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研究

學識都 人氣:1.84W

高等師範學校(簡稱高師)音樂教育專業鋼琴課教學要結合學生自身情況和實際水平因材施教,同時要明確學習目的和目標,實施科學的教學方法。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相關內容的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研究

摘要:爲了使音樂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真正適應社會的需要,爲社會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使音樂教育專業舞蹈教學水平不斷提高、發展、創新,需要不斷髮現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深入進行教育觀念的革新,進一步提高音樂教育舞蹈教師隊伍的素質,開闢多元化的教學空間,創設更多的教學實踐機會,使音樂教育專業舞蹈教學更具特色。

關鍵詞:音樂教育;舞蹈;教學

高校音樂教育舞蹈專業教學始於上個世紀70年代。1981年3月教育部頒發了舞蹈專業的第一個教學大綱,90年代初,中等教育舞蹈專業蓬勃發展,而舞蹈教學爲了滿足第二課堂的藝術實踐活動,各高校在原舞蹈教學大綱基礎上,對高校音樂教育舞蹈專業的教學內容和時間都進行了改革和調整。時過境遷,34年過去了,隨着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需要高校所培養的人才適應當今社會,而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舞蹈課程設置已經遠遠落後時代的發展需求。

一、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的不足

1.課程設置的不足

由於歷史的原因,目前音樂專業舞蹈教學大綱在教學時間上只有66學時,除去新生上課前軍訓的時間,舞蹈實踐教學只有58學時,而相對於一個舞蹈專業的學生來說,僅有58學時作爲身體運動綜合性訓練課程是遠遠不夠的。舞蹈作爲一門特殊的藝術學科,有它獨特的教學方法,其中實踐教學環節是培養舞蹈人才的重中之重,而教學時間的保證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首要條件。否則同學們技術能力很難得到提高,也就無法談知識技能向專業能力的轉化。舞蹈教學是在音樂和節奏中進行的,學生對音樂節奏的感知、空間的意識、力度的感悟以及內在情感的控制,表演技巧的掌握和創新意識的訓練等各方面都需要時間來磨合。目前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時間無法保證充足的動作訓練,還沒能充分考慮舞蹈教學所具有的綜合性教育的特點。

2.教學手段單一

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很多舞蹈老師在實踐教學中缺乏創新意識,偏重於以自我爲主導的機械式動作訓練和技能知識的灌輸,教學過程簡單,過多的強調言傳身教和模仿再現,使舞蹈的教與學缺少互動,缺少對人的主體意識的培養,這不僅使舞蹈教育難以培養出具有自主性、獨創性、社會性的個體,也使其陷入無法拓展的境地。比如一些舞蹈教學教師只注重對學生進行單一動作模仿和技能技巧掌握,很少把重點放在挖掘學生思維潛能上,而高師的學生舞蹈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學生進校前沒有受過系統的訓練,把大量的時間和工作精力都放在動作和技巧的訓練上,收效不大,還影響學生學習舞蹈的興趣,如果教師發揮高校學生的長處,讓他們在創編理論和創編技巧上施展自己的空間,鼓勵創新,鼓勵走出課堂與社會接觸,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舞蹈水平和專業能力。

3.教材的選用不規範

教師在選用教材上隨意性太大,全憑自己的喜好,這對提高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的質量有很大的影響。教材的選用不是越專業越好,難度越大越好,如採用北京舞蹈學院的教材去訓練高師音樂專業的學生顯然不合適,培養演員和培養教師是有區別的,一個專業舞蹈演員的訓練週期是9至10年,而高師音樂教育的學生大部分是進校後才接觸舞蹈,除去大三或大四上學期選修和下學期實習,真正的實踐教學課很少。用專業性很強的教材去訓練高師音樂班的學生,不光達不到教學目的,影響教學進度,可能還抹殺了同學們學習舞蹈的興趣,對未來舞蹈教師的培養很不利。

二、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舞蹈教學改革

1.樹立新型的人才教育觀

作爲一種教育活動,任何一種類別的舞蹈教學都有其共同之處。首先,“教學教學,有教有學”,也就是說,舞蹈教學總有教的一方和學的一方。因此,舞蹈教學體會實際上包括教的體會和學的體會。其次,教學作爲一種活動,有其目的與方法,其方法既有一般教育原則,也有自身的獨特品格。高校音樂教育舞蹈專業課作爲一種教學活動,是音樂專業整個教學的一部分,當然也遵循一般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的原則,如啓發式教育原則、因材施教原則、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原則、教學相長、學用結合原則等。但未來舞蹈教師能力的.培養,不只是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繼承者和實踐者,而應是掌握相關專業知識的發展者。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舞蹈教師隊伍,不光要注重舞蹈基礎知識能力的訓練,還要重視全面素質提高和教學能力的培養,開闢多元化的教學空間,創設更多的教學實踐機會,讓學生走上講臺,面對自己的同學講課,體驗教師角色,達到學爲所用的目的。老師要改變以講授爲主學生被動學習的傳統教學方式,運用新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把學生畢業前的試講提前納入到舞蹈教學當中,讓學生提前體會做老師的感覺,使他們順利實現知識技能向專業技能的過渡。

2.更新教學內容,創新教材教法

發展是硬道理,創新是生命力。在高師舞蹈專業的各類舞蹈課程教學中,面對舞蹈課程存在的問題和形勢發展的需要,在不同文化相互交流與交叉、接觸與碰撞中,形成了多元格局文化,出現了一大批運用現代教學理論指導教學實踐的改革實驗。而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的教學內容及教材教法,應在現代教學理論結合舞蹈教學的特點和學生實際的舞蹈課程教學中不斷改進,改革舞蹈課程教學內容,培養學生舞蹈的實踐能力,不斷移植、繼承和創新,完善音樂教育舞蹈專業課程體系。教材的選用應在統一中體現多元多樣化,既富有現代時代性,又保持相對的穩定性。既吸收別人的優點,有融入自己行之有效的極具特色的東西到教材中去,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3.突出專業特色,加強學生的音樂素養

音樂和舞蹈記載着人類燦爛輝煌的文明歷史,兩者共同擔負着探索人生和指導人生使命與責任,音樂的旋律悅耳動聽,舞蹈的構思和造型美輪美奐,音樂和舞蹈教育是一項塑造“人”的教育工程,是學生通過舞蹈藝術對人審美能力的發掘和薰陶,是學生內在韻律和肢體動律的糅合,能構建人的審美心理,展示多彩的思想感情,達到陶冶心靈、整合人格的目的,在身心自美的過程中給人以美,是一種集內涵外延於一體的理想的美育形式。一個舞者要真正步入舞蹈的藝術境界,挖掘和探究其文化內涵,進而對舞蹈作品進行入木三分的表演,舞者的音樂感覺是非常重要的。舞者需要理解音樂的感情內涵,表現音樂內在的思想感情與境界。學生學好專業課的同時,要認識音樂理論課的重要性,要知道音樂意識、音樂修養是職業所需,特別是節奏感,因爲節奏功能的運用是舞蹈藝術對音樂藝術的直接反映。藝海無涯,舞者樂感的建立如同砍柴需要磨刀一樣,如果說磨刀不誤砍柴工,那麼,知樂應該不誤習舞工。

參考文獻:

[1]黃明珠.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舞蹈課程改革方案[J].舞蹈,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