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旅遊的隱性和諧

學識都 人氣:5.3K
論旅遊的隱性和諧
[摘要] 從總體上說,旅遊主要是爲了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也是追求和實現和諧的一種方式和途徑。旅遊之和諧具有層次性,即顯性與隱性之分別。顯性和諧是指受旅遊審美活動的影響或促進較爲直接的和諧,如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等;隱性和諧是指受旅遊審美活動的影響或促進較爲間接的和諧,如文化和諧、人與歷史的和諧、心理和諧等。旅遊顯性和諧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促進作用固然重要,但隱性和諧也的確不可小視。
  [關鍵詞] 旅遊;顯性和諧;隱性和諧
  [中圖分類號] F59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5024(2008)02-0111-03
  [作者簡介] 黃英,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工業實訓中心講師,研究方向爲旅遊管理。(廣東 廣州 501665)
  
  旅遊是通過人與自然的互動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去追求相互和諧的一種途徑和方式,和諧旅遊對構建和諧社會起着重要的促進作用,這一作用已爲人們所共識。首先,旅遊使人類重返大自然,融入山清水秀、風和日麗、鳥語花香的大自然懷抱,進入物我合一的意境,有助於旅遊者在情景交融中增強生態保護意識,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其次,旅遊極易促使旅遊者暫時卸下社會化的面具,刺激原本根深蒂固的個性特徵的復現,使人的個性得到真正的解放和昇華,以無限愛意進行人際間的溝通,漸漸地與周圍的人建立起一種只有在旅遊中才能得到的和諧關係。此外,旅遊還是一個文化性很強的社會現象,它不僅有利於實現區域間的和諧發展,而且還有利於促進社會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有利於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從美學角度來看,上述和諧的實現較爲直接體現於旅遊審美活動,對建構和諧社會具有較爲顯性的作用。然而,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也不可漠視一些較爲間接體現於旅遊審美活動的隱性和諧,如文化和諧、人與歷史的和諧、心理和諧等。
  
  一、文化和諧
  
  跨文化旅遊是一種行爲人面對面的跨文化交際。在跨文化環境中旅遊,人們通常會因爲文化差異、社會距離與陌生的環境等等因素而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緊張感或忐忑不安的心理狀態,與此同時,人們也會對跨文化環境中的景物特別是人文景觀的內容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新奇感與敏感性。在跨文化交際中,代表不同文化背景的行爲者,對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過程,對雙方不同的話語方式和行爲方式,必然會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跨文化旅遊的過程中,經常會引起多文化摩擦和衝突,這是跨文化旅遊活動的必然現象。文化因素之間的差異表現在許多方面,除了語言、食品、舞蹈外,還包括雙方之間的非語言行爲、宗教信仰、對時間的態度、對隱私的態度,以及舉止、習慣、言談方式、肢體語言或手勢等。這些文化因素是引起文化誤解和衝突的潛在基礎,遇到合適的機會就會演變成摩擦甚至衝突。
  在跨文化旅遊中要達到文化和諧,主要是消解文化衝突。文化和諧建立在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基礎上,因而既要注意到文化的相對性,也要尋找不同文化之間的共通性。實現這種文化和諧,就會獲得雙贏,旅遊地的旅遊能夠健康有益快速地發展,旅遊者身心得到極大愉悅。
  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考慮:
  1.旅遊者適應旅遊地。旅遊者在進行旅遊活動時,隨着社會角色變化,逐漸構成了一個既不同於旅遊者居住地文化又不同於旅遊地地方文化的新文化構成——旅遊者文化,並以新的旅遊者身份按新的文化生活節奏活動於一個不同於往常居住地生活和工作的新舞臺。在跨文化旅遊中,由於旅遊者的文化背景與旅遊地文化之間的差異,旅遊者一般都會體驗到一種“文化休克”。所謂“文化休克”,可以看成是個體遇到不同文化時的一種體驗。這是由於在某一新的文化環境中人們無力應對一種新的文化環境而造成的。由於承受了過度的刺激,人們變得不知所措,在生理上、心理上產生了許多反常的情緒和狀態,譬如痛苦、無助、沮喪、迷茫、挫折、煩躁、神經質、失眠、孤獨、緊張、發怒、挑剔等等。這種“文化休克”在跨文化旅遊中表現得最爲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