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衛生教育改革措施探討論文

學識都 人氣:2.22W

一、我校公共衛生教育改革的舉措

公共衛生教育改革措施探討論文

1.改革公共衛生課程體系。隨着現代醫學的發展,公共衛生的概念和內涵已由過去的環境衛生、個人衛生拓展爲現在的社會衛生,課程結構也在傳統的課程基礎上出現了大量跨學科、範圍廣泛的社會醫學課程[2]。課程體系的改革、教學內容的完善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我們在充分考慮臨牀醫學生公共衛生教育的特點的基礎上,對預防醫學課程涵蓋的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環境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初級衛生保健和社區衛生服務等教學內容進行提煉,去除與實際工作脫節的內容,並增加和充實與臨牀實踐工作有關的預防研究新進展。針對流行病學和衛生統計學在臨牀醫學中的應用日益廣泛的實際,單獨開設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必修課程,使必修課程達171學時,高於國內同類醫學院校的平均學時數[3]。爲臨牀醫學生開設公共衛生類選修課程7門,如健康教育、社會醫學、衛生經濟學與衛生事業管理等。在基礎和臨牀課程教學過程中強化預防醫學意識,使公共衛生教育貫穿臨牀醫學生培養過程的始終。

2.構建公共衛生實踐平臺。制定公共衛生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規劃,按照規劃的要求和目標,新增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爲主,覆蓋衛生防疫、疾病防控、婦幼保健院、鄉鎮衛生院的.9個公共衛生實踐基地。以培養學生的社區衛生服務能力爲導向,編寫社區衛生服務實踐指導,在第四學年臨牀見習階段安排爲期2周的社區醫療實踐必修環節,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親身到實踐中進行體驗,融“教學”於“實踐”,促進了預防醫學與臨牀醫學的融合。這種以現場爲中心的實踐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深地理解預防醫學的工作性質、工作內容和工作方法,增強了其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性,爲畢業後實施臨牀預防和社區衛生服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合理配置師資隊伍。爲提高教學效果,在選拔公共衛生師資的過程中,走出校門,根據課程內容的特點,選擇行業接近,既有一定的理論和研究能力,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從事公共衛生教學工作。目前,我校聘請的校外教師涵蓋衛生管理、衛生防疫、疾病控制、律師、醫療保險等多個部門,參與衛生經濟學與衛生事業管理、預防醫學、流行病學、衛生法學、社會醫學等課程的帶教。外聘教師接受我校組織的崗前培訓,參加教研室集體備課,試講通過後,方能正式授課。這樣即豐富了課堂講授內容,拓寬了學生的社會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改革教學方法。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爲中心,打破過去傳統的封閉式、“填鴨式”教學方法,注重啓發式、討論式教學,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提供網絡教學平臺,積極推進PBL教學,將典型公共衛生問題,如社區慢病管理、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處理等,以案例的形式提出,供學生針對問題進行自學和討論。通過教學互動,師生討論,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團隊協作精神、交流溝通能力與公共衛生思維能力。

5.完善評價體系。公共衛生教學評價體系中,加強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評估。在必修課的考覈中,加大實驗(踐)成績比例,其中理論成績佔60%,實踐成績佔40%。在學生社區衛生服務實踐中,實踐總成績由學生社區衛生服務實踐鑑定(60%)及學生調研報告評價(40%)兩部分組成,鑑定由基地帶教教師根據學生實習情況作出,調研報告評價由預防醫學教研室教師完成。

二、公共衛生教育改革的舉措評價

我們於2011年和2012年分別在未實行改革舉措的2006級和已實行改革的2007級隨機各選取3個班共198名學生在畢業前進行問卷調查,以評價我校公共衛生教育改革的效果。結果表明,實施公共衛生教育改革的2007級學生在對公共衛生課程的學習興趣、學習公共衛生課程的必要性、公共衛生課程和師資配置的合理性、瞭解社區衛生服務模式的程度、具備公共衛生服務的基本技能、掌握預防保健的基本知識和流行病學基本調查方法等方面與未實行改革的2006級學生之間有顯著差別(見附表)。

三、體會

當前我國在臨牀醫學生的培養模式上,更多的是傳統的純臨牀診斷治療的教育,醫學生的社區衛生服務觀念和實踐能力亟待提高。醫療衛生髮展的綜合趨勢要求我們必須轉變思路,加強對預防觀念的認識,從圍繞疾病診治轉移到全面關注生命全過程的健康;從只專注人體本身轉移到系統關注環境、社會、心理與人體的交互作用。通過上述公共衛生教育改革的舉措,使臨牀醫學生充分認識到了學習公共衛生知識的重要性,提高了在以後工作中運用臨牀流行病學方法進行研究和工作的能力,有助於進一步理解三級預防在疾病防治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體會到新型衛生服務模式下對醫務人員知識、能力、素質的新要求,初步樹立了”大衛生”觀,爲畢業後實施臨牀預防和參與社區衛生服務奠定了基礎。(本文作者:李紅倬、魏武、王庸晉、宋曉亮、王金勝、申虎威 單位:長治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