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內容和方式的思考論文

學識都 人氣:1.5W

摘要: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是爲了幫助學生適應性轉型,融入大學環境。本文從文化適應視角反思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內容和方式,提出入學教育內容應拓展到學生的學習生活指導和心理教育方面,家校結合,多樣化方式進行教育,以期順利適應大學文化。

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內容和方式的思考論文

關鍵詞:文化適應;大學新生;入學教育

約翰貝利認爲文化適應是羣體和個人在文化交往和變遷中不斷定位,不斷改變個人的經歷和承受壓力,以獲得最終的適應,是不同的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從而建立新的文化模式的過程[1]。大學新生文化適應是他們人生中文化適應的特殊階段,是入學後個體高中文化和生活背景文化與大學文化整合的過程,是實現個人定位和角色轉換融入大學文化的適應性轉型過程。大學新生文化適應不僅具有適應能力的個體差異性,包括適應時間的長期性和適應影響的多重性,而且是一個整體發展的過程,更是大學生學習、人際交往、管理方式及心理這四大方面相互聯繫、相互影響,共同構成新生大學文化適應的複合整體[2]。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就是爲了幫助他們適應性轉型,促進大學新生適應大學環境,融入大學文化。現實中,多數學校入學教育採用自上而下的課程設計思路,專家、教授的講座教育形式,以及參觀的活動組織方式,內容常爲學校理念、集校史校規教育和軍事訓練等。短暫的入學教育之後,學生的興奮感和新鮮感漸漸消退,文化適應問題就會隨之而來,出現不同層次的分離或者邊緣化,集中表現爲對大學管理方式不適應,不知道如何學習,以及人際關係緊張,矛盾重重。鑑於此,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內容應進一步拓展,方式必須更貼近學生,形式要多樣化。

一、對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內容的思考

從文化適應視角看,大學新生入學教育除了常規的學校理念、校史校規和軍事訓練等教育外,還應拓展到學生學習指導、心理調適、專業思想教育和生活服務等方面。

(一)學習適應指導

大學新生在經過高中歷練之後,進入大學一時不知道如何學習,感嘆“每天就幾節課”,老師講得太快,也沒“考點”,平常也不測試,期末考試不知複習重點。要改變大學新生學習不適應現狀,必須給予他們三大指導:一是學習方式方法的指導,既要培養他們獨立學習和思考的習慣,又要指導其參與小組學習和討論交流,學會互動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二是學習服務指導,講清楚學年學分制具體含義,指導學生查詢課表、選課,帶領學生參與學術講座和項目,教會學生使用與教學相關的網頁,以及指導學生檢索和查閱館藏紙質資料和電子資源等,使學生快速、準確地獲取信息資源;三是參與崗位實踐指導,帶領學生參與企業認知實習和代崗實踐,將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用於企業專業崗位實踐,並轉化爲專業素質和職業素養。

(二)心理適應教育

發展心理學認爲,大學新生的心理正處於迅速發展而又未完全成熟階段,是獨立與依附、理想與現實、情感與理智等矛盾衝突激烈期,某一時間或時期可能出現過激表現,因此入學教育期間應及時進行心理測試,建立心理檔案,開展針對性心理知識講座,幫助他們科學有效地解決入學適應問題。對於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要及時進行心理諮詢和干預,甚至進行心理治療。

(三)專業思想教育

大學新生文化適應問題在專業上表現爲大批的非理性轉專業現象,因此專業思想教育應該是新生入學教育的重要部分。一者實事求是地介紹本專業狀況,讓學生熟悉自己專業及鄰近專業的'設置,以及發展方向和前景,消除思想上的各種疑慮;二要讓學生辯證看待專業與職業及專業的“冷”與“熱”關係,明白選擇一個專業並不等於選擇了一種職業,重要的是怎樣去學,學會學習,要擺正心態,夯實專業基礎,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專業思想的教育除了專家入學時集中宣講之外,應滲透於教師的專業課程教學之中,使學生逐漸形成專業學習意識,不斷完善自己的專業發展規劃。

(四)生活教育與服務

生活教育既包括學生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又包括時間管理。生活教育應自新生入學起就要進行規範化、流程化教育和訓練,提高自理能力;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給予他們更多的尊重和鼓勵,指導他們完成“獎、貸、助、勤、減、免”等流程,以便及時獲得資助;三是時間管理指導,遵從學校作息時間,將學業、社會實踐、處理人際關係及休閒娛樂四個時間板塊進行合理調配,實現時間資源利用的最優化。

二、對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方式的思考

新生入學教育除了學校常規的集中式的講座、座談、集會、參觀等具體內容外,還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思考,並予以創新。

(一)學校與家庭、社會相結合

大學新生的文化適應既是高中文化與大學文化的融合,又包括個人背景文化的影響,因此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是全員工程,是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的責任。一方面,作爲入學教育的主體,學校教師、學校黨政工團、服務部門人員及學長和校友全員參與,形成多維的立體式的入學教育團隊,從不同角度爲新生提供指導和服務。另一方面,大學新生的入學教育也離不開社會的呵護和引導,家長的關愛和教導,學校應該建立與家長、社會溝通的平臺。

(二)集中教育與長期滲透相結合

新生入學教育多爲入學周或入學月的教育形式,採取短期集中式方式。一方面,學生原有文化和大學文化相互接觸不夠充分,文化適應並沒完成,相反入學教育一結束,個體的負性情緒體驗會有所升高。另一方面,大學新生對環境的適應不僅需要個體融入大學生活,而且需要獨立性地發展。從心理學角度看,認知是一個複雜的心理過程,從知到行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情感支持和意志努力,短時間內讓學生熟悉和認同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各種制度及掌握專業發展現狀和趨勢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應採取集中教育和長期滲透的方式,時間可以從寄發錄取通知書開始並拓展到整個大一階段。

(三)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

大學新生入學教育除了課堂教育方式,也應該拓展到課外,採用大學新生喜聞樂見、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滿足他們尊重和交往的需求,排解內心孤寂和衝突,促進文化融合和客體主體化。課外活動應結合學生和學校實際情況有目的地開展,具體形式包括素質拓展、“迎新生”晚會和運動會、專業聯誼等,分別由學校及其學長組織,也包括主題班會或者主題團日活動。

(四)專題教育和環境陶冶相結合

新生入學教育除了常規的集中式講座、座談、集會、參觀等主題教育,應創設適宜的校園文化,營造溫馨和諧的學習生活氛圍,陶冶學生情操,增進心理健康,提高學校文化適應能力。新生適應校園文化包括校級層面的新生入學專欄,尤其重視教室文化和寢室及其走廊文化的建設,根據院系及其專業特色裝扮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環境,讓學生盡情發揮,自我營造,自我維護,自我薰陶,促使客體主體化。文化適應並不是簡單取捨,而是不同文化長期影響磨合的過程。大學新生入學教育關乎大學文化適應全過程,我們既要重視學校理念和規章教育,也應遵循其發展需求,對大學新生進行學習、生活、心理教育和引導,家校結合,長期滲透,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大學入學適應。

參考文獻:

[1]戴曉東.跨文化研究:跨文化適應(一):理論探索和實證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2.12.

[2]陳沛照.文化適應———大學新生的首要問題[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