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小學英語偏重聽說的誤區論文

學識都 人氣:5.97K

隨着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英語在政治、經濟、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爲了適應這一發展的需要,我校1992年在學前班開設了英語課。在這六年的小學英語教學中,我們對小學英 語是應該側重聽說還是四素同步多層面發展的問題進行了實驗。

走出小學英語偏重聽說的誤區論文

從實驗可以發現學前的孩子在一年內因爲單詞、句型的量上要多於四年普通班。所以直接影響了二者的讀 書能力和英語交際能力,另外,由於學前班掌握的單詞量及句型較多,一年時間他們可以寫出一篇較完整的介 紹家庭、學校及班級的小文章,而四年級學生由於所掌握的單詞量與句型有限,又少於動筆,能夠寫出上述材 料的學生僅佔10%。通過上述事實證明了小學英語應該走出以聽、說爲重的誤區,走入英語教學四素同步、多 層面發展的軌道。那麼是什麼原因使我們在某種程度上陷入了這誤區呢?

一、忽視了外語教學的特殊性

同一語言,作爲母語來教和作爲外語來教是根本不同的`,這個不同表現在:(1)環境不同。在母語的環境 下, 人們總是通過不斷的“刺激”——“反應”來“習得”語言,而外語學習則不然。無論我們如何去創設語 境,也和實際有一定的距離。而課堂上創設的交際環境,又是演練性質的,缺少真實話境的複雜性和多變性。 正是母語和外語教學具有不同的環境,才使外語教學具有不可否認的特殊性。(2 )學習主體不同。在語言學 習的起始階段,母語學習的主體是嬰幼兒,他們只能靠機械的重複和模仿去學習語言。在以後,他們也主要靠 反覆刺激和潛移默化來發展自己的語言能力,雖然也會藉助一些語法分析,但比重極小。外語學習的主體是少 年兒童,他們具備了一定的母語能力和一定的思維能力。他們是在這樣的“前結構”的條件下去學習一種語言 的,要求他們用母語的方式去學習既無必要也不可能。

二、忽視外語教學目的的多元化

外語教學要培養學生爲交際而使用外語的能力,這無疑是正確的。然而,就能力而言,有各種不同的層次 和各個不同的方面。就交際而言,有書面的和口頭的。而我們在研究外語教學時,往往只注意掌握語言這一單 一目的,而忽視瞭如意志品質、愛國主義和智力開展等多元因素。

三、忽視了外語教學的階段性

外語學習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不同學習階段和年齡段均有其特點。一般來說,在學習的初級 階段,“聽說法”能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外語,特別是年齡小的學生,聽說的語言實踐活動能最大限度地調動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前英語實驗班的學生第一月主要是學習字母及開口說話,不需要記憶單詞和句 型。但如果把聽、說應用於學習的始末,則未必恰當。因此隨着學習過程向縱深發展,學習者必須實現在感知 上由以聽覺爲主到以視覺爲主的轉變,在記憶上由機械記憶爲主到以理解記憶爲主的轉變。況且,隨着年齡的 增長,學生的認識能力逐漸提高,他們就會在已有的認知結構的基礎上能動地掌握一門新的語言,這就要求學 生掌握一定的語文結構和規律。忽視外語學習階段性的結果,使得本來在一定階段或某一範圍內行之有效的方 法,在其它學習階段變成了深入學習的障礙。

要走出誤區,應該處理好以下三種關係:

(一)本族語與外語的關係

對於學生來說,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母語能力。他的母語不僅是在日常生活中進行交往和學習的工具,也 是掌握一門語言的工具。教學實踐表明:在外語學習中,任何正遷移的利用或負遷移的防止都是建立在對母語 深刻理解的基礎之上的。完全排斥或完全依賴母語都會妨礙外語的學習。

(二)語言和語法的關係

語法揭示語言的內在規律。對於母語來說,一定語法知識有助於更準確、標準的使用語言,而對於外語學 習來說,語法也是掌握語言的“捷徑”。實際上,我們在小學階段不必要談語法而“色變”。關鍵是如何分解 語法,化難爲易,深入淺出的把它總結出來。

(三)聽說讀寫的關係

在語言教學中,聽說讀寫既是目的,又是方法和手段。這四種語言能力各自具有相對獨立性。聽、讀屬於 理解,說、寫屬於表達,聽說是口頭交際能力,讀寫是書面實際能力。有的人根據我國學生聽說能力較弱的特 點,主張加強聽說訓練,這無可非議,但不可忽視讀寫的重要性。從培養對象而向未來的需要出發,應該把讀 寫訓練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在這裏應該強調“階段側重”,在學生不同的學習階段有目的的側重某一方面 的能力。

總之,在處理以上關係時應把握好一個“度”字,過分強調某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對教學是不利的 。只有堅持唯物辯證法研究和實踐,外語教學法才能夠在走出誤區的同時,求得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