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案例教學問題分析

學識都 人氣:2.03W

當前,在高等教育中,如何把內涵豐富的公共管理理念、規律、模式與方法灌輸給學生,引導學生掌握、理解理論知識,並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公共管理學科教育面臨的重要內容。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相關內容的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公共管理案例教學問題分析

摘要: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的培養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實踐性,學生不僅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更需要積累大量的實踐經驗,而案例教學就是積累實踐經驗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提高公共管理類教學效果,培養創新型公共管理人才迫切需要加強案例教學法。

一、公共管理教學案例的標準

公共管理的案例教學就是對特定的問題從實證的角度進行描述和分析,以腳本等形式實現對事件的“還原”和“再現”,並供讀者進行評判。一個好的公共管理案例能夠提供大量的信息,並且讓學生思考:“如果面對案例中描述的環境,我該怎麼辦?”因此,案例的選擇對於案例教學成效尤爲重要,它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標準:

(一)案例的答案不是唯一和絕對的

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和觀念日益多元化,這種多元化反映在案例教學中就是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人們的認識往往是不同甚至是相互衝突的,如自由主義者和國家主義者對於市場的認識就截然不同。由於公共管理案例教學培養的是學生的“類行政管理人員思維”能力,而公共管理活動涉及各階層以及不同階層的個人,不同階層的價值觀往往是衝突的,因此,“類行政管理人員思維”缺乏合法的嚴密性與精確性,是一種試驗性、直覺性的推理過程。案例教學應該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以此激發學生的批判性以及獨立思考能力。

(二)案例要能引起爭論

公共管理教育的一個主要目標在於鍛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往往是在認真思考和相互辯論中得到加強的。在案例教學中,雖然教師掌握的知識更多,但是教師的知識並不是權威性的,學生期望能夠提出自己的獨創性見解,因此,教學案例應該能夠引起爭論,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是,在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往往害怕這種爭論會引起學生思想的混亂,影響教師的權威,故而壓制爭論,這極大降低了案例教學的效果。從這個角度看,案例要能夠引起“衝突”,引發不同的思考和爭論。

(三)案例必須是真實的

案例是對已經發生的公共管理事件的“還原”或者高度概括,因此這些事件本身就應該是真實可信的。案例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其實踐性,案例來源於社會生活實踐。案例的真實性保證了教學與現實情境的溝通和融合,既增加了學生的經驗積累,又提高了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案例首先是一個故事,但並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成爲案例。真實性是案例的生命力所在,保證案例的真實性也是教師最基本良知的體現。

(四)案例能夠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創新型管理人才需要學生具有批判性思維方式,這就需要學生圍繞教學案例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改變傳統的由老師高度控制的教學方式。案例教學中,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切入,有可能提出與老師完全相反的觀點,案例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並藉此鍛鍊學生的思考和思辨能力。這種批判性思維目的是激發學生提出合理的'、具有說服力決策或者行動方案,給學生一定程度的壓力,使他們的智力和思維都得到更好的鍛鍊,而這就要求案例不能過於簡單。

(五)案例要明確解決的問題和決策的主角

“案例需要一個戲劇性的焦點,一個特定的、可以辨認的人物,一個讓學生辨認的優勢地位”[1](P127),在缺乏一個可被確認的決策者的情況下,案例作者的分析會模糊不清和過分理想化,這會使得學生避開現實世界中控制某些行動的特定壓力。(六)案例具有能夠進行深入分析的信息案例的爭論以及批判性思維方式的培養都需要從案例中提取大量的信息,學生能夠利用這些信息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推理。如果信息不全,學生的分析和推理也就失去了依據,或者形成“不知所云”的局面,因而學生只能得出膚淺的、反應式的和模糊的思考。

二、公共管理案例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雖然我國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教學實踐中,依然存在着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講授式教學唱主角

案例教學作爲一種培養學生實際能力的“利器”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從總體來看,以教師爲中心的講授式教學依然唱主角,這其中既有教師觀念的因素,也有教師能力的因素。首先在觀念上,很多教師仍然堅持傳統的以講授爲中心、以灌輸爲主要手段的知識單向流動,認爲教學活動就是要對學生加以嚴格地控制和監督,讓學生按照“正確的方式”去完成任務和練習技能。這種觀念上的落後使得教師認識不到案例教學的重要性,甚至設置各種障礙逃避案例教學。其次,教師能力的不足也使得案例教學往往以講授爲主。目前,我國高校公共管理類的教師絕大多數沒有經過系統的案例教學訓練,部分教師把案例教學視爲“舉例子”,這是對案例教學的一種簡單化理解,沒有認識到案例教學的深刻變革。實際上,案例教學和事例教學有本質的區別。案例教學的核心就是讓學生參與其中,展開互動,教師並不簡單地評定學生答案的正確或錯誤,僅僅是對判斷的結果進行分析和評論,這也是案例教學與事例教學的主要區別所在。在案例教學中,案例是培養學生實際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學生是案例教學的中心,而在事例教學中,事例僅僅是支撐教師觀點的一種輔助手段,教師往往是通過一定的事例來佐證自己的觀點,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居於主導地位,這實質上仍然是一種以教師爲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方式。

(二)案例教學的絕對化和片面化

案例教學和授課教學是公共管理教學活動中兩種最基本的教學方式,但是在進行案例教學時,部分教師往往不顧學生的實際情況,片面強調案例教學,盲目地壓低甚至排斥授課教學,唯“案例”是從,這就造成了案例教學的絕對化和片面化。實際上,案例教學並不排斥授課教學,兩者是相互補充的關係,都有其各自適用的情境。講授教學主要關注的是基本理論知識的生產,因此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以講授教學效果較好,而案例教學往往是對基本理論知識的具體應用,只有學生在掌握較爲紮實的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才能夠取得良好效果。同時案例教學的絕對化和片面化也表現爲不分教學對象盲目地採用案例教學。相對於研究生來說,本科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主要學習的是基礎知識,應以授課教學爲宜,適當地施以案例教學,“對本科生採用案例教學的課時應保持在10%至15%,最多不超過20%;對研究生,由於通常已具備了必要的理論基礎,案例教學的分量可以重一些;至於以管理實踐爲主要目的MBA教學中,更應該以案例教學爲主。國外的MBA教學中,案例教學的比重已佔到70%至80%”[2],因此,不同教學對象採用案例教學的比重也是不同。在案例教學階段,不能唯“案例”是從,盲目地排斥授課教學以及降低授課教學的比重。

(三)案例質量不高

目前,公共管理案例教學中存在着“三多三少”,直接影響案例教學的效果。“三多三少”主要是指“舊案例多,新案例少;第二手案例多,第一手案例少;西方案例多,本土案例少”[3]。首先,公共管理案例陳舊。從目前教學案例的編寫來看,很多案例都是20世紀90年代的案例,案例陳舊,缺乏生活氣息和可讀性。其次,公共管理案例照搬其他學科案例現象嚴重。公共管理的很多教學案例往往都是直接從工商管理和企業管理案例直接搬運過來,但是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和企業管理具有明顯不同的學科特點,這種案例很難滿足公共管理案例教學的需要。再次,公共管理案例的本土化嚴重不足。由於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的起步較晚,往往採取引進西方國家案例的方式來彌補本土化案例的不足。但是,由於政治文化傳統以及歷史發展階段的不同,這些引進的案例往往“水土不服”,不能有效地解釋中國現象,脫離了中國公共管理的實踐,這種外來案例的適用性較差。

三、提高公共管理案例教學效果的對策

教師、學生和案例是案例教學的三個核心要素,其中學生是核心、教師是引導者、案例是手段,因此可以從這三個方面着手提高公共管理案例的教學效果。

(一)加強對公共管理案例教學教師的培訓

這種培訓首先要使公共管理案例教學教師明確案例教學的地位,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公共管理是典型的以實踐教學爲主要手段的學科,因此,多種多樣的實踐教學方法對於達到教學目的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而案例教學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利器”。教師要明確案例教學意味着知識的流動、教學的中心以及學習的責任承擔等都發生了根本變化。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爲中心、以灌輸爲主要手段的知識單向流動過程,學生往往處於消極和受支配的地位,而案例教學意味着理念的更新,它是以學生爲中心的知識雙向流動過程,允許學生進行自由的討論,知識和思想能夠在老師和學生之間雙向流動。在案例教學中,老師要從主角轉變爲配角,理順教學中的主客體關係。同時,案例教學並不排斥授課教學,它和授課教學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不同的教學對象需要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因此,只有明確案例教學在公共管理教學中的地位,才能提高教師對案例教學的積極性,提高案例教學的效果。這種培訓還要着重提升教師案例教學的技能。師資是教學案例的關鍵環節,師資力量的強弱決定着案例教學的成效。案例教學鼓勵學生的自由討論和溝通,貌似對教師的要求降低了,恰恰相反,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經過精心的準備以及具備淵博的知識才能夠有效地組織案例教學。“案例教學要求教師必須經過良好的訓練,在實際教學中,如果教師綜合素質不高,沒有經過嚴格的案例教學訓練,會使理論和實踐形成‘兩張皮’,要麼陷入狹隘經驗主義,就案例談案例,上升不到理論層次;要麼牽強附會成爲理論註釋,只不過起到活躍課堂氣氛的效果,必然會影響到預期教學效果的實現。”[4]對教師案例教學技能的培訓既可以考慮引進案例教學的上崗制度,凡是從事公共管理案例教學的老師,必須經過嚴格的培訓,未經培訓的不準從事案例教學,也可以考慮建立案例教學教師的交流制度,通過不同學校案例教師的交流和觀摩,提高案例教學效果。

(二)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學生是案例教學的主體和核心,只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案例教學才能取得成效。案例教學的過程一般包括課前預習、課堂討論和課後撰寫案例報告三個環節,這都要求學生能夠全方位地進行參與。案例教學不僅對老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對學生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在正式上課之前,學生要首先進行預習,瞭解和鞏固基本的理論知識,反覆閱讀教師提供的案例,並查閱相關的資料。課堂討論是案例教學的重中之重,它要求學生能夠廣泛地參與並自由地開展討論,而不能只聽不說,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目前,案例教學的難點主要在於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熱情不足,部分學生習慣了填鴨式的講授教學,而不願意進行課堂討論,或者怕錯誤的發言會引起同學的嘲笑,給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老師應該通過各種方式鼓勵同學的課堂討論,讓他們明白案例教學的核心就是同學之間的平等互動,案例的答案也不是唯一和絕對的,以此打消同學們不願參與討論的各種顧慮。在案例報告的撰寫過程中,學生要學會總結和思考,從而逐漸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際能力。爲了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可以通過評分制度對其進行激勵,但是這種評分制度只是外在激勵的一種,更主要的激勵手段是老師的鼓勵和表揚,激發學生主體性,讓學生自發地、積極地而不是被動地參與到案例教學中去。

(三)強化案例的蒐集、編寫和整理

案例教學的基本材料是案例,案例是實施案例教學的基本手段。因此,爲了提升案例教學的效果,就要強化案例的蒐集、編寫和整理工作,建立案例教學的數據庫。針對我國案例教學中的“三多三少”現象,首先要注重案例編寫和蒐集的時效性,即案例的編寫和蒐集要與時代同步,這種案例的取材要基於公共管理的實踐,能反映最新的公共管理成果;其次要加大編寫第一手案例資料的力度,這種案例的選擇可以採用微型案例的方式,既降低了案例編寫的成本,又拉近了學生和案例的親近感,增強了案例的生命力;最後要慎重選擇國外案例,雖然在我國公共管理案例教學的初期,國外案例的引進對於推動我國公共管理教學的發展意義非凡,但是當今中國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學已經走過了近30年的時光,案例教學的本土化迫在眉睫。因此,今後案例的編寫、蒐集和整理工作要加強案例的本土化,編寫能夠反映中國公共管理實踐和中國文化背景的案例,提高本土化案例在案例教學中的比重,充實和豐富公共管理的案例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