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我國科技創新需求的障礙與對策

學識都 人氣:6.09K

科技創新創造了新的社會需求,它和其他需要由科技來滿足的需求一起,構成了推動現代社會運行的基本動力。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進行科技與經濟體制配套改革以來,部分克服了“產—學—研”脫節的制度性安排的失敗,但是也出現了一些更令人擔憂的新問題。這些新問題仍在繼續影響和制約着創新源的生長、擴大,制約着中國各個區域創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有必要結合現狀進行反思,通過環境變遷進一步爲提高民族和區域的創新潛力和實力準備條件。     1 社會變遷對科技創新的潛在需求 在科學技術成爲生產力的大背景下,創新源的生長受文化環境的影響和制約。文化環境爲科技創新提供了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爲方式、資源配置格局、規制條件和環境氛圍,是能否激勵科技創新的根本原因。隨着社會生活結構和生活方式的變化,經濟和社會環境以及交往方式的變遷,可以爲科技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推動並促進科技發展潛在需求的現實化。

影響我國科技創新需求的障礙與對策

1. 1 未來社會結構的變遷對科技的需求

在未來10到20年中,由於中國社會轉型的全面展開和完成,社會發展將全面由傳統向信息化社會轉變。時間的不可逆性,使後來的發展總是跳躍式的,而決策和管理運行的科學化、信息化(數字化)以及信息的大衆化是新型信息社會的重要特點,並由此創造了對科技和科技人才的全面需求。 (1)在信息傳播和收集途徑上,目前,區域人均因特網數量、上網費用已經成爲衡量區域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標準。降低消費者消費成本,開發出物美價廉、便利、易於使用的計算機仍然是信息社會對科技發展的內在需求。這種需求和傳統工業社會對汽車、手錶等的需求一樣,即使在科技不發展的情況下,家用或個人用計算機的普及仍存在廣闊的市場前景。成本較高、私密性差、容量小、易受攻擊,尤其是需要一定的使用技術仍然是制約個人用計算機消費的“瓶頸”。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就是與此相關的教育、訓練費用全部直接由廠商直接負擔。 (2)在工作方式上,由於區域定位和社會發展階段的差別。一方面城市化仍然是發展中國家的主流;另一個方面由於生活觀念的變革在一些城市化高度發達的區域,早已出現了居住環境的鄉村化趨勢。這就出現了工作區與生活區的分離。工作區與生活區高度分工的直接後果是:提高了交通成本、創造了對便捷、快速的交通需求。這悄悄地改變了工作方式和對嚴格的、固定的工作場地的需求。在非嚴格、非固定的工作場地工作,不僅大大降低了對固定的工作場地的需求及其使用效率,提高了場地的運行成本;而且把這一部分成本轉嫁到在這些區域內工作的居民身上。降低此類成本的一種制度性安排就是縮減和提高場地的使用效率,並且把這部分成本轉化爲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夠分享到的福利及其保障。 (3)在社會價值觀方面,基於中國傳統文化,與政治密切相關的社會倫理價值觀,基於空想社會主義所產生的理性化道德人格,目前已隨着改革開放和社會流動性的增強趨於解體。代之而起的是以公民個人和國家政治生活的務實化爲主導力量的基本社會價值取向。在社會生活層面,絕大多數的公民都不安於既定的社會角色定位。人們開始在既定的社會環境中,謀求處境和狀況的改變,嘗試不同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同時,作爲社會和經濟發展支撐的科技型人才,流向條件好、收入高、更有利於實現自身社會價值與人生價值的單位、區域,已經成爲不可逆轉的社會潮流。“不安於現狀”在不遠的過去被賦予了更多的消極意義,而在今天卻被賦予了更多的積極意義。討價還價、講條件和環境,即使在今天一部分管理者中仍被視爲“品德不良”的表現;而在佔優勢的中、青年羣體中則被視爲懂生活、成熟或有實力的標誌。從歷史上看,諸如此類的社會潮流和社會價值取向,雖然無法在短期內產生對科技的直接需求,但是在人心思變,流動性很強的社會環境下,至少能夠對科技的應用和傳播產生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