從“作品中接觸另外一種人生,從這種人生景象中有所啓示,對生命能作更深一層的理解”。他的這種文學觀正好發揮了近百年來中國文學發展中的比較欠缺的人性審視及道德完善的功能。

從社會認識功能上看,沈從文以湘西人特有的熱情和頑強,表現着這塊土地上人民獨特的生命生存狀態和豐富的想象力,生力、動復現了楚地的民俗、民風,寫出了極具地域特色的鄉土風貌,展現了豐富多彩的底層人民的生活圖景,爲我們認識湘西提供了指南,也爲重造民族間的關係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爲自己熱愛的民“陶杯”,在文學史族建構了一個上,他的作品也爲他自己建構了一個凝重渾厚、有着豐富內涵的文學“陶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