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新課程合作學習教學模式論文

學識都 人氣:2.6W

【摘要】隨着新課程改革,“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在我國中小學校日益受到推崇,成爲中小學教育領域中的重要課題。本文首先對“合作學習”的必要性作簡要闡述,其次設計和實踐了初中歷史課堂“合作學習”的教學活動案例,並對教學活動案例進行分析和反思,最後總結出實現“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一系列策略。

初中歷史新課程合作學習教學模式論文

【關鍵字】初中歷史;新課程;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含義是指:以合作思想作爲核心靈魂,依照數人一組的標準把一個班級的學生劃分爲幾個學習小組進行教學和指導,小組的組員之間亦要互相討論和幫助,以共同學習和完成任務。它不僅是新課改的新要求,也是歷史教學中的新課題。據此,本文對這新的教學模式做出初步的探究,以期填補相關研究空白,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一、在初中歷史課堂開展“合作學習”教學的必要性

第一,它迎合了新課程歷史學科發展要求。歷史新課程強調歷史學習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是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參與到學習活動的過程。而傳統課堂上的模式通常是這樣的:教師扮演“講述者”,單一地向學生灌輸、演講和傳授;學生扮演“傾聽者”,被動地接受、傾聽和理解,這樣的模式動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合作學習”則能夠有效克服傳統教學模式中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的弊端,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熱情。第二,它體現了學生的自身價值。“合作學習”有助於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纔是學習和受教育權的主體,而不是教育工作的“附屬品”。另外,“合作學習”有利於加強師生平等交流,打破沉默嚴肅的課堂氛圍,營造輕鬆學習環境,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積極性,增強對自身價值的認同和學習的自信心。

二、初中歷史“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實踐活動案例

1.教學分析。本文選取了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第17課“昌盛的秦漢文化(二)”作爲實踐活動案例的素材。該課的主要內容是介紹秦漢昌盛的宗教文化、雕塑藝術和史書,重點包括兩個:一是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二是司馬遷和史記。本課的難點是宗教文化的影響和意義,這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較大的難度。2.教學設計。依照“合作學習”的模式,先把全班學生按照一定標準劃分爲三個小組,並分別選出各組的組長兩名。在上課之前,教師佈置學生按照要求做好預習工作,各組成員分工蒐集資料並通過內部討論製作能用於課堂展示的資料成果。課堂上,先由教師導入新課。然後,由三個小組依次展示課前資料蒐集的成果和學習成果,進行教學活動。第一小組以展示PPT的方式對佛教的傳入,以及道教的起源進行介紹,並以組員互動的方式引出一系列問題,供全班進行討論。比如,佛教和道教的主張分別是什麼?爲什麼封建統治者提倡和扶持佛教與道教?佛教和道教對於我國傳統文化的意義有哪些?等等。學生進行討論後,由教師對上述問題的討論進行總結,並進一步講述宗教對我國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深遠影響,增強學生對我國宗教文化的深層領悟和理解。第二小組首先派出兩名組員,以講相聲的方式將司馬遷及其創作《史記》的故事向全班娓娓道來;接着其他組員依據自己所收集到的資料,分別輪流講述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史記》當中所記載的人物事蹟,比如大禹治水、屈原投江、陳勝吳廣反抗暴秦……讓一個個歷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同學們面前。最後由教師對司馬遷及其《史記》的歷史地位做出全面總結。第三小組首先播放秦兵馬俑的紀錄片,將秦兵馬俑的實況活靈活現於課堂上;接着,採用知識問答競賽形式向全班提問關於秦兵馬俑的問題,讓同學們搶答,答對的由教師作記錄並給該同學所在小組加分,三個小組都要參與活動。這樣不但能增加課堂趣味性,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更能夠使同學們在遊戲和歡笑中對知識有更深入的記憶和理解。

三、關於“合作學習”實踐活動案例的反思

這節課的內容講述的是文化史,以小組爲單位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作爲課堂的主角進行講述、思考、討論,培養學習興趣,發揮個性和才能。上課之前,教師把學生按照個人研究興趣等標準劃分爲三個小組,由組長負責任務的分配,各成員負責收集相關資料。課堂上,三個小組分別向全班作課前學習成果的展示,並充當課堂主角進行演講,形式多種多樣,有相聲、故事會、PPT演示、視頻播放、知識問答競賽,等等。教師則成爲配角,適時給予引導和總結。這一過程既強調學生的互幫互助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又充分調動學習熱情,使學生在活躍和輕鬆的課堂氣氛中拉近與歷史知識的距離,更深入地感受歷史、體會歷史。這次的“合作學習”實踐活動案例需要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進行資料的蒐集、總結和研究,也需要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實踐和思考。教師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如何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取得“基礎知識的掌握”和“指導學生實踐思考”這兩者之間的平衡。1.“合作學習”案例的現實效果。通過開展上述“合作學習”實踐活動案例,可以總結出“合作學習”的現實效果:第一,它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合作學習”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和主動性,並且活動形式新穎,富有趣味性,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熱情;第二,它能夠確保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扭轉教師單調授課、學生死板聽課的舊模式,使教師放下傳統的絕對權威而退居爲課堂的配角地位,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同時也極大地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第三,它有利於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自信心,使學生在參與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與合作的樂趣,增強成就感;第四,它能夠增強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合作能力,在組員之間的互動合作中,形成融洽良好的人際關係,共同合作學習,共同進步;第五,它有助於學生培養創造性思維,有利於教師放下絕對權威的架子,還學生一個自由的思維發揮空間,讓學生大膽抒發己見、展現自我,促進學生在互動中激發思維的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2“.合作學習”案例存在的問題。上述實踐活動案例進行的過程中,仍存在着一些問題:第一,課堂時間安排上不足,課堂上僅限於活動成果的展現,而諸如資料收集等大部分的學習過程和活動仍然需要學生在課外完成,這一點體現了課堂學習的時間是有欠缺的;第二,課外學習部分需要佔用學生的課餘時間,但當今許多學校的初中學生課業比較繁重,課餘時間很少,恐怕難以完成課前準備的任務,尤其是對於住校學生來說,只有雙休日的時間才能到校外開展社會調查,致使課外學習開展的難度增加;第三,各組成員的個人興趣和能力存在差異,由組內個別能力強或對課題有濃厚興趣的學生負責整個小組全部工作的情況屢見不鮮,這樣不但會使某些組員滋生懶惰和依賴心理,更違背了合作學習的初衷。

四、實現“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主要策略總結

第一,合理分組。實現“合作學習”,首先應當懂得如何合理進行分組。教師應當考慮學生的特長、興趣、性格、智力思維等各方面因素,按照每組一定的人數(通常爲4至8人)進行,組員之間要存在各方面的差異,比如性別、個性、成績、特長等方面的差異,甚至還可以把學生的社會背景和家庭背景方面的差異也納入分組考慮的範圍。這樣,才能使每個組員在相互搭配、相互補充的同時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有效避免個別能力強的組員包攬全部工作、個別能力弱的組員坐享其成的現象發生。第二,明確任務。比如前述的教學案例當中,第二組除了兩位演技好的成員負責以富含趣味的相聲形式介紹司馬遷及《史記》以外,其他的成員也要依照自己的興趣去收集、準備和講述一個史記裏的人物事蹟故事。這樣,通過組內合理分工,使每個組員都應有自己的明確任務,確保每個人都參與其中,杜絕發生個別組員坐享他人勞動成果的現象。第三,把握確定活動形式和內容的.時機。比如,當教師談論秦兵馬俑的歷史意義時,有的學生認爲這是秦代雕塑藝術的寶庫,代表了秦代雕塑領域的最高水平。有的學生則認爲秦兵馬俑是秦始皇剝削人民的殘暴證據,是廣大勞動人民用血與汗澆築而成的封建皇權統治的象徵。教師此時可以不發表任何意見和評價,按照學生各自的觀點分爲正反兩組,讓他們課後進行資料收集和準備,下節課以辯論會的形式對該問題進行討論。第四,合理把握課堂時間的分配。要留給學生充足的合作學習時間,不要草草結束。因此,課堂時間不充足,等於剝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使得“合作學習”流於形式,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和價值。通常課堂討論的時間應爲5~10分鐘,而其他的活動則應依照具體情況來做出安排。第五,重視有效引導。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充當合理的合作者、指導者、引導者,以平等交流的形式參與到學生活動當中。應當注重在以下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指導小組如何分配任務;指導小組如何合作;指導小組如何交流和討論;協調組內分歧,等等。當個別學生出現學習和合作的態度問題時,應及時予以引導和糾正,對該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無論是課前準備階段還是課堂展示的過程中,當學生遇到困難或難題時,教師都應當及時予以幫助和引導。第六,重視課堂評價。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以及結尾處,教師應當把握時機適當給出合理評價,評價的方面應當包括“合作學習”的形式、小組參與程度、活動開展的態度和活躍程度、活動內容水平,等等。評價時應當注意要激勵和肯定學生,讓他們意識到共同合作和共同進步的意義,鼓勵他們今後更積極有效地開展“合作學習”,還要對團結、有團隊精神的小組,以及有合作精神、熱心幫助同伴的組員給予及時的表揚。

五、結束語

初中歷史新課程充分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能力,據此,筆者設計了“合作學習”的實踐案例,爲如何良好實施“合作學習”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實踐證明,在新教改要求之下,歷史教師應當拋棄傳統教學模式,重視並利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成爲真正的課堂主角,才能讓學生在學會交往和合作的過程中真正學會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