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會計國際化

學識都 人氣:2.52W
試論會計國際化
隨着國際經貿和國際投資、融資的迅速,的國際化日益成爲會計界的重要課題。什麼是會計國際化?我國會計國際化狀況如何?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有助於推動我國會計的發展和會計國際化進程。一、會計國際化的涵義探討會計國際化的涵義,首先應考察和明確“國際化”的涵義。的資料,對“國際化”的理解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爲:國際化就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相互交流、相互溝通,通過找尋各國差異之所在,求同存異,以更好地促進國際交往。1這是會計國際化研究的早期思想,較具有代表性的是1967年繆勒(Mueller.G)的研究和美國註冊會計師協會(AICPA)於1975年出版的《30個國家的會計職業》中所闡述的觀點。第二種觀點認爲:國際化就是在可能的範圍內,儘量減少國與國之間的差異,通過一定的途徑尋求出大家認可的一致。2這種觀點也就是國際協調化,其目標是尋求各國的共性,儘量減少國家間的差異,消除不必要的分歧,以達到國際間處理有關事務的可比性和同質性。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是1982年喬伊和巴維希的研究,此種觀點在目前佔有主導地位。第三種觀點認爲:國際化就是實行全球一體化、統一化。3,是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待完全消除國家間的差異。這種觀點在目前佔有較主導的地位,特別是國際性的有關組織更是支持這種觀點和以此作爲目標。從以上三種觀點看出,它們不僅代表國際化的三種觀點,而且還表現出國際化產生的先後順序及內在的邏輯關係,不同的國際化思想有其產生的客觀環境。溝通是基礎,沒有溝通,國家之間就不能相互瞭解;在相互溝通和理解的基礎上,隨着國際交往的增加,產生協調的要求;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協調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各國間所存在的分歧,所以又產生了規範與統一的呼聲。綜合上述觀點,國際化是指由於國際交往的發展,客觀上要求各國在處理有關事務上,通過相互溝通、相互協調,從而達到採用國際規範和統一通行做法的行爲。會計領域中的國際化行爲,會計界常簡稱會計國際化,它是指由於國際發展的需要,客觀上要求各國在制定會計政策和處理會計事務中,逐步採用國際通行的會計慣例,以達到國際間會計行爲的相互溝通、協調、規範和統一。具體而言,會計國際化具有三個方面的涵義:(1)會計國際化是一個動態概念,是某一個國家由於參予國際經貿和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等方面的要求而把本國會計慣例逐步轉化成國際會計慣例的過程,易言之會計國際化其實就是會計慣例國際化,會計國際化的結果則形成國際會計慣例,這也是我國會計理實界經常提到的與國際會計慣例接軌的真實涵義;(2)一國的會計國際化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一是溝通階段,即通過參予交流各國會計慣例,比較異同,促進對國際會計慣例的與瞭解;二是協調階段,即尋求與國際會計慣例的異同之處,消除不必要的分歧,儘量減少與國際會計處理等方面的'差異,以增強會計信息的國際可比性和有效性,三是規範和統一階段,即實行與國際會計慣例相同的標準化會計,使本國會計融入國際行列;(3)會計國際化體現的是一種要求、目標和活動過程,是各國會計慣例通過溝通、協調的一種結果。2.會計國際化的內容。會計國際化的內容,從會計專業分類角度看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會計政策慣例國際化,亦即在制定會計法規、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的過程中,在內容、結構體系、制定和程序等方面趨同國際會計政策慣例,其中核心是會計準則的國際化,因爲會計準則是會計規範的核心,一國的會計準則在結構、體系和規範的內容及方法上是否與國際會計準則慣例趨同,是會計國際需求的主要因素;(2)會計管理體制慣例國際化,主要指會計組織管理體制和會計人員管理體制兩方面趨同國際會計管理慣例;包括本國會計管理機構設置、會計機構和人員的管理模式、民間會計組織設置與運行模式,特別是積極參加國際性會計組織等;(3)會計慣例國際化,包括會計教育目標的定位、專業層次的設置、課程體系的編排、教育管理模式等趨同國際慣例;(4)執業會計慣例國際化,包括註冊執業人員的認定、考覈方法、機構的審批、民間審計的運作和監管模式等趨同國際慣例;(5)會計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慣例國際化,即建立與國際慣例相同的會計確認標準、計量記錄方法和報告體系等,促進所供會計信息滿足國際經貿往來和國際資本市場等的需要;(6)積極引進和運用國際上通用的先進會計思想、管理方法和技術方法;(7)促使與各國會計事務處理的協調化、標準化和規範化;(8)積極參加國際會計活動,努力促使其他會計事務處理方法趨同國際慣例。二、我國會計國際化的狀況1.我國會計國際化的決定因素。決定我國會計必須走國際化道路的因素主要有:(1)這是我國市場國際化的需要。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向之一就是市場已突破了時空界限形成全球性的統一大市場。我國作爲世界經濟大家庭中的一員,不可避免地要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市場國際化的結果要求會計爲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和參予競爭提供真實、公允、可比,能滿足國際決策需要的會計信息,因此要求我國會計慣例必須趨同國際會計慣例。(2)這是我國實施跨國經營的需要。企業實施跨國經營,必須瞭解其他國家的有關政策特別是會計政策;其次母公司爲了加強各子公司間的經濟聯繫和實施國際經營,需要了解公司整體及其子公司的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這都要求我國的會計國際化;此外跨國公司的股東和債權人等爲維護自身利益,也要求跨國公司按國際慣例提供會計信息和處理利潤分配等會計事務。(3)這是我國企業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的需要。隨着我國企業在香港、紐約等國際資本市場融資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和發展,我國企業必須按國際慣例向國際投資者和債權人提供真實、公允、可比的會計信息。2.我國國際化的狀況。我國會計國際化的進程,早在建國之初吸收前蘇聯的會計模式就初現端倪,併爲早期的主義建設發揮了重大作用。隨着我國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過渡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進而到現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會計國際化已取得了重大進展。首先,通過“三步曲”使在制定會計政策及其規範上與國際慣例接軌。1985年頒發了“兩外會計制度”,吸收許多諸如“資產=負債 資本”的會計平衡式,在存貨、應收帳款和固定資產計價中償試運用穩健原則等國際會計慣例;1988年成立會計準則組,開始着手研究西方會計準則和制訂我國的會計準則;1992年頒發了《股份制試點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基本上接受了西方國家通用的會計慣例,逐漸把國際會計慣例推廣入我國一般企業。其次,1993年7月正式頒佈實施了《企業會計準則》,逐步建立了以會計準則爲核心,以分行業會計制度爲補充的會計規範體系,此後又逐步頒發了若干具體會計準則徵求意見稿,1997年5月頒佈實施了第一個具體企業會計準則《關聯方關係及其交易的披露》,實現了在會計實踐中普遍以會計準則和以之作爲依據制定的行業會計制度來操作會計實務,使我國的會計規範慣例趨同國際會計慣例,會計信息更加規範和可比,基本能滿足我國參予國際經貿和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籌資等的需要。第三,企業會計準則的頒佈實施,也加快了我國會計國際化的進程。以前的會計分科是按行業分爲會計、商業會計等,而現在各高等院校普遍採用國際上通行的大學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方式,即專業主幹課程分爲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成本與管理會計、審計、高級財務會計等,這不僅與國際會計教育慣例接軌,而且有利於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強適應性,培養會計專業上的“通才”。此外,國外會計專業組織和大學,也不斷進入我國會計教育界,如英國ACCA,將會員資格成功的引入我國,在上海財大等院校舉辦英國註冊會計師考試培訓班等。第四,建立了與國際慣例趨同的註冊會計師體系,頒佈了註冊會計師法和獨立審計準則,註冊會計師考試逐漸接收了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考生,會計師事務及事務所的國際合作也不斷加強。第五,逐步樹立了與國際趨同的會計思想,如保護投資者和債權人的利益,建立企業稅務會計體系,明確會計是旨在向有關利益集團提供可供決策的信息系統,會計是企業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會計的國際化與國家化是不可協調的矛盾等觀念。3.我國會計慣例與國際會計慣例的差異。在我國的會計慣例中,與國際會計慣例尚有差異的主要表現在:(1)與會計準則相配套的有關法規尚未健全。如尚未頒佈《證券法》,而《公司法》、《註冊會計師法》、《會計法》等的會計規定與會計準則尚不協調等;(2)未建立與企業會計體系及其準則相配套、相協調的非盈利組織會計體系和準則,行業會計制度在會計實務中仍起主導操作規範作用等;(3)加入和參予諸如IASC、ICA等權威性國際會計組織及其活動不夠,阻礙我國與國際會計界的交流及其會計國際化的發展;(4)許多會計實務的處理與國際慣例存在差別,如加速折舊法、成本與市價孰低、壞帳備抵法和所有者權益類目的劃分等都與國際慣例有差別;(5)會計管理體制尚存在差異:一是會計事務的行政管理過強,二是會計人員的“二重性”地位未能完全轉變等;(6)管理會計、稅務會計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體系和在實務中推廣使用;(7)會計發展滯後,研究方法單一,會計教育模式與國際慣例尚有差別等等。三、加快我國會計國際化進程的幾點建議1.進一步解放思想,敢於借鑑,走出認識誤區。我國會計作爲世界會計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發展離不開對國際會計慣例的借鑑。這一方面要拋開傳統的會計階級性思想和姓“資”姓“社”的論爭,只要有利於我國的發展,與我國客觀的經濟、和教育文化等相適應的,就應該大膽借鑑;另一方面要走出認爲國際會計慣例就是美國或英國或其他某一國會計慣例和把之等同於國際會計準則的誤區,同時也要走出國際化就是全球統一化、標準化的誤區。2.處理好會計國際化與國家化的矛盾國際化是一種客觀要求,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過程,然而由於各國環境的差異,會計的全球統一化、標準化也很難實現,因此會計國際化與國家特色並存將是不可避免的現實,這也正是國際會計協調的主題,只有承認會計的國家化,才能更好的與國際會計相協調,促使本國會計國際化的發展。3.把握好國際化的方法方式國際化是通過不斷借鑑國際慣例而實現的,因此把握國際會計慣例的借鑑標準和方法方式則是國際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判斷哪些是國際會計慣例,筆者認爲應把握兩個標準:(1)該項慣例是否在大多數經濟和會計發達國家通用?即是否具有國際公認性;(2)是否具有有效性,即運用這一慣例是否能提供清晰、明瞭的會計信息,同時化費較小的成本。在借鑑的方法方式上,一要通過立法確認,即對那些於我有用的國際慣例,應把之納入法律規定,以加快推廣實施;二是加大民間會計交往力度,加快我國與國際會計慣例的溝通、協調和統一。4.加快會計準則國際化的進程會計準則國際化作爲會計國際化的核心內容,加快其進程必能促進會計國際化進程。加快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化進程,筆者認爲首先應儘快頒佈實施具體會計準則,建立與國際趨同的會計準則體系;在內容上應(1)區別會計利潤與稅務利潤,建立企業稅務會計體系;(2)計提準備金,以保證國有資產和所有者權益;(3)推廣加速折舊法,試行成本與市價孰低等國際先進的方法;(4)改革“T形”報告格式而代之以國際上更流行的報告式;(5)建立會計信息披露的專門準則等等。5.定位我國會計國際化的涵義由於會計國家化和國際化在是不可協調的矛盾,加之我國處在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我國的會計國際化只能是部分會計慣例國際化,換言之即國際協調化,大部分趨同或接軌,另一部分保持我國特色,這也是國際化發展的必經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