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負載詞不可譯性的漢英翻譯策略-拼音音譯

學識都 人氣:2.19W
文化負載詞不可譯性的漢英翻譯策略-拼音音譯

  摘 要:負載詞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可譯性,針對文化負載詞漢英這一不可譯性,人們普遍採取拼音音譯策略,但是還是有部分人對這種翻譯策略心存顧慮,因此本文試圖從不同的視角就拼音音譯進行說明和研究,以期望消除人們對其的懷疑態度,從而引起更多人的共鳴。


  關鍵詞:文化負載詞 不可譯性 拼音音譯
  
  引言
  
  文化負載詞又稱詞彙空缺,即原語詞彙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譯語中沒有對應語(包惠南2004)。翻譯活動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因此文化負載詞在翻譯實踐中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譯性。針對文化負載詞這一不可譯性,人們就漢英翻譯策略已達成基本的共識——採取拼音音譯,但是這一翻譯策略還是受到部分人的質疑,例如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的英譯就曾經引發了很大的爭議,雖然人們最終還是選擇了Fuwa,但是也說明人們對於拼音音譯並非完全認同。本文試圖進一步探討拼音音譯,解決文化負載詞不可譯性的合理性及其具體應用,以此引起大家的共鳴。
  
  一、拼音音譯策略符合人類發展的大趨勢
  
  文化趨同性和平等性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在介紹傳統中國文化的漢英翻譯中應該遵循物從主人、名從主人、以我爲主的翻譯策略,凡是有中國特色的獨一無二的東西大多宜採用漢語拼音音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國的特色和的風格(金惠康2003)。這一翻譯策略受到了廣大外國讀者的廣泛歡迎,這充分反映出文化發展的趨同性以及外國讀者對文化差異性的尊重和認可。例如備受國人青睞的“豆腐”的英譯爲beancurd,而外國人更願意接受tofu,還有餃子(dumpling, jiaozi)和中國武術(Chinese Martial arts, Wushu)等。如果在文化負載詞的漢英翻譯中我們一味地追求在目的語中尋找對應詞語,那我們就會跟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背道而馳。另外如果在翻譯這種跨文化交流活動中,一味地在目的語中尋找對應詞語,也是對自己民族文化的不自信,是對另一種文化的屈從,在文化交流中就會始終處於弱者的地位,這是一種不平等的交流,也是不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趨勢的。
  
  二、奧運吉祥物英譯對文化負載詞漢英翻譯的啓示
  
  翻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說到跨文化交際活動,我們就不得不提及奧運會,因爲奧運會是全球範圍內促進不同文化交流的體育盛會,其宗旨是公平、公正、公開。國際奧委會對奧運會吉祥物的選擇作出了明確的要求,其英文翻譯對我們解決文化負載詞漢英翻譯不可譯性給出了不少啓示。自從1972年慕尼黑夏季奧運會首次出現吉祥物以來,國際奧委會就對奧運會吉祥物作出明確要求,奧運會吉祥物必須有廣泛的文化內涵,必須體現主辦國民族特色的要求。因此它的英文翻譯也應體現該民族的文化特色,因爲奧運會是弘揚民族文化的國際體育盛會,其英文翻譯對本民族文化的對外宣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組委會就沒有使用中表示“海狸”的現成單詞beaver,而是堅持使用具有濃郁加拿大文化屬性的印第安語Amik。1988年漢城夏季奧運會的吉祥物“虎娃”英譯也沒有選用Tiger Boy,而是按照韓語發音把其稱爲Hodori。這些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翻譯不僅沒有隨着奧運會的結束而被人們所忘記,相反其因爲這些民族特色而被人們牢牢記住,更好地促進了外國人對其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從這個角度就可以充分地說明拼音音譯是解決文化負載詞漢英翻譯不可譯性有效而合理的策略,這一策略不僅不會阻礙不同文化的交流,相反會更好地促進交流。
  
  三、拼音音譯具體例證和應用
  
  當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的英譯Friendlies和Fuwa PK之時,不少人對Fuwa存有顧慮,其實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文化負載詞采用拼音音譯這一策略還是存在或多或少的侷限性,因爲漢語文化負載詞包含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徵,而讀者對信息的'形式和內容的理解,一定程度上依賴於自身的文化預設。由於外國讀者對中國文化不熟悉,就會按照自己的文化預設去理解,從而可能產生不同的聯想,甚至誤解原文。但這並不能說明拼音音譯策略應該被全盤否定,其實只要在拼音音譯的基礎上對音譯詞語加以補充解釋,就可得到一個兩全其美的結果。這樣既通過音譯策略弘揚了本民族的文化,也可以避免外國讀者的誤解。例如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彙“壓歲錢”英譯爲Yasuiqian,可以用詞彙補充解釋爲gift money or blessing money,也可以用句子補充解釋爲the newly printed cash which is believed to bring good luck presented to children as a ritual of Chinese in celebrating Lunar New Year. 這種翻譯方式既完整地傳達了“壓歲錢”在漢語中的獨特含義,保留了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又避免了外國人因爲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誤解。這樣成功的譯文數不勝數,例如漢語中的“關係”、“糉子”、“氣功”等英譯爲Guanxi, Zongzi, Qigong等。這些譯文隨着具體語境,或者在標題中直接用漢語拼音音譯,或者在文章中必要時在音譯後加以補充解釋,非常靈活,因而深受廣大媒體的歡迎。
  當然文化負載詞漢英翻譯採用拼音音譯這一策略也並不是盲目排外,在具體的翻譯實踐中既能夠弘揚本民族的獨特文化,又可以減少外國人的誤解,幫助外國人理解並接受異國文化,從而促進文化的交流。拼音音譯當然可以與英語相互借鑑,進行文字中的中西合璧,其實那些洋爲中用、中爲洋用成功的翻譯例子早已數不勝數。在中國“神五”和“神六”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之後,一箇中西合璧的詞彙Taikonaut就迅速誕生,而且媒體的反應是一片好評。例如2003年美聯社10月的標題:China’s First Taikonaut Safely Returns to Earth. 11月的新聞標題:China to Send Two Taikonauts Next Time. 還有2005年10月新華社的英文報道:Chinese President Hu Jintao talked to the two taikonauts on China’s Shenzhou-6 spacecraft Saturday afternoon,praising their performance and wishing them a triumphant return.其實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像中外人士常常掛在嘴邊的北京人Beijingnese也是一箇中西合璧的成功典範。
  其實文化負載詞漢英翻譯採用漢語拼音音譯再貼切不過了,因爲除了漢語外沒有任何一門語言可以更好地體現這種民族文化,另外這種翻譯策略也跟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相吻合。或許它有些不足,但是我們對其在文化負載詞漢英翻譯中的主導地位不應再持有任何懷疑態度。
  
  參考文獻:
  [1]包惠南.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M].外文出版社,2004.
  [2]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3]許建平.跨文化翻譯中的異化和歸化問題[J].中國翻譯,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