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教學不能忽視學生的生活體驗的論文

學識都 人氣:1.65W

摘要: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生的生活體驗,要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將學生的經驗與課本知識的教學結合起來,學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識。主要方法有兩點:一、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二、挖掘課程資源,培養和積累學生的經驗。

課程教學不能忽視學生的生活體驗的論文

關鍵詞:課程教學;生活體驗

傳統的教學理論認爲:“課程就是科目,課程就是知識。”而新的課程理論認爲:“課程就是學習經驗。”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過分依賴教材,把教材作爲教學根本,因而在教學中主要以講授課本的知識爲主,從而忽視了學生,忽略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學習經驗。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髮展爲根本,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改變傳統觀念,變“教教材”爲“用教材教”,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一、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應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將學生的經驗與課本知識的教學結合起來,學生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有這樣一個教學案例:某一小學,教師在數學課上給學生講“集合”。教師首先介紹集合的概念:“集合是具有某種屬性的一組(有限個或無限多個)對象的全體。”然後,老師舉例,讓班上的男同學站起來,說這就是男同學的集合;接着又讓女同學站起來,說這就是女同學的集合。

一個學生回到家後,飯桌上父親問他今天學到了什麼知識,學生便將老師數學課上所講的內容告訴他的父親,父親聽後便問他:“我們吃飯的飯桌上,所有的叉子是不是一個集合?”他回答說:“不是”,父親問他爲什麼,他說:“因爲叉子不能站起來。”這個教學案例說明,教學內容與小學生的經驗無法統一,所教的知識學生便無法完全理解、掌握。因此,課程是內在化了經驗與體驗。

二、挖掘課程資源,培養和積累學生的經驗

課程資源包括學校資源、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人文資源。目前,我們學校教育存在一個極大的誤區——過分強調學校的安全工作,怕學生出安全事故,因而搞封閉式的'教學,許多學校停止了學生的郊遊、社會實踐活動,更有甚者,將學校的戶外體育課也停了,改上室內課或乾脆讓學生在教室內自習。這樣一來,學校的教學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更別說利用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了。

當代課程觀認爲:“生活世界屬於課程內容的範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外,還應根據各學科的特點,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培養和積蓄學生的學習經驗。在七年級地理教材中有這樣一道讀圖填圖題:圖畫上有一條自西向東的河流,河流中游是山地,河流下游是平原,平原上有許多村莊和耕地,要求學生在河流上畫一水壩,在河流上建一個水庫。由於有的學生沒有見過水庫,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於是此題做得五花八門:有的將水庫建在河流的上游,有的將水庫建在下游入海口,有的將水庫建在平原中村莊的旁邊,還有的直接在河流上建一擋水壩。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能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在七年級地理上冊第四章第三節《人類的居住地——聚落》前,先帶領學生參觀一下學校附近有水庫或大型水電站的地方,並在參觀的同時向學生講解修建水庫、水電站應當考慮的地形因素和水庫、水電站的功用,學生便獲得了親身的體驗,這道讀圖填圖題和一些相關的地理知識,學生就能很好地理解、掌握了。

“課程是學生在學校中習得全部經驗的總和。”(周小山)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將學生作爲主體,充分考慮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根據《課程標準》把知識教好,將教材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結合,把知識講活,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時代的發展所需的人才。