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生產理論的經濟學論文

學識都 人氣:1.97W

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爲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全面生產理論的經濟學論文,一起來看一下吧。

全面生產理論的經濟學論文

【摘要】馬克思通過區分“片面的生產”與“全面的生產”、“人周圍的自然界”與“虛無的自然界”對全面生產理論體系下的生態生產進行了雙重量定,使其不同於廣義上的生態生產。隨着生態問題的彰顯,我們應尊重自由應有的價值本位,重塑全面生產理論體系下生態生產的路徑。

【關鍵詞】全面生產理論 生態生產 社會生產。

近年國內一些學者在對馬克思全面生產理論的研究中指出,全面生產理論體系理應包含“生態生產”這一獨立的生產類型。學者們雖然對生態生產僅是研究馬克思全面生產理論的一個側面或視角的觀點持否定態度,但在釐清全面生產理論體系中生態生產的概念、特性和重塑全面生產理論體系下生態生產的路徑等方面尚存學術探討空間。

全面生產理論中的“生態生產”.

全面生產理論是描述從事實踐活動的人的學說,是把人、社會、自然生態作爲一個統一有機整體的全部生產和再生產的理論體系。其核心要義是實現唯物史觀的實踐論轉向,進而更好地指導人類進行全面的社會生產實踐。“現實的人”是一切社會活動的核心基點,正是依託“現實的人”的實踐,全面生產理論體系下的“生態生產”同廣義的生態生產相比,其更凸顯了人化自然的理念,滲透着人的目的和力量。

馬克思認爲,人的生產是全面的,其表現之一就是人作爲自覺的類存在物,可以在自身需要的指引下通過實踐活動能動地改造先在的自然界,並從中獲得一定的外界物,滿足自己的需要。因此,馬克思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通過區分動物“片面的生產”與人的“全面的生產”對全面生產理論中的生態生產進行了第一個量定。馬克思指出,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支配時才進行真正的生產。這裏所說的“這種需要”就是指自然界各生物爲滿足自身肉體生存的需要。也就是說,與動物不同,人除了具有從自然界本能的.獲取資源來維持自身生命存續的需要外,人對自然界還有更高層次的需要,而這種需要的外化就是人在按照任何一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活動的同時使自然界表現爲人的作品和現實。

馬克思對全面生產理論體系中生態生產的第二個量定是通過對“人周圍的自然界”與“虛無的自然界”的區分而實現的。馬克思認爲,真正的哲學應該是探討人與人生活於其中的世界的關係的理論,所以,馬克思眼中的自然界既不是費爾巴哈等舊唯物主義者所宣稱的獨立於人之外的客觀實在,也不是黑格爾等人所認同的抽象思維邏輯的外化。它應該是滲入了人的因素、伴隨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發展的現實的自然界。那種與人類社會分隔開的茫然無知的自然界對人而言是虛無的、潛在的。自然界要脫離這種“虛無”和“潛在”成爲“現實”,途徑就是藉助人的生產勞動進入人的社會生活領域,並被打上人類實踐的烙印,成爲人類周圍的現實自然界。事實上,也只有進入人的生產領域成爲現實的、人化的自然界,人與自然生態之間纔會形成第一位的實踐關係,進而結成耦合性的錯綜網絡,雙方纔會產生依存與影響。

可見,全面生產理論視閾下的“生態生產”不同於廣義上的生態生產,它特指存在於人類社會周圍的自然界通過自身內部構成單元或要素的活動而進行的一種物質能量的生產與再生產。這種生產的結果在滿足羣體自身各要素的需求之外還以不同的形式在社會生產領域裏參與到人類的社會生產與再生產之中,被人類改造和利用,從而使人類可以能動地、現實地復現自己。其強調了生態系統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的人化,契合了馬克思所認爲的以實踐爲中介的自然觀的思想核心。

“生態生產”的特性。

聯動性。全面生產理論中生態生產的聯動性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生態系統內部各基本單元或要素之間存在着緊密的種間聯動,生產者、包括人在內的消費者、分解者各司其職又互爲依託,彼此聯動,進而保障整個系統擁有的各種資源或物質貯備能夠不斷得到補充、更新和再生,從而爲人類社會輸出源源不斷的物質與能量。然而,這種源源不斷的供給不是無條件和無限度的。一旦某一方面入不敷出,則必然牽一髮而動全身。正因這種聯動性的存在,人類必須要向自然界輸入“負熵”,注重社會生產過程中的生態化建設,以補償自身對自然界的消耗。

另一方面,這種聯動性還體現在生態生產與全面生產理論體系下的其他幾種生產類型之間是相互依存又彼此制約的。自然生態是人類生存及其生產活動得以延續的外在基礎,它制約着人的生存和生產。如果人類肆意破壞生態,使生態生產無法正常持續,則不僅社會生產中的物質生產無法維繫,其它類型的生產同樣會受到嚴重的威脅,各方價值無法實現,甚至消亡。

屬人性。全面生產理論視角下的生態生產對自然界注入了人的目的和要求,進一步契合與突出了全面生產理論所揭示的生產是“爲了人而立足於人,依靠於人並改造人”的理論宗旨。正是這種屬人性的存在,所以自然生態能在人的本質力量的控制下逐步進行着人類所希望的生產。

全面生產理論範疇下生態生產的“屬人性”雖表現出人對自然的能動性,但並未因此遮蔽人與自然的統一以及自然對人的規則作用。馬克思強調,自然生態的發展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這種規律又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所以,全面生產理論必然也時刻遵循着在尊重自然的客觀規律下來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係的邏輯主題。它不是讓人們肆意放大屬人性而進行爲生產而生產的“生產生態”行爲,而是強調人類在使用自然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時,在能動地、現實地復現自己的過程中理性自覺地進行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防止人類對生態系統的濫用與透支,達到人的主動性與受動性的辯證統一,實現人與自然生態的共同進化。

重塑“生態生產”的路徑。

“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都存在於物質生產和經濟關係中,所以人與人的所有對立都根源於人的物質利益,根源於人與自然的矛盾。”而人與自然的矛盾在社會勞動生產中的突出表現就是人的主體性的發揮與生態生產的矛盾。伴隨人的主體性作用的廣泛發揮,人類“不僅遷移動植物,而且也改變了他們的居住地的面貌、氣候,甚至還改變了動植物本身”,“以生態換物質”一度成爲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這種線性經濟增長方式對我們這樣一個資源能源人均不足、生態條件相對脆弱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無疑是不可爲繼的。因此,在堅持社會全面生產的過程中重塑生態生產的路徑就顯得尤爲重要和迫切。

當生產的發展使人有能力擺脫對他人、他物的依賴時,自由就會具有更廣闊的內容與意義。從這點出發,自由意味着自然生態對人“不再只是直接功利的對象、物質財富的來源,同時還是審美的對象、人的精神寄託的對象,人最終的家園。”因此,一方面,我們應摒棄極端利己主義與人類中心主義等錯誤的觀念,尊重自由應有的價值本位。注重生態生產對社會生產意志導向的引領作用,不再錯誤的將生態與經濟看作是互相矛盾的個體,不能爲了物質生產而丟棄生態,更不能爲了保護生態而限制物質發展。另一方面,通過法律和政策的引領,以發揮市場調節爲重要抓手,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通過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等方式使已遭到破壞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能夠恢復本來的自然效力,從而實現人類幸福與自然天成在自由理念上的有機統一 ;同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協調好地區單位環境容量與資源的經濟產出、成本收益三者間的關係,努力實現用生態涵養物質生產、物質生產反哺生態的良好局面。

【參考文獻】

①邱耕田:《生態生產:一種重要的生產形式》,《環境導報》,1995 年第 1 期。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