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棉花種植方式促進高產穩產農科論文

學識都 人氣:4.28K

1前言

改革棉花種植方式促進高產穩產農科論文

棉花生產進入了一個高產穩產的好時期,特別是隨着棉花營養鉢育苗移栽和雜交棉的推廣應用,特別是轉基因雜交抗蟲棉的示範與推廣,每畝種植密度逐漸下降,種植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是以寬窄行種植爲主,有的是以寬行密株爲主,有的是以寬等行爲主,還有的是窄行寬株種植,似方塊形。另外在施肥等技術方面也需要加強改進。近幾年來,國家農業部爲了促進棉花高產,在全國主產棉省開展了棉花萬畝高產創建活動,棉花高產創建目標大體相同,但種植模式不盡一樣,種植方式各有講究。

2棉花種植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棉花種植方式,一是有利於節省移栽棉花用工,特別是植棉大戶,更易省工省開支,因爲現在農村青壯年勞力基本外出打工,剩餘的多爲老弱勞力;二是冬季作物苗子小、氣候比較乾燥,有利於改革種植方式;三是有利於冬春翻整棉行,使預留棉行做到土泡草淨,減少越冬害蟲;四是有利於棉田整地、施肥、移栽棉苗、開溝排漬;五是有利於棉花栽後田間中耕培土、起壠擡行、防治病蟲的操作管理;六是有利於棉花行間通風透光,提高光合效率,減少爛鈴,改善棉花品質。只要種植方式改革向前邁出一大步,就可爲棉花的生存創造良好的生態條件,棉花有了充分舒展的空間,就可爲高產優質打下較爲堅實的基礎。

3技術措施

3.1種植指標數據分析

棉花的產量是由種植密度、單株桃數、鈴重、衣分等指標構成的,其中種植密度與棉花產量密切相關,而種植密度又與種植方式不可分割。通過我在實地考察,特別是在今年7月、9月陰雨較多的氣候條件下,凡是行距較窄(不足1米)的棉田,棉花封行較早,棉田光照不足,蕾鈴脫落比較嚴重。一般脫落率在50%以上,特別是施肥過量、且又偏施氮肥的棉田,蕾鈴脫落更爲加劇,脫落率高達60%以上。棉花單株爛桃達~10個,有的地方到10月中旬還有爛桃發生,導致棉花少則減產10%,多的減產20~30%,而行距較寬,通風透光好的棉田,蕾鈴脫落率不足50%,爛桃也少得多,減產較輕,這個慘痛的教訓特別值得我們總結。秋播生產關鍵時期,各地主產棉區可結合小麥及油菜的播種移栽改革種植方式。實行滿幅播麥或滿幅播(移栽)油菜的,小麥、油菜收後也應隨即改革種植方式,提倡寬行(行距1.2米)密株(株距0.4米)和等行(行距不低於1米)擴株(株距0.45-0.5米)種植,不宜於寬窄行和方塊形排列種植,更不應沿用常規棉的窄行密株種植。種植密度每畝以1300~1500株爲宜,各地應從當地的實際出發,可作適當調整。比如,地力較好,施肥水平較高的平原棉區,種植密度可適度調減,丘陵、崗地及施肥水平較低的棉區,種植密度可適當增加。

3.3改進移栽地膜棉花的生產技術

據調查,雙膜棉比露地直播棉增產20%~30%,比營養鉢棉增雙膜棉又叫移栽地膜棉,就是先用塑料薄膜覆蓋苗牀營養鉢育苗,然後於大田覆蓋地膜栽上營養鉢育成的棉苗。採用該方法,能通過兩段增溫,延長棉花有效生育季節,起到抗災、保苗、早發早熟、增產增收的作用。據多年調查,雙膜棉比露地直播棉增產20%~30%,比營養鉢棉增產10%~15%。近幾年在我國已推廣千萬餘畝,收到了顯着的增產效果。但由於雙膜棉生產對配套技術要求比較嚴格,如果協調不好,常會造成損失。眼看又到棉花生產季節了,我們特請多年研究此項技術的湖北省孝感市高級農藝師餘宏章就此撰文,分期連載,敬請關注。棉田的'溝廂,是確定棉花種植方式的基礎,更是雙膜棉能否實現地膜覆蓋的先決條件。一些棉田的溝廂不夠標準,不是廂面過寬,預留棉行很不規則,就是廂面過窄,預留棉行沒有很好的翻曬,或者棉田溝廂淤塞嚴重。這些均不便於蓋膜、保溫、保墒,因此,必須統一標準,改革溝廂,爲雙膜棉的推廣打好基礎。一要推廣窄廂兩行種植方式。規格是廂寬(含溝)1.5~1.67米,小麥播種面積佔35%~40%,廂邊各種一行棉花。若採用80釐米寬的塑料薄膜覆蓋,要換溝起壠,即將兩廂邊上預留棉行的土翻耕合併於溝中,待前茬收後,再在前茬着生處滅茬開溝。若採用40釐米寬的塑料薄膜覆蓋,則將膜蓋於廂邊預留棉行之中。二要高標準疏通四溝。雙膜棉栽培應做到四溝相通。要求廂溝深17~20釐米,腰溝深27~33釐米,圍溝深36釐米,排水大溝深1米以上。據往年多點調查,高標準溝廂的棉田,苗株平均高80.7釐米,果枝11.6層,而溝廂不平漬水嚴重的棉田,株高只有33.2釐米,果枝只有3.6層。三要精細整地。預留棉行要在夏糧齊穗之前精心整地,做到土泡草淨,上虛下實,含水量適度,便於覆膜栽鉢。

3.4改進棉花施肥方式

在棉花生產上,施肥不當嚴重製約着棉花的產量。今年,筆者在考察中發現,有的農戶在棉花營養鉢苗牀上追施過量尿素,使本來出得很整齊的棉苗都被肥料局部或整片“燒死”。有的農戶在移栽棉苗時,一次施用複合肥50公斤或更多,棉苗移栽後,遲遲不發苗,把棉苗從營養鉢中拔出檢查,發現根系變成褐色,無新生的白根。這主要是由於根系周圍肥料溶液濃度過大造成反滲透,使根系吸收肥水的功能受到抑制而造成的。有的農戶完全施用碳酸氫銨作底肥,棉苗前期生長很快,但入伏後棉花營養生長旺盛,植株高度超過了1米仍沒有伏前桃。而相鄰施用適量複合肥的棉田,相同的品種,單株伏前桃有5個以上。在今年伏旱接秋旱的氣候條件下,未施用有機肥的棉花,保水保肥性能差,後勁明顯不足,過早地出現早衰現象。未施用鉀肥或只施用少量鉀肥的棉田,棉花葉片提早焦枯,呈現典型的凋枯病,棉株上部5層果枝蕾鈴脫落達70%,減產嚴重。涉及施肥方面的問題較多,概括起來主要是兩多、兩少,即偏施氮肥的多,投肥總量多,施用有機肥的少,施用鉀肥的少。在施用氮肥方面,有的地方習慣施用碳酸氫銨,有的地方習慣施用尿素。因爲棉農認爲,氮肥比較便宜,肥效快,特別是碳酸氫銨肥效來得最快。投肥總量多,主要是底肥中一次施用高含量的三元複合肥多,每畝施用氮、磷、鉀各爲15%或16%的複合肥50公斤以上,還要施用其他的肥料追肥。因爲有的農戶認爲,肥料高投入,既可獲得高產出,還可省些施肥用工。有機肥施用少,一是因爲現在農戶飼養的家禽家畜少,二是因爲中壯年勞動力少了,留守的老年人多,無力製造農家肥。鉀肥在棉花上施用偏少,棉農一是對鉀肥的認識不足,認爲施不施鉀肥對棉花產量影響不大,二是有的農戶雖有認識,但鉀肥上半年的價位每袋(50公斤)高達200元,農戶們談鉀色變。在棉花生產上,這些因爲施肥不當造成的減產,應該吸取教訓,引以爲戒。當前應該好好總結經驗教訓,正確地搞好棉花施肥工作。比較實用的施肥經驗:底肥足,苗肥速,蕾肥穩,花鈴肥狠,重施普施桃肥。在具體操作上,必須科學配方,適時適量,其氮、磷、鉀肥的配方比例爲3∶1∶3。以下的配方施肥方案可供各地參考,即底肥,每畝用生物有機複合肥50~75公斤或含量爲45%的三元複合肥30公斤、鉀肥10公斤,持力硼0.2公斤;苗肥,第一次每畝施尿素4公斤,第二次每畝施尿素5公斤;蕾肥,每畝施含量爲45%的三元複合肥20公斤、鉀肥15公斤;花鈴肥,每畝施尿素20公斤;桃肥,每畝施尿素10~1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