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賤傷農”原因的管理經濟學分析及解決措施

學識都 人氣:2.81W
“姜賤傷農”原因的管理經濟學分析及解決措施
摘 要 黃姜作爲“黃姜之鄉”鄖西縣的主要作物之一,曾給該縣縣域經濟的帶來了無限生機。但隨着國際國內行情的變化,姜價驟跌,使姜農們措手不及、損失慘重。在深入基層調查的基礎上,了該縣黃姜產業的發展現狀,從管理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此次受挫的深層原因,並提出了應對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 黃姜產業 發展現狀 成因與對策

1 隕西縣黃姜產業發展現狀
  黃姜是理想的提取甾體激素類藥物的重要原料,從黃姜根狀莖中加工而成的皁素產品被譽爲“藥用黃金”。鄖西黃姜產業自1984年“野轉家”人工種植以來,經過了20年的培植,產業規模逐漸壯大,產業鏈條持續延伸,產業效益日益顯現,僅2001~2003三年間,姜農實現收入5.65億元,財政實現收入近2 000萬元。黃姜產業在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拉動經濟增長、實現富民壯財目標等方面貢獻突出,功不可沒。
  (1)種植規模。2003年全縣黃姜種植在2002年17.8萬畝的基礎上突破性發展,全縣18個鄉鎮(場區)有98.6%的行政村、97.3%的村民小組、89.5%的農戶總數,種植黃姜總面積達29.9萬畝,可爲 1 000t皁素產品提供加工原料。
  (2)加工能力。2003年底,全縣黃姜加工發展到13家,形成了年產皁素1 000t、雙稀70t、沃氏氧化物50t、酒精 5 000t的生產能力。2003年,全縣生產皁素(含水解物摺合)266.7t,銷售收入8 382.5萬元;沃氏氧化物14t,銷售收入512萬元;酒精25t,銷售收入7萬元,加工企業合入庫銳金457萬元。今年以來,受多種因素,皁素銷售價格由t價33萬元下跌爲22萬元,市場形勢嚴峻。
  (3)黃姜銷售。2003年冬至2004年春以來鄖西縣加工企業黃姜收購價格直線走低,每市斤從0.7元一路降至的0.20元左右,且收購標準比較苛刻,去雜、抽標、包損均20%左右,如果再加上中間商的盤剝,到姜農手裏每市斤的收購價格僅在0.15~0.22元之間。企業爲規避風險,時常限收停收黃姜。賣姜難、價格低,加劇了人們的種植經營恐慌情緒,部分姜農急於傾銷拋售,少數農戶甚至毀姜棄姜,使黃姜產品跌入愈賤愈拋、愈拋愈賤的惡性態勢。
2 從管理經濟學視角透視黃姜產業——存在的主要及其成因
2.1 黃姜生產過剩,市場供大於求
  (1)供大於求。前幾年,皁素產品價格一路攀升,效益可觀,以致全球皁素生產國競相發展原料種植,面積成倍增長,尤其是中國的黃姜種植面積發展更爲迅猛、規模極度膨脹。全國黃姜種植發展已達到160萬畝,年增長30%以上,其中以鄖西爲中心的秦巴山區黃姜種植達140多萬畝,佔全國種植面積90%。2003年鄖西縣黃姜種植規模達到29.9萬畝,算賬年應起挖14萬畝,可產鮮姜21萬t,除留種姜3.5萬t外,剩餘的黃姜加工皁素可達1 200多t。
  (2)需求有限。據互聯網檢索資料顯示,國際上年需皁素6 000t,國內年需皁素2 000t左右,按t皁素耗費150t黃姜,國際國內分別年需消化90萬t和30萬t黃姜;按畝產1.5t產量,年需黃姜種植面積60萬畝和20萬畝與之配套,考慮黃姜的生產週期爲2年,需配套黃姜種植面積分別在120萬畝和40萬畝左右。目前僅國內黃姜種植面積已達160萬畝,遠遠超過市場需求。
  (3)姜賤傷農。黃姜價格下跌,主要是種姜面積盲目擴大,市場對黃姜的需求超飽和導致的。在皁素價格大幅下跌(由50萬元/t一路下跌到22萬元/t)、外姜迴流、企業限收、姜販盤剝的合力衝擊下,黃姜價格一路走低,特別是靠借貸高價購種發展黃姜的“三差戶”和剛剛脫貧的農戶,經受不起這種殘酷的市場衝擊,已經出現少數姜農毀姜、棄姜現象。據對縣內200戶姜農抽樣調查,姜農畝平投入現金1 090元。截止目前,全縣農戶已起挖黃姜6萬畝,按調查結果畝平投入成本測算,農戶總投入爲6 540萬元,可實現銷售收入3 972萬元,姜農虧損2 568萬元,畝平虧損428元。
2.2 產品單一,難以規避風險
  (1)經營理念偏頻。鄖西縣黃姜加工企業大多數爲招商引資的外來企業,看中的是鄖西獨特的'黃姜優勢資源,謀取的是自身經濟利益。作爲農產品龍頭加工企業尋求最大化利潤無可非議,但求利理念定位不應是狹義、封閉的,而應該是全面、長期、協調的。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不能單方面就企業論企業、就眼前論眼前,缺失企業與農戶優勢互補、做大做強、持續穩健、榮辱與共的產業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