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傳媒和轉型期文化下的漢語詩歌

學識都 人氣:5.54K
現代傳媒和轉型期文化下的漢語詩歌
摘要:在現代傳媒多樣化和社會轉型期的複雜語境下,漢語詩歌在歷史性發展過程中面臨着巨大的挑戰,但是,看似衰微的局面中也出現了許多復甦的態勢。本文試從現代傳媒和轉型期文化的角度淺談當下的漢語詩歌。新時代語境下的漢語詩歌。關鍵詞:現代傳媒 轉型期文化 漢語詩歌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中國古典詩歌是世界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五四文學革命後,中國詩歌進入了白話詩階段,開始了現代化進程。現代漢語詩經歷了自由體詩、格律詩、象徵詩、現代派詩、政治抒情詩、朦朧詩、先鋒詩等探索階段,基本上保持着旺盛的生命朝氣,但進入九十年代至今,詩歌的創作與閱讀都呈現了下滑態勢。誠如王光明教授在《現代漢詩的百年演變》中談及九十年代中國大陸的詩歌狀況時所言:“燈光暗轉,垂暮放下,劇情已漸新……許多東西一夜之間從悲劇變成了喜劇”“詩歌似乎直接走入了黃昏和暗夜。”這不能不使人焦慮,但是,關注當下的漢語詩歌語境,筆者也發現了一些新動態,由此淺談開來。
一、漢語詩歌傳播媒介的變化以及引發的思考。
詩歌傳播是詩歌發揮藝術作用和獲得自身發展的重要方式,諸如口傳、抄寫題跋、印刷、朗誦等,在現代科技日漸發達的今天,漢語詩歌的傳播媒介有了重要的變化。
1. 網絡成爲漢語詩歌重要的傳播媒介之一。隨着互聯網的普及,網絡文化已經成爲值得研究的課題。網絡文化以“虛擬性、交互性的符號自我(主體)”爲基本特徵,即網絡用戶憑藉諸如網名、圖片等進入虛擬的網絡世界進行交互性的及時交流互動。其中,博客的興起造就了衆多網絡寫手,包括詩歌寫作者,據新浪網統計,在網上開博客最多的是詩人羣體。可見,網絡確實對漢語詩歌產生了重要影響。(1)發表和閱讀作品的便捷度和自由性。在傳統觀念中,詩歌是少數“精英”方可享受的高級精神品,同時受到體制影響,普通寫作者更是很難發表作品,而網絡解決了這個問題,在自己的博客上可以快速而自由地發表作品,這就爲更多的詩作者進行藝術探索、發表作品提供了廣闊的園地,也爲讀者閱讀作品提供了方便。(2)閱讀的交互性。網絡“交互性開放的界面”使讀者的閱讀活動與衆多不確定的其他讀者共同進行,並通過留言回覆等方式與其他讀者和作者進行交流,便利的傳達閱讀和創作感受成爲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創作激情,同時也爲作者修正、調整自己的作品提供了有利條件。(3)接受環境的立體化。網絡平臺具有“超文本界面”,它是紙張以外的電子文本,不再是傳統文本的線性的或平面的結構,而是網狀的多維立體結構,有着“超文本鏈接”,用戶點擊文本中加標註的一些特殊單詞或圖像,就能打開另一個文本。在這樣的環境中閱讀詩歌,可以增強接受信息的靈活性和綜合性,相關內容的便利提取也有利於詩歌的理解和擴充閱讀。(4)表現形式的多媒體化。不同於傳統文本,網絡可以提供文字、圖片、音樂、動畫等多媒體支持,閱讀過程中會有相關的音樂圖像等元素,比如在一首寫春天景色的詩歌裏,可以配上諸如青草、桃花、冰化的溪流等圖片,還可以配上清新的音樂,這就構成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接受環境,增強了閱讀詩歌的趣味性,吸引了更多的讀者。值得思考的是,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讀者的想象力。
2.從詩朗誦等活動中談漢語詩歌的音樂性。
近年來,配樂詩朗誦、詩歌電視、央視新年新詩會等活動的舉辦爲詩歌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漢語詩歌的接受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可見,漢語詩歌的發展,音樂性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詩歌與音樂有着悠久的同源關係,中國古代許多的詩歌都是可以入樂演唱的。中國很早就有所謂的“歌詩”,即能譜曲配樂配舞表演的詩歌,如《詩經》、楚辭等。與音樂相近,抒情詩也有着聲音和諧的音調和節奏,有較高的心靈自由度和情感表現力。中國的古典詩歌有着優美的韻律,爲人們所熟識和喜愛的現代詩歌也往往有着音樂美,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舒婷的《致橡樹》、余光中的《鄉愁》。 詩歌研究者呂進曾言:“中國新詩是一種看的詩,依賴吟唱和朗誦是越來越少,”這或許是當下許多人否定和輕視新詩的重要原因。詩歌不同於小說、散文等其他文學樣式,音樂性是詩歌的重要因素,新詩雖不必延續舊詩的平仄等嚴格限制,但是節奏和內在的音樂性是必需的。如何使現代漢語詩歌尤其是現代漢語抒情詩具有音樂性,如何使得好的漢語詩歌在新時代得到有效的流傳,這些都需要在理論和實踐上努力探索。比如,當代優秀流行歌曲的歌詞(如謝冕先生讚賞的崔健的《一無所有》)、古詩改編的歌曲(如《明月幾時有》)就是有價值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